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生活化干戈为玉帛

来源 :新作文·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ontwa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人那种忙忙碌碌的生活,眼前是人山人海,耳边是机械轰鸣,于是便甘于尘世。那么,空虚的精神世界又该由什么来填满呢?
  我认为,丰盈的精神世界需要的是生活的填充。所以,回归生活,与生活化干戈为玉帛。
  有人曾说过:“与生活化干戈为玉帛,任意东西,风烟俱净,不问因果。”我想,这才是精神丰富的人该有的模样。
  “纵使文章惊海内,纸上苍生而已。”现在大多数人都是形式主义,把生活当成麻痹自己的利器,所以周而复始,最后也只能是生活的奴隶罢了。在蒲松龄写《聊斋志异》的时候,在路边摆了个茶馆,给路过的羁旅之人免费提供茶水,但条件是给他讲一个鬼怪故事。他这样做,不正是回归生活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吗?
  “不雨花自落,无风絮自飞。”其实,丰富的精神世界也需要我们在凡尘中超脱,去寻找。随着《延禧攻略》的热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绒花也就此火起来。可是,谁又想到,执着于这项工艺的是一位90后姑娘征姗姗。她悠悠讲起绒花:谐音荣华,始于唐,起初为贡品……正因为她对绒花的热爱,对文化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我看见了她眼中闪烁的点点星辉。我想,她的精神是有高度的。
  是啊,我们的精神世界太需要鲜活的血液了。我们都在疑惑:先人的那股干劲究竟去哪儿了?为什么我们一而再,再而三重复的都是先人的丰功伟绩,那么我们在历史的长河中又身处哪个位置呢?所以,我一直在想是我们抛弃了生活,还是生活抛弃了我们?
  “看取莲花净,应知不染心。”很多时候,我们都将丰富的精神世界理解为得到别人的称许。长此以往,我们不过是将自己战战兢兢地封闭于俗套之中,封闭于桎梏之中。
  我们或许没有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纵情豁达;或许钦佩于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的悠然洒脱;或许我们追逐于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旷达坦荡。但是,我始终相信,虽然我们不过是软弱的平凡人,却更能代表这个时代的总量,更能创造出这个时代的精神辉煌。
  所以,回归生活。波起就等它平,浪翻就等它静,依旧是千里共婵娟。
  老師推荐
  在当今社会,中国人如何重建自己的精神世界?本文给了响亮的回答:丰盈的精神世界需要的是生活的填充,回归生活,与生活化干戈为玉帛。作为一篇议论性散文,本文语言流畅,充满灵气。作者对“回归生活从而充实精神世界”的认识比较深刻,并能娴熟地运用例证法、引证法,如《聊斋志异》《延禧攻略》信手拈来,“看取莲花净,应知不染心”等类似美句俯拾皆是,使得全篇散发着东方的古老禅意和独特的价值观念,充分显示了作者思想的深度和学识的丰富。
  (指导老师:潘彤彤)
其他文献
国人有三问。梁启超之问,引发国人的自我反思;李约瑟之问,共弹国人不解之曲;黄炎培之问,激燃国人振兴之火。  中国人,缺的不是热血与智慧,而是一种与时俱进,发展创新的精神。  狄更斯曾经说过:“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每天都发生着新旧事物的更替,周而复始,永生不息。旧的事物逝去,我们为它而伤心,并会为它的逝去而深思;新的事物出现,我们会为之欣喜,并会为之带来的新时代而感到好奇
期刊
一种情怀一生流淌,一种素养一世修炼。重建精神世界需要厚植文化根基,树立自信与持守的定力,乘着新时代的东风,奋力前行。  然而,精神世界的重建并非易事。几个世纪以来,历史上的中国在剧烈的变迁更迭中,有过太多的颠簸与适应、抉择与再造。作为近代思想家、史学家的梁启超,有感于所处时代对文化束缚的痛责,发出“郑和之后,竟无第二之郑和”的喟叹。“一向以文明古国享誉世界的中国,却并未诞生近现代科技与工业文明”,
期刊
常言道,“世界潮流浩浩荡荡”。新航路开辟后相继而来的工业革命曙光,让各大洲如涓涓细流齐汇汪洋大海,让社会像水一般潮起潮落,让新旧元素時刻重塑人们的精神世界。若只怀随波逐流的心态,就会湮灭在翻涌的时代波澜中。只有构造恰到好处的精神世界,才可凭一定的原则和本我有一方立足之地,不至于在社会浪潮中销声匿迹。  而当世界随进步而不停变化,这种始终如一的精神世界也愈发难能可贵了。  中国古人崇尚小农经济,靠得
期刊
中国衰弱,衰弱却自负。但我们,并不永远都是一个无法强大的民族,华夏,并不是注定要失敗,我们也曾成为世界的领头羊。我们骨子里的那种精神,不屈不挠的传统文化习性,曾使我们屹立于世界的巅峰,我们怎么能让西方的文化完全取代我们的传统、我们的文化呢?  新的时代,新的使命,为了中华的崛起,我们不能再自负,更不能自卑,我们要有自信的态度,守护优良的传统文化,吸收世界的文化。用一代替一,终究是一,用—加上一,便
期刊
9月18日,对所有中国人来说无疑是沉痛的一天。  下午14时30分许,警报长鸣,刺破长空,同学们都好奇地望向窗外,议论纷纷。老师见我们无心听课,便也不再讲课,放下粉笔说道:“你们应该知道郑和下西洋吧?那请问大家,为什么郑和之后,再也没有第二个郑和?其实这是先人早已种下的恶果!也是文化的一大败笔,也正是我们曾饱受欺凌的原因啊!”他指了指窗外,深深地叹了口气。  顿时,教室里安静了  这可是平日课堂上
期刊
我听见远方传来古老而又铿锵的歌谣。  翻开一页页泛黄折旧的画卷,看火树银花,红墙绿瓦;看莘莘学子追名逐利,顾影自怜;看将士驰骋沙场,抛头颅洒热血。古人都是感性的,他们仿佛拥有与生俱来的文化归属感,他们的喜怒哀乐都现于风烟暮霭雪飘飘,他们的每一次呼吸都像在不急不忙地娓娓诉说,沉浸在自己清高自傲的精神世界。而现在高速发展的物质文明在那时却成了天方夜谭,奇技淫巧。真正的“匠人”,只能被历史的黄沙埋没。那
期刊
子曰:“小人哉,樊须也!”在孔子看来,钻研农术的樊迟是愚蠢的。上位者只需“好义、好礼、好信”,四方之民便“襁負其子而至”,何必重视市井小民的农术、工艺呢?  樊迟问稼的故事,显露着国学中令人心惊的自视甚高与浅薄。后人不断批评思想的僵化时,是否留心到,儒学的起始,便已经带有盛气凌人的故步自封?  儒学自先师孔子开始,就有这样的缺陷。他们不屑于掌握日常生活中必须的基础技术,却硬将其归结进一套道德仁义的
期刊
麦家,小说家,茅盾文学奖获得者。作品有《暗算》《解密》《风声》等。  小时候,大概是读初一的时候,有一天我不知从哪里找来了一本《林海雪原》,我读得真是废寝忘食,还用毛笔认真地抄写。那应该是我读的第一本小说,记忆之深,对我影响之大,要超过我的初恋。  若干年前,我也是一样的年轻稚嫩,一样在为自己的年轻而苦恼(那时我渴望自己一夜间长大),一样在为朦胧的前程苦读寒窗。内心充满向往和忧虑,千方百计想逃避。
期刊
举世滔滔中,苏城于历史风雨中飘摇千年,时光的流逝,洗涤了一砖一瓦留下的旧迹。  粉墙黛瓦可安在?是的,它们在岁月斑驳的印迹中仍存游丝之气。江米纸的窗棂破碎,露出惨淡而真实的世界,它的灵魂,孤独地在风雨中飘荡。江南旧舍在细碎的春雨中露出脆弱,院中的几树桃粉,“巧笑倩兮”,映着不合时宜的墨灰砖墙。细瓦之上,有茸茸的绿,似瓦的眉睫。愁云叠着愁云,雨雾叠着雨雾。苏州的古城区,于鳞次栉比中格格不入,像一个擅
期刊
评委在线  立意独特,经济基础决定精神世界  在“重构精神世界”的之下,有两类文章比较受人瞩目:一是“是什么”,即就“精神世界”是什么这一问题,鞭辟入里,条分缕析,对中国人的“精神世界”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深入解析;二是“怎么办”,即就如何重构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展开论述,提出自己的见解。本文属于后者,且立意角度独特,从精神世界何处寻,经济基础要先行的角度来立意。文章提出的“与时俱进”“发展创新”两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