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学情分析案例呈现
授课年级:小学二年级
授课人数:40人
授课内容:前滚翻(4个课时)
单元教学计划的学情分析:小学低年级学生有意注意时间短,无意注意占主导的心理特点,以及活泼好动,争强好胜,善于模仿等特点,在教学中可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注意力,积极主动、快乐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比较适用的教学方法有示范讲解法;语言激励法,比如:比一比,看一看,谁最好,谁最棒等;竞赛法;游戏法;多媒体辅助手段等。
二、学情分析案例分析
学情分析是对学生的情况分析,主要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分析。作为体育教学中的学生情况,包含内容很多、范围很广,本案例作为单元教学计划的学情分析,显然其分析的面不够广泛,点不够深入,没有提到“前滚翻”三个字,不能够较好的指导课时教学计划。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不足。第一,分析的维度不全面。本案例学情分析仅从心理角度来分析,没有涉及与学生学习相关的其他维度。学生的情况是多方面的,影响学生学习的情况也是多方面的,应该还要从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态度、生理特点、知识能力、社会特征等维度切入,全方面、多维度的进行学情分析。如对学生的身体素质、滚翻知识、滚翻能力、滚翻方法、滚翻兴趣等方面深入的分析,才能多维度了解学生学习前滚翻的“学情”,做到预设时有的放矢。第二,分析的内容不清晰。本案例学情分析内容不清、指向不确,没有指向具体的教学内容——前滚翻,所以难以有针对性地指导前滚翻教学。然而对教学手段和方法分析呈现的比较详细,笔者认为,教学手段和方法是建立在一定的背景上,应该是基于学情分析的基础上做出的预判。学情分析的重点内容应该是分析学生与“教学内容”的关系、影响或促进教学效果的相关因素。应该深入的对学生学习前滚翻教学内容的相关因素进行详细的分析,才能有效的为教学服务。如对学生滚翻认知水平、学生滚翻能力基础、学生自我保护理解和方法起点、练习滚翻学习兴趣等方面进行分析,为教学起点找到合理、科学的依据。第三,教学方法不应列入学情分析之中。因为“教学方法”是教案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要素,与学情分析是并列的关系,两者之间虽有关联,但它需要体育教师单独列出并进行描述。如果学情分析中内含了教学方法,那么,“教学方法”一栏就可有可无了。
三、学情分析的要素建议
“学情分析”是教案编写中一个基本要素,也是体育教学因材施教的一个课前分析重要因素,笔者以上述案例为基点,结合体育教师在教案编写过程中所暴露出的各类问题,从提高与发展体育教师教案编写技能的角度对教案中的“学情分析”进行较为详细的分析。笔者认为学情分析应包含以下五大要素。
1.学生的学习习惯与态度
第一,要分析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课余锻炼习惯。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课余锻炼是促进学习目标达成的基础,课前须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课余锻炼习惯有所了解。如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课余锻炼习惯四类情况:有课余锻炼习惯,并且学习习惯好;有课余锻炼习惯,但学习习惯不好;没有课余锻炼习惯,但学习习惯好;没有课余锻炼习惯,并且学习习惯也不好。分析其各类人数有多少?男女有何区别?具体原因是什么?对学习目标达成有何影响等等,为课堂组织、安排学生参加活动、布置课外作业而作参考。
第二,要分析学习态度。学习态度即兴趣爱好。“兴趣爱好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爱好,课堂就成功了一半。所以要分析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是什么样的?具体有多少种内容?喜欢到何种程度?喜欢的广泛性体现的如何?等等,对学生体育兴趣和爱好有一个总体把握。还要分析学生体育兴趣爱好的背后原因:是对课堂教学学习的兴趣爱好?还是课外活动积累的兴趣爱好?或是学生之间相互影响而产生的兴趣爱好?等等,不同原因对课堂教学影响亦是不同的。更要分析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兴趣爱好是否一致?如一致的话,教学就会事半功倍;如否,要分析有何分歧?是什么原因?学生之间分布情况如何?等等,为设计教学方法、因材施教作充分准备。
2.学生的学习知识、能力与方法
第一,要分析学生学习的知识起点。这方面包括分析学生对所学运动技术动作要领的认知,对运动技术动作方法的理解,对运动技术各个环节系统性知识的领悟等。运动技术知识起点是学习后续运动技术的保证,分析学生的学习知识起点,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力求使教学符合学生的学习知识起点,使学生便于接受。第二,要分析学生学习的能力基础。即分析学生学习该技术时,该运动技术所处的位置,学生学习该运动技术的起点,完成该运动技术所需的身体素质特征,掌握该运动技术所需的心理品质,等等。如学生学习前滚翻时,要分析学生已经掌握的各种滚翻能力的基础如何,为学习前滚翻能提供什么样的基础能力保障,其系统性如何(掌握前滚翻是为后续学习后滚翻和连续前滚翻而打下基础的)。第三,要分析学生的学习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要学生掌握方法,学生就能从学会、练会到会学、会练转变,教育教学价值才会从课堂向课外延伸。如体操教学会涉及到“自我保护与帮助方法”,体操教学就要分析学生自我保护与帮助的意识如何?掌握自我保护与帮助方法程度如何?相互保护与帮助的责任心如何?等等,学生只有会了之后才有能力保护帮助别人,这也是促进教师重视教学中的安全因素和预防措施的预设。
3.学生的学习生理特点
第一,要从学生基本信息中分析这个年龄段学生生理特征的普遍性。如二年级学生生理生长特点是:小肌肉发育逐步完善,未完全发育、肌肉力量较小,他们还不能过分负重,以免损伤肌肉,不能从事运动量过大的剧烈运动,身体素质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但不平衡,力量素质和速度素质发展慢,上肢较下肢发展落后等。基于以上了解之后,还要针对具体教学内容来分析。如二年级前滚翻教学,不宜安排大量的重复练习,应以趣味性强的游戏练习为主;学生在做手臂撑、缓冲练习时,上肢力量还难以完成高标准的动作要求。第二,还要分析身体素质与所教运动技术之间的关系。如学生所具备身体素质如何,对掌握该项运动技术有何促进或影响,其学生身体素质好差和运动技术好差的群体如何分布,其原因何在。促使教学中更有针对性地进行素质训练,促进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运动技术。第三,还要分析生理上的特殊者,如肥胖者、临时见习者等,实现以生为本、差异教学。
授课年级:小学二年级
授课人数:40人
授课内容:前滚翻(4个课时)
单元教学计划的学情分析:小学低年级学生有意注意时间短,无意注意占主导的心理特点,以及活泼好动,争强好胜,善于模仿等特点,在教学中可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注意力,积极主动、快乐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比较适用的教学方法有示范讲解法;语言激励法,比如:比一比,看一看,谁最好,谁最棒等;竞赛法;游戏法;多媒体辅助手段等。
二、学情分析案例分析
学情分析是对学生的情况分析,主要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分析。作为体育教学中的学生情况,包含内容很多、范围很广,本案例作为单元教学计划的学情分析,显然其分析的面不够广泛,点不够深入,没有提到“前滚翻”三个字,不能够较好的指导课时教学计划。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不足。第一,分析的维度不全面。本案例学情分析仅从心理角度来分析,没有涉及与学生学习相关的其他维度。学生的情况是多方面的,影响学生学习的情况也是多方面的,应该还要从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态度、生理特点、知识能力、社会特征等维度切入,全方面、多维度的进行学情分析。如对学生的身体素质、滚翻知识、滚翻能力、滚翻方法、滚翻兴趣等方面深入的分析,才能多维度了解学生学习前滚翻的“学情”,做到预设时有的放矢。第二,分析的内容不清晰。本案例学情分析内容不清、指向不确,没有指向具体的教学内容——前滚翻,所以难以有针对性地指导前滚翻教学。然而对教学手段和方法分析呈现的比较详细,笔者认为,教学手段和方法是建立在一定的背景上,应该是基于学情分析的基础上做出的预判。学情分析的重点内容应该是分析学生与“教学内容”的关系、影响或促进教学效果的相关因素。应该深入的对学生学习前滚翻教学内容的相关因素进行详细的分析,才能有效的为教学服务。如对学生滚翻认知水平、学生滚翻能力基础、学生自我保护理解和方法起点、练习滚翻学习兴趣等方面进行分析,为教学起点找到合理、科学的依据。第三,教学方法不应列入学情分析之中。因为“教学方法”是教案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要素,与学情分析是并列的关系,两者之间虽有关联,但它需要体育教师单独列出并进行描述。如果学情分析中内含了教学方法,那么,“教学方法”一栏就可有可无了。
三、学情分析的要素建议
“学情分析”是教案编写中一个基本要素,也是体育教学因材施教的一个课前分析重要因素,笔者以上述案例为基点,结合体育教师在教案编写过程中所暴露出的各类问题,从提高与发展体育教师教案编写技能的角度对教案中的“学情分析”进行较为详细的分析。笔者认为学情分析应包含以下五大要素。
1.学生的学习习惯与态度
第一,要分析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课余锻炼习惯。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课余锻炼是促进学习目标达成的基础,课前须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课余锻炼习惯有所了解。如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课余锻炼习惯四类情况:有课余锻炼习惯,并且学习习惯好;有课余锻炼习惯,但学习习惯不好;没有课余锻炼习惯,但学习习惯好;没有课余锻炼习惯,并且学习习惯也不好。分析其各类人数有多少?男女有何区别?具体原因是什么?对学习目标达成有何影响等等,为课堂组织、安排学生参加活动、布置课外作业而作参考。
第二,要分析学习态度。学习态度即兴趣爱好。“兴趣爱好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爱好,课堂就成功了一半。所以要分析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是什么样的?具体有多少种内容?喜欢到何种程度?喜欢的广泛性体现的如何?等等,对学生体育兴趣和爱好有一个总体把握。还要分析学生体育兴趣爱好的背后原因:是对课堂教学学习的兴趣爱好?还是课外活动积累的兴趣爱好?或是学生之间相互影响而产生的兴趣爱好?等等,不同原因对课堂教学影响亦是不同的。更要分析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兴趣爱好是否一致?如一致的话,教学就会事半功倍;如否,要分析有何分歧?是什么原因?学生之间分布情况如何?等等,为设计教学方法、因材施教作充分准备。
2.学生的学习知识、能力与方法
第一,要分析学生学习的知识起点。这方面包括分析学生对所学运动技术动作要领的认知,对运动技术动作方法的理解,对运动技术各个环节系统性知识的领悟等。运动技术知识起点是学习后续运动技术的保证,分析学生的学习知识起点,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力求使教学符合学生的学习知识起点,使学生便于接受。第二,要分析学生学习的能力基础。即分析学生学习该技术时,该运动技术所处的位置,学生学习该运动技术的起点,完成该运动技术所需的身体素质特征,掌握该运动技术所需的心理品质,等等。如学生学习前滚翻时,要分析学生已经掌握的各种滚翻能力的基础如何,为学习前滚翻能提供什么样的基础能力保障,其系统性如何(掌握前滚翻是为后续学习后滚翻和连续前滚翻而打下基础的)。第三,要分析学生的学习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要学生掌握方法,学生就能从学会、练会到会学、会练转变,教育教学价值才会从课堂向课外延伸。如体操教学会涉及到“自我保护与帮助方法”,体操教学就要分析学生自我保护与帮助的意识如何?掌握自我保护与帮助方法程度如何?相互保护与帮助的责任心如何?等等,学生只有会了之后才有能力保护帮助别人,这也是促进教师重视教学中的安全因素和预防措施的预设。
3.学生的学习生理特点
第一,要从学生基本信息中分析这个年龄段学生生理特征的普遍性。如二年级学生生理生长特点是:小肌肉发育逐步完善,未完全发育、肌肉力量较小,他们还不能过分负重,以免损伤肌肉,不能从事运动量过大的剧烈运动,身体素质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但不平衡,力量素质和速度素质发展慢,上肢较下肢发展落后等。基于以上了解之后,还要针对具体教学内容来分析。如二年级前滚翻教学,不宜安排大量的重复练习,应以趣味性强的游戏练习为主;学生在做手臂撑、缓冲练习时,上肢力量还难以完成高标准的动作要求。第二,还要分析身体素质与所教运动技术之间的关系。如学生所具备身体素质如何,对掌握该项运动技术有何促进或影响,其学生身体素质好差和运动技术好差的群体如何分布,其原因何在。促使教学中更有针对性地进行素质训练,促进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运动技术。第三,还要分析生理上的特殊者,如肥胖者、临时见习者等,实现以生为本、差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