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达”“雅”观代文表述题的答题要求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mprinthec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能否做到“信”“达”“雅”,是严复提出的三个衡量翻译外文好坏的标准,后又用于古汉语的翻译。综观历年高考现代文表述题的评分规定及学生答题的实际情况,笔者以为,这也应该是考生回答现代文表述题时,在内容和形式上要注意的原则要求。
  一、信
  “信”,原是要求译文能准确客观地表达原作原文的意思。现代文的考查,本就是就文设题,它要求的也是就文答题,即客观真实地反映原文的内容、情感等,这是准确答题的前提,是首先应该遵循的原则。
  如2013年江苏语文高考第14题:“他喜爱北平,大概最大的原因是北平有几位说得来的朋友”,探究文章最后一句的内涵。
  词句的理解,往往要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所以,要全面准确地解答此题,首先要吃透题干句以及原文的整体内容。
  从题干句来看,“他”喜欢北平,是因为有几个说得来的朋友生活在北平,而非北平本身,是朋友给了生活在北平的“他”精神、情感方面的寄托和劝慰,“他”对当时的北平的社会现状、时世并不满意。当然,这一判断,是作者(老舍,依据对“他”(何容)的了解所作的主观上的猜测,这可以从句中的“大概”、“最大”等词语上得到印证。
  再从原文来看。
  从节选文字看,何容原名何兆熊,中国现代语言学的早期开拓者之一。改名为“何容”,意思是心胸敞荡,什么都能容纳;又取“谈易”为号,“老谈”为笔名,跟名字合成“谈何容易”。在待人待己上真诚率真,而这率真性情在现实中又常使他遇到不适与尴尬;即便如此,何容在处世原则上始终坚守不移,所以“他只交下几个好朋友,大家到一块儿,有的说便说,没的说彼此就楞着也好。”
  文章结尾,老舍说“他喜爱北平,大概最大的原因是北平有几位说得来的朋友”,其中正蕴含着作者的千滋百味。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何容的人生旅途有点落寞,但耿介直率的传统文人个性又使他不愿向现实妥协,就只能到几个知心的朋友那儿去寻找心灵的宽慰与情感的寄托。这正体现了作者老舍对何容的理解、认同和赞许。另一方面,何容的品行遭遇又何尝不是在折射老舍自己呢?
  命题者拟定的参考答案“说明朋友是何容精神和情感的寄托,表露出作者对何容的理解、认可之意,表明作者也是像何容这样的人,暗示了何容对时世的失望”,正是对以上内容的高度概括。如若不“信”于文本,不从文本中好好筛选、分析和提炼,是绝对答不到这几层意思的。
  二、达
  “达”,本是要求译文明白通达,符合汉语的表述习惯。同理,考生在解答现代文表述题时,在吃透原文和题目要求的基础上,只有精心组织语言,选用恰当的语言表述形式,才能使自己的答案表述周全通畅,既达意又达标。
  如2009年江苏语文高考第17题:从全文看,黄永厚的“冰炭同炉”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
  “冰炭”,同一个问题的相反的两个侧面:“同炉”,是指相反的两个方面同时存在。为表述完整清楚,答案最好用相对相反的并列复句来表达。
  解答此题所涉及的文章语段有以下两节:
  “……他视读书为第一生命,涉猎广泛。上了年纪后,更加关注社会人生。他说:‘人不能在云里雾里活着,大事面前不敢表态,什么玩艺儿,冷血!’但他又十分低调,深居简出,淡泊明志,尽人皆知。”
  “黄永厚几乎不办画展,不肯出书。一次范曾对他说:‘我介绍你去日本办画展吧,不过,你画李白就李白,画杜甫就杜甫,别扯远了。’黄永厚不肯削足适履,终于没去。他常把拿重金前来购画的人拒之门外,‘不看画的人,给他画有什么用?’但又可以把画随便塞进一个信封,寄给熟悉的或是陌生的朋友。当前,靠市场确立自身价值的画家比比皆是,他对此不屑一顾。但他认为人各有志,不必非议。”
  从以上节选语段可以看出,黄永厚在对社会、对不同的求画者以及对靠市场确立自身价值的画家的态度上,明显有着两种截然相反的表现,这也可以从节选文字中的三个“但”字明显看出。
  命题者提供的参考答案也正体现了上述特点、要求:①既关注现实、褒贬是非,又淡泊宁静、低调处世;②对懂画的朋友慷慨相赠,却把重金购画者拒于门外;③对靠时尚确立自身价值的画家不屑一顾,同时,又认为人各有志,不必非议。
  按理说,此题难度不大,但学生得分并不理想。究其原因,一是对“冰炭同炉”不太了解,二是不知用并列复句来把要点表达得完整清楚。
  如学生答案:①视图书为第一生命,涉猎广泛;②但他十分低调,深居简出,淡泊明志;③幾乎不办画展,不肯出书;④拒绝重金购画;⑤对靠市场确立自身价值不屑一顾;⑥他孤傲中有一种顽强的自信。(不明题意,句式不对,0分)
  如学生答案2冰,十分低调,深居简出,淡泊明志,孤傲自信,不与世同流合污,视金钱如粪土,放弃去日本画取悦个人的画展。炭对绘画执着与痴迷,历经苦难却热爱生活,率直,对朋友毫不吝惜画,画风张扬充满激情。(不明题意,句式不对,0分)
  其实,这两个学生,不能说他们文章、题目一点都没看懂。他们的答案表述,离参考答案也就只有一步之遥。除了他们不能准确全面地把握作者的原意,不能具体准确地作概括,致使回答过于笼统外,另一个关键因素,则是他们没有精心组织语言,不能选用恰当的句式来把自己的阅读理解具体周密地表达出来。
  三、雅
  “雅”,原是要求译文用词造句考究,文笔优美,这是较高的要求。对考生考试时的语言表述提这样的要求,似乎高了些,但做到文从字顺,书写整洁确是最起码的了。考试中,好多学生的语言表述生硬,疙里疙瘩,重复啰嗦无条理,无视文本信马由缰,漠视题干要求不着边际,甚至一句话就有几个语病,使阅卷老师批阅时,如同在夜间大雨中走山路,磕磕绊绊,疲惫不堪。结果,只能是害了自己,还苦了别人。这怎能不引起大家的重视。
  当然,要做到语言表述的“信”“达”“雅”,考生除了要做到心中有作者、读者外,更要在平时加强自己的语言训练,努力提高自己的语言感悟、分析、概括和表达的能力。
其他文献
诗之灵魂在于情,情真意切才是诗。一首好诗,它或许没有优美的语言,或许没有动听的韵律,但它必然有着动人的真情。无论它是冗长还是简短,不管它是晦涩还是平易,情感会带你走进诗歌,深切体会诗歌之美。或是让你热情澎湃,或是让你怅然若失,或是引你心神浮动。但同样是“言志”, 与古典诗歌有所不同的是,现代诗突破了“温柔敦厚,哀而不怨"的特点,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和时代精神。情感美也是现代诗内涵美的重要内容之一,它
阅读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通常学生的语文阅读题失分比较严重。不论是现代文阅读还是文言文阅读,学生答题都比较敷衍,答不到重点,对于阅读题的题型等识别非常模糊,有时即便答正确了也不能得到全部的分数。因此,研究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对提高学生语文阅读能力极为关键,是提高高中学生语文成绩的有效策略。一、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要注重“读”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语文阅读重在一个“读”字。要提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解读》中指出,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实践活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创造性思维等。这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维度,也是教学的重要宗旨。在写作中,审题是写作的第一步。在审题中,我们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多种思维形式,促进思维进阶,提高核心素养。审题之审,关键在于“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这是一项综合性思维体操,需要学生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礼记·乐记》  《李凭箜篌引》是李贺的代表作,大约作于公元811-813年。当时李贺在长安任奉礼郎。李贺年少就有才名,可惜仕途坎坷,怀才不遇,一生抑郁,于是形成了凄艳诡谲的诗风,被称为“诗鬼”。其作品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驰骋想象,熔铸词彩,创造出—种新奇
《始得西山宴游记》一文被选入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成为师生喜爱的经典篇目。这篇游记精巧别致,文短意长,值得仔细玩味。但我们不少老师备课时对该文的研究缺少深度,教学中自然是浅尝辄止;有的老师对该文意蕴的解读仅仅停留在作者的身世遭遇,最多也只分析到作者的情感变化。笔者以为仅此止步,还只是停留在表层,仅仅触及文章的皮毛与骨肉而已,并没有深察到文章的真正灵魂。  柳宗元在本文难道仅仅是讲述自己曾在永州的
老舍《想北平》是高中语文课本中的经典篇目,历经岁月沉淀,魅力依旧。笔者认为老舍先生不仅是将北平当做一座城来描写,更是当做一个家来思念,甚至是当做自己的母亲来深爱。  一、一座平和的城  北平是很多人心目中的一块圣地,它作为首都,历经数朝,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国际交流中心,是可以和欧洲的“四大历史都城”比肩的历史文化名城,但作者却并未高山仰止地仰望,而是带有强烈民族自豪感地平视。在课文的
诗歌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诗歌语言是一种浑然自成的语境,鉴赏诗歌是一种独具风味的审美体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诗歌既是教学的重点,同样是学生学习的难点。而目前宁夏地区所用的人教版语文必修教材,从必修一到必修五,诗歌篇目虽然几乎每本教材中都有涉及,但缺乏对诗歌整体解读的完整模块编排,这也成了学生在诗歌学习上的最大障碍:学习过的诗歌过少,学生缺乏对诗歌整体的认知,难以进入诗歌独特的意境,难以将诗歌与审美教育
糖,是个好东西,老少都喜欢,而且是人体必需的一种营养成分。它经吸收转化为碳水化合物,给人体提供能量。我觉得心理学的知识和技巧就是语文教学中的“糖”,既是孩子们喜欢的,更是教学所必需的。  语文教学中教师适时加“糖”,可以助力课堂教学顺利进行。  语文课本里编排了一个“诚信”主题的单元,其中一篇课文是《守信》,講的是宋庆龄小时候为了等朋友到家里来玩而放弃了去向往已久的伯父家,但最后朋友并没有来,她在
人教版语文选修课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第二单元选了韦庄的《菩萨蛮(其二)》,这篇小词读起来非常简单,对于学生而言,在内容的理解上没有什么难度。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展现这首小词的特色,让学生能够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笔者尝试在自己的教学中加入一点独特的思路,以期让学生在课堂上感悟到诗词这一传统文化的真正精髓。  一、探究词眼出奥妙,意象分析赏江南  在课堂的一开始,我和学生先用几分钟的时间将这首
先生作品,历来是中学语文中的“脊梁”,这里所说的先生,自然是指鲁迅先生。在初中语文教材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为为数不多的先生回忆自己童年生活、学习的散文,记述了鲁迅先生从百草园天真烂漫、无拘无束的生活到三味书屋枯燥乏味但却影响深远的读书生活的变化。对于这种变化,历来解读的角度各异,结果也不尽相同。这种多元性体现了文本解读的多重视角。但对于教学来说,有一个视角却不可忽视,那就是学生视角。基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