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二轮”到“四轮”的变迁

来源 :创意设计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gh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沈榆:“一个被割断历史的民族、它的生命力远不如一个始终将自己量身于历史之中的民族”。英国人类学家如是说。
  研究设计历史不仅是为了保存昨天的智慧,而是为了在面向未来的设计中展现更高的智慧,为此我们选择一些1949年以来对中国人生活方式有重大影响的产品设计现象作研究和介绍,希望大家能够从中得到启示,让我们共同“整理老设计、使用好设计、创造新设计”。
  
  人类文明史中,从自行车批量生产到汽车工业初具规模经历了一百多年,而对于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及60年代初的中国来说,这一切飞速发展变化着。这一时期里,一大批决定国家命运的工业产品相继诞生,这些产品都是在参考资料极为稀少的情况下,凭着所有参与者的热情、胆量、智慧和无数次的失败经验创造的奇迹。
  
  一、“二轮”产品举足轻重
  从1913年传入中国开始,自行车在中国发展飞速。自行车在国外通常被作为健身器械,而自从它传入中国,中国人则大多把它当交通工具使用。(图1)作为一种人力驱动的简便交通工具,百年来自行车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结下了不解之缘。
  自行车在国民生产中的地位可谓举足轻重。上世纪60年代,“永久”、“凤凰”、“飞鸽”等一大批自行车自主品牌发展迅速。中国自主设计生产的自行车品种此时已包括普通车、支农车、轻便车、比赛车、涨闸车和机动脚踏两用车等十几种。自行车设计考究,零、部件制造精度高,加工细致,产品质量稳定。各类自行车畅销全国,并已有部分出口。农业部为调动农民种粮争产积极性,将“永久”自行车作为种粮标兵的奖品。上海自行车厂停产一天必须市长批准。到90年代,自行车在中国几乎是人手一辆,中国被称为名副其实的“自行车王国”。
  如果说自行车的发展是以民用为主导,那么,中国摩托车与汽车设计则主要由工业与国防需求为主要目的而发展起来的,其研发与设计主要参考国外的一些成熟产品,结合中国当时的工艺手段与设备。1951年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第六汽车制配厂仿照德国讯达普K500型摩托车,生产出了我国第一批摩托车,定名为“井冈山”牌,开创了我国摩托车生产的历史。不久,“幸福”牌摩托车、(图2)“东海”牌摩托车相继诞生。(图3)
  
  二、“四轮”先行,“三轮”优化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央就决定发展自己的汽车工业。1956年,解放牌CA10型载重卡车问世,标志着中国人结束了不能造汽车的历史。它为国防和经济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
  其后,以适合城乡短途运输为目标,为设计制造出一辆结构简单、经济实用、灵活方便的车辆,受到日本同类产品的启发,第一辆上海58-I型三轮汽车于1957年12月试制成功,(图4)次年投入小批量生产。它是第一种批量生产的国产三轮汽车,从此上海汽车工业从零部件生产转入整车制造。60年代,在北京胡同里拉冬白菜,在上海里弄里拉大粪……到处都可见到它的身影。
  
  三、“四轮”上的梦想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国人对拥有中国自己制造的轿车的呼声越来越高。1958年5月,我国第一部轿车——“东风牌”轿车诞生。毛泽东主席观看并乘坐了这辆车后,微笑着说:“坐上了我们自己制造的小汽车了。”
  造出东风轿车4个月后,一汽就造出了造型精美、具有民族特色的高级轿车——“红旗”,(图5)这是中国第一部定型的轿车,编号CA72,这一响亮的轿车品牌曾让一代中国人为之倾倒。当年的设计意念是希望摆脱模仿外国车风格的影响,因此整车的内外设计均渗透了浓浓的中国特色。最早的“红旗CA72”在翼子板一侧标有并排五面小红旗,代表工农商学兵;前脸采用扇形图案,车体侧面为一以“矛”为元素的镀铬装饰线,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扇”与“矛”分别是文人与武士的象征,意为文武双全;(图6)车体尾部采用了独具一格的宫灯型尾灯,方向盘中央的向日葵造型及后尾标是纯金打造。之后,一汽又对其进行了改型,生产了CA770等一系列车型,(图7)在延续了以上设计特征的同时,驾驶室采用上等木材为装饰,又在车内采用了景泰蓝、福建漆、杭州织锦等以提高其品质,中国元素在“红旗”轿车的设计中得到了完美体现。
  1958年,国内开始试制国民轿车,这一年也标志着中国轿车生产多元化的开始。但是当时试制的很多轿车只是停留在试验阶段,并没有批量生产。6月,北京第一汽车附件厂按上级指示,以大众甲壳虫汽车为蓝本,成功试制了适合在北京城内胡同道路中使用的小型汽车——“井冈山”牌小轿车。(图8)“井冈山”轿车的设计思路与“国民车”概念非常相似,可以说是中国最早试制的普及型轿车。与此相类似,“海燕SW710”微型汽车的设计,(图9、图10)既要保持三轮车轻便灵活、穿街走巷的优点,又要解决三轮车行驶不稳、劳动强度大的缺陷。制造时要求简化结构,降低成本,适当兼顾舒适与美观。10月,上海市微型汽车制造厂根据这些要求,采用了吉林工业大学的设计方案,开始试制SW710型微型汽车。然而这两种车型都由于质量、技术等各方面因素,最终没有投入量产。
  同年9月,上海汽车制造厂在许多兄弟单位的协助下,仿制德国1956年出产的奔驰220s试制成功新型“凤凰”轿车,并成为中国的又一种定型轿车,后改称为“上海牌SH760型”轿车。上海多家企业协作,通过技术改造和攻关,使得生产工艺和装配不断完善,完成了成套的冲模制作,结束了车身依靠手工敲打的落后的生产方式,开始批量生产。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27年里一共生产了77041辆。由此,揭开了中国轿车工业生产的历史。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上海弄堂里每每有新娘子嫁过来的时候,一辆婚车——上海牌轿车引起的轰动和羡慕,令许多人至今仍念念不忘。
  
  四、家轿设计的探索
  新中国自力更生制造出的轿车填补了中国工业的空白,让中国自立于世界汽车工业之林,但由于此时的中国并没有对外开放,因此,汽车工业与世界强国失去了交流提高的机会,发展一度受挫。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大众对于便捷交通工具的需求日益增长,中国汽车工业亟需不断进步。
  经过多年经济体制改革与设计教育发展,工业设计逐渐受到中国企业的重视,同时,对外交流的增加使一代设计人开始觉醒。1990年,由傅月明与俞军海共同创办的深圳蜻蜓设计公司推出了中国第一辆原创设计的家用轿车——“小福星”。(图11)它的定位是介于三厢与两厢之间的单厢车,设计师最初设想“小车型、大空间”,从而能达到“平民价格、绅士享受”的目标,帮助中国老百姓圆汽车梦。
  虽然因种种原因没有正式投入市场,但作为一项设计成果,即便是今天,它仍是研究中国汽车设计难得的蓝本。“小福星”的设计过程完全按照国际汽车开发流程和配套方法。它的整个设计过程是有理论、文化和市场支撑的,其含金量并不完全体现在设计上,而是体现在它所提供的设计思路和方法上。设计团队研究了各国汽车设计历史和人文背景,包括每款车畅销的原因,消费需求和社会学意义等。此外邀请了世界著名的汽车设计师共同探讨设计方案,(图12)走访了国外的著名设计公司,实地考察了国外的汽车消费市场。最终,“小福星”共计生产了8辆样车,并被置于钓鱼台、北京车展中展示。(图13)
  在参照其它类型家用轿车的设计过程中,用其“神”,而非取之“形”。设计团队在反反复复的油泥模型制作、实际观察、模拟体验下,最终发现车身顶部弧线这条单厢车设计的“黄金线”。正因为这根弧线的确定才有了“小福星”造型的基本框架,它被认为是东方人从对“鱼”的崇拜中吸取灵感,并从鱼的曲线中提炼出优美的线条(符合流体力学)而设计出来的,创造了平和而优雅的视觉效果。国际著名汽车杂志《CAR STYLE》将之收录为代表中国原创设计的杰作。
  
  在交通工具款式五花八门的今天,众多国际品牌在中国落地开花,设计本土化趋势日益凸显。虽然历史的脚步义无返顾,但前人在打造中国自主品牌中的探索与经验仍值得我们追忆:设计需从中国国情出发,不管是自行车、摩托车、还是载重卡车、三轮货车、微型轿车,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都担当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可谓时代铸就的经典;设计需从需求着眼,适用范围与应用目的的不同,对交通工具提出了差异化的要求,如“红旗”高级轿车的设计需高档的品质,而作为国民轿车则以实用为主要目的;中国设计需以中国文化为特色,将中国文化与工艺融入到产品的设计中,这是设计的最高境界,也是中国原创设计的一大发展目标。或许我们可以从新中国交通工具发展的一瞥中感悟一些原创设计的新思路,以史为鉴,继往开来。
  
  俞海波 华东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硕士研究生
  沈榆 上海设计创意中心秘书长 教授
其他文献
2012年2月21日,学院深度报道组随文汇报首席记者李雪林一起采访了WPP学院和水晶石学院。4月17日,文汇报在头版显著位置刊发了记者报道,题为《“职教特区”无缝对接企业》。消息所称的“职教特区”,就是上海工艺美院试水体制外办学的两个案例:WPP学院和水晶石学院。  一位学生家长读报后给美院来信,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学院的教育创新离不开你们领导的精心研究设计,离不开你们有一颗投入教育创新的热心,离
期刊
当下,现代科技介入艺术创作越来越频繁,以传统技艺为手段的绘画方式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中国美术学院版画系责无旁贷,担负起传承发展传统饾版水印技艺的重任。  饾版水印技术最初用于制笺制谱,因雕版形制玲珑小巧,故称为“饾版”。明末,饾版水印技术出现,至万历、崇祯年达到高峰,以《十竹斋书画谱》、《闵版-西厢记》刊物的出版为标志。  中国美院版画系传统木版水印工作室(即“紫竹斋”)与上海朵云轩有着微妙的历
期刊
公元1904年,杭州市西湖景区孤山南麓,由浙派篆刻家丁仁、王禔、吴隐、叶铭等发起创建,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兼及书画”为宗旨的西泠印社成立。百多年来,西泠印社李叔同、黃宾虹、马一浮、丰子愷、吴湖帆、商承祚,杨守敬、盛宣怀、康有为等精英云集;吴昌硕、马衡、张宗祥、沙孟海、赵朴初、启功等历任社长高山仰止——西泠印社,是为海内外金石书画学术研究的“天下第一名社”。  公元2004年,同样在杭州市西湖景
期刊
“高职艺术设计教育与创意经济发展论坛”暨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研究会第二次常务理事会议在武汉职业技术学院举行    4月23日,“高职艺术设计教育与创意经济发展论坛”暨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研究会第二次常务理事会议在武汉职院逸兴楼四楼会议室举行。来自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等全国20多所示范性高职院校艺术设计学院院长、教授、企业专家代表齐聚武汉职院,以“依存 互动 共生 繁荣”为主题,围绕高职艺
期刊
一、木版水印源流  木版水印技艺“镂象于木,印之素纸”,旧称“饾版”术,继中国雕版印刷术出现,是中国特有的套版套色技艺,也是中国古代文明和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雕版印刷术发轫的确切时间,学术界众说纷纭。但有一点有共识,那就是雕版印刷术在唐代就已经相当成熟。敦煌藏经洞发现的唐咸通九年(公元868年)印刷的《金刚经》经卷,卷首一幅扉画(佛说法图),刀法纯熟,印制清晰,足以证明当时木版雕印技艺
期刊
摘要:本文在工学结合新型教学理念的引领下,以国家级精品课程《建筑外立面设计》为例,阐述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学结合课程体系构建——工学结合课程开发与建设”框架下进行课程改革的做法。  关键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工作过程    作为第一批国家示范性高职建设院校,邢台职业技术学院自2007年立项以来,在工学结合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勇于创新与实践,形成了“校企融合,学工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其内涵主要
期刊
初秋的校园,暑热似未褪尽,更热更忙的是迎接新生的到来,又一批学子满怀憧憬走进大学,开始了崭新的生活。另一番景象是,新的一届毕业生抬脚步入社会,转身成为职场新人。  有人于是把大学看作人生转折点。  人生转折?然,又不尽然。转折的落点,毕业后的生存状态和腾挪空间,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整个大学生涯的质量。  由是,跳出了美院人并不陌生的三个关键词:学业、准职业和就业。    就业: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 
期刊
[摘要]本文从批评的角度对中国当代的高等设计教育进行了分析,从制造大国的设计教育泡沫现状;高等设计教育产出与中国制造业需求的错位;计划经济模式影响根深蒂固的设计教育体制;重“道”轻“器”、重“艺”轻“技”的中国设计教育体系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反思,并对中国设计教育改革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制造大国艺术设计高等教育批判反思  1 引言  中国真正的现代艺术设计教育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起
期刊
1976年,“阿奇米亚”(Alchymia)工作室在米兰成立,与意大利两位著名设计师埃托索特萨斯(Ettore Sottsass)和亚历山大罗门蒂利(Alessandro Mendini)的合作,使“阿奇米亚”迅速获得世界声望,成为世界知名的激进设计组织之一。  1981年,以索特萨斯为首的设计师在米兰结成“孟菲斯集团(Memphis)”。孟菲斯的设计师们努力把设计变成大众文化的一部分,他们从西方
期刊
[摘 要]本文对2011年米兰国际家具展与米兰设计周的设计信息进行了综合的分析与研究,特别是对米兰在设计展览与创意产业、设计品牌与设计文化、设计组织与设计政策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且与中国家具产业和设计创意产业进行了比较与反思。提炼了设计潮流趋势关键词与设计事件的案例分析,对中国家具家居企业的新产品设计开发与中国设计创意产业的发展具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 米兰;国际家具展;创意产业;设计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