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有句俗话叫做“马无夜草不肥”,初始说的是养马者的经验之谈,要给马儿另外加夜餐才能使它们肥壮。而笔者觉得,引用到我们教学者身上来说,必须给孩子们很多课本外的东西,才能吊足他们的胃口,将他们喂饱,并使他们茁壮成长。
一、课堂上进行课外拓展的必要性及意义
实施“新课标”以来,广大教师都逐渐意识到传统的“教教材”行为理应转变为“用教材教”,拓宽视野、解放课堂、丰厚课堂才是“以学生为本”的根本追求。那么,在课堂内将一册仅有短短二十几篇课文的语文教材教“厚”,是势在必行的,其重要意义至少有以下几点:首先,拓展是丰厚课堂的需要。教材并非“圣经”,只是教者施教的载体,借助载体再辅以腾挪跳跃才能演绎出真的精彩。其次,拓展是激发兴趣的需要。如何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其中一个可行的方法就是,给他们一些与教材相关,又是以前未知的形形色色的资料,那必将大大提升孩子们的兴致。另外,拓展也是帮助理解的需要。每一篇文章都不是孤立的文本,它往往有前移后续,有写作背景,拓展便能帮助孩子理解文本,使情感得到有效提升。
二、课堂上进行课外拓展的具体做法
1.拓展形式的确定
(1)文字资料。毕竟是语文课,所以教者在课堂上拓展呈现的更多的还是文字类的资料,而同为文字类的资料,也因不同课文的需要有不同的类型。
它可以是文章作者的简介、故事等。有很多文章,你只有了解了作者的品格、理想追求和人生经历才能理解他们的文字。比如在教学古诗《石灰吟》时,先给学生讲了于谦十二岁作《石灰吟》的传说,再介绍其清廉为官、刚正不阿的风格,最后讲到因小人谗言陷害而惨遭杀害的结局,让全班孩子对于谦油然而生钦佩之情。
它可以是文本写作的背景资料。特定的时期会产生特定的事件,特定的事件蕴涵特别的精神。如《卢沟桥烽火》一文对领悟文本中我军英勇无畏、誓死抗日的精神就达到了顺理成章的效果。
它可以是开阔眼界的各类知识。当然是与语文学科相关的知识,比如学完《三打白骨精》后再去了解一下其他三部名著中的含有“三”的故事,《三打祝家庄》《三顾茅庐》《刘姥姥三进大观园》等都被孩子们一一提及,教师适时点拨,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2)其他资料。图片资料的优势就在于它的直观形象,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教师恰如其分地使用也是很有成效的。视频资料在教学实践中也可因需而用。教学《黄河的主人》时可以播放黄河那浊浪排空、一泻千里的雄浑镜头,从而反衬黄河上艄公的镇定与顽强。当然,除了图片和视频资料,有时单纯的声音资料也会被教者采用。在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一点是,包括文字资料在内的任何一种拓展形式,都应该本着“生能师不代”的原则,将舞台留给学生,锻炼其能力。
2.拓展时机的选择
一堂课四十分钟,分分秒秒都很宝贵。作为课堂辅料的课外拓展选择哪一个切入口放进去呢?这需要突显教者的智慧。
(1)课前拓展,先声夺人。设在课前的拓展资料多是些铺垫性的背景类资料,但要有一种先声夺人的力量,能把孩子们的注意力一下子抓过来,也能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调动起来。
(2)课中拓展,别有洞天。很多老师按照惯性的思维都喜欢将拓展的环节放在课前或最后,认为在课中拓展会破坏主题环节的整体性。其实不然,应该说一节课上处处有生机,也处处有契机。上季羡林的《夹竹桃》时,对于季老的生平介绍我既没有放在课前,也没有放在课末,而是在中间环节引导孩子理解夹竹桃韧性可贵后,追问:季老仅仅是在赞美夹竹桃吗?同时又表达了自己的一种怎样的人生信念呢?学生讨论后,出示季羡林一生主要成就的介绍以及关于他96岁高龄依然坚持写作的事情。所以说,只要选对时机,课堂上的知识拓展都能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使学生在峰回路转中发现别有洞天的景致,顿觉眼前一亮。
(3)课末拓展,余音绕梁。在一节课行至尾声时进行拓展,将课堂教学推向高潮或是高潮后的有力延续都是一种常用且有效的方式。
教学的难就难在教无定法,教学的美也美在教无定法。在这里,笔者就课堂上进行教材外拓展的方式方法进行了一些个人观点的阐述,本意并非强调拓展万能,也深知喧宾不能夺主,但就像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根和干毋庸置疑很重要,但谁能否认阳光下闪闪发亮的绿叶和空气里香气四溢的花朵没为这棵树增添魅力呢?亦如我们的课堂,正因为有了汩汩源头活水的滋润,才能拥有如此动人的清亮鲜活!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阴师范学院第一附属小学)
一、课堂上进行课外拓展的必要性及意义
实施“新课标”以来,广大教师都逐渐意识到传统的“教教材”行为理应转变为“用教材教”,拓宽视野、解放课堂、丰厚课堂才是“以学生为本”的根本追求。那么,在课堂内将一册仅有短短二十几篇课文的语文教材教“厚”,是势在必行的,其重要意义至少有以下几点:首先,拓展是丰厚课堂的需要。教材并非“圣经”,只是教者施教的载体,借助载体再辅以腾挪跳跃才能演绎出真的精彩。其次,拓展是激发兴趣的需要。如何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其中一个可行的方法就是,给他们一些与教材相关,又是以前未知的形形色色的资料,那必将大大提升孩子们的兴致。另外,拓展也是帮助理解的需要。每一篇文章都不是孤立的文本,它往往有前移后续,有写作背景,拓展便能帮助孩子理解文本,使情感得到有效提升。
二、课堂上进行课外拓展的具体做法
1.拓展形式的确定
(1)文字资料。毕竟是语文课,所以教者在课堂上拓展呈现的更多的还是文字类的资料,而同为文字类的资料,也因不同课文的需要有不同的类型。
它可以是文章作者的简介、故事等。有很多文章,你只有了解了作者的品格、理想追求和人生经历才能理解他们的文字。比如在教学古诗《石灰吟》时,先给学生讲了于谦十二岁作《石灰吟》的传说,再介绍其清廉为官、刚正不阿的风格,最后讲到因小人谗言陷害而惨遭杀害的结局,让全班孩子对于谦油然而生钦佩之情。
它可以是文本写作的背景资料。特定的时期会产生特定的事件,特定的事件蕴涵特别的精神。如《卢沟桥烽火》一文对领悟文本中我军英勇无畏、誓死抗日的精神就达到了顺理成章的效果。
它可以是开阔眼界的各类知识。当然是与语文学科相关的知识,比如学完《三打白骨精》后再去了解一下其他三部名著中的含有“三”的故事,《三打祝家庄》《三顾茅庐》《刘姥姥三进大观园》等都被孩子们一一提及,教师适时点拨,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2)其他资料。图片资料的优势就在于它的直观形象,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教师恰如其分地使用也是很有成效的。视频资料在教学实践中也可因需而用。教学《黄河的主人》时可以播放黄河那浊浪排空、一泻千里的雄浑镜头,从而反衬黄河上艄公的镇定与顽强。当然,除了图片和视频资料,有时单纯的声音资料也会被教者采用。在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一点是,包括文字资料在内的任何一种拓展形式,都应该本着“生能师不代”的原则,将舞台留给学生,锻炼其能力。
2.拓展时机的选择
一堂课四十分钟,分分秒秒都很宝贵。作为课堂辅料的课外拓展选择哪一个切入口放进去呢?这需要突显教者的智慧。
(1)课前拓展,先声夺人。设在课前的拓展资料多是些铺垫性的背景类资料,但要有一种先声夺人的力量,能把孩子们的注意力一下子抓过来,也能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调动起来。
(2)课中拓展,别有洞天。很多老师按照惯性的思维都喜欢将拓展的环节放在课前或最后,认为在课中拓展会破坏主题环节的整体性。其实不然,应该说一节课上处处有生机,也处处有契机。上季羡林的《夹竹桃》时,对于季老的生平介绍我既没有放在课前,也没有放在课末,而是在中间环节引导孩子理解夹竹桃韧性可贵后,追问:季老仅仅是在赞美夹竹桃吗?同时又表达了自己的一种怎样的人生信念呢?学生讨论后,出示季羡林一生主要成就的介绍以及关于他96岁高龄依然坚持写作的事情。所以说,只要选对时机,课堂上的知识拓展都能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使学生在峰回路转中发现别有洞天的景致,顿觉眼前一亮。
(3)课末拓展,余音绕梁。在一节课行至尾声时进行拓展,将课堂教学推向高潮或是高潮后的有力延续都是一种常用且有效的方式。
教学的难就难在教无定法,教学的美也美在教无定法。在这里,笔者就课堂上进行教材外拓展的方式方法进行了一些个人观点的阐述,本意并非强调拓展万能,也深知喧宾不能夺主,但就像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根和干毋庸置疑很重要,但谁能否认阳光下闪闪发亮的绿叶和空气里香气四溢的花朵没为这棵树增添魅力呢?亦如我们的课堂,正因为有了汩汩源头活水的滋润,才能拥有如此动人的清亮鲜活!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阴师范学院第一附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