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爱无言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xiant2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常说女儿是父亲前世的情人,这话也许有道理。有了两个哥哥后,父亲一直特别希望有一个女儿,我的出生给父亲带来别样的欣喜和快乐。
  也许因为我是女孩儿,从小到大,我总是受到父亲不一样的优待。做错事,母亲责备我,只要父亲闻听,一定跑来护着。“一个女孩子家,别打骂了。”这让哥弟及小伙伴们总是羡慕至极。无论父亲在哪儿做客,口袋里一定会给嘴馋的我捎来一把粒子糖,那是我最骄傲和甜蜜的记忆。在那读书求学的年月,因为贫穷,生活费经常是少之又缺。父亲常常是先借,后卖苦力偿还。因为不易,以至于父亲徒步几十里路,穿着卷着泥巴裤腿的衣服匆忙地给我送去生活费,却不舍得搭一元七角的公交车……
  小时候,我特别喜欢到别的村湾追电影看,同行叔伯婶婶们都认为小孩儿是拖累,天黑路长的,让父亲把我锁到家里睡。可父亲经不住我撒娇的眼泪,总是一把抱起我,“走喽,带三儿看电影去。”把我扛在肩上就出发。或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或是月光如水的老房边,或在不同村湾的晒谷场上,或在飘着谷香的草垛边,《小兵张嘎》《铁道游击队》《飞虎队》《马兰花》《刘胡兰》,等等,那些记不清的电影名儿,伴着欢快的记忆定格在童年的岁月里。无论在哪儿看电影,我都高高地坐在父亲肩上,无忧无虑地尽情地欣赏。若是前面有人遮住我的视线,我小大人般指挥着父亲不停地挪动脚步寻找最佳的观看点,全然没顾父亲看到电影没有。然而,没看到一半,玩够了的我就睡着了,全然不知父亲如何深一脚浅一脚地摸黑将我抱回家的。对父亲,我从小就十分依恋。七岁那年,父亲去武汉东西湖给人扎扫帚,我竞因思念父亲病倒了,母亲着急了,托人捎信,让父亲回,一见到父亲我就奇迹般好了。
  父親爱唱山歌。在上世纪60年代,20多岁的父亲作为修南川水库、鸣水泉水库的主力被派上坝。虽条件艰苦,但父亲乐于助人,出工又卖力,嗓子又好,闲暇时,哼唱几曲,成为工地有名的歌王,总赢得大家喜欢。如今,家乡的《古田茶歌》被父亲演绎得出神入化,引来多家媒体采访。父亲还是这首歌的非遗文化传承人呢。在父亲的精心教带下,培养了一支近10人的《古田茶歌》文艺表演队,在2005年江南五省山歌对唱时,一举唱到了央视的舞台。
  父亲的小气抠门儿是出了名的。有一次看到父亲胡子拉碴,我就拉父亲去理发店剃头。“15元,太贵了,等雨停了回乡下剃,只要5元呢,当家要勤俭呀!”执拗的父亲说啥也不肯剃。没辙,回家拿胡须刀给父亲刮胡子,刮好胡子,父亲又说:“我头发少,你帮我剪算了。”“我不会呢。”“没关系。”在父亲一再要求下,我学着剃头师傅的样子一手拿着梳子,一手拿着剪刀,认真帮父亲剪了起来,父亲头顶没几根头发,周围的头发稀疏发白,根根融入岁月与沧桑,不到半小时就剪好了。
  “手艺不错嘛!”父亲对镜一看,竖起拇指夸赞。我知道,父亲开心的是省下那15元钱。这节约举动触动了我,不禁对自己平日大手大脚的浪费行为自责起来。
  如今,78岁的父亲身体每况愈下,肺气肿、气喘、老慢支等病痛缠身。特别是不能弯腰,走不了快路,否则得一个人帮忙呼气。最怕父亲生病住院。前年,父亲因结石和胃病住9次院,从一次次惊险中,父亲总算挺了过来,除了家人精心护理,这还真得感谢医生老公的精心治疗。
  有父亲在,幸福就在身边。我爱父亲!
  责任编辑:秀丽
其他文献
十多年前,沿着我家门口栽了一排李树,每到春天,等对面文玉伯娘家的樱桃花和隔壁家的桃花开了,我家的这排李树才悠悠然长出白色花骨朵,等那边已形成一片绯红色的花海,这边的李花才施施然开始绽放,白而小,素雅清新。  花不分昼夜地绽放几日后,青涩涩的李子从碧绿的宛如少妇细眉的叶子间探出头来,一丛又一丛,分外惹人怜爱。待李子能够入口时,我早有些迫不及待了。青色泛着微白的李子,顺手从树上摘下来,啃上一口,嘴里酸
期刊
冬天,大地上的水,沉在坚冰下。  清晨,几声鸡鸣过后,村里最勤劳的少妇起了床。她洗漱完毕,蹲在灶洞前往里添柴火,一张粉嫩的脸,被柴火炙得红扑扑的。早饭烧好后,她拿上围巾,把脖子裹得严严实实的。她转身把棒槌和衣服放在竹篮里,挎起竹篮去大雁塘边洗衣裳。  昨晚下了一场雨,她没有觉得。早上,路上的泥土,被冻得板实得很,干硬、清冷。走在上面像踩在乌龟壳上一样,硬邦邦的,一不小心会崴脚。田野、林木,目之所及
期刊
四点多一觉醒来,梦境若隐若现……忽然,那轮月就这样透过窗帘闯了进来,晕染的,黄黄的,招引着我。  天还没亮,万籁俱寂,整个世界一片宁静,此时,这份静谧属于我。风,带着寒,手,有点儿僵,晨光微曦,灰蒙的天,圆的月,此际,嗔怪小区旁工地上的灯光,破坏了这纯粹的对视。此刻,它不皎洁,有着些微的黄,有些微的浑浊,看不清里面团团的影。儿提时月圆之夜大人告诉我口口相颂的传说,月里住着奔月的嫦娥,月里有一棵桂花
期刊
绿饼子,又称金钱饼,这与它的外形有关。  制作绿饼子,需要经过多道工序。首先,要筛选绿豆,用清水冲洗几遍,再放入水中浸泡。浸泡的时间是有讲究的,时间短了,不容易去掉绿豆的皮;时间太久,会导致绿豆松软,发黏。浸泡后,一般用双手在水中轻轻地揉搓,这样,绿豆皮就会漂浮在水面。其次是磨糊,去皮的绿豆与大米按照10:1的比例搅拌、混合、掺水,用石磨研磨成糊。糊子不能太稠,也不能太稀,一般挑起一勺子,稍微倾斜
期刊
在老家一千多人的小村庄里,父亲是出了名的烟瘾大。  那个年月还是靠工分吃饭,以父母两个劳力挣取七个子女的口粮着实相当吃紧,父亲总是挑一些诸如挖河、拉煤、打坯等繁重的体力活兒去干,以期多挣些工分。但任凭父亲怎样起早贪黑、没日没夜地拼尽体力,到年底生产队算账时,总是收支悬殊,入不敷出,需要向生产队里返交近百元的工分钱。由于拿不出这些钱,生产队就在每次分东西时逐步代扣,所以,我常常眼巴巴地看着别人家的孩
期刊
直到今日,回想起那个炎热的夏天,仍历历在目。  那时,我正迎接人生最大的挑战——高考。我被一个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包围着。  考试前夕,晚饭后母亲在收拾碗筷的时候,父亲从包里取出一块新表,对我说:“送给你的,明天考试刚好派上用场。”这是一块我渴望已久的梅花表,它躺在父亲的掌心,熠熠生辉。一年前与同学逛商场,我一眼相中这款在当时很时尚的女式梅花表,并曾多次向父亲讨钱购买,但因价格昂贵,父亲一直没答
期刊
老家的水井有许多,而垟头井和八角井是我记忆中最深刻的两口水井。  从我老家往北,不过百米,就有一口井,那就是离我家最近的“垟头井”。井紧挨山体,井口高出地面约莫七十厘米,用砖头砌成圆圆的一圈,直径一米左右。由于长年累月地打水,井口一圈被绳子拉出了一条又一条深深的沟壑。“八角井”位于我老家的东面约五百米处,与山体也比较近,井边就是村民的山园地。井口比周邊的山园地还低,用八条石板平铺而成,形呈八角状,
期刊
“拜赐莼鲈乡味长,雁山瓯海土生香。眼前点点思亲泪,欲试鱼生未忍尝。”这首诗的作者是马星野先生,而赠他鱼生的则是南怀瑾先生,他们都是著名温州学人,一位祖籍平阳,一位祖籍乐清。  原来,这是一位香港朋友将一坛用龙泉青瓷罐精装的“五味和”鱼生送给了南怀瑾,这份来自家乡的礼物,又被他转赠给了身在台湾的同乡马星野。这首《呈南怀瑾先生谢赠乡味》的鱼生诗,后来便成了温州风土的代言。  鱼生,其实是一种用酒糟和盐
期刊
她叫红,三十来岁,患心包肿瘤晚期,生命的蜡烛随时都有可能熄灭。  我去她家为她治疗,只能凭她无助的手势和眼神领会红的意思。红躺在病床上,不安地吸着氧气,虚弱得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床头上除了一束白色小花,还放着纸与笔。我知道,像红这样的病人,随时都可能死于感染和呼吸衰竭,而红却一天天地活了下来,生命于她的意义,是还能被她诠释多少个明天。  在为红做输液治疗的时候,得非常小心谨慎,特别要严格控制滴速和
期刊
辽河从我们村南经过,以此为界,分为河南河北:河北是村庄,河南是集市。渡船在村庄与集市间穿梭。  撑船的刘伯每次开船都放声喊:“摆渡,摆渡,过河去了!”渡客闻声陆续上船,荷花把收到的钱放入腰间的口袋。她十五六岁的样子,两条马尾辫轻轻摇摆,渡客们经常逗她说:“荷花!赚多少钱了?”她腼腆一笑,头一扭,害羞地望着对岸。  荷花是刘伯捡来的。当年,刘伯听到河心有婴儿的啼哭声,顺声看到河面上漂着一个大木盆。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