躯体的隐喻

来源 :颂雅风·艺术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gus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除了欧美主导的当代艺术话语权之外,全世界的艺术还有千万种样貌,文化背景的差异容易导致他们被笼统地归于“他者”的艺术类型。
  对于人类来说,其存在的最好证明就是本身这副血肉的躯体,而被艺术家创作出来的躯体作为人类自身的镜像,则是身体和灵魂纠缠而成的隐喻。近日,广东美术馆正在展出墨西哥当代雕塑家豪尔赫·马林(Jorge Marin)的作品,展览被定名为“身·景”,持续至3月9日。正如评论家奥古斯丁·阿特亚加(Agustín Arteaga)的评价所言:“马林的艺术创作总是在对身体进行解读”。在这个展览中,马林以青铜雕塑为语言,再一次诠释了身体这个恒久的话题。
  17世纪在欧洲盛行的巴洛克艺术后来随着殖民行动来到墨西哥,与当地文化融合形成新趣味。巴洛克艺术极富动感与激情,一反和谐宁静的古典艺术,在情绪的感召下将其对运动的美的追求发挥到极致。这种充满生命力的艺术风格影响深远,有不少艺术家从中获取创作的灵感——豪尔赫·马林就是其中一个。马林的雕塑多数表现的是杂技或者运动的瞬间,健美的躯体高度紧张,在表面的平衡中蓄积爆发的力量,永恒地凝固了分秒之美。路易莎·巴里奥斯(Luisa Barrios)描述到:“马林操控着他作品极富动态的造型中的平衡与张力,从而调和了青铜材质和空灵造型的矛盾,保证了作品的体量感与协调感”。巴洛克时期的雕塑一般作为建筑物的一部分,以宗教作为主题并且风格豪华富丽。现代人大多告别了热烈的宗教情绪,艺术也脱下神圣性的外衣,更多关注人类自身,也许正是这种趋势影响着马林。他的创作虽受巴洛克影响,但在主题和风格方面并不遵循传统,他的作品更具有现代的特色。例如此次展出的作品《正方体上的体操运动员》和《金翅鸟》。
  由于马林本身是墨西哥人,其创作的血脉中必定继承了本民族的精神文化。远古时南美洲的阿兹台克人创造了令人惊叹的史前文明,在原始文化的遗存里,土著们崇拜亡灵。经历西班牙人的殖民统治后,古老的信仰与欧洲殖民者带来的宗教文化结合形成古怪的亡灵节。进入现代,墨西哥的社会也不太平。在壁画三杰的时代,战争、混乱、死亡便与墨西哥人的一生相伴。20~21世纪,墨西哥依然有部分地区不安定,黑帮争斗和各种犯罪活动令乱世之中的人命如苇草般脆弱。生活的种种困难使得人们更加沉醉于对“亡灵”信仰的迷狂,罪犯、妓女和贫穷的人更是无比崇拜“死神”。也许正是因为受墨西哥的亡灵传统影响,马林的雕塑带有一种莫名的诡异和凝重,那些带翅的人体透露着神秘的魅力:展翅的身体并不像巴洛克雕塑天使一般可人,而是奋力撑开翅膀又分明有着人的身体的奇怪生物。这些奇怪的生物就像是变异的人类,他们的身份不属于这个世界,但是人类的躯体却令他们背负了人性。如作品《木排上的天使》中的女性神情肃穆,脚下的船将也不知要驶向何方。马林曾表示,他的作品关注的是20~21世纪的人,他创作这样令人陷入思虑和不安的形象来言说自身的忧虑,也映射着社会历史中人的命运。
  看过马林作品的人会发现,面具是马林作品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其中经常出现的鸟头面具有些恐怖,它的原型来自中世纪瘟疫流行时处理死尸的人所佩戴的防护面具,尖尖的鸟喙里装着过滤病毒的药草。此面具自诞生之时便带着沉重的命运与死亡的阴影。而马林作品中的鸟头面具被简化成像狂欢节面具一样,荒诞滑稽里暗含悲伤的寓意。表演杂技动作的形象戴上这些面具,使雕塑看起来像马戏团里的演员戴着面具在上演光怪陆离的表演。人们接受了舞台的设定,忘却了对面具下的面孔的好奇,面具下的面孔是纯真还是罪恶我们无从得知。于是面具带来一种新的身份,戴上它就算做出任何荒诞的举动也有众人鼓掌喝彩,使得演出成为众人狂欢的盛宴。马林曾说“面具可以有很多种可能性”,“戴上面具就意味着身份的转变,我不再是我”,这也许“就是自由”。他让雕塑长出翅膀,就像是展翅欲飞的鸟。他让成年男子或女子的健美身躯带上这古怪的面具,使这副貌似禁欲的形象反能唤起肉欲,加上采用青铜作为创作材料,其特殊的重量和坚实感被转换成为肉体的结实紧致,从而营造出沉稳却爆发力十足的形象。青铜这种金属材料不似大理石般光洁,丰富的肌理使得它更接近世俗之人的血肉之躯,且与墨西哥人的激情与忧伤并存的性情相契合。
  不管是摆在公园,街道还是美术馆的展馆里面,马林的雕塑总是有着强烈的自成一体的气质,血脉喷张的躯体与动物的身体、几何形体组成的雕塑完整地创造了一个场域,羽翼和其他因素作为躯体的延展,共同构成一个完整封闭的寓意。维特根斯坦曾说“人是人心灵最好的图画”。面对马林的雕塑,与其说观者看到的是身体,不如说是看到人类思想的躯体。艺术家手法上虽依然采取写实的人体,却创造出超越肉体观感的灵魂图景。其人物形象不再受物理身体或时空的限制,也不依赖周遭环境的映衬,而是独立地呈现出完整的隐喻。
  徜徉在展厅里,笔者沉浸在作品的细节中感慨万千。展览大致上展出了马林的代表作,规模不大,却是一扇打开的窗户。透过展览我们明显感受到,除了欧美主导的当代艺术话语权之外,全世界的艺术还有千万种样貌,文化背景的差异容易导致他们被笼统地归于“他者”的艺术类型。如何客观而有效地将各种文化背景的艺术纳入讨论的可能性?马林的面具巧思正是把这抽象的隐喻化为雕塑身体的景观,留给世人慢慢咀嚼。
其他文献
近期开幕的展览“老东西——何迟和梁硕”在一个艺术表达看似已经词穷的时代里,给出了另外一种方向,虽然展览中的怀旧情愫(包括对过往生活经验的表达和对一些现成品的运用)在70后、80后的艺术家创作中一直弥漫着,但和某些直白的略显低级的处理手法相比,“老东西”的调调,拿捏得恰到好处。  在策展人戴卓群看来,“老”作为一种态度,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标榜的“新”截然对立,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在“新”的前提下革
期刊
早些年,我在不止一位艺术家的案头上,看到一本薄薄的小册子,粉绿色的封面上印着一个冗长的名字,叫《没有人是艺术家,也没有人不是艺术家》。这本成书于十几年前,由美术史家朱青生的一系列讲座结集而成的书,以深入浅出的方式解释了现代主义以来艺术创作在观念、方法与形态上的根本性转折。当很多经历了八九十年代前卫实验的中国艺术家还在从审美突破和样式借鉴的道路上寻找灵感时,这本小书成为他们逃离繁冗的各式理论文本,同
期刊
那是元旦的前一天,大家偷偷把画都搬来了,画都不大,我们那个楼是当时北京最高的居民楼,有很多入口,这些入口方便了我们这些人混进去,外边特别冷,当时就觉得这个小的空间是世界上最温暖的地方。  ——张伟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大家会在家里做展览,张伟老师家是一个据点,能不能介绍一下那个年代的情况?  张伟:其实最早在家里做展览是“文革”的时候,1974年无名画会第一次地下展是在我家里。后来在我家持续做展是
期刊
策展人玄妙理念的提出,自然不是面向普罗大众,但或许在艺术世界的分工下,策展人更应当做的,是展览统筹的具体工作,而将野心适度缩小,将解读作品与展览的任务,更多地交给学术。  2月28日,第二届CAFAM双年展继“超有机”之后,以“无形的手:策展作为立场”为主题拉开序幕。展览邀请了6位来自世界范围内重要艺术院校的年轻策展人,每人一个板块、一个理念,以6个相互独立的展览,构成了这个既国际化,又具有当下性
期刊
很难令人相信,达明安·赫斯特(Damien Hirst)在伦敦苏富比拍卖行举办的那场成果卓著的“我头颅中永存的美”(Beautiful Inside My Head Forever)拍卖会已然是5年前的事情了。彼时,艺术家跨过了他的代理画廊(久负盛名的高古轩和白立方),直接将作品在拍卖会上出售,这一做法令世人震惊。《艺术新闻》国际版在当年的报道中这样写道:“保护当代艺术画廊市场不被拍卖行强势侵占的
期刊
2013年10月19日,“西岸双年展”在上海徐汇滨江正式拉开帷幕。此次为期两个月的大展一反其他双年展的普遍做法,以更亲民的姿态呈现。不论是免费取票入场,还是两个月的超长展期,西岸双年展都以热情开放的姿态欢迎前往参观的民众。但这背后是否蕴含着更深层的目的,以及这个展览对上海徐汇滨江的开发是否会产生有利影响,值得关注。  从地铁11号线云锦路站走出,就能看到一块紫色字体写成的“西岸2013双年展”指示
期刊
列支敦士登的王室收藏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艺术品私人收藏之一,2013年11月5日至2014年2月15日,中国国家博物馆为大家带来了“鲁本斯、凡·戴克与佛兰德斯画派——列支敦士登王室珍藏展”。展览从该王室多年的珍藏中精选了100件油画、版画与挂毯,完整地展现了16、17世纪尼德兰南部地区绘画发展的历程。  提及佛兰德斯画派,人们首先自然会想到鲁本斯笔下涌动的肉体和凡·戴克画中华丽的衣着。的确,17世纪以
期刊
“伊莎贝拉:时尚盛宴Isabella Blow Fashion Galore”于11月20日在伦敦市中心的萨默塞特宫展出,展品是伊莎贝拉·布罗(Isabella Blow)个人收藏中最具特色的100样单品,其中最值得关注的当然是亚历山大·麦昆(Alexander McQueen)设计的时装以及出自菲利普·崔西(Philip Treacy)之手的帽子。展览让我们更加认识了伊莎贝拉·布罗的世界,但让人
期刊
图表
期刊
集爵士、摇滚、舞蹈、波普、文学和视觉艺术为一身,创于1968年的南岸艺术中心被《卫报》称之为“全国最有活力的艺术中心”,海沃德画廊(Hayward Gallery)作为伦敦南岸艺术聚集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与其他一些南岸区中心建筑、皇家国家剧院、英国电影协会比邻。随2007年初南岸中心被重塑定位为南岸区中心,之前的“海沃德”也在2011年初之后更名为海沃德画廊。  伦敦南岸艺术区位于泰晤士河边,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