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分析了最低工资的提高对居民工资性收入的影响,并以杭州为例利用城乡混合数据实证检验了最低工资对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的影响,结果显示最低工资对城乡居民收入的提高都有促进作用,但是对城镇居民的影响要小于对农村居民的影响,所以用最低工资制度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有效工具之一。
【关键词】最低工资;工资性收入;城乡收入差距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贫富差距问题日趋显著,其中城乡差距尤为严重。近年来,政府多次在提出要利用最低工资等制度缩小城乡贫富差距。最低工资制度的保护对象主要是低收入群体,实施目的则是为了维护劳动者取得劳动报酬的合法权益,保障劳动者个人及其家庭成员的基本生活,使其脱离贫困或提高生活水平。
关于最低工资对收入影响的研究成果很多,按其侧重点不同可以分为对收入水平的影响和对收入分布(差距)的影响。对收入水平的影响,Aaronson, Agarwal,French(2012)研究发现了最低工资的上涨会带动家庭收入以及消费的上涨。Sen等(2010)研究发现最低工资的提高会造成更多的贫困。Neumark 和Wascher(2002)认为最低工资对不同人群有不同的影响,会增加一部分人的收入,也会减少一部分人的收入。
综上所述,最低工资对收入水平和收入差距的影响并不统一,这和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数据、模型等都有关系。本文把研究重点放在受最低工资影响最大的工资性收入上,先分析最低工资对其可能的影响,然后以杭州为例,利用城乡混合数据构建模型,检验最低工资对工资性收入的影响及其在城乡间的差异。结果显示最低工资对城乡居民收入的提高都有促进作用,但是对城镇居民的影响要小于对农村居民的影响。
二、最低工资制度对工资性收入的影响分析
在最低工资覆盖部门工作且只能获得最低工资的人员,他们的工资性收入直接受最低工资调整的影响。因为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占比重较大,又因为在低收入务工者中,农村居民占比又较大,所以最低工资收入的提高对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影响应该较大,对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影响较小,进而对城乡工资性收入的差距应该是减小的。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最低工资的提高对工资性收入的影响从理论上不能确定,对城乡工资性收入的差距应该是有减小的作用。下面我们利用城乡混合时间序列数据构建计量模型来确定最低工资对工资性收入的影响,检验最低工资是否可以减小城乡工资性收入的差距。
三、实证分析——以杭州为例
1.杭州最低工资制度的实施现状
从杭州市历年最低工资水平看,最低工资的调整在2002年以前为两年一次,之后几乎是一年一次,2008,2009两年因为金融危机对浙江经济影响较大,没有作相应的调整,2012年也未调整。杭州市最低工资水平在浙江省是最高等级的(浙江省最低工资水平分为四个等级,根据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浙江省11个地区各有不同的等级),在全国来看也是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
2.变量选择与数据处理
因变量我们选择城镇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和农村人均工资性收入。
我们认为影响收入的主要因素(自变量)有:
(1)人均GDP(gdp),反映一个地区的经济发达程度,是收入提高的主要源动力(罗小兰2011)。杭州没有专门统计农村的人均GDP,但由于杭州地区民营经济发达,所以我们可以用全市人均GDP来代替。
(2)地区实施的最低工资(mw),是政府对劳动力市场价格的一种干预,作为增加收入的一个补充。
(3)是否存在用工荒(D2)。一个地区 “用工荒”的出现不仅减少了生产中劳动力的供给,而且会减少该地区的消费需求。从短期看,用工荒的出现,迫使企业提高工资来招揽劳动力。但从长期看,用工荒的存在不利于生产。所以用工荒会间接影响居民工资性收入。
(4)负担系数(bc),是家庭平均人数除以家庭平均劳动力人数,反映地区的劳动力结构,一般情况下,bc越大越不利于人均工资性收入的增加。
3.数据处理
为剔除价格因素,我们用市区CPI调整城镇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和城镇最低工资。因为杭州没有单独统计农村相关价格指数,我们用浙江省农村CPI 代替,调整农村人均纯收入和农村最低工资。实际人均GDP用人均GDP指数折算。本文所有数据均来源于1995-2013年《杭州统计年鉴》和《浙江统计年鉴》。
4.模型选择
为检验最低工资对工资性收入的影响及其在城乡的差异,我们将城镇和农村各变量的时间序列数据合并。设定虚拟变量D1(D1=1表示城镇,D1=0表示农村)。为检验最低工资对工资性收入影响的城乡差异我们还放入了D1和最低工资的交叉项。模型设定如下:
这里我们讨论最低工资变量的内生性问题。一般理论认为,最低工资的制定是需要参考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或消费,所以我们设定的模型可能因为收入和最低工资存在双向因果关系而导致内生性问题。但是已有研究成果显示,我国各省市的最低工资标准存在标准偏低、制定过程不科学等问题,所以我们认为最低工资不是内生性变量。
5.模型的估计与检验
对合并后的除虚拟变量外的所有变量进行ADF单位根检验与协整检验,发现变量都是一阶单整的,但是用E-G法检验出四个变量间存在协整关系,所以直接回归不会产生伪回归。样本回归方程为:
(-5.92)(9.42) (3.18) (5.37) (-1.70) (-2.40) (-2.38) 其中,()内是t统计量。另外,为检验影响的城乡差异,我们对β2+β5=0进行Wald检验,原假设H0:β2+β5=0;备择假设H1:β2+β5>0;结果显示χ2统计量对应的p=0.0317,如果显著性水平取0.05,则拒绝原假设,即β2+β5>0。
6.实证结果的经济意义
由回归结果可知,log(gdp)对工资性收入影响显著,说明城乡都分享到了经济增长带来的好处。
表示“用工荒”的虚拟变量D2显著小于零,说明浙江一带的“用工荒”对杭州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有负的影响。验证了我们前面提到的“用工荒”从长期看对工资性收入的影响是负的。
表示城乡的虚拟变量D1系数显著大于零,说明城乡之间的差异也会对工资性收入有显著影响,其它情况相同的条件下城镇得到是工资性收入高于农村的。
bc的系数显著小于零,说明bc越大,即家庭负担越重,越不利于人均工资性收入的增加。
log(mw)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说明最低工资对城乡工资性收入都有正影响,或者说最低工资的提高产生的失业等负效应总体来说较小,并未影响最低工资对工资性收入的正作用;而D1和log(mw)的交叉项是显著为负的,而且β2+β5>0,根据虚拟变量的定义可知最低工资对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影响比对城镇的大,这就验证了前面我们的理论分析。
四、结论
文章分析了最低工资提高对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的影响,并以杭州为例,进行了实证检验,在控制住城乡经济发展水平、负担系数、“用工荒”等变量后发现,最低工资的提高对杭州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都有正的影响,但是存在城乡差异,即对提高城镇居民收入的作用小于对农村居民的。因此,最低工资作为提高工资性收入、缩小城乡贫富差距的工具是有效的。
参考文献:
[1]贾鹏.最低工资标准提升的溢出效应[J].统计研究,2013
[2]孙中伟,舒玢玢.最低工资标准与农民工工资——基于珠三角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11
[3]罗小兰.最低工资对农村贫困的影响:基于中国农民工的实证分析[J].经济科学,2011
作者简介:
刘恩猛,经济学博士,讲师,研究方向:劳动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王宣承,深圳福田区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方向:经济管理统计;谢淑慧,中国计量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金融工程系学生,研究方向:金融工程。
【关键词】最低工资;工资性收入;城乡收入差距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贫富差距问题日趋显著,其中城乡差距尤为严重。近年来,政府多次在提出要利用最低工资等制度缩小城乡贫富差距。最低工资制度的保护对象主要是低收入群体,实施目的则是为了维护劳动者取得劳动报酬的合法权益,保障劳动者个人及其家庭成员的基本生活,使其脱离贫困或提高生活水平。
关于最低工资对收入影响的研究成果很多,按其侧重点不同可以分为对收入水平的影响和对收入分布(差距)的影响。对收入水平的影响,Aaronson, Agarwal,French(2012)研究发现了最低工资的上涨会带动家庭收入以及消费的上涨。Sen等(2010)研究发现最低工资的提高会造成更多的贫困。Neumark 和Wascher(2002)认为最低工资对不同人群有不同的影响,会增加一部分人的收入,也会减少一部分人的收入。
综上所述,最低工资对收入水平和收入差距的影响并不统一,这和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数据、模型等都有关系。本文把研究重点放在受最低工资影响最大的工资性收入上,先分析最低工资对其可能的影响,然后以杭州为例,利用城乡混合数据构建模型,检验最低工资对工资性收入的影响及其在城乡间的差异。结果显示最低工资对城乡居民收入的提高都有促进作用,但是对城镇居民的影响要小于对农村居民的影响。
二、最低工资制度对工资性收入的影响分析
在最低工资覆盖部门工作且只能获得最低工资的人员,他们的工资性收入直接受最低工资调整的影响。因为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占比重较大,又因为在低收入务工者中,农村居民占比又较大,所以最低工资收入的提高对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影响应该较大,对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影响较小,进而对城乡工资性收入的差距应该是减小的。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最低工资的提高对工资性收入的影响从理论上不能确定,对城乡工资性收入的差距应该是有减小的作用。下面我们利用城乡混合时间序列数据构建计量模型来确定最低工资对工资性收入的影响,检验最低工资是否可以减小城乡工资性收入的差距。
三、实证分析——以杭州为例
1.杭州最低工资制度的实施现状
从杭州市历年最低工资水平看,最低工资的调整在2002年以前为两年一次,之后几乎是一年一次,2008,2009两年因为金融危机对浙江经济影响较大,没有作相应的调整,2012年也未调整。杭州市最低工资水平在浙江省是最高等级的(浙江省最低工资水平分为四个等级,根据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浙江省11个地区各有不同的等级),在全国来看也是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
2.变量选择与数据处理
因变量我们选择城镇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和农村人均工资性收入。
我们认为影响收入的主要因素(自变量)有:
(1)人均GDP(gdp),反映一个地区的经济发达程度,是收入提高的主要源动力(罗小兰2011)。杭州没有专门统计农村的人均GDP,但由于杭州地区民营经济发达,所以我们可以用全市人均GDP来代替。
(2)地区实施的最低工资(mw),是政府对劳动力市场价格的一种干预,作为增加收入的一个补充。
(3)是否存在用工荒(D2)。一个地区 “用工荒”的出现不仅减少了生产中劳动力的供给,而且会减少该地区的消费需求。从短期看,用工荒的出现,迫使企业提高工资来招揽劳动力。但从长期看,用工荒的存在不利于生产。所以用工荒会间接影响居民工资性收入。
(4)负担系数(bc),是家庭平均人数除以家庭平均劳动力人数,反映地区的劳动力结构,一般情况下,bc越大越不利于人均工资性收入的增加。
3.数据处理
为剔除价格因素,我们用市区CPI调整城镇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和城镇最低工资。因为杭州没有单独统计农村相关价格指数,我们用浙江省农村CPI 代替,调整农村人均纯收入和农村最低工资。实际人均GDP用人均GDP指数折算。本文所有数据均来源于1995-2013年《杭州统计年鉴》和《浙江统计年鉴》。
4.模型选择
为检验最低工资对工资性收入的影响及其在城乡的差异,我们将城镇和农村各变量的时间序列数据合并。设定虚拟变量D1(D1=1表示城镇,D1=0表示农村)。为检验最低工资对工资性收入影响的城乡差异我们还放入了D1和最低工资的交叉项。模型设定如下:
这里我们讨论最低工资变量的内生性问题。一般理论认为,最低工资的制定是需要参考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或消费,所以我们设定的模型可能因为收入和最低工资存在双向因果关系而导致内生性问题。但是已有研究成果显示,我国各省市的最低工资标准存在标准偏低、制定过程不科学等问题,所以我们认为最低工资不是内生性变量。
5.模型的估计与检验
对合并后的除虚拟变量外的所有变量进行ADF单位根检验与协整检验,发现变量都是一阶单整的,但是用E-G法检验出四个变量间存在协整关系,所以直接回归不会产生伪回归。样本回归方程为:
(-5.92)(9.42) (3.18) (5.37) (-1.70) (-2.40) (-2.38) 其中,()内是t统计量。另外,为检验影响的城乡差异,我们对β2+β5=0进行Wald检验,原假设H0:β2+β5=0;备择假设H1:β2+β5>0;结果显示χ2统计量对应的p=0.0317,如果显著性水平取0.05,则拒绝原假设,即β2+β5>0。
6.实证结果的经济意义
由回归结果可知,log(gdp)对工资性收入影响显著,说明城乡都分享到了经济增长带来的好处。
表示“用工荒”的虚拟变量D2显著小于零,说明浙江一带的“用工荒”对杭州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有负的影响。验证了我们前面提到的“用工荒”从长期看对工资性收入的影响是负的。
表示城乡的虚拟变量D1系数显著大于零,说明城乡之间的差异也会对工资性收入有显著影响,其它情况相同的条件下城镇得到是工资性收入高于农村的。
bc的系数显著小于零,说明bc越大,即家庭负担越重,越不利于人均工资性收入的增加。
log(mw)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说明最低工资对城乡工资性收入都有正影响,或者说最低工资的提高产生的失业等负效应总体来说较小,并未影响最低工资对工资性收入的正作用;而D1和log(mw)的交叉项是显著为负的,而且β2+β5>0,根据虚拟变量的定义可知最低工资对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影响比对城镇的大,这就验证了前面我们的理论分析。
四、结论
文章分析了最低工资提高对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的影响,并以杭州为例,进行了实证检验,在控制住城乡经济发展水平、负担系数、“用工荒”等变量后发现,最低工资的提高对杭州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都有正的影响,但是存在城乡差异,即对提高城镇居民收入的作用小于对农村居民的。因此,最低工资作为提高工资性收入、缩小城乡贫富差距的工具是有效的。
参考文献:
[1]贾鹏.最低工资标准提升的溢出效应[J].统计研究,2013
[2]孙中伟,舒玢玢.最低工资标准与农民工工资——基于珠三角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11
[3]罗小兰.最低工资对农村贫困的影响:基于中国农民工的实证分析[J].经济科学,2011
作者简介:
刘恩猛,经济学博士,讲师,研究方向:劳动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王宣承,深圳福田区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方向:经济管理统计;谢淑慧,中国计量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金融工程系学生,研究方向:金融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