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艺术对孩子审美观的熏陶和潜能的开发,是任何教育形式都不能代替的。雨果说过:“人生下来不是为了抱着锁链,而是为了展开双冀;不要再有爬行的人类。我要幼虫化为蝴蝶,我要蚯蚓变成活的花朵,而且舞起来。”要及早地挖掘孩子的艺术天赋,让孩子在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中扩大视野,丰富知识,陶冶情操,懂得如何爱美、审美、会美。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一定可以为自己创造多姿多彩的人生。
一、及早开发孩子的艺术天赋
艺术是人的精神生活不可少的元素。无论是音乐、舞蹈、绘画、雕塑还是文学作品、影视戏剧,都能令人赏心怡神,能让人消除疲劳或烦恼,在轻松愉快中得到美的享受、美的启迪,使人进入一个丰富的美的世界。孩子虽具备爱美的天性和艺术潜能,但他们年龄小、生活范围小、视野窄、阅历不深、经验不足,对于艺术美的感受和欣赏能力是有限的,需要父母刻意地进行培育。从小培养孩子的艺术美感和素质,有利于丰富孩子的精神生活,提升他们的生命质量,同时也有助于增强孩子对情感、智力的管理能力,使孩子在踏上人生之路时能更从容、平静地面对未来的一切,最终得到愉悦。
“孩子都是艺术家。”这是英国著名美术教育家汤姆林逊的临终遗言。也许,这句话会使那些对孩子的潜能认识不足的父母感到费解。但在生活和实验中,有无数事实证明这句话是至理名言,是千真万确的。
新生儿对色彩具有比成人更强烈的兴趣。当孩子小床边有彩色飘带时,他会目不转睛地望着。孩子在听到音乐时,会自动地手舞足蹈。孩子高兴起来也会像原始人那样“呵呵”地叫。
孩子的画与普通人的画相比,其生动与神韵是不可比拟的。许多成年人,如果不看见实物就画不出实物来。而孩子则不然,一般都不会为常识与形式所束缚,只是按照自己的理解、自己的心愿,潇潇洒洒地一挥而就。
在音乐方面也是如此,孩子经常可以即兴作诗、作曲,然后演奏出来,即使是简单的曲调,一般成年人也不能如此之快地完成。原因不是成年人害羞,而是成年人的这种能力在还没有发挥出来的时候,就已经消失了。
在细胞的家族里,没有美术细胞与音乐细胞的分类。可是,孩子从刚刚来到这个世界,形成各种感觉与接受器官的细胞时,就开始对周围的事物与环境构成情绪、情感的反馈系统了,这种反馈在孩子还不能与周围的人交流时,便开始了在自身内部各个系统的循环,有关“细胞”不断“增殖”。有的幼儿心理学家把这种细胞分裂、增殖现象比做储蓄,即把孩子在某个年龄的智商——细胞能量比做基金,那么每年的利息就是用该年度所积累的“基金”乘以“利率”。它是以复利的形式来增加的。“基金”多的人,每年的“利息额”就高。如果都处在某个年龄上,智商高的孩子每年细胞的增加量就比另外的孩子多;而智商低的孩子则增加量少,总是处于低水准状态。
这样似乎产生了两个很有趣的问题:其一,既然孩子是天生的艺术家,那为什么这个世界都不是由艺术家组成的?其二,孩子是天生的艺术家,那么孩子长大后艺术家的内质为什么消失了?这其中的原因只有一个:孩子的艺术细胞被扼杀在童年或少年期,或者更早——被扼杀在摇篮里了。
每一个父母都应该相信自己的孩子是天生的艺术家,关键在于对他的培养、启发、引导、挖掘。家长不要抱怨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而应该从自己身上寻找教育的不当之处。
二、培养孩子的审美素质
我们通常所说的美,实质上应是学术上所说的美感,我们之所以使用“美感”一词,是为了强调“美即美感”的主观性。
培养孩子的美感,能够促使孩子更加健康愉悦地成长。一个真正健康的孩子,不仅生命力旺盛、体格强健、活泼好动,而且聪明敏锐,美感能力强,动作的节奏感、协调性好,运动能力也很强。
美育不只是艺术培养,还要使孩子成为善于感受美、创造美的人。
在通过艺术手段对孩子进行美感能力培养时,重点应放在音乐、美术、家庭生活艺术的培养上。
所有美育的目的最终都指向对孩子强健完美人格的塑造,唯此才是孩子在未来社会生活中品味快乐人生的前提。
培养孩子的美感素质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营造美的环境
声、色、情境,是孩子首先接触到的美感的中介,通过对这些美感载体的领悟,可以使孩子在“润物细无声”中感到美的韵味。在这里,美的环境,不仅是指整洁优雅的居室环境布置,还包括家庭成员间良好的礼仪、和谐快乐的成员关系,也包括孩子整齐大方的仪表,更包括孩子在大自然神奇美妙的山水之间领略到的秀丽、幽远、壮观、博大的神秘美感。
2、激发孩子的艺术爱好
美育的基础在于儿童的兴趣,长期保持兴趣就会形成一种爱好。爱好才是孩子美育的良师。因此,家长应有意识地诱导孩子,发现他们对于艺术种类的敏感性,然后给予鼓励。这样,孩子就易于在此中得到培养。
3、利用现代传媒拓宽视野
除了家庭美育的基础环境,现代传媒(如电影、电视、广播、书刊等)也是儿童美育的重要工具。有选择地为儿童提供这些美育载体,利用其本身对儿童的吸引力,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让生活和大自然相融
大自然的一山一水、一花一草,都跟孩子的生长一样,包藏了神秘的美感。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甚至小到为玩具赋予象征生命、为一道菜取一个诗意的名字、窗帘上的图案与色彩等等,均可以熏陶孩子。父母倘若能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那么在与孩子的玩乐与游戏之中都充满了培养孩子美感的机会。
三、给孩子创设艺术天地
对孩子的教育忽冷忽热,水准忽高忽低,没有细致的教育方案,没有长远的打算,便不能使孩子的艺术活动能力得到显著的提高。
即使是遗传因素相同的双生儿,如果把他们放到不同的家庭环境里养育,也会得到不同的教育结果。如同在肥沃的田地里才能生长出茁壮的植物一样,只有在充满艺术情趣的环境里,才有可能培养孩子的“艺术细胞”。
日本著名的小提琴教育家铃木镇一认为,一些孩子的“音痴症”并不是遗传造成的,而是由环境造成的。他认为,想了解父母,只要看看孩子就知道了,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反映着父母的思想与能力水准。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环境,大自然是孩子的第二环境。假如父母的艺术情趣比较高尚,那么孩子生活的第一环境就会是充满艺术情趣的“小天地”。第一环境是孩子产生兴趣的关键所在,将为推动兴趣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客观条件,为孩子将来走上什么道路、具有什么样的理想、做什么样的人,创造最初的意识环境。第二环境充满着天地的灵气、山水的秀媚,无形中会给孩子的心灵提供广阔的艺术想象条件,为铸造艺术的纯真、陶冶艺术情感打下质朴而又深厚的基础。
初生的婴儿,听觉十分敏感。与婴儿谈话,给他唱歌,让他听各种声音(如钟表的滴答声、悠扬的歌声、敲杯的杯声、流水的水声等),看起来他好象无动于衷,可事实上他却把这些声音贮存在脑子里了。父母如果这样做了,便给了孩子极有价值的心智刺激。
待到孩子长大些时,要多带他到大自然中去,看红日、白云、蓝天的美好,和小花、小草、绿树交朋友,看高山的伟岸、峡谷的深邃……领略大自然的种种光彩。
艺术的美、大自然的美、生活的美、父母情感与情操的美,对孩子具有迷人的魅力,会吸引孩子,使孩子兴奋、愉快,对生命感到满足,并会追求生命中美好的一切,用来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许多父母认为给孩子一个艺术天地,便是在家里摆架钢琴、学画、写毛笔字。实际上,这是一种浅层次的艺术活动追求。
给孩子一个艺术天地,是通过美的环境,给孩子一个美的心境、美的理想、美的感受与美的追求。也许,这个孩子将来不会成为音乐家或画家,但他长大后肯定是一个具有较高层次审美情趣的人,他会区别真、善、美与假、恶、丑,懂得纯真的、道德的是非标准,谁能说这与懂得“人类之美”没有关系呢?
鲁道夫·阿思姆指出:“我认为一个人所能做的最好的事,就是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生活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尽管这一问题每个人迟早会碰到,然而能将它明确无误地提出来却只有为数不多的人。一项有价值、有意义的工作,其目的就是既对他人有益又给自己带来愉悦。认清这一目的去实现它并不难。然而,人们常常碰到这样的情况:虽然给他人带来了好处,自己也得到快乐,但这一切似乎都是短暂的。于是人们恍然大悟道:生活唯一的意义是对生活本身全面彻底的体验——去全面地感知、深刻地认识生活中真挚的爱、关心、理解、创造、发现、渴求和希望的真正含义。这种体验和认识是生活至高无上的价值。如果弄清这一点,那就不难理解,艺术是对生活完整、彻底、深刻的再现。因此,艺术是我们所拥有的实现生活最强有力的工具之一,不给予人们这种工具,就等于剥夺了人们对生活的追求。
一、及早开发孩子的艺术天赋
艺术是人的精神生活不可少的元素。无论是音乐、舞蹈、绘画、雕塑还是文学作品、影视戏剧,都能令人赏心怡神,能让人消除疲劳或烦恼,在轻松愉快中得到美的享受、美的启迪,使人进入一个丰富的美的世界。孩子虽具备爱美的天性和艺术潜能,但他们年龄小、生活范围小、视野窄、阅历不深、经验不足,对于艺术美的感受和欣赏能力是有限的,需要父母刻意地进行培育。从小培养孩子的艺术美感和素质,有利于丰富孩子的精神生活,提升他们的生命质量,同时也有助于增强孩子对情感、智力的管理能力,使孩子在踏上人生之路时能更从容、平静地面对未来的一切,最终得到愉悦。
“孩子都是艺术家。”这是英国著名美术教育家汤姆林逊的临终遗言。也许,这句话会使那些对孩子的潜能认识不足的父母感到费解。但在生活和实验中,有无数事实证明这句话是至理名言,是千真万确的。
新生儿对色彩具有比成人更强烈的兴趣。当孩子小床边有彩色飘带时,他会目不转睛地望着。孩子在听到音乐时,会自动地手舞足蹈。孩子高兴起来也会像原始人那样“呵呵”地叫。
孩子的画与普通人的画相比,其生动与神韵是不可比拟的。许多成年人,如果不看见实物就画不出实物来。而孩子则不然,一般都不会为常识与形式所束缚,只是按照自己的理解、自己的心愿,潇潇洒洒地一挥而就。
在音乐方面也是如此,孩子经常可以即兴作诗、作曲,然后演奏出来,即使是简单的曲调,一般成年人也不能如此之快地完成。原因不是成年人害羞,而是成年人的这种能力在还没有发挥出来的时候,就已经消失了。
在细胞的家族里,没有美术细胞与音乐细胞的分类。可是,孩子从刚刚来到这个世界,形成各种感觉与接受器官的细胞时,就开始对周围的事物与环境构成情绪、情感的反馈系统了,这种反馈在孩子还不能与周围的人交流时,便开始了在自身内部各个系统的循环,有关“细胞”不断“增殖”。有的幼儿心理学家把这种细胞分裂、增殖现象比做储蓄,即把孩子在某个年龄的智商——细胞能量比做基金,那么每年的利息就是用该年度所积累的“基金”乘以“利率”。它是以复利的形式来增加的。“基金”多的人,每年的“利息额”就高。如果都处在某个年龄上,智商高的孩子每年细胞的增加量就比另外的孩子多;而智商低的孩子则增加量少,总是处于低水准状态。
这样似乎产生了两个很有趣的问题:其一,既然孩子是天生的艺术家,那为什么这个世界都不是由艺术家组成的?其二,孩子是天生的艺术家,那么孩子长大后艺术家的内质为什么消失了?这其中的原因只有一个:孩子的艺术细胞被扼杀在童年或少年期,或者更早——被扼杀在摇篮里了。
每一个父母都应该相信自己的孩子是天生的艺术家,关键在于对他的培养、启发、引导、挖掘。家长不要抱怨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而应该从自己身上寻找教育的不当之处。
二、培养孩子的审美素质
我们通常所说的美,实质上应是学术上所说的美感,我们之所以使用“美感”一词,是为了强调“美即美感”的主观性。
培养孩子的美感,能够促使孩子更加健康愉悦地成长。一个真正健康的孩子,不仅生命力旺盛、体格强健、活泼好动,而且聪明敏锐,美感能力强,动作的节奏感、协调性好,运动能力也很强。
美育不只是艺术培养,还要使孩子成为善于感受美、创造美的人。
在通过艺术手段对孩子进行美感能力培养时,重点应放在音乐、美术、家庭生活艺术的培养上。
所有美育的目的最终都指向对孩子强健完美人格的塑造,唯此才是孩子在未来社会生活中品味快乐人生的前提。
培养孩子的美感素质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营造美的环境
声、色、情境,是孩子首先接触到的美感的中介,通过对这些美感载体的领悟,可以使孩子在“润物细无声”中感到美的韵味。在这里,美的环境,不仅是指整洁优雅的居室环境布置,还包括家庭成员间良好的礼仪、和谐快乐的成员关系,也包括孩子整齐大方的仪表,更包括孩子在大自然神奇美妙的山水之间领略到的秀丽、幽远、壮观、博大的神秘美感。
2、激发孩子的艺术爱好
美育的基础在于儿童的兴趣,长期保持兴趣就会形成一种爱好。爱好才是孩子美育的良师。因此,家长应有意识地诱导孩子,发现他们对于艺术种类的敏感性,然后给予鼓励。这样,孩子就易于在此中得到培养。
3、利用现代传媒拓宽视野
除了家庭美育的基础环境,现代传媒(如电影、电视、广播、书刊等)也是儿童美育的重要工具。有选择地为儿童提供这些美育载体,利用其本身对儿童的吸引力,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让生活和大自然相融
大自然的一山一水、一花一草,都跟孩子的生长一样,包藏了神秘的美感。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甚至小到为玩具赋予象征生命、为一道菜取一个诗意的名字、窗帘上的图案与色彩等等,均可以熏陶孩子。父母倘若能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那么在与孩子的玩乐与游戏之中都充满了培养孩子美感的机会。
三、给孩子创设艺术天地
对孩子的教育忽冷忽热,水准忽高忽低,没有细致的教育方案,没有长远的打算,便不能使孩子的艺术活动能力得到显著的提高。
即使是遗传因素相同的双生儿,如果把他们放到不同的家庭环境里养育,也会得到不同的教育结果。如同在肥沃的田地里才能生长出茁壮的植物一样,只有在充满艺术情趣的环境里,才有可能培养孩子的“艺术细胞”。
日本著名的小提琴教育家铃木镇一认为,一些孩子的“音痴症”并不是遗传造成的,而是由环境造成的。他认为,想了解父母,只要看看孩子就知道了,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反映着父母的思想与能力水准。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环境,大自然是孩子的第二环境。假如父母的艺术情趣比较高尚,那么孩子生活的第一环境就会是充满艺术情趣的“小天地”。第一环境是孩子产生兴趣的关键所在,将为推动兴趣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客观条件,为孩子将来走上什么道路、具有什么样的理想、做什么样的人,创造最初的意识环境。第二环境充满着天地的灵气、山水的秀媚,无形中会给孩子的心灵提供广阔的艺术想象条件,为铸造艺术的纯真、陶冶艺术情感打下质朴而又深厚的基础。
初生的婴儿,听觉十分敏感。与婴儿谈话,给他唱歌,让他听各种声音(如钟表的滴答声、悠扬的歌声、敲杯的杯声、流水的水声等),看起来他好象无动于衷,可事实上他却把这些声音贮存在脑子里了。父母如果这样做了,便给了孩子极有价值的心智刺激。
待到孩子长大些时,要多带他到大自然中去,看红日、白云、蓝天的美好,和小花、小草、绿树交朋友,看高山的伟岸、峡谷的深邃……领略大自然的种种光彩。
艺术的美、大自然的美、生活的美、父母情感与情操的美,对孩子具有迷人的魅力,会吸引孩子,使孩子兴奋、愉快,对生命感到满足,并会追求生命中美好的一切,用来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许多父母认为给孩子一个艺术天地,便是在家里摆架钢琴、学画、写毛笔字。实际上,这是一种浅层次的艺术活动追求。
给孩子一个艺术天地,是通过美的环境,给孩子一个美的心境、美的理想、美的感受与美的追求。也许,这个孩子将来不会成为音乐家或画家,但他长大后肯定是一个具有较高层次审美情趣的人,他会区别真、善、美与假、恶、丑,懂得纯真的、道德的是非标准,谁能说这与懂得“人类之美”没有关系呢?
鲁道夫·阿思姆指出:“我认为一个人所能做的最好的事,就是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生活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尽管这一问题每个人迟早会碰到,然而能将它明确无误地提出来却只有为数不多的人。一项有价值、有意义的工作,其目的就是既对他人有益又给自己带来愉悦。认清这一目的去实现它并不难。然而,人们常常碰到这样的情况:虽然给他人带来了好处,自己也得到快乐,但这一切似乎都是短暂的。于是人们恍然大悟道:生活唯一的意义是对生活本身全面彻底的体验——去全面地感知、深刻地认识生活中真挚的爱、关心、理解、创造、发现、渴求和希望的真正含义。这种体验和认识是生活至高无上的价值。如果弄清这一点,那就不难理解,艺术是对生活完整、彻底、深刻的再现。因此,艺术是我们所拥有的实现生活最强有力的工具之一,不给予人们这种工具,就等于剥夺了人们对生活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