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课程背景下农村中学语文创新教育的再认识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dwd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2009年秋开始,本省也步入了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的行列。这次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是要在普通高中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管理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逐步建立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高中校本研训制度、教学管理制度、考核评价制度和高考招生制度。并要加强德育工作,大力推进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参加了这次轰轰烈烈的新课改行动。在教学实践中,真正把课堂作为载体,既不折不扣地执行上级的有关政策,贯彻有关精神,又认真谦虚地向各兄弟学校学习取经,也注意到自身观点的转变和对知识的学习。经过几年的学习和实践,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是新课改最核心、最富战略价值的元素。而对各种客观条件都还不够成熟的农村中学来说,要真正使语文教育成为创新教育,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一、转变观念,认真贯彻《课标》精神
  《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部分阐述课程目标时强调,学生通过高中语文课程的学习,应该获得五个方面的发展,其中第五点就是“发现和创新”。足见,“创新”在新课改和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语文教学进行的是母语教学,是一门基础性、工具性的学科教学。这就要求在教学实践中,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把“创新教育”巧妙、有机地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反过来说,语文教学也离不开创新教育,它可以给语文教学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充分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所谓创新教育,是指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它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的教学革命。尽管,新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近三年,但是在大部分的农村中学,语文教学很难做到“创新”。要使语文教育真正成为创新教育,关键在深化语文教学改革。语文教师要认真贯彻《课程标准》的有关精神,严格执行教育主管部门的相关决策,树立语文创新教育观,摆脱应试教育的羁绊,确立新的语文教育目标,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使自己成为一个货真价实的创新者。
  二、因地制宜,有机利用现有资源
  第一,重点利用好教材资源。在农村中学,如果要说语文课堂上什么是最珍贵的资源,那就只能数教材了。教材本来包含的内容很多,包括图书教材和视听教材等,但这里所说的,只是特指师生可用的课本。首先,要把教材看成一个活的文本,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和需要,对教材思考和研究,充分利用好教材作为例子的功能,“走进教材”,让学生学好牢固的基础知识。其次,要把教材当成一个载体,“走出教材”,对教材进行第二次开发,让学生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第二,巧妙利用文化资源。这里的文化资源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指校园文化资源,学校是学生集中接受教育、开展丰富多彩活动的主阵地,因此,要注意挖掘和捕捉校园文化的可利用元素,为语文创新教育服务。二是指校外文化资源:可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去观察体验,书写性情;可带领学生走进社区,去劳动服务,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可带领学生游览人文景点,与历史对话和交流。
  第三,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网络已成了不可缺少的语文教学资源,它的优越性是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既丰富学生的知识,又为学生的写作积累了素材。
  三、以人为本,努力实现育人目标
  语文教育要做到真正创新,必须要以人为本,努力实现育人目标。而要实现育人目标,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做到:
  第一,重视学生创新人格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认识什么是创新性学习,创新性学习对自己的现实及未来发展的价值。激发学生进行创新学习的习惯,为语文教育成为创新教育提供保证。
  第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有意识地让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在此过程中,不但要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现成的知识,更要让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和思考。
  第三,鼓励学生的创新学习实践。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培养开拓性、创造性人才的战略高度,认识到引导学生参与创新性学习实践的重大意义,并采取有效措施,千方百计调动学生参加创新性学习实践的积极性,以加快培养他们创新性学习能力的进程。
其他文献
儒家学说中的“仁、义、礼、智、信”,无不与“修身”有关。修身,在《论语》中论述得尤其精辟,说一部《论语》半部论“修身”,丝毫没有夸大之嫌。《论语》堪称教人修身的百科大典,很多国家都将《论语》作为修身教材。  《礼记》中说,“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不论是皇帝还是普通老百姓,一切都要以修身作为根本的要求。还说,“其本乱,而末治否矣”。其意是说,人都不修身,就会没有教养、涵养。如果一个国家
期刊
成长是漫长而精彩的过程,教师都是收获着快乐和欣喜、经历着跌倒和挫折却始终前行的人。作为一名教师,和学生一起成长的道路更是充满期待与感悟。  一、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  家长都喜欢听话的孩子,同样教师也喜欢听话的学生,但是就知识而言,绝对听话的孩子却不一定能在学习成绩上有很大的突破,正如古人所说“尽信书不如无书”。 在课堂上,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教师的解释在学生看来就是标准答案,教师的评判在学生看来就是
期刊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著名画家郑板桥主张以最简练的笔墨表现最丰富的内容,强调以少胜多。语文教学也应如此,努力追求用最简约的方法和手段,引领学生走进复杂丰富的语文殿堂,让学生学得轻松、扎实,进而幸福地徜徉在语文的途中,而这正需要语文教师使语文课从繁杂走向简约。  魏书生老师曾和学生讨论怎样搞好语文教学,有学生戏言语文课有点像“豆腐”,水分很大,晾干了真东西不多。魏老师的学生说话幽默,但
期刊
泰戈尔说,不是铁器的敲打,而是水的载歌载舞,使粗糙的石块变成了美丽的鹅卵石。我觉得,这正体现了教育的力量。但在当下,功利主义充斥着人们的思想,让一些学生、家长和教师一味地追求所谓的“第一”。在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后,我领悟到:教育应该放慢脚步,应该时常反思,应该有所积淀。  这本书让我感触最深的,是阅读之于教师的重要性。作为一名从教还不到两年的青年教师,我时常发现自己的时间不够用,每
期刊
诗歌鉴赏题是学生心中永远的痛,得分率很低。一是因为学生读不懂诗歌内容,二是读懂了却做不对题。为什么学生读不懂诗歌内容?为什么教师讲了那么多方法和学习技巧,学生对诗歌的理解鉴赏能力依然得不到提升?本人在从教的过程中有一点自己的思考,把它写了出来。  如何更方便地引导学生读懂诗歌内容,有以下几点非常重要。  一、要加强诗歌的古文意识  理解古诗词必须把它当做文言文来对待,学生对文言翻译的方法和要领掌握
期刊
李白是唐代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将个人情感与时代命运密切沟通,献给那个社会的主要的是“愤怒的诅咒和痛苦的悲歌”。李白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正是残酷的人生悲剧,使他的诗歌创作具有了深远的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  一、早期的无路之悲  李白的人生悲剧,主要表现为诗人所执著追求的政治理想遭到无情的幻灭。李白的理想,原本是做个政治家,他追求精神的解放,探索生存的意义,追求人生的超越价值。终其一
期刊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当前,语文教学是学生素质培养的基础学堂。国家对语文教学也越来越重视,但现在很多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并不高,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上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做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需要。”因此,在当前语文教学中,如何将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转化为“主动学习的行动者”,是一个从
期刊
邂逅是生命中一次又一次的不期而遇,是一次又一次的兴之所至,更是一回又一回的百转千回。——题记  我常常用这样的语言激励我的学生,谆谆教导学生“积累”的重要性:  管仲有言:“河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方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士不厌学,方能成其圣。”小溪在兼收并蓄中汇成了汹涌的江水,在蓄积了一冬的力量后,一声春雷,唤醒了沉睡的大地,顿时草长莺飞、春暖花开。  我们渴望成为像莫扎
期刊
吕叔湘先生早就说过:如果说一种教学方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各种教学方法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叫“活”。对此,在教学中有深刻的体会。活,就是机智灵活,既包含灵活的教学方法,又包含教师本身所具备的教育机智。语文教学实践证明,学生的语文素质、道德情操的提高,在于教师的引导,在于为“人的发展”而开设的语文课切实上成整体性、生动性、人文性皆具备的语文课。  一、把课教活,意味着因材施教  即不同的教材采取
期刊
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课外文言文的阅读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为了让学生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方法,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文言文素养,不至于好高骛远失去了真道,必须借助现有的教材文本,潜移默化,才能润物无声,切实提升学生文言文的阅读素养。  一、借助好文本资料  课外文言文阅读所选用的文本都比较浅显,其知识内容与课内学过的知识内容有一定的联系,所考查的多是课内文言文重点强调的实词虚词知识及文言句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