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宋代理趣诗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milyxin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理趣诗,顾名思义,就是要说理而有趣的诗。那么,何为理趣?前人并没有明确的解释。“理趣”一语,来源于佛典。较早拈出“理趣”一词论诗的似乎是南宋理学家包恢,他在《敝帚稿略》卷二《答鲁子华论诗》中说:“古人于诗不苟作,不多作。而或一诗之出,必极天下之至精,状理则理趣浑然,状事则事情昭然,状物则物态宛然。”他认为凡“状理”好的诗,必能做到“理趣浑然”。葛晓音先生认为:“蕴涵在诗歌感性观照和形象描写之中的哲理,便可称之为理趣。”如果诗歌既蕴涵着深刻的哲理意味,又兼备诗的艺术审美趣味,即为“理趣”。
  以这样的标准来看宋代诗歌,理趣诗无疑属于宋代的“特产”,宋诗最能体现出宋代哲学思想和文化思潮对文学的影响力。由于“言志”、“兴观群怨”等传统诗教的深入人心,宋代文人非常看重诗歌的表现功能,这导致了宋人对诗歌创作的普遍热情,宋代浩如烟海的诗歌数量和庞大的诗人群体是最好的说明。
  就诗歌表现内容和艺术技巧来看,宋诗也更多地带有理趣的因子。据沈括《梦溪续笔谈》记载,赵宋立国之初,太祖问宰相赵普曰:“天下何物最大?”赵普答:“道理最大。”可以说,这句话播下了宋代士人精神中理性意识的种子。以后,随着宋代文官政治的形成、士人政治意识的强化、尤其是理学和禅学的兴盛交融,宋代士人精神中的理性意识不断得到强化。宋代文人普遍表现出体物观物、细察物理的浓厚兴趣,这为理趣诗的兴盛提供了一个庞大的创作群体。
  宋以前的诗歌史上,文人们就有过把诗歌与哲理相结合的尝试。如,东晋的玄言诗。当直论玄理的玄言诗开始被人厌倦的时候,一些诗人就开始用写景的玄言诗来取代它了。不过晋宋以来,除陶渊明之外,诗歌尚不能达到浑然无迹地表现理趣的水平,即所谓“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境界。到宋代这个充满了论辩性的理性化时代,宋诗由于受理学泛滥和韩愈“以文为诗”的影响,与唐诗以抒情为主的特点不同,比较侧重于说理。明代李梦阳就说过“宋人主理”的话,言理成了宋诗的一大特色。宋人甚至以不善言理作为攻击唐诗的理由:“唐人工于诗而陋于闻道”,“李白诗类其为人,骏发豪放,华而不实,好事喜名,不知义理之所在也”。因此,宋人关于诗言理的论述比比可见。如,梅尧臣把“理短则诗不深”当做作诗的“五忌”之一,黄庭坚认为作诗为文“但当以理为主,理得而辞顺”。宋代的两部大型诗话总集,都专门设有宋诗言理的条目,收录宋人关于诗言理的言论,足为宋诗重理之力证。
  在这种诗学思想指导下,宋诗也就随之带上了浓厚的哲理意味。宋诗逐渐指归表现人生哲见和生活理趣,哲理化和以禅入诗成为宋诗的两大特征,“理趣”作为诗歌一种重要表现内容出现了。有宋一代,文人在诗歌中表现理趣的风气贯串着宋诗史的始终。
其他文献
高中阶段对学生的阅读与表达能力提出了新要求,农村学校的高中语文教学更面对了一系列的新问题,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就是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除了一些常规的课堂训练、或者课后作业外,能不能寻找一些途径,让高中阶段的语文课堂在提高学生阅读和表达能力这方面更有实效性一些。  为了改变现阶段高中生普遍不重视语文学科的现象,为解决农村学校高中生语文课外阅读量严重不足的问题,为切实提
期刊
社会交往是语言运用的广阔天地,访谈是难得的社会交往实践机会。可以使学生学会与别人打交道,学会倾听,学会表达和交流,从而逐步具备文明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既可以积累写作素材,又可以提高口语交际能力。那么怎样才能确保访谈的顺利进行呢?笔者认为:提问、动作、表情的恰当把握,是保证访谈顺利进行的关键所在。  一、提问的把握  1.题目转换。在访谈过程中,访谈者的问题转换应不露痕迹,突然转换题目的做法,很可
期刊
一提起作文,许多学生愁眉苦脸,提笔似有千斤重,感到“无话可说,无从下笔”。教师也感到“无规可循,无法可依”,师生在泥泞的沼泽中前行,可谓举步维艰。如何走出写作的困境,寻得写作捷径,下面简要介绍两种方法,希望有所收获。  一、汲取古诗词入文  “腹有诗书气自华。”中国的诗歌艺术源远流长,“中国古典诗词博大精深,有很多传世佳作,它们内涵深刻,意存高远,也包含很多哲理,学一点古典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
期刊
世人谈到荆轲,都会称赞他义薄云天,视死如归,深谋远虑,机智沉着,其实他更是个像烛之武那样的辩士。下面就他劝说樊无期那一部分,来简要谈论一下。  荆轲是一个职业杀手,杀手杀人的方法有多种,最差的是自己亲自动手,其次是借刀杀人,最出神入化的就是让死者自杀,而自己却不沾丁点血腥,不担丁点儿责任,可谓兵不血刃。看《战国策》,似乎重新回到了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中。  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 227年,即秦
期刊
在通常的文言文教学中,过于注重字词的理解,而轻视文章整体内容的建构,因此在学生的心目中文言文学习多为零散词语的乏味记忆,而少有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在高三复习文言文之初,要找到恰当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并将考点落实到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去。  一、通读文章,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的语感  《礼记·学记》有言:“呻其占毕。”占,即阅读;毕,是书简;呻,发出声音来诵读。绘声绘色的朗读,能使学生如见
期刊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美妙了千年的时间,犹不褪色。代代无穷的人生,传递着生命,也传递着这丝美丽的受享。年年相似的月儿,曾经照亮过历史的夜空,也还浸润着茫茫现世的诗意。古人诗里的月光,在经历了千年后,已是斑驳地带了锈痕,软软地、苍白地洒在这样的诗人的心上。  先生独自承受了这历史的月光的伤痕,心里的伤痕用月光来填补,月光里的伤痕,却是先生最优美的忧伤。他把它放在清净的夜里,放在少有人觅的荷塘里。月光
期刊
【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花儿等春天的到来,农民等秋天的收获。“塞翁失马”教人耐着性子去等,“沧海桑田”教人无穷无尽地等。历史文化教人受益最深的便是一个“等”字,然而,“等”最怕的是起坐彷徨,一事无成。  读了上述文字,你有何感想?请以“等”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讲述你或你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阐明你的思想观点。  注意:(1)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2
期刊
现代语文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教学方式已由封闭走向开放,由“重教”发展到“重学”。因此,如何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共同参与语文课堂的构建,已经成为语文教学中一个特别重要的课题。  纵观世界语文教育历史,主体性参与教学,一直以来便是先贤们不断探索和实践的热点问题。早在中国春秋时期,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认为,理想的教育并非教师把现成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强调“因材施教”与“
期刊
新课程高中语文课文教学以阅读鉴赏为目的,教师在教学中常从整体感知切入,再到品味鉴赏,然后研讨探究。由此可见,从教学设计看,整体感知应是阅读教学的第一步,它和鉴赏、探讨等步骤在教学流程中是不可缺少的阶段,而后面的几个阶段是整体感知的强化、细化和深化。然而,长期以来,语文教学或以“教师全盘教”、或以“学生自由学” 的角色设计,漠视了整体感知这一环节的切入。  误区一:整体感知如同一顿快餐  在新授课的
期刊
作文教学中,无论是什么形式、什么文体的作文,首要的就是认真审题。写文章的人在动笔之前对题意(题目、材料的含义)、要求进行认真的研究和领会的过程,就叫审题。命题作文要深刻理解题目含义、要求,抓住题眼;给材料作文要全面理解材料,完全消化材料。审题稍有编差,便全盘皆输。正所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考试时即使时间不够,宁可字数达不到要求,长文短写,让他扣分,也要保证有足够的时间认真地审题。  新材料作文提炼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