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文本细读,深入分析《干旱的九月》中的主要人物,进而把握作者对于旧南方传统的“淑女”价值观和种族主义思想的批判谴责,对于错乱疯狂的社会下人性缺失的反思和关照。
【关键词】:人性;传统“淑女”观念;种族主义
《干旱的九月》就是福克纳于1931年创作的短篇小说,故事发生在南北战争之后,以杰弗逊小镇为背景,主要讲述了在整整六十二天没有雨的干旱燥热的环境中,白人老处女米妮·库珀谎称黑人威尔·梅耶斯强奸了她,而使得威尔无辜死于以约翰·麦克莱顿为首的种族主义者手中,在小说如此短小的篇幅中,福克纳用精准的人物、环境描写,选取南方社会中丑恶残酷的现实,达到对旧南方传统价值观下人性缺失的揭露,对种族歧视、女性压迫等社会问题的批判,使小说主题在人物塑造和情节发展中愈发深刻。
一、传统观念禁锢下的米妮·库珀
米妮·库珀作为整个事件“导火索”式的人物,首先我们知道故事发生在南北战争之后,此时南方仍旧笼罩在“旧南方”的传统桎梏和积习之下。一直以来,“旧南方”发展着以蓄奴制为基础的传统种植园经济,这就造就了其以父权制为中心的社会文化氛围,“种植园的经济结构使妇女对男子有着极大的依赖性,使她们长期脱离实际劳动和种植园的管理活动,成了依附于男人或供男人欣赏和享乐的玩物,”[1] 由此也发展出了独特的女性文化——“南方淑女”,即女性以被男性注意或者需要为荣,这就在整个社会层面对女性形成一种无形的压迫,女性需要时刻以“淑女”为道德准则,维护自己的贞洁,掩饰自己的真实情感和生理诉求,这就造成了女性主体性的丧失。
结合具体文本来看,米妮·库珀是杰弗逊小镇上一位年近四十的老处女,她家道不错,身材姣好,虽然长相平平,但好动感情。年轻时的她引人注目,在社交活动中常常被青睐有加,而她也毫不受制于“淑女”观念,大胆地在个人社交中表现着自己热烈的情感。因为曾和一位银行出纳员关系亲密,而招致小镇人们的议论,使其成为她朋友们所调笑戏弄的对象。公众将所有的恶意投向米妮身上,否定她自己选择和追求生活的权利,用以男性为主导的意识形态来压制和束缚她,绑架了她的幸福,不得不说这也是导致她常年精神压抑而走向心理扭曲的重要因素。
二、以约翰·麦克莱顿为首的种族主义暴徒
约翰·麦克莱顿是整个悲剧发生的执行者,他一出场就以粗暴凶狠的面目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他身材矮胖,但从容自如,身上的白衬衫敞着领口,头上戴一顶毡帽。他气势汹汹地扫视屋内的人们,目光灼灼逼人。”至于他的身份,我们可以知道“他曾在法国前线指挥过部队作战,因为勇敢过人而获嘉奖,” [2]而现在居住在杰弗逊小镇上,他的房子面积跟鸟笼一样窄小,作者略略几笔就对比出了他过去和现在的处境,社会地位的下降使他产生了巨大的心理落差,自身受挫的情绪使他内心狂躁而又无处宣泄,这就为他暴虐的私刑行为做了伏笔。
其次,在战后的南方,蓄奴制虽然已经被廢除,黑人也获得了法律意义上的人权,但是种族歧视并没有因此而消失,福克纳所希望的“人类各种种族都必须平等而且是无条件的平等,不论那个种族是什么颜色,” [3]也并没有实现。可以看到,小说中的麦克莱顿是一个激进的种族主义者,他称呼黑人威尔为“黑鬼”、“黑崽子”、“黑畜生”,这些词都带有浓重的偏见和歧视,当他听说关于米妮小姐的谣言后,他完全没有理性地去判断事情的真伪,就开始煽动理发店内白人的仇恨情绪,号召白人们和他一起去惩戒威尔。关于私刑的场面,虽然作者着笔不多,但透过“皮肉挨打的声响”、“嘶嘶的吐气声”以及最后杀死威尔后将其抛尸在废弃砖窑等,我们都已经可以想象出来一群暴徒该有多么凶残可怕,而事后当人们问起威尔时,他们还轻松地回答说他现在不错,如此轻描淡写地描述不禁让我们对战后南方社会感到不寒而栗。
三、少数理性的声音——霍克肖
在种族主义弥漫的大环境下,理发店中的人们可以说是整个杰弗逊小镇民众的缩影,种族歧视蒙蔽了他们的双眼,他们直接主观认定不管事实如何,都理应相信白人女性的话,哪怕她可能精神不太正常,而理发师霍克肖和退伍老兵则是其中少数为理性发声的人。我们首先来看霍克肖这个人物,他是小镇上的一名白人理发师,他没有盲目跟风,而是理性地做出判断,认为这不是威尔干的,并他从两方面分析原因,一是威尔平时是个老实规矩的黑人,二是他暗示米妮小姐可能因为神经不太正常而捏造了这件事情,但这些都不能够使其他白人有所改观,反被讥讽是“热爱黑鬼的混蛋东西”,直到面对其他白人对他的诋毁以及私刑前黑人的武力反抗,他动摇了,他无法面对自己的良知和人性,最终选择放弃。无疑霍克肖作为少数人,与麦克莱顿一行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他也是矛盾的,南方社会中根深蒂固的种族观念让他进退两难,他尝试著去反抗这种传统的压迫,为威尔伸张正义,但却困于他人歧视性的看法和称呼,理性没有战胜暴力,失败是可以预见的。
《干旱的九月》中,福克纳围绕整个私刑事件,塑造了多样立体的人物,有传统压迫下心理扭曲的米妮,有狂热的种族主义者麦克莱顿,也有反抗者霍克肖,他们的对立冲突使小说充满张力,也使人性的主题更加突出。正如小说的结尾“冷月昏星,黑暗的世界像患了重病昏沉沉地睡死了,” [4]的确,这个疯狂的社会患了重病,歧视、凌辱和压迫让人们变得偏见、暴戾,丑恶的现实不禁让我们和作者一起产生对人性的拷问。
注释:
[1]W.J.Cash.The Mind of the South. New York : Vintage Books,1941,p. 88.
[2]威廉·福克纳:《干旱的九月》,陶洁译,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45页。
[3]威廉·福克纳:《福克纳随笔》,詹姆斯·B·梅里韦瑟编,李文俊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第97页。
[4]威廉·福克纳:《干旱的九月》,陶洁译,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56页。
【关键词】:人性;传统“淑女”观念;种族主义
《干旱的九月》就是福克纳于1931年创作的短篇小说,故事发生在南北战争之后,以杰弗逊小镇为背景,主要讲述了在整整六十二天没有雨的干旱燥热的环境中,白人老处女米妮·库珀谎称黑人威尔·梅耶斯强奸了她,而使得威尔无辜死于以约翰·麦克莱顿为首的种族主义者手中,在小说如此短小的篇幅中,福克纳用精准的人物、环境描写,选取南方社会中丑恶残酷的现实,达到对旧南方传统价值观下人性缺失的揭露,对种族歧视、女性压迫等社会问题的批判,使小说主题在人物塑造和情节发展中愈发深刻。
一、传统观念禁锢下的米妮·库珀
米妮·库珀作为整个事件“导火索”式的人物,首先我们知道故事发生在南北战争之后,此时南方仍旧笼罩在“旧南方”的传统桎梏和积习之下。一直以来,“旧南方”发展着以蓄奴制为基础的传统种植园经济,这就造就了其以父权制为中心的社会文化氛围,“种植园的经济结构使妇女对男子有着极大的依赖性,使她们长期脱离实际劳动和种植园的管理活动,成了依附于男人或供男人欣赏和享乐的玩物,”[1] 由此也发展出了独特的女性文化——“南方淑女”,即女性以被男性注意或者需要为荣,这就在整个社会层面对女性形成一种无形的压迫,女性需要时刻以“淑女”为道德准则,维护自己的贞洁,掩饰自己的真实情感和生理诉求,这就造成了女性主体性的丧失。
结合具体文本来看,米妮·库珀是杰弗逊小镇上一位年近四十的老处女,她家道不错,身材姣好,虽然长相平平,但好动感情。年轻时的她引人注目,在社交活动中常常被青睐有加,而她也毫不受制于“淑女”观念,大胆地在个人社交中表现着自己热烈的情感。因为曾和一位银行出纳员关系亲密,而招致小镇人们的议论,使其成为她朋友们所调笑戏弄的对象。公众将所有的恶意投向米妮身上,否定她自己选择和追求生活的权利,用以男性为主导的意识形态来压制和束缚她,绑架了她的幸福,不得不说这也是导致她常年精神压抑而走向心理扭曲的重要因素。
二、以约翰·麦克莱顿为首的种族主义暴徒
约翰·麦克莱顿是整个悲剧发生的执行者,他一出场就以粗暴凶狠的面目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他身材矮胖,但从容自如,身上的白衬衫敞着领口,头上戴一顶毡帽。他气势汹汹地扫视屋内的人们,目光灼灼逼人。”至于他的身份,我们可以知道“他曾在法国前线指挥过部队作战,因为勇敢过人而获嘉奖,” [2]而现在居住在杰弗逊小镇上,他的房子面积跟鸟笼一样窄小,作者略略几笔就对比出了他过去和现在的处境,社会地位的下降使他产生了巨大的心理落差,自身受挫的情绪使他内心狂躁而又无处宣泄,这就为他暴虐的私刑行为做了伏笔。
其次,在战后的南方,蓄奴制虽然已经被廢除,黑人也获得了法律意义上的人权,但是种族歧视并没有因此而消失,福克纳所希望的“人类各种种族都必须平等而且是无条件的平等,不论那个种族是什么颜色,” [3]也并没有实现。可以看到,小说中的麦克莱顿是一个激进的种族主义者,他称呼黑人威尔为“黑鬼”、“黑崽子”、“黑畜生”,这些词都带有浓重的偏见和歧视,当他听说关于米妮小姐的谣言后,他完全没有理性地去判断事情的真伪,就开始煽动理发店内白人的仇恨情绪,号召白人们和他一起去惩戒威尔。关于私刑的场面,虽然作者着笔不多,但透过“皮肉挨打的声响”、“嘶嘶的吐气声”以及最后杀死威尔后将其抛尸在废弃砖窑等,我们都已经可以想象出来一群暴徒该有多么凶残可怕,而事后当人们问起威尔时,他们还轻松地回答说他现在不错,如此轻描淡写地描述不禁让我们对战后南方社会感到不寒而栗。
三、少数理性的声音——霍克肖
在种族主义弥漫的大环境下,理发店中的人们可以说是整个杰弗逊小镇民众的缩影,种族歧视蒙蔽了他们的双眼,他们直接主观认定不管事实如何,都理应相信白人女性的话,哪怕她可能精神不太正常,而理发师霍克肖和退伍老兵则是其中少数为理性发声的人。我们首先来看霍克肖这个人物,他是小镇上的一名白人理发师,他没有盲目跟风,而是理性地做出判断,认为这不是威尔干的,并他从两方面分析原因,一是威尔平时是个老实规矩的黑人,二是他暗示米妮小姐可能因为神经不太正常而捏造了这件事情,但这些都不能够使其他白人有所改观,反被讥讽是“热爱黑鬼的混蛋东西”,直到面对其他白人对他的诋毁以及私刑前黑人的武力反抗,他动摇了,他无法面对自己的良知和人性,最终选择放弃。无疑霍克肖作为少数人,与麦克莱顿一行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他也是矛盾的,南方社会中根深蒂固的种族观念让他进退两难,他尝试著去反抗这种传统的压迫,为威尔伸张正义,但却困于他人歧视性的看法和称呼,理性没有战胜暴力,失败是可以预见的。
《干旱的九月》中,福克纳围绕整个私刑事件,塑造了多样立体的人物,有传统压迫下心理扭曲的米妮,有狂热的种族主义者麦克莱顿,也有反抗者霍克肖,他们的对立冲突使小说充满张力,也使人性的主题更加突出。正如小说的结尾“冷月昏星,黑暗的世界像患了重病昏沉沉地睡死了,” [4]的确,这个疯狂的社会患了重病,歧视、凌辱和压迫让人们变得偏见、暴戾,丑恶的现实不禁让我们和作者一起产生对人性的拷问。
注释:
[1]W.J.Cash.The Mind of the South. New York : Vintage Books,1941,p. 88.
[2]威廉·福克纳:《干旱的九月》,陶洁译,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45页。
[3]威廉·福克纳:《福克纳随笔》,詹姆斯·B·梅里韦瑟编,李文俊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第97页。
[4]威廉·福克纳:《干旱的九月》,陶洁译,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5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