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教具学具实施深度教学

来源 :教学研究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try1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源于生活,创新始于好奇。”数学概念是现实生活中某一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本质属性在人的思维中的反映,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借助合适的教具学具,使学生直观操作、科学探究的同时,把抽象思维转化成具体形象思维,使数学概念更容易被学生认知和理解。笔者以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可能性》一课的教学为例,阐述如何有效利用教具和学具,使数学探索深邃有趣,让数学思维向高阶延伸。
  关键词:教具;学具;数学思维
  一、因教材而谋
  笔者认为,利用教具和学具能让教师教得有效、学生学得高效。教师要密切关注教学知识点的来龙去脉,充分地分析与掌握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经验、教学目标定位等。好的教学设计就是要读懂教材,创造性使用教材,从教材谋设计,才能使设计有支柱。
  “可能性”教学在实验教材中分两段编排:第一次是在三年级上册,主要是让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第二次是在五年级上册,使学生对“可能性”的认识和理解逐渐完成从定性向定量刻画的过渡,学会用分数描述事件发生的概率。实践表明,第一学段学生理解不确定现象有难度,不容易理解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据此,在新课标中,第一学段不再学习概率,将不确定现象的描述后移到第二学段,对于随机性的学习也运用数据分析来体会随机性,并且强调对可能性大小的理解,而不是对可能性本身的理解,使这部分内容更具可操作性,符合小学生学习的特点。另一方面,在小学阶段设置简单的“概率”内容,主要是為了培养学生的随机思维,让其学会用概率的眼光观察世界。因此,在可能性知识的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概率素养的培养,增强学生对随机思想的理解,使学生充分感受和体验简单随机现象中数据的随机性,能对一些简单的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做出定性描述。
  修订教材中,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初步感受随机现象中数据的随机性(课文例1);二是在不确定的基础上体会随机现象的统计规律性(课文例2、例3)。本课的教学,笔者整合了例1和例2,让学生在初步感受随机现象的同时,重点通过实验初步感受随机现象的统计规律性,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二、因学具而悟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激活学生的思维能力。能够激活思维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能够开发潜能的教学,才是长效的教学。笔者在《可能性》教学中,深入使用一组教具和学具的变化,拓宽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思维层次,使学生深入地探索数学知识。
  (一)一用——具体而微
  第一环节:
  师:我们开始“玩转小球”,游戏规则为每位同学分别从大盒中取出几个小球,放入自己的小盒中,使从小盒中任意摸出一个球——一定摸到红球
  师:(请生展示球盒)为什么在你的球盒中任意摸一个球,一定能摸到红球?
  生1:我在球盒里放了1个红球,因为盒子里除了红球没有其他颜色的小球,所以一定能摸到红球。
  生2:我的盒里有4个红球,因为都是红球,所以任意摸一个,一定能摸到红球。
  生3:我的盒中有8个红球,没有其他颜色的小球,所以任意摸一个,一定能摸到红球。
  师:几位同学的球盒不一样,为什么任意摸一个,都“一定能摸到红球”呢?
  生:因为三个球盒中虽然数量有差异,但都只放了红球,所以任意摸一个,“一定能摸出红球”。
  第二环节:
  师:现在把他的球倒入袋子,从中任意摸一个,你认为我有可能摸到绿球吗?
  生(快速且肯定):不可能。
  师:为什么?
  生1:因为这个盒子里只有红球,没有绿球,所以不可能摸到绿球。
  师:那可能摸到其他颜色的球吗?
  生2:也不可能。因为这个盒子里只有红球,没有其他颜色的球,所以任意摸一个,除了摸到红球,不可能再摸到其他颜色的球。
  师(往里面投一个蓝球):这样,我可能摸到绿球吗?为什么?
  生:还是不可以,因为虽然盒子中有两种颜色的球,但还是没有绿球,所以无论怎样摸都不可能摸到绿球。
  师:你还想说什么?
  生2:在一个球盒里无论放几个球,只要不放绿球,无论怎样摸都不可能摸到绿球。
  且用且思:第一环节先用教具和学具做“玩转小球”的游戏,让学生利用经验自主设计“一定能摸到红球”的球盒,建构生活实际与数学知识的初联系。在教师的两次追问中感悟“不管球盒里有几个球,只要都是红球,任意摸一个,一定能摸出红球”确定的结果,让学生对“确定事件”有个初步的认识,界定概念的本质。第二环节中教师利用已有教具和学具材料,通过创设不同的情境,让学生多方位感悟“不可能发生的事件”。在本教学环节中,教师“简单而又不简单”地使用教具和学具,让学生从常见的现象中,发现事物的本质规律,将知识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
  这两组利用学具和教具的数学活动的设计,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辨析中建构新知,“具体而微”——使学生原有的对“一定”和“不可能”事件的认知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并从中掌握辩证的数学方法。
  (二)二用——形具神生
  (1)4个红球,1个蓝球
  师:现在我们在这个袋子里任意摸一个球,可能摸到什么球?
  生1:可能摸到红球,也可能摸到蓝球。
  生2:我也觉得可能摸到红球,也可能摸到蓝球。   (请学生摸球,每次摸后放回摇匀再摸)
  生3:我还觉得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比摸到蓝球的可能性大。
  师:如果再摸一次,结果会怎样?为什么?
  生:摸到红球的可能性大,因为红球有4个,而蓝球只有1个。
  (2)4个红球,4个蓝球
  师:继续往袋子里加入3个蓝球,现在摸到哪种球的可能性大?
  生1:一样大,因为现在红、蓝两种球的数量同样多。
  生2:一样大,两种球的数量一样多,摸到的可能性也一样大……
  生3:摸到红球和摸到蓝球的可能性一样大,因为它们的数量相等。
  (3)4个红球,8个蓝球
  师:如果想让摸到蓝球的可能性大,该怎么办?
  生1:可以增加蓝球,使蓝球的数量比红球多。
  生2:也可以减少红球,使蓝球的数量比红球多……
  生3:可以增加蓝球,也可以减少红球,使蓝球的数量比红球多。
  且用且思:如果说前面的环节设计对本课中的教具和学具“球”的使用让学生对确定事件的认识有了深刻的认识,那么新工具“摸球袋”的加入会让学生对“不确定”事件的感悟更加深刻,达到“形具神生”之效。
  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让学生利用学具“摸球袋”中“球”的变化感受可能性变化的数学规律。其中红球一直是4个,而蓝球的个数有变化,尽管摸出蓝球都是有可能的,但是可能性的大小却发生了变化。更通过“如果想让摸出蓝球的可能性大,该怎么办”的问题,帮助学生建立可能性大小与数量之间的密切联系。让教具和学具的作用由“有形”的思考,到“无形”的想象,“形具神生”,不断提升学生的思维层次,有助于后续实验结果的分析推理,达到了初步感知可能性大小与数量有关的教学目的。
  (三)三用——众目具瞻
  试验材料:往桌面的束口袋里放入有4个红球、8个蓝球。
  试验要求:
  1.同桌合作,一人摸球,一人用画正的办法在试验记录单上记录。
  2.每摸出一球,記录颜色后放回去摇匀再摸(摸时不能偷看),每人重复10次,共20次,最后统计试验的结果。
  且用且思:可能性大小变化的数学规律的建立光靠想象、猜测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让学生通过教具和学具进行摸球试验,用试验数据深刻感悟才能内化。而操作学具开展摸球活动作为一个验证试验,其操作必须符合随机试验的要求。所以笔者选择的球都是大小一致、轻重相等、手感相同,只是在颜色上有所区别。同时在摸球之前强调了要求:一是摸球者不允许看着球摸球,二是每次摸球前先把球充分搅匀。这样的试验就是一个随机试验,反馈交流中能建立可能性变化的数学规律。
  学生的摸球活动不是单纯的一个游戏,而是学生利用学具科学地研究可能性的数学活动,因此在活动之后要加强思考、提炼和总结。笔者设计在活动后进行小组汇报,用试验数据证明学生推理的结果,也就是数量多少与可能性大小的关系。还抓住小概率事件发生的情况,让学生体会随机性,进一步加深对可能性的认识。在数据信息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在两倍关系的球袋中摸球,摸到的结果也非常接近这种倍数关系,为后续进一步学习概率的知识埋下伏笔。
  这样“巧用”教具和学具,能深入地挖掘教学内容的内涵和外延,使学生多层次地经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探索过程,感受随机现象的统计规律,实施深度教学。教学中,学生在这一系列的源于教具和学具的思考、探究与交流中,思维火花不断地进发,深入拓展提升,形成了一个数量变化与可能性变化的内在联系,让可能性的教学充满数学味,使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不断被激发,使有效教学落到了实处。
  如今的课堂教学越来越关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有效的学习,如果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能从课时内容出发“深度”理解教材,巧用教具和学具,能使学生从教具和学具的有效使用中理清知识、展开逻辑和思维线索,使教学呈现出整体结构化推进的状态,这样课堂教学才能有条理、有层次、有生长感,学生学习才能有兴趣、有探究、有发展性,真正展现“以生为本”的课堂,成为扎实有效的课堂教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巧用教具和学具,展现教具和学具在课堂教学中的优势和价值,才能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添砖加瓦”。
其他文献
摘要: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关键环节。文章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结合广州市番禺区沙涌小学等珠三角农村小学实际情况,分析小学语文閱读教学的现状,探索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方法:深入了解学生,培养阅读兴趣;善于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促进阅读教学;注重对学生进行阅读教学创造性思维培养;在课外阅读中提高农村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农村小学;阅读教学;教学策略
摘要:活动体验教学是一种强调通过增加学生参与各种外显活动的自主性,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教学。文章从精心设计、善于主导和评价反馈三个层面探索了活动体验教学的实施策略。具体来说,设计方面要做到确立活动主题,制定活动方案;联系学生生活,切合实际需要。教师主导方面要做到激发学生参与,促进小组合作;收放自如,加强组织调控;评价反馈方面要做到建立评价
摘 要:翻转课堂是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对应的一种创新教学模式,所谓翻转课堂就是学生和教师的角色调换。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通过在学校里听教师讲课,课后复习、做作业,然后参加考试。而在翻转教学模式中,教师通过运用现代教学媒体手段使课堂成为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知识运用、答题解惑等活动,使教学收到更好的效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翻转课堂;小组合作  随着新课改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英语教学对文化品格的培养日益受到重视。文章具体阐述了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下的文化品格,分析了小学英语课堂文化品格培养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教师应增强文化品格培养意识,在英语教学中实现最大化渗透文化品格培养,提出了立足乡土文化、深挖教材文化素材、创设文化情境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小学英语;核心素养;文化品格  美国语言学家Edward Sapir曾说过:“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
摘 要:学生在二年级已经学习了平均分,理解了除法的基本含义,“有余数的除法”是在此基础上学习除法后被除数有剩余的情况,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是这节课的教学难点,笔者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多维度的探究帮助学生真正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设计对应练习,帮助学生内化规律。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余数的除法”;规律理解  “有余数的除法”是人教版教材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教学内容,这部分知识是表内除法知识后的
摘 要:我校品德科组以学科教学渗透“环保教育”为研究的计划,以教材《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为主阵地,结合各部门和各学科的活动,对各年级的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文章从“深挖教材内容,培养环保意识”“通过课外作业,强化环保理念”“结合生活实践,培养环保习惯”“结合各部门活动,渗透环保教育”四个方面论述小学品德教学中环保教育的渗透,以培养学生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  关键词:小学品德;环保教育;教学
摘 要:教师运用和谐教学法能激励、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愿学、爱学、乐学的心理趋向,通过营造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助、教学相长的关系,使学生的基本素质和个性品质得到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笔者论述运用和谐教学法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通过激趣导入新课,为阅读教学奏响前奏;利用丰富的课堂活动,为阅读教学唱响主旋律;积极拓展课外活动,使阅读教学拓展延伸。  关键词:和谐教学法;小学
摘要:自2016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全面推行以来,法治教育面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应该如何把握和实施,教师对课程的理解和教学实践存在诸多的顾虑和困惑。经过几年探索,我们尝试在生活中寻找与法治教育相契合的教学手段,利用生活事件、创设情境、引入绘本故事培养法治精神和模拟践行搭建回归生活的“桥”,探寻提高低年段法治教育的有效之路。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情境  法治教育的纲领性文件《青少年法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小学语文课堂的作文教学与评价都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作文发展性评价”作为新课程理念下的产物,是一种立足于学生个体的发展,多元评价主体参与,关注学生作文情感、态度、能力及成果的综合性评价方式。文章主要论述现阶段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发展性评价所存在的问题及实施策略两方面内容,旨在更好地发挥发展性评价在作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发展性评价  一、作文发展
摘 要:英语写作是英语的一种综合性表达方式,英语写作教学既是一个重点,更是一个难点。文章分析了小学英语写作教学的重要意义和主要问题,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经验,提出提高小学英语写作水平的教学策略: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让写作贴近学生生活;学好课本知识,丰富词汇量,积累词句;在阅读中提炼语言;阅读中搭建写作框架;注重批改,激发兴趣;提供平台,体验成功。  关键词:小学英语;写作水平;教学策略  一、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