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欣赏课教堂刍议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l1227000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对音乐欣赏课中,就如何让学生自己去感受经典、“进入”音乐情境,从而参与音乐活动等几方面谈了笔者的教堂经验与策略,希望可以真正让音乐打动学生。
  [关键词] 音乐欣赏 教学 情境
  音乐欣赏课,其教学内容以欣赏古今中外的优秀音乐作品为主,通过欣赏众多名曲,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音乐知识和技能,启迪智慧,丰富想象,开阔视野,培养学生感受、体验和鉴赏音乐美的能力。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采取各种生动有效的方法,让学生真正“进入”音乐的情境,音乐欣赏课就无法打动学生,也就失去其意义所在。
  要想让音乐真正打动学生,让学生充分体验音乐的美和蕴涵于其中的丰富情感,进而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和情感体验,教师必须采取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根据笔者多年音乐欣赏课教学探索实践,总结出以下几种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自己去感受经典
  
  现在大多数中学生对流行音乐津津乐道,甚至如痴如醉,但对音乐家的经典作品却置若罔闻,我认为这和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很大关系,比如传统的教学模式下的音乐鉴赏课上,欣赏《梁祝》之前,老师直接告诉学生,这是其中的《化蝶》音15分,让学生联想蝴蝶的幻化和双飞。这种被动灌输的音乐学习,导致学生喜欢音乐,但是不爱上音乐课,因此,老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应让学生自己去感受经典。
  在新《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出“感受与鉴赏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因此,要倡导一种重视学生直觉能力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听纯粹的音乐,不给任何提示,欣赏完后。由学生自行谈感受,老师予以指导。
  中学生告别了天真稚嫩的孩提时代,他们开始用自己的方式去感悟,他们渴求知识,需要表达,需要交流,需要宣泄。在现今的高中音乐欣赏课教学中,全部由学生在亲身感受,鉴赏,体验后通过思考,讨论,探究与交流的方式总结归纳出自己的观点,在他们的总结归纳和评价中,我发现,学生有着让你出乎意料的思维方式,原来他们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得出的结论比老师传授的更精彩。这种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很主动地参与到音乐鉴赏中来,教师成为学生的朋友和倾听者,为学生提供了自由思维的空间,获得了丰富的情感体验。
  
  二、借助各种方法,让学生融入音乐情境
  
  1、借助多媒体创设音乐情境
  多媒体技术综合了录像机、幻灯机、实物投影仪、影碟机、计算机等工具的优势,集画面、文字、声音于一体,能全面、形象、直观地展示教育信息的内涵。可以全面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各种感官,来引起学生的音乐审美注意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在欣赏管弦乐演奏的圆舞曲《蓝色多瑙河》时,我让学生观看维也纳金色大厅新年音乐会的演奏实况,演奏画面中有时还穿插由奥地利皇家芭蕾舞团表演的精美的“圆舞”画面,整个欣赏过程学生显得专注而投入。
  因为这个版本除了演奏家、指挥家的精彩表现之外,还根据音乐的意境,对演出服装、舞台布置、灯光、效果等都作了精心的设计。让最美的音像资料进入课堂,其美的征服力自然最强。
  
  2、借用传说、故事等导入音乐情境
  音乐欣赏的过程是一个欣赏者情感体验的过程,它包括对作品所表达的喜、怒、哀、乐等的直觉体验,还包括对作品内蕴的理解。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达到理想的音乐审美体验,教师一方面要让学生悉心倾听音乐;另一方面有时也要从乐曲产生的社会环境、作曲家的生活经历、故事情节等方面进行一些分析,力求学生对作品情感内涵有较充分的理解和把握。
  在进行音乐背景知识介绍时,我的体会是有机引进一些传说、音乐小故事等,特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如在欣赏东北民间乐曲《江河水》时,我先给学生讲述一个传说故事:传说在旧社会,有一对恩爱夫妻,由于丈夫被官吏抓去服苦役,不幸客死他乡,妻子悲愤地来到送别丈夫的江边,对着滔滔江水追思往事,号啕痛哭,无比悲愤。通过这个传说把学生带入到了天昏地暗、江水沉沉的境地中,随着音乐的呈示,加上教师声情并茂的简短的解说词,时而悲痛,时而哀怨,时而迷茫,时而激愤,学生自始自终都被深深吸引,完全沉浸在了音乐意境中。
  
  三、设计各种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音乐
  
  《高中新课程标准》指出:”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的艺术实践过程,“音乐教师应该认真地贯彻上述原则,在教学中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参与音乐实践活动的机会,引导和鼓励学生运用音乐的形式表达情感,交流思想,即使是在“音乐鉴赏”这样的教学模块,也应注意结合具体的音乐作品和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来进行,学生只是被动地聆听是不行的,而应积极引导学生对所听音乐作出实践参与,比如:
  
  1、跟着音乐律动、表演
  根据不同的音乐,让学生适当地随着音乐进行一些律动、表演,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活跃课堂气氛。经常鼓励学生表演,能提高学生的表现力、创造力,也能提高学生之间的协作能力。
  如在欣赏拉丁美洲的歌舞音乐时,我教学生学跳了最基本的“探戈”“伦巴”等舞步。在欣赏京剧音乐时,让学生模仿戏曲的表演、练习京剧的锣鼓经等。都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唱奏主题乐段
  主题是乐曲的核心,是乐思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要求。唱奏主题不仅让学生进一步感知作品的风格、特色和内涵,还能亲自体验和记忆音乐,为更好更准确地进行理性欣赏打下基础,同时提高了学生的视唱能力、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如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时,优美的梁祝爱情主题是必须学唱和背记的。让我们在乐器的对话中,走进山伯和英台的爱情故事里。当演奏那段小快板式的乐章时,筝和笛子轻柔跳跃的曲调,演译着两个年轻人同窗共学的快乐时光。天那么蓝,草那么绿,阳光那么灿烂.少年的笑脸如花似的绽放!
  大提琴再起,曲调转入沉沉的慢板。筝和提琴如泣如诉的弹响,哀伤而缠绵。十八相送的难舍难离,久别重逢的相对无语,英台的点点珠泪滴落在琴韵里。
  事实证明,具备了一定的客观条件,只要音乐教师做个有心人,音乐课就可以深深地打动学生,从而起到真正的作用。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其他文献
电影导演分“代”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当年,一批青年影人以非同凡响的实践,给中国影坛造成前所未有的冲击;这批电影人以北京电影学院82届学员为主体,称之为“第五代导演”;由他们一代往前推,依年龄与活动时间划分出一、二、三、四代。第五代是中国导演群中是最具风采的一群,由他们开始,中国电影彻底摆脱政治宣教,走入电影艺术纯正、明净的轨迹。有了这一代的非凡创造,前面几代影人的多少成就都显得暗淡。  那已是二
期刊
[摘要] 虽然《迁徙的鸟》这部纪录片问世已经有5年之久,但是其实践价值和理念价值至今都是理论界和业界研究的焦点。这部纪录片在纪录片史上之所以能取得空前的成功,从某种程序上说主要归功于导演将这部纪录片拍出了故事性,拍得好看。  [关键词] 《迁徙的鸟》 纪录片 故事性  以往纪录片都是给人以刻板、枯燥、毫无生气之感,但是2001年法国导演雅克·贝汉花费4年时间制作完成的数字纪录片《迁徙的乌》对纪录片
期刊
[摘要]影视创作必须注意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影视创作不能追求技术层面的好看而忽略健康的内容实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积淀,是伟大的民族精神之源,为影视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影视创作应该借鉴好莱坞电影里的正确导向,制作出弘扬民族精神的优秀作品。  [关键词] 影视创作民族精神    党的十六大报告把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发展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任务。影视文化是一个国家文化发展
期刊
张爱玲1920年降生于上海一个望族世家,作为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张爱玲最大的爱好就是看电影,而且是个货真价实的影迷。还在读书的时候,张爱玲就订了一系列的英文影迷刊物,像movie star(《影星》)和screen play(《幕戏》)以资夜读。在20世纪40年代,她几乎看了下列影星主演的所有电影:葛丽泰·嘉宝、贝蒂·戴维斯、加利·库伯、克拉克·盖伯、秀兰·邓波尔和费雯丽,她也同样热爱中国电影和影星
期刊
2006年6月,“2006北京·广西文化舟”扬帆京城,刮起了一股“广西文化”的旋风。作为其中的六大主体内容之一,广西作家走进北京大学校园与北大师生对话,以一个“摇篮”(广西电影制片厂被誉为“中国第五代电影导演的摇篮”),一个“重镇”(《南方文坛》凇誉为“中国文学批评的重镇”),两个“鲁迅文学奖”(以东西、鬼子分别获得第一、二届鲁迅文学奖为标志,广西青年作家群在中国文坛崛起)为亮点,介绍当今广西文学
期刊
【摘要】路遥的乡村叙事作品坚持现实主义创作原则,执著反映黄土高原上“城乡交叉地带”的社会生活,但由现代意识与传统观念的矛盾、情感与理性的冲突、艺术表现与审美理想的对立构成的“交叉地带”创作心理局限了作品的力度。  【关键词】交叉地带 困惑 路遥 乡村 叙事  当各种新思潮席卷中国文坛的时候。路遥却坚持现实主义创作原则,沿着从《惊心动魄的一幕》到《人生》的现实主义创作路数,以异常激烈的“个人向群体挑
期刊
[摘要]舞蹈是表演艺术,是人体内在的爱与外在的美神韵的再现,也是天人合一的协奏曲。舞蹈与诗歌、音乐结合在一起,是人类历史上最早产生的艺术形式之一。本文拟在中华舞蹈艺术发展的空间范围内,依循艺术发展的时间线索来探究它的哲学时空观。舞蹈艺术的发展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依附社会的发展,在生活中通过劳动而达到目的的,具有鲜明的时间性舞蹈艺术在人类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以多样的生产方式和生活内容为基础,由低级向高
期刊
[摘要] 《夜宴》是中国内地商业大片的又一次尝试。虽然它承载了众多人的期待,但呈现出的依然是一次奇观化的视觉盛宴。影片借助于历史、武侠、情欲及台词等诸元素,完成了对历史文化的消费,并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大众的观影欲求,从而实现了其商业价值。然而,面对接踵而来的中国商业大片,我们始终期待着创作者在影片的创作上有所突破。  [关键词] 视觉盛宴 夜宴 历史 武侠    《夜宴》来了    在人们的期待中
期刊
[摘要] 本文从三个方面解读《断背山》的文化意义,其题材的边缘性分析来源于李安的文化身份的边缘性;东方元素的注入,缝合了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也表达了恒定的东方性;从叙事到影像语言的东方把握,导致了一些文化意蕴的生成。  [关键词] 边缘题材 东方元素 文化意蕴    一、题材的边缘性分析    《断背山》一片在文本内容的选择上和历史语境的设定上都明显侧重对边缘文化的关注。影片开始就直接指明故事发生的
期刊
[摘要] 90年代以来,后工业社会下的国际大都市香港产出了不少具有后现代主义特征的优秀影片,它们或以边缘人为主角,或以碎片的流动为展示对象亦或用游戏化的手法展现了后现代主义反权成、反整体性、消解历史,零散化、无深度、提倡自由和差异性等特征。  [关键词] 后现代主义 香港电影 边缘人 碎片 游戏化    边缘人走向舞台中心    后工业社会的香港,人情的冷漠、生活的无目标,令人们感到孤独、漂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