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号:G43(2013)5-
02-03
随着新课标的逐步推行,信息技术对各学科教学,包括思品教学的辅助作用使广大一线教师受益匪浅。然而,由于教学理念、软硬件条件以及教师信息技术专业素质等方面的原因,导致信息技术对思品教学的辅助作用只能达到差强人意的效果,甚至还存在不少误区,这是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学校乃至广大授课教师必须关注的问题之一。
在新课改形式下,传统教学其固有的弱点是显而易见的,于是依托于信息技术强大的多媒体功能,越来越多的教师都开始重视信息技术对思品教学的辅助作用。诚然,教师通过运用信息技术特别是多媒体课件很容易就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整个课堂教学变得生动形象,师生之间配合默契,充分凸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却往往事与愿违,事倍功半。由于对整合的基本原则理解和贯彻不透彻,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对课堂教学的辅助作用时产生了一些误区,导致教学的预设和生成差别较大。
误区一:凡上课必用课件,以课件代替板书
当今电脑时代,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写字越来越少,“练字无用论”一度甚嚣尘上。有部分教师认为信息技术对教学的辅助作用就是上课使用课件,从而可以减少甚至摒弃传统的板书书写环节。随着学校教学硬件的不断改善,投影仪、电子白板、笔记本电脑、液晶电视等多媒体设备在普通教室里已是司空见惯。尝到了信息技术对思品教学辅助作用甜头的老师们就会刻意地制作一些PPT用来上课。采用课件上课本来无可厚非,关键问题在于,部分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水平还停留在一个相对较低的阶段,制作出来的一些教学课件往往由于水平所限,质量有待提高。而一般情况下,教师只是把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逐条输入PPT。这样一来,对于教师个人来说,上课时就可以省略了大部分板书,但对于学生来说,学习习惯较差的自然就只会抄录课件中的大小标题,不能从本质上深入体会。长此以往必然会形成一定的依赖性。这时,新问题出现了,当学生在学习中生成了一个新的亮点时,无法及时通过课件展示出来,为了保证教学进度,教师很容易就把这个亮点一步跳过,从而错失了重要的课堂生成。
误区二: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就是运用多媒体资源授课
众所周知,我们上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目标。围绕这一目标,要求授课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教学设计工作中,密切注意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媒体的地位与作用。而片面强调以“学生乐学”为中心,盲目运用丰富的多媒体资源来博得学生一笑,很可能并不能达到原有的教学目标,这样的整合到底有多大的意义?我们现在最常见到的景象就是在每一节公开课上,老师都会准备非常丰富的文字、图片、视频、音频资料,在课堂上进行展示。造型活泼的艺术字、精心修饰的图片、旋律动听的音乐、形象逼真的动画,让孩子们看的开心,听的高兴。但在热闹过后呢?是不是真的能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帮助作用呢?在日常的教学中也真的能做到这一点吗?笔者最近听了低年级的一堂思品课,就出现了这样一个情况:老师精心准备的课件精益求精,背景音乐旋律动人,真可谓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此曲从课前一直播放到下课,中间无片刻停顿。吵与不吵暂且不说,作为低年级的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这课堂上有老师传授知识的声音,有电脑扬声器中优美的天籁之音,让孩子们到底听谁的呢?
误区三:信息技术对教学的辅助作用只存在于课堂
正如前面列举所存在的问题一样,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的时候,基本上都是处于一种控制者的状态下来进行教学的。教学内容和课件都是教师准备的,要怎么上是由教师来决定的。学生在课堂上只能对着大屏幕像鸭子一样被用新式科技武装起来的课堂进行电子式的灌输教育。这其实跟古代掌握了文化的贵族对纸笔的垄断已经差不多了。更不用说现在大力提倡的把课堂还给学生,体现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了。这也完全背离了信息技术当中“信息”这两字所体现的涵义,因为只有沟通交流才是“信息”得以存在的一个基础和运用。
(作者单位:江西省九江市浔阳区龙山小学 332000)
02-03
随着新课标的逐步推行,信息技术对各学科教学,包括思品教学的辅助作用使广大一线教师受益匪浅。然而,由于教学理念、软硬件条件以及教师信息技术专业素质等方面的原因,导致信息技术对思品教学的辅助作用只能达到差强人意的效果,甚至还存在不少误区,这是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学校乃至广大授课教师必须关注的问题之一。
在新课改形式下,传统教学其固有的弱点是显而易见的,于是依托于信息技术强大的多媒体功能,越来越多的教师都开始重视信息技术对思品教学的辅助作用。诚然,教师通过运用信息技术特别是多媒体课件很容易就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整个课堂教学变得生动形象,师生之间配合默契,充分凸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却往往事与愿违,事倍功半。由于对整合的基本原则理解和贯彻不透彻,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对课堂教学的辅助作用时产生了一些误区,导致教学的预设和生成差别较大。
误区一:凡上课必用课件,以课件代替板书
当今电脑时代,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写字越来越少,“练字无用论”一度甚嚣尘上。有部分教师认为信息技术对教学的辅助作用就是上课使用课件,从而可以减少甚至摒弃传统的板书书写环节。随着学校教学硬件的不断改善,投影仪、电子白板、笔记本电脑、液晶电视等多媒体设备在普通教室里已是司空见惯。尝到了信息技术对思品教学辅助作用甜头的老师们就会刻意地制作一些PPT用来上课。采用课件上课本来无可厚非,关键问题在于,部分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水平还停留在一个相对较低的阶段,制作出来的一些教学课件往往由于水平所限,质量有待提高。而一般情况下,教师只是把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逐条输入PPT。这样一来,对于教师个人来说,上课时就可以省略了大部分板书,但对于学生来说,学习习惯较差的自然就只会抄录课件中的大小标题,不能从本质上深入体会。长此以往必然会形成一定的依赖性。这时,新问题出现了,当学生在学习中生成了一个新的亮点时,无法及时通过课件展示出来,为了保证教学进度,教师很容易就把这个亮点一步跳过,从而错失了重要的课堂生成。
误区二: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就是运用多媒体资源授课
众所周知,我们上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目标。围绕这一目标,要求授课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教学设计工作中,密切注意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媒体的地位与作用。而片面强调以“学生乐学”为中心,盲目运用丰富的多媒体资源来博得学生一笑,很可能并不能达到原有的教学目标,这样的整合到底有多大的意义?我们现在最常见到的景象就是在每一节公开课上,老师都会准备非常丰富的文字、图片、视频、音频资料,在课堂上进行展示。造型活泼的艺术字、精心修饰的图片、旋律动听的音乐、形象逼真的动画,让孩子们看的开心,听的高兴。但在热闹过后呢?是不是真的能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帮助作用呢?在日常的教学中也真的能做到这一点吗?笔者最近听了低年级的一堂思品课,就出现了这样一个情况:老师精心准备的课件精益求精,背景音乐旋律动人,真可谓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此曲从课前一直播放到下课,中间无片刻停顿。吵与不吵暂且不说,作为低年级的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这课堂上有老师传授知识的声音,有电脑扬声器中优美的天籁之音,让孩子们到底听谁的呢?
误区三:信息技术对教学的辅助作用只存在于课堂
正如前面列举所存在的问题一样,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的时候,基本上都是处于一种控制者的状态下来进行教学的。教学内容和课件都是教师准备的,要怎么上是由教师来决定的。学生在课堂上只能对着大屏幕像鸭子一样被用新式科技武装起来的课堂进行电子式的灌输教育。这其实跟古代掌握了文化的贵族对纸笔的垄断已经差不多了。更不用说现在大力提倡的把课堂还给学生,体现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了。这也完全背离了信息技术当中“信息”这两字所体现的涵义,因为只有沟通交流才是“信息”得以存在的一个基础和运用。
(作者单位:江西省九江市浔阳区龙山小学 33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