如何趣教语文

来源 :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nnine_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课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极其重要的一种课型。然而,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学生都不太愿意写作文,尤其是命题作文。老师也不太愿意教,常常不知道教什么,教什么都索然无味。2016年9月,我校承办了部编新教材的省级培训活动,我有幸作为授课老师开设了一节公开课《热爱生活 热爱写作》,就作文课的趣教,在初一新生中做了一点尝试。
  这节省公开课被安排在2016年9月12日,距离里约奥运会8月21日女排决赛夺冠仅20天,恰巧女排主力张常宁是我校校友,新入校的同学们不由得会心生自豪。于是,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视频播放2016年里约奥运会女排决赛最后的进球和颁奖典礼。
  师:大家知道吗,发出致胜球的那位姑娘,是谁呢?她就是我们的学姐张常宁。2008到2011年,常宁就在我们这个校园,这么个小小的文昌校园里学习生活了三年。
  师:就在我们得知这个消息而欢呼雀跃、为常宁自豪的时候,她也给我们送来一段视频。(播放穿着训练服的张常宁微信发来的视频)
  张常宁:“嗨,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学姐张常宁,好久没有回来了,那个斜坡的教学楼还在吗?旧的报告厅翻新了吗?高大的梧桐树是不是还枝繁叶茂呢?好想回去看一看,9月底,我应该可以,到时候三中见,你们要好好学习哟。”(学生们的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听课老师们也在微笑)
  师:试想一下,咱们南京有几所学校,能培养出奥运冠军?!就在我们这个小小的校园里,出了一个奥运冠军,1米95的奥运冠军,颜值还这么高的奥运冠军,是不是一下子开始觉得自豪了?(大家都笑了)
  师:等不及把这个消息和家人、同学分享了吧?值得我们在朋友圈里去炫一炫吧?(大家纷纷点头)
  学生们没有想到会在公开课上看到这段视频——冠军学姐特意为大家量身定制的视频,加上刚刚才重温了女排夺冠和上台领奖的场景,心中的民族自豪感和作为三中校友的自豪感顿时爆棚,忍不住想说点、写点什么,写作的激情瞬间点燃。
  我又呈现了张常宁写的一首小诗:
  忍不住化身一只飞鸟
  固执地飞到南方
  那白了的斜坡楼
  嫩了的报告厅
  绿了的梧桐树
  那敦实的徐老师
  安静的红领巾
  深情的朗诵者
  就这样涌入我心
  不华美 不花园
  但我就在这里
  我是张常宁
  我要求每个学生将诗歌结尾的“张常宁”改成自己的名字。大家都很投入,觉得自己读到了冠军学姐的诗,感到很幸福、自豪,都非常大声地喊出了自己的名字,很是鼓舞人心。
  传统的作文课,常常是老师教方法,学生慢慢写,写完后,大家读读、点评一下就差不多下课了。这样的教学形式常常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是,我们开始发掘全新的作文教学课例以达到趣教的目的。
  现在即使初一的学生,大多也拥有了自己的微信号,发朋友圈以获得“圈中人”的点赞,是大家喜闻乐见的一种交流方式。于是,我就设计了让同学们在纸质手机上选择照片并配发文字发送朋友圈,获取点赞、评价的语文活动方式,以达到激励学生写作的目的。
  活动一:请大家从课前准备的十幅照片中,挑选自己喜欢的,并配上相应的文字说明发布到朋友圈里,看能不能获得大家的点赞?然后请同学们说一说自己点赞或者不点赞的原因。
  师:请问你挑选了哪几张照片发布到朋友圈?
  生:4号照片,张常宁手持金牌的照片;5号照片,是同学们自己在校园拍的假山池藻;6号照片,我校的斜坡教学楼。
  师:那你为照片配上了什么文字呢?
  生:(面带微笑拿起手上的纸质手机)奥运冠军张常宁曾经在我们脚下的这片沃土成长,从学校运动会到全球的奥运会,这个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校园留下了她不可磨灭的痕迹,而现在的我们正在这里,在这个绿树环绕的报告厅里接受知识的浇灌,我一定要更加努力,让母校以我为荣。
  师:今天我们做个小游戏,让大家来给你的朋友圈点赞。谢婷,你站好环顾一下四周,看看有多少同学愿意为你点赞。
  ……
  全体學生:(笑眯眯地)高高地举起了自己的名牌(粉红色的名牌在空中招展)
  活动二:在大家提过意见后适当修改,换一位同学再发一个朋友圈。然后,大家点赞并评价。
  在这一个个不经意的发送和点赞的过程中,学生们自己总结并提醒彼此:要注意写作的语气口吻,要有多角度描写,描写要有重点等等。这样的活动,即使没有老师的方法总结,同学们也在一次次的书写、评论中实现了能力的自我提升。
  因为这节课是针对部编新教材的第一单元《热爱生活 热爱写作》而设计的,其设计的关键词就是“唤醒”,唤醒学生对周遭美景、美人、美事的热爱,唤醒学生对写作的热爱。
  在准备这节课时,每个同学都在校园里拍了照片;课上,每个同学都在纸质手机上选择了图片,撰写了文字,参与了小组讨论,都认真聆听了别人的朋友圈并决定是否点赞及发表评论,每个同学都发布了表情,大声朗读了常宁学姐的诗。从朋友圈的发布到修改,再到评论,课堂即兴写作量也达到了近三百个字。这些活动让每个同学都读了、写了,都真正地参与到课堂中来了。这样的课堂才是有效、有趣的语文课堂。
  (作者单位:南京市文昌初中)
其他文献
比较阅读是将文学名著中的某些内容或者几部名著的内容进行对照的阅读,通过辨析其异同等方式,发现其共性和个性,从而加深学生对名著的认识和理解。通过比较阅读,学生可以从单部作品的阅读中拓展开去,将初中阶段必读乃至整个学习生涯中所读的文学作品融会贯通,建立一个完整的阅读体系。这对孩子当下的名著阅读乃至今后的阅读习惯都会有长远的积极意义。  比较阅读是一个相对宽泛的概念,要作比较,学生首先要明确比較什么。小
期刊
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成为我校一大特色,并向全市推介,但在常规的巡课、督查中,我觉得“小组合作”运用仍有多方面的缺失,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课堂效率和学科质量的提升。  一、小组合作运用的“漂流化”  漂流,是指小组合作方式的运用随性地浮于表面,未能“沉底”,导致实效不足。  其一,个体差异导致学生参与度不均衡。  我校合作小组的建制是A、B、C三类学生各两人组成。其目的是小组合作下的“生生互动,共同发展”。
期刊
一、积累:识记背诵培基固本  初中文言文课堂教学必须重视积累。文言文教学有固有的规律,读懂读通是基本要求。目前,初中学生掌握的文言文词汇量还是少,要读懂一篇文言文有很大的困难,不借助相关材料,很难理解文章的大意。因此,引导学生积累,是实施初中文言文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之一。积累的主要对象是文学常识、文化常识、重点的实词和虚词,尤其是对“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要比较熟悉
期刊
叶圣陶晚年谈及语文教学时说:“多年来,我一直认为,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训练思维,训练语言。”可见,语文教学在突出语言教学的同时,应强化思维训练,实现思维、语言的协调发展。现代诗是统编教材选编课文的重要门类,在现代诗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叶圣陶先生就此指出:“阅读方法不仅是机械地解释字义、记诵文句,更紧要的还在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发现它的语言特征。”比较、归纳、揣摩、体会,
期刊
四、艾青的诗《我爱这土地》:意象语言和意象思维的关系  选艾青的诗歌,是要研究如何注意意象语言和意象思维的关系。怎么在语言边缘处找到切入点?最核心的可以抓两个问题。  这首诗的抒情主人公演化为两个“我”,后面一个是人的“我”,前面一个是鸟的“我”,鸟的“我”是一个假定,诗人借助两个抒情主体来表现他的情感。这在诗中写得很明显。  我在课堂上教这首诗的时候,除了分出两个“我”的特定内涵,还让学生进一步
期刊
暑期培训我专门聆听特级教师赵谦翔老师的“绿化语文”讲座,认真拜读了《赵谦翔与绿色语文》一书,系统地学习赵谦翔老师的绿化语文教学思想。  (一)1993年—1996年“扩展式语文教学”的“戊戌变法”  1993年,45岁的赵老师被破格评上特级教师,但他并没有陶醉于鲜花和掌声,而是敢于投入教育改革的浪潮中,做课堂改革的“弄潮儿”。1993年他进行“扩展式语文教学”,把教材中一些篇章大胆删掉,增加唐诗宋
期刊
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在语文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中,我认为,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是极为重要的,语文阅读教学,必须致力于提升学生的思维力。  我们都认同这样一个基本观点:言语训练要和思维训练相结合。但事实上,有些语文课堂的思维训练还比较肤浅,并且和言语实践活动相脱节。“发展学生的思维,并不是在现有的教学内容之外再增加一项内容,而是把思维引导和思维训练寓于读写听说活动之中。”[
期刊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讲练结合”提得多,落实得少,教师为讲而讲,凭兴趣而讲,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学习兴趣不高,收效不佳。如何改变这种局面?我在教学工作实践中悟出:要从学生练的角度设计教师的讲。  首先,教师在备课中要确定好讲练结合的目标。根据单元训练的要求,设计操作性强的课堂程序。在講的过程中,把握宗旨,讲为练定向指路,使讲的针对性突出,对练的指导要实在,从根本上杜绝空讲现象。  如教学七年级
期刊
鲁迅的文字是锋利而略带温情的,虽取材于平凡的生活场景,却总蕴含着温情与批判。笔者且借收录于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的鲁迅短篇小说《社戏》(统编版初中语文教科书将之列入八年级“民风民俗”主题单元),品读作品中温情与批判的力量,以就教于同行。  《社戏》是鲁迅写于1922年的短篇小说,发表于同年12月《小说月刊》,后收入小说集《呐喊》。作者用第一人称写“我”20年来三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京戏
期刊
唐代的文章典范,首推“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的作品。杜牧把韩愈的散文与杜甫的诗并称为“杜诗韩笔”,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可就是这位诗文双绝,有着“文章巨公”“百代文宗”之称的人,试途与仕途却都十分坎坷。先是弱冠之年到长安考进士,因无背景,三试不中,直至25岁,求人荐举后,参加第四次考试,才好不容易考取进士;后来在求仕的过程中又屡受挫折,不能如愿,只得奔走于权贵豪门之间,多次上书求荐却遭受冷遇,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