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艺术的亲密关系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yllr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科学和艺术是人类在社会生产实践中的伟大创造,是人类认识和把握世界的两种方式,它们在追求创造性和终极目的方面具有同一性和一致性,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人的发展和完善,为了社会的发展。在现代社会,科学和艺术之间相互渗透、借鉴和综合的趋势愈发明显,越来越成为促进人类现代化发展的强大动力。
  【关键词】:科学;艺术;密切关系;融合
  “科学”与“艺术”对今天的人们而言,早已是耳熟能详的两个名词。不过,要问起科学、艺术的真正含义,很多人都无法给出确切的答案。艺术是什么?经由古今中外历代学人旷日持久、不依不饶的追问,形成了几种影响深远、堪称经典的解答。艺术是对于现实世界的摹仿,是情感、志趣、自我意识的表现,是理念、理式或绝对精神的显现,有意味的形式,是一种表达艺术家、作家的思想感情的一种特殊载体。那么科学呢?每个人似乎都知道科学是什么。但是,真正讲来,科学之界定,正如金岳霖先生所言:“是一件比较烦难的事。”不过,至少有一点毫无疑义:科学是知识。从词源上看,也是如此,“科学”源于拉丁文scientia,義为知识。确实,一切科学都是知识,但是,一切知识却不都是科学,科学其实是知识之一种。总之,对于科学与艺术的思考和研究,从来没有停止过,关于它们究竟是什么的回答也在不断填补和完善。
  一种观点指出,科学和艺术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是人类不同的文化范畴。它们有着各自截然不同的目的、形式和主体,有着不同的判断标准。科学是严格的,是理性的,讲求逻辑的抽象,追求的是“真”;而艺术是有灵性的,是直觉的具体的,更是多元的,追求的是“美”。它们之间似乎存在着一个难以理解沟通或者说是敌对的空间。查·斯诺在其《两种文化》一书中, 对此进行过充分的阐述[1]。
  另一方面,有人认为,科学和艺术之间并没有截然的鸿沟。就目的或者目标而言,科学和艺术都将造福社会作为自己的目标。普希金谈到科学和艺术的使命时指出,“科學家和作家的队伍,不论其性质如何,总是处于教育冲锋和文化进军的前列”[2]。科学与艺术的关系不仅体现在目标或者使命方面,还体现在无论是科学家还是艺术家,其创造性的思维活动过程都离不开想象、灵感,思维的主体都经常会被兴趣和激情所左右和驾御。科学与艺术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就如同一个硬币的两面,它们的结合和交流符合自身的发展需要,符合人类文化发展的规律。更有人认为,不单单在科学的发现以及艺术的创作中,二者有着十分惊人的相似度。即使是在科学成果的判断、检验过程中,艺术的审美的作用也不可小觑。卢瑟福曾坚决主张:“不妨把科学发现的过程看作是艺术活动的一种形式。这一点最好地表现在物理科学的理论方面。从某些方面看,一个得到良好陈述的理论毫无疑问是一件艺术品”。甚至还有人强调,虽然科学和艺术之间存在着区别,但科学和艺术并非两个可以完全分开的领域,科学中有艺术,艺术中又有科学,主张无论是科学家还是艺术家都应该关注“科学中的艺术和艺术里的科学”。
  科学在追求和表达真理的普遍性的同时,具有深刻的艺术内涵,科学和艺术在一定层面上是相互关联的。李政道认为:“在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科学与艺术始终是交织在一起的”[3]。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我对此方面知识也稍稍做了了解。艺术设计的技术和材料的特征,常常使它们与科学的发展联系在一起,但它们也存在着差异性,科技的进步和生活的发展对纯美术和艺术设计的回归奠定了必然的基础,而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成为艺术的伟大的历史根基之一。同时,艺术中的美往往也被科学家视为追求的至境,甚至成为科学家的创造性动力。现科技自发展以来,就不断地提供各种新工具,试图让艺术更美。比如墨宝的发明,为国画提供了最重要的创作基础。全球各地创作的音乐作品,也借助现代信息科技手段传遍全球。
  另外,很多艺术家的灵感和取材也来自于科学。比如艺术家创作作品前会思考结构、用材、色调等。同样,科学家在构建科学理论的早期,所有的假设和设想同样处于想象状态。这便是科学与艺术的交界点。可以说,科学与艺术都是人类精神领域高层次的创造活动,都需要见识卓越和思想空灵。举一个例子,达·芬奇能画出维妙维肖的人像,这得益于他长期研究并解剖了多具尸体而获取的人体结构知识,但他“多是从实用方面接近科学的”[4]。虽然他总是从艺术领域出发,也确实花费大部分精力来研究自然现象,但最后都能到达科学的领域,并取得了非凡成就。而且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人们只有兼备科学与艺术两方面的素质,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作出应有的成就。实际上,一个出色的科学工作者和艺术工作者都不仅限于运用逻辑思维或形象思维—形象思维经常成为科学家们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逻辑思维也并非与艺术家无缘。同时,研究指出杰出的科学家均具有一种非凡的审美直觉和良好的直觉思维能力,并会在直觉思维过程中涌现“灵感”,并把灵感作为科学创造和艺术创作的钥匙。
  在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画作、电影还是其他的艺术表现形式,都侧重情感,通过不同的艺术形式来丰富人类的精神世界和对美的诉求。而科学则是通过探索既定的规律,改变自然事物、改善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满足对优质生活的追求。
  由此可得,科学与艺术同样都是注重人文精神,殊途同归。它们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的关联。就整体而言,两者之间的交融一直没有停息过,只是时而强烈,时而委婉,或自觉或人为。它们的这些状态在被人关注的同时也被某些人强烈排斥。人们这些状态的关注也明显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呈现出间断性、层次性和差异性。科学与艺术的融合不仅有助于两者自身的发展, 而且对转换人的思维方式、提高素养、开发智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应当大力倡导科学与艺术的融合,并为此作出自己的努力。在我看来,科学与艺术的交互非常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只有得到了人们的普遍理解和认同,它才能肆无忌惮地朝着广泛性、通俗性方向发展。
  爱因斯坦曾说:“科学的美与艺术的美是相通的,互补的,是精神世界最高最美的两个侧面。”它们的密切相关性在于两者本质上都是美,其差异性在于两者的表现形式不同。科学发现是可以用艺术形式直观表达并予以评价的。科学的理性逻辑思维与艺术的直觉形象可以相互转化,相互补充,此处又一次显示了科学与艺术可以融合,两者有共同语言。所以我们更应倡导科学与艺术的和谐,好好把握科学与艺术的亲密关系,既要用科学的眼光去认识世界,使之能达到清晰、精确,同时也要用艺术的“眼”和“心”去把握事物,体验事物的情调和生命,用艺术去引导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
  参考文献:
  [1][2]( 苏)苏霍金.艺术科学[ M ].北京“生活·读书·知识三联书店,1986.2,3.
  [3]李政道.科学 与艺术 [N 」.科技 日报,19 9 3.7.18.
  [4]W.C.丹皮尔著,李布译.科学史[ M ].北 京:商务印书馆,1975.163.
其他文献
【摘要】: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类的精神家园。大力培育高校创业文化有利于推动高校创业健康、持续、稳定发展,有利于促进大众创业再掀新高潮、再现新风貌,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因此必须下大力推进。就当前而言,应立足高校创业和社会实际,从补齐文化短板、完善制度保障和强化创业宣传等方面,政府、社会、学校多层次、多举措多管齐下,不断提升高校创业文化的丰富性、实用性、创新
期刊
唐朝贞观年间发现的秦代石鼓对研究中国文字的發展演变影响甚大,十个鼓形石头上都有刻字,经前人研究发现石鼓上刻的字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刻石文字。但由于年代久远,石鼓上的文字都有不同程度的损毀。本文主要分析研究其中《霝雨》一篇中的“ ”字。  一、有关字形  或阳,极深以□。诗句中用“□”代替的字,北宋十鼓斋中权本拓本为“ ”,宋代薛尚功《歷代鐘鼎彝器款识法帖》卷十七,第95 页,中华书局1986
期刊
沙漠  于是我便陪你远行  逃离车尘马蹄的人生  逃往一路向西的虛无  天涯路远  途经寂寞冬樱和飒飒风铃  满载而归的憧憬  是春色枯朽,夏日老去  是秋意渐残的纪念品  我们往西  山长水阔,山穷水尽  沙漠瘦骨嶙峋  她向着太阳奔走呼嚎  比你的眼泪更为弱小  风云变色,暴风漫溢  却比我的痛苦更加坚定  后来泪干了  我们再次选择沙漠  多余的风战战兢兢  晚霞和光即将烧尽  你身体此起彼
期刊
【摘要】:《边城》最大的特点就是景物描写非常优美,无论是自然景物还是社会风景都充满着强烈的地方特色。还有则是淳朴真实、不受污染的人性美,表达了沈从文先生对这样美丽质朴的真诚讴歌和赞美。但是这样美丽的故事却有一个悲剧结尾,本文將就此作简要浅析。  【关键词】:环境美;人性美;悲剧  一、优美的环境描写  沈从文先生作为语言大师,他用明净澄澈的文笔,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
期刊
《赤壁赋》是高中必修一“像山那样思考”板块中的名篇,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该文字字珠玑,容情、景、理与一体,文质兼美,情理并茂。探究该篇课文的情感时,教师总会将主流的说法摆出,也就是乐——悲——喜这三种情感变化,即苏轼先是游览赤壁,得赏景之乐;后由主客问答间表露出的对历史人物的兴亡、现实的苦闷和人生的短暂而悲;最后自己阐述变与不变的道理,说服客人,两人同喜,继续饮酒作乐。这种解读看似探究到了作者情感
期刊
清代诗论家张玉谷曾作过一首诗论绝句:文姬才欲压文君,《悲愤》长篇洵大文。老杜固宗曹七步,瓣香可也及钗裙。该诗高度评价了蔡文姬的才气,说她的才能胜过卓文君,赞叹《悲愤诗》的大气,连“诗圣”杜甫也深受她的影响。  诗中的文姬,即蔡琰,是东汉著名书法家和文學家蔡邕的女儿。她在父亲的影响下,不仅博学能文,善于诗赋,而且自小便显示出极高的音律天分。刘昭《幼童传》载曰:“邕夜鼓琴,弦绝。琰曰第二弦。邕曰偶得之
期刊
【摘要】:梅德明教授的《现代句法学》系统全面地介绍了形式句法学的理论。该书以乔姆斯基的生成语法理论为中心,兼顾与之相关的热点及前沿理论,既是一部语言学专业研究生的好教材,也是语言学学者和广大外语教师的重要参考书。  【关键词】:现代句法学;乔姆斯基;生成语法理论;梅德明  一、引言  《现代句法学》是由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梅德明主编,于2008年1月在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该
期刊
第一次接触到乐嘉老师自然是在非诚勿扰的舞台,这个风靡一时的综艺节目带给我们很多的欢乐氛围。除了欣赏女嘉宾们的风采,与可爱的孟爷爷的幽默风趣,给我印象最深的要数嘉宾乐嘉老师。  乐老师在舞台上发表的言辞犀利中肯,发人深思。似乎对人的心理吃的透透的,也由此产生了对心理学的兴趣。乐老师这些年致力于对性格色彩的研究,第一次接触到性格色彩也是源于乐老师。  乐嘉老师是中国大陆主持人,作家,同时也是中国性格色
期刊
一.概况  芭蕾舞剧《白毛女》是由上海舞蹈学校根据同名歌剧集体改编创作的一部有价值的、能反映时代特征的作品。它首演于1965年第六届“上海之春”的艺术节上,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鲜明的人物形象、浓郁的民族风格、优美动听的音乐受到了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被看作是20世纪中国舞剧创作史上里程碑式的巨著。  20世纪30年代末晋察冀一带流传着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民间传说“白毛仙姑”的故事,基于对这一故事主题的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3)  【摘要】:海明威作为美国20世纪“迷惘一代”的代言人,在那个充满迷茫、空虚的时代中塑造了一系列有勇气、有毅力、敢于抗争和不屈服的“海明威英雄”——“困境中充满勇气,压力下不失风度”。而《白象似的群山》却塑造了一个与懦弱男主人公形成鲜明对比的女性形象,本文着重分析女性形象,看到了海明威笔下一个栩栩如生的“女英雄”。  【关键词】:海明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