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画入诗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sten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今农村入学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对于古诗词的接触较少,积累的古诗词的量也就寥寥可数。教师可以将“诗”和“画”结合起来,通过直观形象的画面引起学生的共鸣,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让农村低段小学生在乐趣中进行古诗启蒙。

一、以画引诗——得趣


  学习一事,以趣为先,以画入诗,给孩子开辟一方思维、创造、想象的空间,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在古诗学习中起到积极的作用。
  “画”拥有两种形式:一是名词性的“图画”之意,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图画”为教学工具,包括课文插图、课件中的各式图片、视频等古诗配图;二是动词性的“作画”,指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和联想将古诗的情景在头脑中再现,或者付诸笔端而形成一幅画。
  以部编版一年级上册《江南》为例。课堂开始展示江南采莲小视频及采莲图,教师创设出夏季江南莲池情境,激活学生视觉感受。再围绕“江南”“莲花”等关键词,鼓励学生进行交流。如“你在哪里见过莲花?你看到莲花后有什么感受?”等,讓学生在交流中回味“江南莲池图”,对诗景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引起学诗兴趣。
  对于教材中少量的无画诗,教师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根据诗的内容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想象画成一幅画。此时,教师应鼓励学生根据诗的意象进行大胆想象,画出诗中之景以及诗之韵味。总之,诗情画意相结合的古诗教学,能够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地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挖掘出诗歌深层次中所蕴含的诗人的思想感情。同时,对于提升学生感知美、认识美、鉴赏美的能力,也起到促进作用。

二、以画解诗——会意


  古诗教学,教师不能越俎代庖,应让学生自己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以读促思,以读促悟。即使是疑点难点,教师也不应急于揭晓,而应巧设台阶,梯次呈现,引导学生逐步领悟。
  如《江南》中“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一句中的“田田”二字。教师展示盛夏满池荷叶挨挨挤挤、重重叠叠、迎风招展的图景,让学生用语言描绘所见景象。这样能够引导学生理解“田田”一词形容荷叶相连、茂密的样子的意义。
  在一年级下册《小池》一诗中,学生对于“树荫照水爱晴柔”一句中的“晴”往往存有疑虑。在写作中将“晴”字写作“情”为常见错误,这种错误便在于没有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绿树喜爱的“晴朗的天气”与“轻柔的微风”的图片逐步展示,紧扣“晴”与“柔”二字,帮助学生在欣赏中解析难点,理解“爱”“晴”“柔”分别是“喜爱”“晴天”“轻柔的微风”的意义。在符合低段年龄儿童的学习特点的基础之上解决教学难点。

三、赏画诵诗——知美


  古诗本就是诗人被眼前的美景所吸引,有感而发,提笔而就,创作出的千古佳作。借助图片学习古诗,让学生对诗的内容和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了初步的了解,为进一步加深对诗美的体会奠定了基础,因而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江南》中“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语言简单流畅。教师通过动图将莲池鱼儿嬉戏场景再现,配以轻松愉悦的轻音乐,使孩子们自觉体悟鱼儿们在茂密莲叶下嬉戏玩耍的情景,会对诗美有更为立体的感受。教师讲解之后,可让学生联系自己夏天看到的美景,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与作者所描述的画面产生共鸣。之后,教师利用课件再次展示夏季画面,学生的情感会再次受到强烈震撼,从而能进一步赏画知美。

四、画外生说——练说


  古诗的画面所表现的艺术形象,突出诗的神韵,给人以直接的美感享受。而古诗教学就是帮助孩子发现美,关注美,从而引发感想,在赏画赏诗的过程中获得灵感与美感。这时便是练习说话写话的好机会。古人凝练精简的语言也会对学生产生极佳的启发。请学生将古诗中的小故事较为完整地讲述出来,或者在赏美交流中积极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还可将自己对古诗感兴趣的内容进行简要的讲述。无论是风景还是故事,这都是孩子们自我展示的一次机会。不仅是学习了古诗,更是一次自我展示、自我拓展的创作,进一步引发学生关注美、发现美、热爱古诗的愿望。
  学生在“赏”中学诗,在赏画的体验中发现古诗之趣,感叹古诗之美,升华对美的认知。“以画入诗”的教学方法让农村低段小学生的古诗课堂充满乐趣和美感,从而激发孩子们对古诗学习的兴趣,产生对古诗学习的强烈期待。
  作者简介:江苏省苏州高新区文星小学校语文教师。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语文新课改进程的不断深入,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已经成为了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在学生综合能力中,审美能力与欣赏能力是最基础的内容,因此在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通过有效的策略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绪和欣赏品味。本文以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例,在对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加以概述的基础上,分析了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必要性,最后探讨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审美情绪;欣
期刊
作为课程目标之一的“鉴赏文学作品”要求学生能够“感受和体验文学作品的语言、形象和情感之美,能欣赏、鉴别和评价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作品,具有正确的价值观、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关于怎样有效展开《想北平》的课堂教学,我有以下三点思考。一、夯实学科基础知识,品味文章个性化的语言  老舍有言:“哲人的智慧,加上孩子的天真,或者就能成个好作家了。”虽然哲人的智慧远超于一般人,但孩子
期刊
文本解读是一个语文教师必备的能力和修养。文本解读的要义:咬文嚼字是基础,寻章摘句觅真相。  作为一篇初中教材里面的经典之作,《老王》以其温婉、细腻、深沉的笔调讲述了一个“小人物”和我们一家发生的点滴故事,刻画了一个穷苦卑微、生活在社会最底层而又心地善良、懂得理解和感恩的“老王”的形象。一般认为:本文蕴含着浓浓的“人道主义”思想,折射出作为高级知识分子的杨绛、钱钟书一家子对一个“卑微者”的“俯视”状
期刊
【摘要】鸦片战争之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激化,在广西爆发了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英国与腐败的清政府尽管签订了一系列条约,但尚处于相互不信任状态,面对中国的农民起义,采取观望态度;当太平天国迅速发展占领南方六省之后,英国宣布“中立”。1856年-1860年英法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腐败的清政府与西方列强签订了《北京条约》等,满足了侵略者的要求,中外反动势力正
期刊
一、案例背景  与其他基础教育有所不同,中职教育以职业培训为主,公共基础教育为辅,使得中职语文教学的地位相对比较低下。然而,随着现代化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当中职生走进社会时,便会发现自己的语文综合素养达不到社会的要求。基于这样的形势,中职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中职语文教学需要为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以及继续学习奠定基础,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
期刊
一、设计意图和思路  主题群文阅读“聊聊‘智童’”,主要由《孔融妙对》《谢道韫咏雪》《王戎识李》《王羲之假睡》四篇文章组成。组文源于我寒假阅读了《世说新语》这本书,开学初将一些非常有个性的人物故事与学生分享过两次,孩子们非常感兴趣。  《世说新语》中有十来则是关于孩子尤其是早慧儿童的故事,它们主题一致(聪慧),表现角度又不尽相同(对话、文思、观察、应急)。无论从三维目标(知识、能力、情感)的哪一方
期刊
部编版教材三年级上册,提出了“预测”这个阅读策略。预测即猜想、推测,让学生对阅读内容提前猜想,并在阅读过程中验证猜想,从而了解内容之间的衔接、作者的写法等,以此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发展语言思维,提高阅读能力。笔者也有尝试,小有收获,短文记之。一、在疑惑处预测,激发探究力  古人云:学贵有疑。《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
期刊
一、课前预习,培养阅读感受力  微课主题:走进四季  【学习目标】  1.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感受大自然的美丽。  2.学习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微课设计:小朋友们,我是大自然的使者——美丽的蝴蝶精灵(出示动态蝴蝶),我有一根神奇的魔法棒,我轻轻一点……(音乐渲染播放春夏秋冬四季风景图)  有一位作家被四季的景色所吸引,写下了一首儿童诗《四季》(出示课文图片和文字)。小朋友,你们喜欢这首
期刊
在一般人的笔下,母爱如水般温柔,父爱如山般厚重,而著名画家吴冠中记忆中的父爱,却能载于小舟之中,频频进入他的梦境。这个梦是他魂牵梦绕的往事,往事中的主人公是他的父亲还有那条破旧的船。在为数不多的以父爱为题材的文章中,这篇回忆性散文可算是精品之一,平白如话的语言里流淌着舐犊之情,伟大的父爱感人至深。  每个人对父爱的理解各不相同。对于五年级的孩子来说,对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时父爱的理解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期刊
六大解放,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教育思想和民主教育思想的反映,是他生活教育理论的原则。他的核心内容是指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嘴、眼睛、时间和空间,使他们充分自由地生活,从而解放创造力,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  纵观小学语文教学,尤其是小学习作教学,问题频现:不会观察生活,没有生活积累,提笔不知道该写什么;语言表达能力弱,平时聊天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常把父母老师怼得无言以对,可写的作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