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出精彩 问出未来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ce1215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最根本的原则是创新原则,这一模式中,课堂的每一个环节,都是紧紧围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一目标设置的。而“疑”和“探”两个关键词中,“疑”超出传统的课堂形式,体现全新的教学理念,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之处。那么,在高中语文课堂上,结合语文学习的目标,怎么引导学生问对方向,让学生问出广度,问出深度,问出水平,无疑是上好三疑三探课要解决的一个首要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首先解放思想,包括自己的思想和学生的思想,其次要激发学生设疑的兴趣,培养学生设疑、质疑的能力。下面,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语文三疑三探教学中学生设疑能力、质疑能力的培养。
  一、设疑自探环节
  (一)预习之前的设疑是关键。
  “三疑三探”课堂不提倡预习,不是要否定预习的作用。准确的理解是在没有生成疑问、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前,不去盲目地接触学习材料。每一个被选入课本的学习材料,都是从浩如烟海的语言文字资料中经岁月的沉淀保留下来的,都是经过精挑细选进入课本的优秀的经典作品。它们无论在语言形式上还是在思想情感上都是优秀的典范,因此也都承担着实现各种语文教学目标的任务。而在接触学习材料之前的设疑,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和兴趣。因此在预习之前教师要根据文本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适宜的教育教学情境,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让学生自主地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带着这些问题,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开始文本阅读。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的引导作用尤为关键。学生设疑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教师能否充分激趣,引导方向是否明确。语文阅读一般遵循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的原则,先整体感知再局部探究最后整体感悟。所以此处的问题一般为可以统摄全篇的基本问题、主干问题。教师可采用灵活多变的方式激趣,让学生针对课题设疑,针对写作对象设疑。或者从文章体裁入手,从作者入手,从作品评价入手,也可从文中一两个关键语句入手。总之,要能充分激趣,让学生提出问题。
  例如,《包身工》:
  在上世纪初的中国,在中国上海的一些工厂里生活着这样一个特殊的工人阶层,她们是一群和你们年纪相仿的女孩子。但她们住的是十七八个人挤在一起的鸽笼,吃的是豆腐渣熬成的稀汤和烂菜叶,干的却是每天十二三小时繁重的纱厂劳动。她们的生活中没有阳光,没有欢笑,没有基本的人权。她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板书):包身工。
  同学们,当你听说有这样一个群体,你最想详细深入了解的是什么?
  学生的问题集中在这几点:
  1.包身工具体的生活、工作情况怎样?作者运用什么样的写作技巧表现?
  2.她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遭遇(这一现象产生的社会根源是什么)?
  3.这个群体最后的走向怎样?
  (二)预习过程中产生新的疑问。
  三疑三探模式下,课堂的第二次设疑集中产生在预习过程中。当学生带着一些问题进入文本,开始边阅读边探究时,新的疑问会不断产生。实验这一教学模式的初期,习惯回答问题的学生要么提不出什么问题,要么有题不好意思提出来,要么提的问题过于浅显、模糊。这时就需要教师不断地鼓励学生,为学生创建民主的、宽松的环境。首先,使学生敢于发问。其次,让学生明确语文学习的目标。课程改革所提出的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具体到语文上就是:掌握语文知识,有一定的应试能力;发展能力,能较好地在生活中运用语言;陶冶情操,拓展视野,增加文化底蕴,提高审美能力,塑造健康人格。这些,都可以成为设疑的基本方向。再具体一些,可以问语言基础知识,包括文字、语法、标点等;问写作技巧,包括文章结构、修辞、语言表达等;问内容、情感、观点,探讨主题、人物、情节等。
  例如,《动物游戏之谜》:
  1.文章开头三段为什么都以问句结束?
  2.文章开头三段为什么描述不同地域、不同物种的游戏状态?
  3.课文为什么没有确切的结论?
  总之,这一环节如果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就能碰撞出无数精彩的火花。学生会通过设疑能力的培养,自然而然地进入自觉阅读、自主阅读的境界。学习不再是一种被动的、沉重的事情,会变得新鲜、生动,充满无限乐趣。
  “三疑三探”的课堂,对语文老师也是极富挑战性的。以前备一节课,几个班可以讲相同的内容。而如今,教师永远不知道学生会在课堂上问出什么稀奇古怪、出乎意料的问题,每个班的课都不可能重复。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吃透教材,同时还要对人情、人生、世情百态有较强的观察力、领悟力,以便在课堂上恰当的时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当然,除了预习产生的问题外,在课堂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还会有新的问题生成。这些问题的生成更随机,是学生积极思维的突出表现,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二、质疑再探阶段
  质疑再探环节是学生完成基本学习目标后,提出的更高层次的疑难问题,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对本节所学知识的进一步深化。人的创新能力由多种能力构成,在这一环节主要体现学生的分析能力、综合能力、想象力、批判力和创造力。该环节中教师一定要营造出民主、平等的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向书本、向教师的所谓“权威观点”挑战。一开始,学生可能不敢提,不会提,教师要耐心引导。只要学生成功地质疑几次后,就一定能品尝到高层次思维的乐趣,会激发强烈的求知欲。
  例如,《动物游戏之谜》:
  1.动物行为研究还有哪些?
  2.人类为什么要游戏?
  总之,学生设疑、质疑能力的具备,需要锻炼的时间,需要培养的时机。只要坚持正确的方向,持之以恒,学生就会问出精彩的课堂,问出美丽的未来。
其他文献
社会交往是语言运用的广阔天地,访谈是难得的社会交往实践机会。可以使学生学会与别人打交道,学会倾听,学会表达和交流,从而逐步具备文明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既可以积累写作素材,又可以提高口语交际能力。那么怎样才能确保访谈的顺利进行呢?笔者认为:提问、动作、表情的恰当把握,是保证访谈顺利进行的关键所在。  一、提问的把握  1.题目转换。在访谈过程中,访谈者的问题转换应不露痕迹,突然转换题目的做法,很可
期刊
一提起作文,许多学生愁眉苦脸,提笔似有千斤重,感到“无话可说,无从下笔”。教师也感到“无规可循,无法可依”,师生在泥泞的沼泽中前行,可谓举步维艰。如何走出写作的困境,寻得写作捷径,下面简要介绍两种方法,希望有所收获。  一、汲取古诗词入文  “腹有诗书气自华。”中国的诗歌艺术源远流长,“中国古典诗词博大精深,有很多传世佳作,它们内涵深刻,意存高远,也包含很多哲理,学一点古典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
期刊
世人谈到荆轲,都会称赞他义薄云天,视死如归,深谋远虑,机智沉着,其实他更是个像烛之武那样的辩士。下面就他劝说樊无期那一部分,来简要谈论一下。  荆轲是一个职业杀手,杀手杀人的方法有多种,最差的是自己亲自动手,其次是借刀杀人,最出神入化的就是让死者自杀,而自己却不沾丁点血腥,不担丁点儿责任,可谓兵不血刃。看《战国策》,似乎重新回到了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中。  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 227年,即秦
期刊
在通常的文言文教学中,过于注重字词的理解,而轻视文章整体内容的建构,因此在学生的心目中文言文学习多为零散词语的乏味记忆,而少有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在高三复习文言文之初,要找到恰当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并将考点落实到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去。  一、通读文章,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的语感  《礼记·学记》有言:“呻其占毕。”占,即阅读;毕,是书简;呻,发出声音来诵读。绘声绘色的朗读,能使学生如见
期刊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美妙了千年的时间,犹不褪色。代代无穷的人生,传递着生命,也传递着这丝美丽的受享。年年相似的月儿,曾经照亮过历史的夜空,也还浸润着茫茫现世的诗意。古人诗里的月光,在经历了千年后,已是斑驳地带了锈痕,软软地、苍白地洒在这样的诗人的心上。  先生独自承受了这历史的月光的伤痕,心里的伤痕用月光来填补,月光里的伤痕,却是先生最优美的忧伤。他把它放在清净的夜里,放在少有人觅的荷塘里。月光
期刊
【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花儿等春天的到来,农民等秋天的收获。“塞翁失马”教人耐着性子去等,“沧海桑田”教人无穷无尽地等。历史文化教人受益最深的便是一个“等”字,然而,“等”最怕的是起坐彷徨,一事无成。  读了上述文字,你有何感想?请以“等”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讲述你或你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阐明你的思想观点。  注意:(1)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2
期刊
现代语文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教学方式已由封闭走向开放,由“重教”发展到“重学”。因此,如何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共同参与语文课堂的构建,已经成为语文教学中一个特别重要的课题。  纵观世界语文教育历史,主体性参与教学,一直以来便是先贤们不断探索和实践的热点问题。早在中国春秋时期,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认为,理想的教育并非教师把现成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强调“因材施教”与“
期刊
新课程高中语文课文教学以阅读鉴赏为目的,教师在教学中常从整体感知切入,再到品味鉴赏,然后研讨探究。由此可见,从教学设计看,整体感知应是阅读教学的第一步,它和鉴赏、探讨等步骤在教学流程中是不可缺少的阶段,而后面的几个阶段是整体感知的强化、细化和深化。然而,长期以来,语文教学或以“教师全盘教”、或以“学生自由学” 的角色设计,漠视了整体感知这一环节的切入。  误区一:整体感知如同一顿快餐  在新授课的
期刊
作文教学中,无论是什么形式、什么文体的作文,首要的就是认真审题。写文章的人在动笔之前对题意(题目、材料的含义)、要求进行认真的研究和领会的过程,就叫审题。命题作文要深刻理解题目含义、要求,抓住题眼;给材料作文要全面理解材料,完全消化材料。审题稍有编差,便全盘皆输。正所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考试时即使时间不够,宁可字数达不到要求,长文短写,让他扣分,也要保证有足够的时间认真地审题。  新材料作文提炼
期刊
理趣诗,顾名思义,就是要说理而有趣的诗。那么,何为理趣?前人并没有明确的解释。“理趣”一语,来源于佛典。较早拈出“理趣”一词论诗的似乎是南宋理学家包恢,他在《敝帚稿略》卷二《答鲁子华论诗》中说:“古人于诗不苟作,不多作。而或一诗之出,必极天下之至精,状理则理趣浑然,状事则事情昭然,状物则物态宛然。”他认为凡“状理”好的诗,必能做到“理趣浑然”。葛晓音先生认为:“蕴涵在诗歌感性观照和形象描写之中的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