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物易物一直是老广州的传统。店里一位年长的客人告诉我们,一二十年前,每天早上四五点,天刚刚亮的时候,荔湾区的老广州们都会把家里的闲置物品摆出来,换东西的人打着手电交换,当时叫做“天光会”。后来许多市民嫌吵提意见,“天光会”渐渐就消失了……直到城市里再出现“交换商店”。
广州育蕾小区位于广州体育西路,是一座典型的传统社区,向南连接黄埔大道西,向北贯穿天河路,靠着广州新城区最繁荣的天河城。这个二三十岁的小区,如今楼群旧了,但周边的环境却越来越热闹,近年来,一些各式各样的小店、酒吧在它周边悄悄地出现,吸引着一些固定的城市青年,在闹市中寻求自己的乐趣。
2012年4月,一家以物换物的“幸福交换商店”在这里开张。
这个“幸福交换商店”位于一栋老旧住宅楼的一楼,店面颇为古朴,木质的牌匾,深蓝色的墨水质朴刻着“幸福交换商店”六个字,落款是店主伦子。
走进去,20平米的小店被塞得满满当当,天花板上吊着,墙壁上挂着,地上堆着,琳琅满目的各种物件让你的视线顷刻失焦。从老祖母的煤油灯、收音机,到F4的海报贴画,到小姑娘的KITTY健康秤,五花八门;从韩式田园餐具,到“为人民服务”的搪瓷缸,到不知道哪儿来的鸟窝,无奇不有。只有你没见过的,没有你能想到的。
给闲置品第二次生命
旅游时带回来的纪念品、朋友送的摆设、一时冲动买下不合适的帽子、家里过了时的天线……每个人的家里,总有那么几件“鸡肋”,看着碍眼,丢之可惜。
交换商店就是“鸡肋”最好的“收容所”。
“世上没有废品,只要我们发现它的价值,就是有用的。在这个小店里,顾客可以用自己家的物品来和店内的物品,物物交换。”伦子说,“回收站结束一件商品的生命,而我们赋予它第二次生命。”
所谓交换商店,以物易物是主要的游戏规则。顾客可以用个人闲置物品交换自己想要的物品,也可以用现金购买商品,但不接受用物品换钱的方式。与传统商店不同,交换商店的物品不会按照品牌来估价,是按照其实际使用价值,若质量好一点价格还能抬高一些。一般在估价时,伦子会优先估算这件物品能“卖”多少钱,然后按照50%至100%的利润额来给出“收购价”,并在与顾客的讨价还价中定下最终价格。不过有些物件可能估价会达到几倍,比如戒指,因为10件里面可能只会卖出1件。
来交换商店的客人,一般是年轻人买东西,老年人换东西。交换群体的不对称会造成物品进出不平衡的问题,为此,伦子定了另外一条规矩:如果暂时没有找到自己想要的商品,商店会给你开一个账户记账,任何时候都可以再来消费。
如今,伦子店里90%的物品都是置换来的,总体来说,进来的物品要比出去的多一些,伦子会选择性地陈列,定期调换。交换商店的价格策略是不断降价,每一件商品的价格是不固定的,通常刚上架的时候最贵,随着时间推移会慢慢降下来,哪一天伦子看它碍眼,便会丢到店门外的桌子上,免费送给路人。
傍晚的放学时间,附近的小学生们便三五成群地来到商店门口,在免费区的桌子上捡拾他们喜欢的小物件。
以物换物、各取所需,物件的流动中,隐藏着物尽其用的智慧。
扎根社区
27岁的伦子之前在北京从事商业服务工作,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北二环的五道营胡同里发现这样一家交换商店,跟店主聊天之后,颇受启发,他决定把交换商店引入广州。
4月,伦子的幸福交换商店开业了,从有这个想法到正式营业,不过1个月的时间。刚开业时平均每天做不到10笔买卖,以物换物的只占五成左右,仅能勉强维持每月4000元店租的支出。但伦子不着急,他深知开设交换商店的原则:必须扎根社区,服务主体就是周边人群。
物品的种类是社区自身决定的,吸引力定律会自动吸引人们来交换。
有一次,一个女孩送了一只包包过来,刚换了东西,那只包包就立即被另外一个女孩相中了。两人攀谈之后,竟发现彼此有许多共同的爱好,很快成为好朋友。
这似乎是交换商店最为玄妙的邂逅。
“喜欢同一样东西的人,多少有一些共同点。”伦子的朋友阿萍说。她在附近上班,如今几乎天天跑来店里帮忙,是“伪老板娘”之一。她晃了晃手上晶莹剔透的两串粉色的水晶手链,满心欢喜地告诉我,这是她用一个手机吊坠和一块手表换来的。
她在店里换过许多东西,喜欢玩摄影器材的她,曾用一批摄影器材换回一块价值780元的蜜蜡。虽然器材是几千块买来的,但她依然觉得很划算,“以前很冲动,搭了个摄影棚,后来不玩了觉得占地方,问了好多人都没人要,在家里占地方,还容易受到老鼠、蟑螂污染,现在家里又腾空了,我好高兴。”
“在这很容易积累下许多朋友,这样慢节奏的生活方式是我喜欢的。”伦子说。
教钢琴的程老师便是他在这里结识的,程老师在天河南开了一个钢琴班,以35元一节课的低廉价格开设儿童启蒙班。“很多家长都是一时兴起为孩子买了钢琴,最后孩子不喜欢,老师受伤,家长也受伤,”程老师说,“我不希望我们赖以生存的工具成为他人家中的闲置品,受幸福交换商店的启发,我决定开设这样的课程,希望更多孩子可以接触到钢琴,家长真正发现孩子的兴趣后再决定买琴。”
你不知道会有什么人送来什么样的东西,交换商店无法预测会到来的人和物,这正是它的吸引力所在。
广州育蕾小区位于广州体育西路,是一座典型的传统社区,向南连接黄埔大道西,向北贯穿天河路,靠着广州新城区最繁荣的天河城。这个二三十岁的小区,如今楼群旧了,但周边的环境却越来越热闹,近年来,一些各式各样的小店、酒吧在它周边悄悄地出现,吸引着一些固定的城市青年,在闹市中寻求自己的乐趣。
2012年4月,一家以物换物的“幸福交换商店”在这里开张。
这个“幸福交换商店”位于一栋老旧住宅楼的一楼,店面颇为古朴,木质的牌匾,深蓝色的墨水质朴刻着“幸福交换商店”六个字,落款是店主伦子。
走进去,20平米的小店被塞得满满当当,天花板上吊着,墙壁上挂着,地上堆着,琳琅满目的各种物件让你的视线顷刻失焦。从老祖母的煤油灯、收音机,到F4的海报贴画,到小姑娘的KITTY健康秤,五花八门;从韩式田园餐具,到“为人民服务”的搪瓷缸,到不知道哪儿来的鸟窝,无奇不有。只有你没见过的,没有你能想到的。
给闲置品第二次生命
旅游时带回来的纪念品、朋友送的摆设、一时冲动买下不合适的帽子、家里过了时的天线……每个人的家里,总有那么几件“鸡肋”,看着碍眼,丢之可惜。
交换商店就是“鸡肋”最好的“收容所”。
“世上没有废品,只要我们发现它的价值,就是有用的。在这个小店里,顾客可以用自己家的物品来和店内的物品,物物交换。”伦子说,“回收站结束一件商品的生命,而我们赋予它第二次生命。”
所谓交换商店,以物易物是主要的游戏规则。顾客可以用个人闲置物品交换自己想要的物品,也可以用现金购买商品,但不接受用物品换钱的方式。与传统商店不同,交换商店的物品不会按照品牌来估价,是按照其实际使用价值,若质量好一点价格还能抬高一些。一般在估价时,伦子会优先估算这件物品能“卖”多少钱,然后按照50%至100%的利润额来给出“收购价”,并在与顾客的讨价还价中定下最终价格。不过有些物件可能估价会达到几倍,比如戒指,因为10件里面可能只会卖出1件。
来交换商店的客人,一般是年轻人买东西,老年人换东西。交换群体的不对称会造成物品进出不平衡的问题,为此,伦子定了另外一条规矩:如果暂时没有找到自己想要的商品,商店会给你开一个账户记账,任何时候都可以再来消费。
如今,伦子店里90%的物品都是置换来的,总体来说,进来的物品要比出去的多一些,伦子会选择性地陈列,定期调换。交换商店的价格策略是不断降价,每一件商品的价格是不固定的,通常刚上架的时候最贵,随着时间推移会慢慢降下来,哪一天伦子看它碍眼,便会丢到店门外的桌子上,免费送给路人。
傍晚的放学时间,附近的小学生们便三五成群地来到商店门口,在免费区的桌子上捡拾他们喜欢的小物件。
以物换物、各取所需,物件的流动中,隐藏着物尽其用的智慧。
扎根社区
27岁的伦子之前在北京从事商业服务工作,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北二环的五道营胡同里发现这样一家交换商店,跟店主聊天之后,颇受启发,他决定把交换商店引入广州。
4月,伦子的幸福交换商店开业了,从有这个想法到正式营业,不过1个月的时间。刚开业时平均每天做不到10笔买卖,以物换物的只占五成左右,仅能勉强维持每月4000元店租的支出。但伦子不着急,他深知开设交换商店的原则:必须扎根社区,服务主体就是周边人群。
物品的种类是社区自身决定的,吸引力定律会自动吸引人们来交换。
有一次,一个女孩送了一只包包过来,刚换了东西,那只包包就立即被另外一个女孩相中了。两人攀谈之后,竟发现彼此有许多共同的爱好,很快成为好朋友。
这似乎是交换商店最为玄妙的邂逅。
“喜欢同一样东西的人,多少有一些共同点。”伦子的朋友阿萍说。她在附近上班,如今几乎天天跑来店里帮忙,是“伪老板娘”之一。她晃了晃手上晶莹剔透的两串粉色的水晶手链,满心欢喜地告诉我,这是她用一个手机吊坠和一块手表换来的。
她在店里换过许多东西,喜欢玩摄影器材的她,曾用一批摄影器材换回一块价值780元的蜜蜡。虽然器材是几千块买来的,但她依然觉得很划算,“以前很冲动,搭了个摄影棚,后来不玩了觉得占地方,问了好多人都没人要,在家里占地方,还容易受到老鼠、蟑螂污染,现在家里又腾空了,我好高兴。”
“在这很容易积累下许多朋友,这样慢节奏的生活方式是我喜欢的。”伦子说。
教钢琴的程老师便是他在这里结识的,程老师在天河南开了一个钢琴班,以35元一节课的低廉价格开设儿童启蒙班。“很多家长都是一时兴起为孩子买了钢琴,最后孩子不喜欢,老师受伤,家长也受伤,”程老师说,“我不希望我们赖以生存的工具成为他人家中的闲置品,受幸福交换商店的启发,我决定开设这样的课程,希望更多孩子可以接触到钢琴,家长真正发现孩子的兴趣后再决定买琴。”
你不知道会有什么人送来什么样的东西,交换商店无法预测会到来的人和物,这正是它的吸引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