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自由行为初探

来源 :法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ushuclover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原因自由行为是指行为人利用自己无责任能力或限制责任能力来实施犯罪以及行为人在完全责任能力状态下可预见的,但在无责任能力或限制责任能力状态下才得以实现犯罪的情形。其可罚性根据在于将自己无责任能力的状态作为工具来利用,原因自由行为是一个整体,不能将其割裂开来。
  关键词:原因自由行为;可罚性;一体性
  一、 原因自由行为的概念
   原因自由行为,又被称作原因上的自由行为、原因中的自由行为或“自陷行为”。目前学界对原因自由行为并没有统一的定义,各国学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给予了解释。有的学者认为,“所谓原因自由行为,指行为人在具备责任能力的状态下决定的行为,或者在该状态下能够预见的,但在丧失行为能力或责任能力时才实现的行为。”[1]有的学者认为,“原因自由行为理论是指行为人在实施违法行为时处于无责任能力或限制责任能力的状态下,如果引起该状态的原因行为发生的时候具有完全责任能力的话,就该结果可以追究他的完全责任的理论。”[2]还有的学者认为,“所谓原因自由行为是指利用自己的心神丧失状态实现犯罪的情形。”[3]而最常见的观点是认为,“原因自由行为系指行为人因故意或过失,使自己陷入无责任能力的状态,并在无责任能力状态下造成符合构成要件的结果。”[4]
   以上是有关原因自由行为概念的四种有代表性的观点,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它们的共同点是:其一,都认为原因自由行为分为原因行为和结果行为两个阶段,在原因行为发生时,行为人是“自由”的,具有完全的刑事责任能力;而在结果行为发生时,行为人因刑事责任能力的丧失有的还包括部分丧失而变得不“自由”了,这正是原因自由行为的特色所在。其二,都认为行为人陷入无责任能力或限制责任能力状态的原因,都是由于可归责于行为人自身的原因行为,而不属于意外事件或不可抗力,因此不能适用普通的归责原则。其三,都认为原因自由行为可分为故意的原因自由行为和过失的原因自由行为两种。其中第一、四种观点可以从定义的文字表述上直接看出,而第二、三种观点则可以从这两位论者在后文中的论述推出。
   同时,这几种代表性观点之间的分歧也是很明显的:其一,行为人在结果行为时的状态是否只有无刑事责任能力一种?其中第三、四种观点均认为结果行为时行为人只能出于无刑事责任能力的状态,而第二种观点则认为在结果行为时行为人还能处于限制刑事责任能力的状态,第一种观点中的概念使用的是“丧失行为能力或责任能力”的表述,但在该书的日文版中用的是“丧失行为能力或丧失完全刑事责任能力”的表述,可见是包含了限制责任能力的状况的。[10]其二,作为原因自由行为罪过形态的故意、过失针对的仅仅是结果行为还是要包括原因行为?在第一种观点中的“决定”和“能预见的”很明显是针对结果行为,但该学者在后文中强调到“故意必须既指向导致陷入这样的状态,也指向实施构成要件该当行为本身”。[5]可见,这里所说之故意是双重故意,即在故意的原因自由行为中要求故意同时针对原因行为和结果行为,而在过失的原因自由行为中对过失则无特殊要求,即只是要求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主观上能够预见而未预见或是预见了却自信能够避免。持第二种观点的学者在他后来的论述中明确说明,“首先,对于使自己通过原因行为而陷入无责任能力或限定责任能力状态要存在着故意,其次,走向实行行为(违法行为)的意思决定应该在原因设定行为之际作出,”[6]可见,该论者认为无论结果行为是出于行为人的故意还是过失,对于原因行为的主观心理状态只能是故意。持第三种观点的学者在后文中也进一步阐述到“在基于故意的原因中的自由行为的场合,即,行为人故意使自己陷入心神丧失的状态,想利用这种状态下的身体的动静实现犯罪的场合……”[7]可见,他在此概念中所称“利用”也强调了行为人对原因行为的故意。而在第四种观点中“因故意或过失,使自己陷入无责任能力状态”的表述则很明显是指故意和过失包括了对原因行为的故意和过失
   因此,笔者认为,所谓原因自由行为是指行为人利用自己无责任能力或限制责任能力来实施犯罪以及行为人在完全责任能力状态下可预见的,但在无责任能力或限制责任能力状态下才得以实现犯罪的情形。
  二、 原因自由行为的可罚性
   在惩罚行为人的态度上,原因自由行为同责任主义是截然相反的。面对这种矛盾,历史上曾出现过否定说,但是现今越来越多的学者对其概念的存在和可罚性持赞同态度,这也说明了它是有生命力的。那么原因自由行为是要改变责任主义,还是责任主义的有效补充呢?
   行为和责任同时存在原则的例外说(以下简称例外说),在德国和日本两国之间存在着不同的见解。德国学者认为:“原因自由行为的可罚性理由,在于行为人于意思自由状态时即具有实现一定犯罪要件之意思,是故行为人于犯罪行为时是否为无责任能力或限制责任能力,并非重要,可以不必加以考虑,只要行为人因故或过失导致责任能力之欠缺或降低,即可将该犯罪行为为归责行为。”[8]
  日本学者认为:“行为和责任同时存在原则之绝对性要求存在疑问。所谓责任系指行为之非难可能性;责任能力、故意及过失,只不过是此非难可能性之大体上推定而已,并非责任之本身,因而责任能力未必以与实行行为同时存在为必要。而所谓实行行为,即指在无责任能力状态下所实现之具体犯罪行为。”[9]
  间接正犯理论又称为与道具理论料相结合的“间接正犯类似说”,持间接正犯理论的学者认为:利用自己陷于无责任能力状态以实现犯罪,就是利用自己的无责行为并把这种无责任性作为道具或工具以实现犯罪,实际上这应该属于间接正犯的一种,应依间接正犯的理论予以把握
   这一理论认为原因行为具有实行行为性,从而坚持了“责任能力与实行行为同时存在”的原则,但是原因行为原本没有实行行为性,在没有实行行为性的行为中寻找实行行为,在理论上存在弱点。于是,通说用间接正犯的理论进行类比。间接正犯是将他人作为工具来利用,原因自由行为是将自己无责任能力的状态作为工具来利用,二者之不同仅在于一般的间接正犯是利用他人的无责任状态的举动作为替自己服务的道具,而原因自由行为是行为人利用自己无责任能力状态的举动作为免除自己责任的道具而己,两者在法的理论构造上并无差异。因此,原因行为如同间接正犯中的利用行为一样,是实行行为。
  三、原因自由行为的一体性
   笔者认为,对于原因自由行为应当将其作为一个行为整体予以看待,因为一个刑法规范并不可能同时将两个行为都作为其内容。之所以我们在论述时将原因自由行为人为地划分为前面的原因行为,和后面的结果行为,是因为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最先作为理论被提出的原因自由行为可罚性说,是工具说也就是间接正犯说。因为这种理论沿用了间接正犯的理论思维模式,也就是共同犯罪的思维模式,所以很自然的将原本作为刑法评价整体的原因自由行为分解为原因行为和结果行为两部分。但是,原因自由行为毕竟是一个人的行为,无论是在有责任能力状态下的行为人,还是处于无责任能力状态下的行为人,都只是同一个人,在刑法的评价面前也只能体现为一个人格主体。另一方面,是因为作为原因自由行为的实行行为总是处于责任能力欠缺之时,并且刑法分则对于这一实行行为规定了类型性的行为模式——构成要件,这样一来我们就更容易将符合分则具体构成要件的实行行为单独拿出来予以考虑,从而导致原因行为和结果行为的分裂。
   原因自由行为既然作为整体被抽象出来,对于它的构成要件符合性、违法性、有责性的评价,就应当都以这一行为整体为对象,这样才不会破坏法律评价的整体性、一致性。那么剩下的唯一疑问,就是责任能力是否需要在这个被抽象出来的行为的整个时间段上都存在的问题。如前所述,责任能力是责任判定的前提条件。是在责任评价之前对行为人在行为时的人格是否正常、这一行为是否是在其人格的控制之下进行的、是否是其人格的体现作出的规范判断。而从最微观的角度分析,并非行为中的任何一个举动都是举动时的人格可以自由控制的,比如说举刀杀人的行为,当把刀举起并挥出时,在这一瞬间,行为人就算发现对象并非本来计划的目标,在主观上否定其挥刀的举动,但是因为已经不可能控制自己的身体运动,所以还是要承担故意杀人的责任。[10]不仅如此,在行为的过程中,因为在时间上具有比较大的跨度(相对于人们在现有认识水平之下的认识客观事物的技术和能力而言),而人本身的精神状态和身体状态是时刻变化的,所以对于每一个具体时刻的人的能力的评价自然是不一样的。从而不得不承认,所谓的人格对行为的控制,正如意志自由一样,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其相对性都体现在它的认定虽然是以一定的事实为依据,但是根本上并不是事实评价的结论,而是价值评价的结论。也就是说,是否具有责任能力并不是要求法官对于作为其评价对象的行为的各个现实的时间点进行分别的评价,然后再通过这些分别的评价得出一个综合的结论,而是需要法官从整个行为过程着眼,通过对行为人的主观态度和意思决定对于这一时间段内的因果发展所起的作用的评价来得出结论。
  参考文献:
  [1][德]汉斯·海因里希·耶塞克、托马斯·魏根特著:《德国刑法教科书》,徐久生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533页。
  [2][日]野村捻著:《刑法总论》,全理其、何力译,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2页。
  [3][日]大缘仁著:《犯罪论的基本问题》,冯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90页。
  [4][日]川端博著:《刑法总论二十五讲》,余振华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32页。
  [5]同注[1].第534页。
  [6]同注[2].第301页。
  [7]同注[3].第91页。
  [8]黄常仁著:《原因自由行为于自醉行为构成要件》,载《东吴法律学报》第7卷第1期,第127页。
  [9]勒宗立著:《原因自由行为理论之内涵及适用范围之探讨》,载于台《刑事法杂志》第38卷第5期,第62页。
   [10]牛牪: 德日原因自由行为理论研究, 载《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作者通讯地址:重庆市大足县人民检察院,重庆 大足 402360)
  
其他文献
摘 要:《侵权责任法》于2010 年7 月1 日起实施,作为一部规范侵权责任方面的基本法,关于医疗损害责任的规定是此法一大亮点,尤其明确了医疗机构告知义务,既保护了患者知情权,又保护了医院及医务工作者的合法权益,有利于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关键字:侵权责任法;知情同意权  一、由一则医疗事件引发的思考  2007年11月21日下午四时许,北京某医院收治一名因难产生命垂危的孕妇,其丈夫(后查明系未结
期刊
在基层检察院,副检察长在院领导班子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具有承上启下的特殊性。一方面,作为被领导的副检察长,要精心辅佐好检察长,当好配角;作为副职领导,要领导协调好各科局室。相对检察长而言,是矛盾的非重要方面,相对副检察长而言,又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的这两个方面相互依存,忽略哪一方面,都会影响基层检察院班子整体功能的发挥。基层副职检察长所处的特殊位置,使其面临正确处理好与检察长、与其他副检察长
期刊
迄今为止,金融危机已有近百年历史。我们真实地感受到它的影响和破坏始于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而十年之后由美国次贷危机演化而来、现仍未见底的环球金融危机,引发了世界各国的政府“救市”、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工人失业等系列后果,已经让我们领略到,同十九世纪亨利·梅因时代的“从身份到契约的运动”相比,当今社会正发生着“从确定性到风险(不确定性)的运动”。人们获得了极大自由的同时也陷入巨大危机和恐惧之中。
期刊
摘 要:  做好检察机关的后勤服务管理工作,是检察机关完成各项检察工作任务的物质基础和有力保证,检察后勤管理工作搞得好与否,直接影响到全院干警的工作积极性、工作效率以及检察工作的质量。因此,对检察机关后勤管理机制进行调研就显得非常重要。  关键词:检察机关;后勤管理;创新机制  检察机关的后勤部门是一个重要的职能部门,具有检察后勤服务保障和行政装备管理的双重职能。并不是人们眼中的只管办公用品发放和
期刊
信访工作是党和国家机关了解群众心声、保护群众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工作。涉检信访是党的大信访格局的一部分,但又有其特殊性,构建涉检信访工作长效机制,对于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理念,促进司法公正、维护社会稳定,增强检察工作的公信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衢州市检察机关涉检信访工作的主要做法  市县两级检察院高度重视涉检信访工作,成立以检察长为组长的涉法涉诉问题工作领导小组,紧紧围绕党委、政府维
期刊
行政法是控制行政权的法律,行政权是借助行政行为来发挥权力作用的,所以行政法核心内容就是规范行政行为,进而控制行政权。理论界依据行政作用的范围不同,将行政行为分为内部行政行为与外部行政行为,并认为内部行政行为仅有内部意义。文章从联系、发展角度,分析研究内部行政行为。发现内部行政行为同样具有外部效果,即内部行政行为同样可能侵害相对人的合法权益。本着“有权利必有救济”的原则,控制内部行政行为,完善其救济
期刊
一、道路外交通事故的含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的第一百一十九条的规定:“道路,是指公路、城市道路和虽在单位管辖范围但允许社会机动车通行的地方,包括广场、公共停车场等用于公众通行的场所。”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的第一百一十九条的规定:“交通事故,是指车辆在道路上因过错或者意外造成的人身伤亡或者财产损失的事件。”因此,道路外交通事故是指《道路交通安全法》中所称的“道
期刊
根据中央政法委会议精神,把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作为今年政法工作的三项重点工作,这是中央为更好地适应我国新形势,着力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更好地维护重要战略机遇期的社会和谐稳定而作出的重大部署。三项重点工作中社会矛盾化解是基础,因此,化解、减少涉检信访也是检察机关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深入贯彻三项重点工作的重要举措。  涉检信访是指那些已经或应当由检察
期刊
近几年来,我院民行工作在上级检察机关的坚强领导下,深入推进三项重点工作,围绕“搭建三个平台,坚持四个原则”的工作思路,有效履行民行检察法律监督职能,切实提高抗诉案件质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007年以来,我院共提请市院抗诉35件,均被采纳并向中院提出抗诉,被中院裁定发回重审30件,改判15件,在抗诉过程中调解息诉13件,终止审查2件,改变率(改判和调解)达90%,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
期刊
摘 要:我国目前的房地产产权登记分为土地产权登记和房屋产权登记。这种登记模式在政治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越来越显出其弊端。我国目前的产权登记制度已不能满足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对登记职能的要求,存在诸多缺陷,亟待完善。我国立法对现行的房产登记制度应做调整,实行房地合一的登记体制。  关键词:房地产;登记;房地合一  一、目前我国房地产登记制度存在的问题  房产,是指依附于土地上的各种建筑物、构筑物,与地产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