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法律信仰缺失及重塑

来源 :群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g19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我国未普遍形成法律信仰的状况下,法治建设遇到了阻碍,因而必须培育人们的法律信仰,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基于这种认识,先从“法律信仰”的概念入手,结合我国法律信仰缺失的现状与原因,尝试性提出法律意识的增强、法律工具主义的清除、建构法律形式价值理念、加强普法教育等重塑我国法律信仰的几点对策。
  关键词:信仰;法律信仰;法治;现状;对策
  一、法律信仰的概述
  信仰,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它是与人类的社会生活、精神生活一同发展起来的精神现象。《汉语大词典》对信仰的解释比较全面:“对某人或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极度相信和尊敬,拿来作为自己行动的榜样或指南。”[1]实质即说,信仰是主体基于社会生活的经验和情感体验而产生的对社会生活的终极意义和目的的一种主观把握方式,由于对信仰对象的极度信任、依赖、尊敬,从而获得一种归属感和心灵的安宁与满足,最终人们将所坚持的这种虔诚的态度或信念指导自己的实际行动。
  法律信仰是信仰的一种,法律信仰是人的信仰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人们对法律在整个社会的有效运行中所产生的信赖,是对法治的信任,是对法治状态下的符合社会公平、正义、理性和秩序的行为的心理认同和自愿遵从。法律信仰是“社会主体对法的现象的理性认识的基础上油然而生的一种神圣体验,是对法的一种心悦诚服的认同感和依归感,是人们对法的理性和激情的升华,是主体关于法的主观心理状况的上乘境界。”[2]法律信仰是现代法治精神的内核,是构建和谐法治社会的基础。
  二、我国法律信仰缺失的现状
  我国法律信仰缺失的表现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表现为公众对法律的不了解和陌生。国民素质普遍偏低这是不争的事实,在这种状况下如何谈知法、懂法、用法。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法律体系在逐渐完善,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相关法律予以规制,法律以惊人的速度出现,但公众对法律的信仰却是止步不前,甚至是倒退。
  其次表现为权力在法律外运行的现象时常发生。“我爸是李刚”一案恰恰说明了在形式上,法律是至高无上的,然而实际政治运作中却常常是权大于法,立法成为利益争夺的工具,因事立法,因人立法。有法不依、违法执法、违法司法都使法律丧失权威,无法使公众对法律培养出敬畏之情。
  三、我国法律信仰缺失的成因
  (一)从历史角度分析我国法律信仰缺失的成因
  从经济方面看,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抑制了法律的发育及公民法治观念的生成。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市场经济是现代法治的催化剂,长期封闭的自然经济也就无法产生法律信仰。
  (二)从现实角度分析我国法律信仰缺失的成因
  第一,法律工具主义的影响和法律制度本身有瑕疵。工具是可以替代的,政策、命令甚至领导者的意志都可与法律发挥同等甚至更大的作用,纵观法律系统,其不尽人意之处依然存在,这样就强化了人治的理论基础,从而无法产生对法律的信仰。
  第二,司法腐败摧毁了法律的权威性、至上性和神圣性,使民众丧失对法律的信仰。正如培根所说,“一次错误的判决比多次的实例为害更大,因为这些错误的实例不过弄脏了水流,而错误的判决则把水源败坏了”。[3]
  第三,法学教育与宣传的不足。普法过于偏重对法律条文的宣传和考核,而缺乏对法律价值实质的宣传。重点不突出和流于形式的现象比较普遍,且各地普法教育的重视程度不一。
  四、我国法律信仰重塑对策
  (一)培育利于法治发展的法律意识
  法律意识对于我国公民法律信仰状况的改善,法治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法律意识,尤其是权利意识,与法律信仰之间存在一种互助共生的关系,法律意识的增强将促进人们对法的价值与功能的認同,有利于人们法律信仰的生成,而法律信仰的生成则助于推进法治国家的发展。
  (二)清除法律工具主义影响,植入法的实体价值理念
  法律工具主义所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重“人治”,轻“法治”;重义务,轻权利。法律工具论无形中弱化了人们对于法律的信仰,使法律单纯成为阶级斗争的工具。
  (三)完善立法,建构法律形式价值理性
  良法的制定过程中不仅仅是满足公众对法律实体价值的追求,还必须具有形式价值,因为法律的实体价值是要通过法律的形式价值来实现的。法律要有公开性,不能隐秘难知;法律要有稳定性,不能朝令夕改;法律要有明确性,不能含混不清;法律要有普遍性,不能因人因事立法;法律要有可操作性,不能华而不实等。
  (四)加强普法教育,培养公民法律信仰
  为了做好普法宣传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1)普法内容须有针对性和实效性。(2)充分利用传统的法制宣传形式,加强传播媒介的运用。(3)围绕重点人群开展普法教育,如对国家行政执法人员、司法人员、以及农村地区人员。
  参考文献:
  [1]现代汉语词典.上海:商务印书馆.1986.1286.
  [2]沈恒斌.多尤化纠纷解决机制原理与实务[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陈 芳(1989.10-),江西丰城人,四川大学法学院诉讼法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刑事诉讼法。)
其他文献
读《胡家芝传》,有一股浓浓亲情,乡情,友情的农耕文化的泥土芬芳扑面而来,让人陶醉,令人深思。《胡家芝传》虽说没有曲折的故事情节,没有离奇的神话色彩,但仍十分感人,十分精采。这是因为全书以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剪纸艺术为主线贯穿胡家芝的百年人生,以她对国家,对民族,对生活,对人生和对艺术的大爱、大善和大美浑然一体,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和美的享受。在中国民间剪纸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遗”成功的当今,更有它特殊
期刊
摘要:与传统市民小说相比,新市民小说有许多不同之处。以张欣小说为例,分析新市民小说的创作特色,文本内容带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及地域色彩;作品有一定的反思意义,大团圆结局的打破可以体会到其中的警醒意味,广泛借鉴多种艺术手法,既能满足市民受众的口味,又有较高的艺术内涵。不过,在新市民小说创作中也存在着品味低下、技术粗糙等弊病。  关键词:新市民小说;张欣;通俗性;艺术性;人性  市民文学是与商品经济的繁荣
期刊
摘要:倘若有人问起二十世纪最优秀的几位散文家,学界观点必然是见仁见智。这便涉及到对一个概念的理解,即何为“经典”?下面笔者将以张晓风散文为例谈一下自己对经典尺度的浅薄理解。  关键词:张晓风; 散文; 经典性;价值尺度  我们称一部作品为“经典”,那么它决不能单单是某个时代里的经典,亦不能只是属于某个阅读群体的经典。经典是必须作为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存在而存在的。我们现在一些人对经典的定义便存在一些偏
期刊
摘要:米兰·昆德拉在其著作《生活在别处》中,用哲学思辨的方式阐述了其对于现代诗意义的理解,即在依赖诗歌和怀疑诗歌之间犹豫、徘徊。这种矛盾心理引导下的诗歌创作集中地体现在小说主人公雅罗米尔身上。文章试图以此为切入口,剖析雅罗米尔的内心世界,甄判主人公内心矛盾的价值体系,从而解读、分析现代诗歌的现状及其存在意义。  关键词:现代诗;米兰·昆德拉;雅罗米尔  在人类共同的文化渊源中,诗是抒情的重要手段。
期刊
摘要:爱情是艺术作品永恒不变的主题。爱情是什么?爱情拥有着怎样巨大的魔力?是爱情驱使着人,还是人借爱情之名而行动着?莎士比亚通过一部《奥赛罗》传递给了我们他自己的理解,在这部剧作里,藏着两性间无声的矛盾,这种双方的交锋,也许因为男性与女性的态度、境遇对比太过悬殊,导致这个矛盾与交战湮没在了文本之下,然而在这爱情的帷幕下,在奥赛罗、苔丝德蒙娜等一众主角的身上,我们能够找到通往莎士比亚乃至十七世纪前后
期刊
摘要:2001年康红雷导演的电视剧《激情燃烧的岁月》是一部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的电影。影片主要讲述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一代人用情和爱谱写的一曲生命乐章!是由孙海英、吕丽萍、黄海波等主演,根据石钟山先生小说《激情燃烧的岁月》改编的同名电视剧。文章主要分析剧中由黄海波扮演的石林这一角色的成长历程。  关键词:激情燃烧的岁月;石林;共产党员  《激情燃烧的岁月》是2011年非常受欢迎的一部电视剧,在当时掀起
期刊
摘要: 《婺源正北乡音字汇》是清末民初的徽语抄本韵书。文章简要介绍了该抄本韵书的抄录者、使用者、内容、体例,同时对该韵书的价值做了简要说明。  关键词: 徽语韵书;婺源;清末民初  丁治民先生曾在《清末民初徽语韵书六种叙录》(2006)一文中公布了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所藏的清末民初徽语韵书六种。不久之后,方光禄先生的《清末民初徽语韵书五种简介》(2011)又向学术界简单地介绍了五种徽语抄本韵书。目
期刊
摘要:自作品《红豆》问世以来,小说的男主人公齐虹就被当做反革命派、小资作派,当做反面教材来看待。必须承认的是,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价值观,文本接受的冲突在所难免。因此,笔者力图摆脱泛政治化的语境及作者当时的创作意图,排开作品与社会环境的关系,转而关注作品本身,通过解读文本来客观分析《红豆》的男主人公齐虹,还原一个真实的小说人物形象。  关键词:齐虹; 人性; 情感  在读者的印象中,江玫对齐虹的拒
期刊
摘要:鲁迅和夏目漱石都认为文艺家不应该是闲人。从责任感出发,鲁迅反对把文学仅仅作为谋生取利的手段,批判京派、海派没有“理想”的创作,认为“作家的人格”在创作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夏目漱石也早已发现思想品格对作家创作的引领作用,认为文艺家本人的思想境界对于创作具有重要意义。文艺家不但要有进步的思想,还要具有独立不羁的精神,必须与黑暗现实不懈战斗,鲁迅与夏目漱石体现出相通而又不同的特点。  关键词:鲁迅
期刊
摘要:音乐是人类最早产生的艺术形式之一。民间乐器是音乐传承的载体之一。文章通过对四川大凉山彝族民间乐器,月琴、口弦、笛子的研究进一步说明了彝族人民的民俗技艺。  关键词:四川大凉山;彝族;月琴;口弦;笛子  一、四川大凉山美姑彝族几种民间乐器简介  及嘿,竖吹竹笛,也有彝萧之称。长约20厘米,直径1厘米多,及嘿的主体为一根细竹管,直通无塞无哨,管身有5-7孔。演奏方法独特,顶端抵于上齿,上下咬紧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