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微课程是通过孩子感兴趣的事物或想象,通过探索,提问,从而建构课程的过程。陶行知认为在这过程中教师的责任是教学生学,教师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来,所以在探究主题的过程中,教师只是游戏的合作者、材料的提供者,让孩子们利用身边的事、物、情,解决问题,生成课程,形成自己的知识技能。
关键词:课程;探索;自主
每一个课程都讲述着一个动人的故事,每个故事后面都有一群天真烂漫的孩子,用他们纯净的心灵演绎着精彩的故事。《纲要》指出:要善于发现孩子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蕴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让幼儿在日常中习得,在游戏中发展。
1 微课程的生成——发现幼儿想探究的问题
“老师、老师这是什么?”一句清脆的疑问打破了本来安静的教室,引来了孩子们七嘴八舌的回答。于是带着疑问走进了课堂——“这是什么植物”。本着“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用及时以及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模式”开始了一场奇妙的“旅行”。
2 微课程开展——跟随孩子的脚步
微课程的开设是在追随孩子的需要和兴趣中架构的课程,能激发孩子在活动中的积极性,孩子全程自主参与、实践,他们在微课程中是积极主动的,是愉快的。在这灵动的课程中自然的学习、成长,促进多方面的发展。
我们一起来大调查:根据孩子们的疑惑和猜测我提出了问题“什么植物可以长在水里?”孩子们各抒己见,但是答案还是比较单一,于是我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让小朋友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收集。第二天晨间活动时,他们的调查问卷拿了出来,和小朋友交流着自己的发现,炫耀着自己的知识,那时的他们格外的自信。
我们的发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针对孩子的调查问卷,我让孩子们带来他们的植物进行验证。我们把青菜放在了水不一样多的容器里,然后放在了不同的地方,有的在阳光下,有的在教室里,几天后青菜有了明显的不同。通过这一实验发现这现象和阳光、空气、水分有着密切的关系。孩子们恍然大悟。在这种探究式的学习中孩子们的积极性更高了、主动性更强,每天都会去观察,去记录自己带来的植物的变化。对知识的理解能力远远超出了对课本上知识的理解能力。所以说大自然是一本活的教科书。
我们的困惑:“为什么我的洋葱不发芽呢?”在观察的过程中一个孩子发出了这样的疑问。于是我把发芽的洋葱和不发芽的洋葱拿过来让孩子观察比较,孩子们摸、闻、看说着自己不同的发现。最后总结发现洋葱被水淹死了。种植洋葱的小朋友却一脸疑惑地说:“老师你不是说要有足够的水、阳光、空气么?”最后一对比,大家都发祥现这类植物需要的水分不是很多,甚至不需要。我总结果实就是种子的发芽是不需要太多的水分,有的本身就是种子。
我们的收获:当孩子们种植的大蒜陆续发芽长高时一一的大蒜却迟迟不肯发芽。家长认为是种子不好,种植的孩子却没放弃。其他孩子的蒜叶割了一波又一波,于是我们组织孩子查阅资料、回去问爷爷奶奶,最后终于知道大蒜也有生理休眠期。在历经一个多月后一一的大蒜总算发芽了
3 微课程的结束——关注各自的收获
教育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因而师生的沟通显得至关重要。教师站在孩子的角度,揣摩他们的内心世界,沿着孩子的脚步一步一步走,给予他们物质和心理上的支持。在这个过程中我最享受的就是,用实事求是的探究态度带着孩子走进植物的世界,发现了不一样的美好......追随着他们的脚步,走进了童心的海洋,和他们一起分享,一起总结,一起成长。
孩子的收获:孩子成了学习的主人——在这主题所生成的活动中引发了孩子积极地投入和参与,让孩子通过自己观察、自己解决问题,从中获得了很多知识和技能。来显示他们是在课程实施中的“掌控者”。从而自主的获得了经验。
我的收获:
(1)课程的实施要建立在了解孩子基础上的 。了解孩子的需求,了解孩子的学习特点,思维特点,从而更好的生成课程。
(2)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師要成为合作者、支持者、引导者。耐心的倾听想法、敏锐的察觉他们的兴趣,以适当的方式应答,真正为孩子提供丰富的环境、丰富的经验,形成自主学习的模式。
(3)课程结束后要及时评价、善于总结。鼓励他们分享知识和分担任务,要帮助他们联结新知识和旧知识,并且帮助孩子去发现他们想要知道的东西,支持幼儿,和幼儿在一起,变成共同学习者和共同探究者。
让我们站在儿童的立场,追随儿童的脚步、走进童心世界,徜徉在童心的海洋中,做适合孩子的教育。孩子是充满生机的,他们的成长节奏不是老师所能完全预料的,他们的发展状况不是老师能够设想的,因此教育应追随幼儿的发展。让我们把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孩子,让孩子在自由、民主的空间里张扬个性;让我们带着教育的智慧,在孩子成长的每个阶段给予适当帮助,成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羊尖中心幼儿园)
关键词:课程;探索;自主
每一个课程都讲述着一个动人的故事,每个故事后面都有一群天真烂漫的孩子,用他们纯净的心灵演绎着精彩的故事。《纲要》指出:要善于发现孩子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蕴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让幼儿在日常中习得,在游戏中发展。
1 微课程的生成——发现幼儿想探究的问题
“老师、老师这是什么?”一句清脆的疑问打破了本来安静的教室,引来了孩子们七嘴八舌的回答。于是带着疑问走进了课堂——“这是什么植物”。本着“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用及时以及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模式”开始了一场奇妙的“旅行”。
2 微课程开展——跟随孩子的脚步
微课程的开设是在追随孩子的需要和兴趣中架构的课程,能激发孩子在活动中的积极性,孩子全程自主参与、实践,他们在微课程中是积极主动的,是愉快的。在这灵动的课程中自然的学习、成长,促进多方面的发展。
我们一起来大调查:根据孩子们的疑惑和猜测我提出了问题“什么植物可以长在水里?”孩子们各抒己见,但是答案还是比较单一,于是我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让小朋友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收集。第二天晨间活动时,他们的调查问卷拿了出来,和小朋友交流着自己的发现,炫耀着自己的知识,那时的他们格外的自信。
我们的发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针对孩子的调查问卷,我让孩子们带来他们的植物进行验证。我们把青菜放在了水不一样多的容器里,然后放在了不同的地方,有的在阳光下,有的在教室里,几天后青菜有了明显的不同。通过这一实验发现这现象和阳光、空气、水分有着密切的关系。孩子们恍然大悟。在这种探究式的学习中孩子们的积极性更高了、主动性更强,每天都会去观察,去记录自己带来的植物的变化。对知识的理解能力远远超出了对课本上知识的理解能力。所以说大自然是一本活的教科书。
我们的困惑:“为什么我的洋葱不发芽呢?”在观察的过程中一个孩子发出了这样的疑问。于是我把发芽的洋葱和不发芽的洋葱拿过来让孩子观察比较,孩子们摸、闻、看说着自己不同的发现。最后总结发现洋葱被水淹死了。种植洋葱的小朋友却一脸疑惑地说:“老师你不是说要有足够的水、阳光、空气么?”最后一对比,大家都发祥现这类植物需要的水分不是很多,甚至不需要。我总结果实就是种子的发芽是不需要太多的水分,有的本身就是种子。
我们的收获:当孩子们种植的大蒜陆续发芽长高时一一的大蒜却迟迟不肯发芽。家长认为是种子不好,种植的孩子却没放弃。其他孩子的蒜叶割了一波又一波,于是我们组织孩子查阅资料、回去问爷爷奶奶,最后终于知道大蒜也有生理休眠期。在历经一个多月后一一的大蒜总算发芽了
3 微课程的结束——关注各自的收获
教育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因而师生的沟通显得至关重要。教师站在孩子的角度,揣摩他们的内心世界,沿着孩子的脚步一步一步走,给予他们物质和心理上的支持。在这个过程中我最享受的就是,用实事求是的探究态度带着孩子走进植物的世界,发现了不一样的美好......追随着他们的脚步,走进了童心的海洋,和他们一起分享,一起总结,一起成长。
孩子的收获:孩子成了学习的主人——在这主题所生成的活动中引发了孩子积极地投入和参与,让孩子通过自己观察、自己解决问题,从中获得了很多知识和技能。来显示他们是在课程实施中的“掌控者”。从而自主的获得了经验。
我的收获:
(1)课程的实施要建立在了解孩子基础上的 。了解孩子的需求,了解孩子的学习特点,思维特点,从而更好的生成课程。
(2)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師要成为合作者、支持者、引导者。耐心的倾听想法、敏锐的察觉他们的兴趣,以适当的方式应答,真正为孩子提供丰富的环境、丰富的经验,形成自主学习的模式。
(3)课程结束后要及时评价、善于总结。鼓励他们分享知识和分担任务,要帮助他们联结新知识和旧知识,并且帮助孩子去发现他们想要知道的东西,支持幼儿,和幼儿在一起,变成共同学习者和共同探究者。
让我们站在儿童的立场,追随儿童的脚步、走进童心世界,徜徉在童心的海洋中,做适合孩子的教育。孩子是充满生机的,他们的成长节奏不是老师所能完全预料的,他们的发展状况不是老师能够设想的,因此教育应追随幼儿的发展。让我们把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孩子,让孩子在自由、民主的空间里张扬个性;让我们带着教育的智慧,在孩子成长的每个阶段给予适当帮助,成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羊尖中心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