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有文化自觉的高中语文教师

来源 :文理导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st09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一次《寡人之于国也》观课,引起了笔者深入思考。作为专业解读者的高中语文教师,应立足学科特点,深入解读文本文字,带着文化意识研读文本,建构有效课堂,做一个有文化自觉的教师。
  【关键词】解读文字;文化自觉;有效课堂
  一次《寡人之于国也》观课,引起了我的思考。
  这是第二课时,教师欲引导学生理解孟子在文本中阐述的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
  应该说,文章的意思学生完全可以借助文中注释弄懂,个别字词句理解上有难度的地方,教师略加讲解即可。因此这堂课的教学在授课教师的掌控下进行得很顺利。
  随着教师有的放矢的简洁提问,学生几乎整齐的回答,教学流程清晰地展现了出来。
  附教师板书如下:
  王道之始:不违农时(农) ——不可胜食
  保护鱼类(渔) 保民
  按时砍伐(林) ——不可胜用
  王道之成:鼓励种桑树(纺)
  繁兴家畜(畜牧)
  生产粮食(农)
  兴办教育(教) 教民
  物质文明,精神文明,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末段“仁政”:法律
  授课教师的思路很清晰,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也顺利答出来,一堂课结束,师生皆大欢喜。
  可是,教学过程是不是太顺利了?提问即答,似乎透着不对劲:学生能答,老师何必问?一堂课下来,老师没有给学生质疑的机会,学生也没有主动质疑。
  学生为什么无疑?
  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很不一样,汉字谁都认识,学生自以为自知的不在少数。教师的于无疑处引导学生生疑,打开教与学的缺口,才是教师真正的职责。
  仔细观察教学流程,会发现教师的板书中有两个加了括号的“农”,这两个“农”说的是一回事吗?估计教师没有想过这个问题,自然也没有引导学生质疑。
  让我们分析一下文本内容和孟子的话语意图吧。
  《寡人之于国也》体现了孟子的治国态度。他“以战喻”,毫不客气地指出梁惠王的好战有损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在孟子看来,和平和发展是主题,是天下归顺的前提条件。从“王道之始”到“天下之民至焉”,关于发展农业,他在这两个段分别提出了两次:第五段“不违农时,谷不可胜数也”;第六段“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也”。同样指向“农”,为什么要提两次呢?只是简单重复或简单强调吗?
  “不违农时”,“违”,违反、违背、违抗之意;“勿夺其食”,“夺”,夺取、强取、剥夺、强行使之丧失或改变的意思。“不违农时”,既是耕作者的自觉行为,也有政府的督促之意。不人为影响农事,让百姓按时耕种,依规捕鱼砍伐,满足百姓基本生活需求,是所有想称霸的国君的自觉愿望和行为,孟子用的是冷静的叙述口吻:“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就会吃不完”。“勿夺其食”,说明梁惠王等君王虽有发展农业强大国力的主观愿望,但实际施政行为是与孟子的主张相左的。“勿夺”,孟子已没有先前叙述“不违农时”的冷静,多了几分愤怒、制止和谴责。
  儒家从孔子发端,经孟子,到荀子,有传承有拓新,孟子是中间人物,这篇文章所体现的孟子思想,就很值得玩味和推敲。
  孔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是儒家思想大厦的奠基人,他的“有教无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显示了性格的敦厚儒雅,其“仁”多讲的是社会道德和君子修养。孟子生活在“杀伐之气”日盛的战国初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愤世嫉俗的性格,使其“入世”思想更为明确。他发展“仁”为“仁政”,表达了对理想政治社会的诉求。孟子“仓廪实而知礼节”,虽深知教化对促进国家发展的重要作用,但仍然意识到只靠教化是乏力的。《寡人之于国也》末段中的“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中的“检”(制止)就值得深思。制止,什么样的手段,惩罚的手段吗,力度多大。孟子问责于梁惠王,有问责后要求有人“担责”的意图。对没有履职或违反规定的人,“罚”是必要的手段。可以说,《寡人之于国也》已经有了“法”的影子。
  从来没有一种哲学思想单纯得与其他思想无关。儒家思想的传承者荀子生活在战国末期,其思想体系显得更为复杂,除了“儒”,还有“墨”和“道”,他清楚地看到现实的残酷,从而更注重体制的作用,其“性恶论”也更为理性地思考了人性本质和人际关系,“礼法”成为他治世的重要主张。从孔子重“礼”,孟子宣“教”,到荀子“礼法”,这个依时而变的脉络,再清楚不过。作为孔子和荀子之间的孟子,他的“仁政”思想,既继承了孔子温和的“礼”,又对荀子“礼法”的形成产生了一定影响。
  从教师板书中的两个“农”字深入解读下去,读出了文化。
  文化判断力是高中语文教师重要的教学能力,文化自觉意识是高中语文教师重要的专业素养。高中语文教师作为文本的专业解读者,要保持对文字的高度敏感,重视细微差别,引导学生“咬文嚼字”,于无疑处生疑,于无趣处生趣,构建有效课堂,努力将学生由“自然人”培养成“文化人”。
  【参考文献】
  [1]魏华.教师教学案例分析的实践探索[J].教学与管理,2007(12)
  [2]拉毛.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J].中国民族教育,2011(06)
  [3]曹卫军.浅论中学语文教师人文素养培养[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07(05)
其他文献
历史学科在中等教育中往往处于“副科”的尴尬境地,学校不重视,课时安排不足,任课教师层次不齐,认识文字图片就可以称之为“学习历史、懂历史”,课堂教学照本宣科,以知识罗列为主,历史作业多是抄抄写写,历史学业测评多以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低层考察为主。从调查中呈现出,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较低,教师研究人数少和研究能力弱等一系列问题。历史学科的情境性、思想性、深刻性、体验性、研究性被剥离在中等教学之外,丧失了学科
期刊
【摘 要】教育本身是建立在情感渲染的基础背景下进行的一种知识与技能的传递形式,在情感的渲染下,促动学生对学习活动兴趣,对教师的好感。从而萌发一种由内而外的学习动力,以此促使学习效率的优化。美术课程是一门欣赏美、表达美、传递美的艺术课程,在这门艺术课程中,更需要情感的渗透和践行。  【关键词】情感;感悟;欣赏;美术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和体验,它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美术教
期刊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体育教学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已然成为社会各界关心的重点内容。因此,在学校体育中重视体育教学,通过新颖有效的教学手段,提升初中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提高教学效果,促使学生学好技术要领,为学生终身参加体育锻炼奠定基础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新课改;体育教学;教学手段;教学效果  一、引言  新课标遵照“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强调实践性特征,突出学生
期刊
【摘 要】时代在进步,教学在发展,核心素养已成为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改革目标的重要内涵。本文作者认为:作为一名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只有注重创新教学的革新,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师生互动;注重实践;求异思维;创新能力;思想品德;核心素养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靓点,正如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指出:“发展是硬道理”。虽然新课程改革已经进入了蒸蒸日上的新阶段,但对学生的
期刊
【摘 要】体育教学应与时俱进,进行教学改革,举办竞技比赛,以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拼搏奋斗的体育精神。  【关键词】新时期;中学体育;时代特点;教育探讨  中学体育的教学目标是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学生拼搏进取、永不言败的体育精神。因此在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中,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此外,学校应多举办生动有趣的体育活动,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学校每年应至少举行一次全校性的运动
期刊
【摘 要】歌唱教学是初中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笔者发现初中生进入变声期后,因声带的变化引起歌唱时声音低沉沙哑等现象,从而导致对歌唱焦虑胆怯,自信不足。针对以上现象,坚持兴趣是学生求知的内在动力,用歌名设疑,引思、促辩、激趣。即以疑引思,提出问题,分析歌名类型,反映歌曲主题内容。以疑促辩,善抓关键词,敢于质疑,描述歌曲主题形象。以疑激趣,从音乐要素入手,定准感情基调
期刊
【摘 要】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形式,微课程在网上迅速流行。从微课程的优势提出了中职学校微课程的设计和开发模式,并介绍了基于互联网微课程的设计和开发。最后,根据操作“多媒体技术应用”课程的特点,开发和应用典型的操作性微课程。  【关键词】微课程;中职;设计模式  信息技术教育前所未有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技术变得越来越成熟,更多的教育注入新鲜血液。中等职业学校开始尝试使用数字技术改变教育模式,进入数字化学
期刊
【摘 要】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传统城市管理模式已无法应对城市管理过程中不断产生的新问题和新挑战,如何能更有效地促进城市管理和如何能使社会公众利益得到最大化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仅仅依靠城市管理部门在管理城市上凸显了多种弊端与不足。如何依靠公众的力量管理城市,从而促进城市建设成了时下热门的话题。本文旨在通过对大学生参与城市效能监督模式的可行性探讨,结合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第三方测评的实
期刊
【摘 要】面对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学,以高三研讨会公开课为例,将课堂录像精心剪辑,认真反思,明确表达了语文老师的困惑与迷茫。学生做题目的屡次失误,反应了课堂知识点传授的无效。面对语文老师课堂的尴尬,及时总结改进方法,提出建议,期待高考试卷科学性更强,学生做题准确率更高。  【关键词】论述类文本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学;困惑与迷茫;录像剪辑与反思;总结与建议  一、现状与困惑  现在全国语文高考试卷结构
期刊
【摘 要】作文要写出真情实感是现行语文新课标对中学生写作的要求。本文从感悟生活、化情为物、细节描写三个方面研究如何指导学生写出真情实感,进而提高学生作文水平。  【关键词】真情实感;感悟生活;化情为物;细节描写  俗话说“感人心者莫乎情”,作文唯有情真意切,才能鲜活动人。《新课标》规定: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与真切体验。然而,在平时的学生作文中,矫揉造作,虚情假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