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纵观近年来江苏省的地理高考试卷不难发现,其中综合题所占分值达50%,由此可见提高综合题的得分是高考中保“B”冲“A”最重要的一环。
综合题的形式,主要有填空、填图、绘图、读图分析、简答、论述等形式。目前考试中,学生综合题普遍得分率较低,审题不清、不能从题中获得有效信息是学生失分的重要原因。综合题类型多样,解题方法不尽相同,但在解题之前,一定要让学生仔细审题以获取有效信息。
审题能力即信息获取和读题能力,是最终解决问题的前提条件。一般审题时要做到:审题型、审关键词、审时间、审空间、审图名、审坐标数值、审图中隐含条件、审题目内容与教材之间的联系、审分值大小等。
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在解题时有这样一个认识:看似简单的题中可能有陷阱,看似较难的题中可能有提示。那么如何发现陷阱?如何找到提示?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认真审题。一般来说,审题需要一审题干、二审材料、三审题肢,让学生读图时要先读图、读题,再次读图,最后解题。在审题中,还要教给学生一个小技巧:在看题、看图、看材料时,遇到关键词用铅笔将之圈起来,提醒自己解题时注意。
能够快速、准确地找到关键词,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地理技能,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训练和培养。笔者认为,应该从高一时就开始对学生进行训练。
善于利用材料和图表的信息,可在答题时有章可循,事半功倍。高考能力要求中的第一条就是“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通常高考试题在图像信息上不会故意给一些无用的信息,所给信息往往都是对答题有帮助的。所以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只有“穷尽图中信息”,才能让自己的答案更完整:举例如下。
例,简要说明该区域在农业发展中应注意的环境问题。(见下页图)
参考答案:坡地开垦导致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海水养殖过程中会导致海水污染。得分点:水土流失;海水污染。
学生答案中常见的有下面几类:类型一:水土流失、荒漠化、河流断流、次生盐碱化。类型二:过度放牧、过度开垦、过度樵采,围湖造田,坡地开垦。类型三:植树种草,退耕还林。
三种类型的答案都说明学生没有“穷尽图中信息”,没有看到“海洋”这个图例,所以忽视了农业发展对海域的影响。答案为类型一的学生虽然答的都是环境问题,但是观点是简单堆砌的,没有结合图中地理环境正确判断环境问题类型。环境问题判断的步骤是:①判断气候,根据图中的经纬线和海陆位置,判断是湿润环境还是干旱环境;②如果是干旱环境就会出现荒漠化、次生盐碱化、河流断流、内流湖泊萎缩等问题;③如果是湿润环境,那就还要从地形角度进行讨论;④如果是湿润环境下的山地丘陵地区,就可能出现水土流失;⑤如果是湿润环境下的平原地区,那么就可能出现外流湖的萎缩以及因此引起的洪涝等问题。该试题中的位置处于湿润地区,肯定不能答荒漠化、次生盐碱化等干旱环境下才能出现的环境问题;图中有很多河流,而且可以看到河流的源头,所以这里的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因此这个试题只能答水土流失和海水污染。
答案为类型二、类型三的学生不能区别环境问题、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环境问题的治理措施。类型二其实是在谈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而不是环境问题;类型三其实是在谈环境问题的治理措施,也不是环境问题。因此从中可反映出学生审题不准。
善于在图表和材料中提取有用信息,这是学生能力的一种体现,也是高考命题所关注的。2010年江苏高考地理试卷中共有24幅图表,而2011年江苏高考地理卷中共有29幅图表。可见地理高考对图表的重视,因此最后一阶段复习时要提升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从另一方面来看,在答题中若没有用到材料和图表中提供的信息,就可推知答案的,则答案很可能存在漏洞。教师可指导学生在地图中查找这样的信息:一要研究图名、二要研究图例、三要研究图中地理事物的相互关系,让其不放过图中任何信息(如经纬度、箭头、注记等)。若是统计图表,要既让其研究总体特征和总体趋势,又要让其研究差异性及绝对数值。在曲线图中要让其特别注意曲线的节点和折点。在材料题中要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材料,提取科学准确的地理信息,切忌答题时想当然。要让学生知道准确的答案并不是对材料内容的简单复制,应该根据材料信息,推断其蕴涵的地理原理和规律,尽量运用地理术语答题;不放过图中任何一个已知数据,注意各数据地理含义的区别,注意总值、平均值、比值、变化率的区别。
综合题的形式,主要有填空、填图、绘图、读图分析、简答、论述等形式。目前考试中,学生综合题普遍得分率较低,审题不清、不能从题中获得有效信息是学生失分的重要原因。综合题类型多样,解题方法不尽相同,但在解题之前,一定要让学生仔细审题以获取有效信息。
审题能力即信息获取和读题能力,是最终解决问题的前提条件。一般审题时要做到:审题型、审关键词、审时间、审空间、审图名、审坐标数值、审图中隐含条件、审题目内容与教材之间的联系、审分值大小等。
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在解题时有这样一个认识:看似简单的题中可能有陷阱,看似较难的题中可能有提示。那么如何发现陷阱?如何找到提示?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认真审题。一般来说,审题需要一审题干、二审材料、三审题肢,让学生读图时要先读图、读题,再次读图,最后解题。在审题中,还要教给学生一个小技巧:在看题、看图、看材料时,遇到关键词用铅笔将之圈起来,提醒自己解题时注意。
能够快速、准确地找到关键词,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地理技能,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训练和培养。笔者认为,应该从高一时就开始对学生进行训练。
善于利用材料和图表的信息,可在答题时有章可循,事半功倍。高考能力要求中的第一条就是“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通常高考试题在图像信息上不会故意给一些无用的信息,所给信息往往都是对答题有帮助的。所以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只有“穷尽图中信息”,才能让自己的答案更完整:举例如下。
例,简要说明该区域在农业发展中应注意的环境问题。(见下页图)
参考答案:坡地开垦导致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海水养殖过程中会导致海水污染。得分点:水土流失;海水污染。
学生答案中常见的有下面几类:类型一:水土流失、荒漠化、河流断流、次生盐碱化。类型二:过度放牧、过度开垦、过度樵采,围湖造田,坡地开垦。类型三:植树种草,退耕还林。
三种类型的答案都说明学生没有“穷尽图中信息”,没有看到“海洋”这个图例,所以忽视了农业发展对海域的影响。答案为类型一的学生虽然答的都是环境问题,但是观点是简单堆砌的,没有结合图中地理环境正确判断环境问题类型。环境问题判断的步骤是:①判断气候,根据图中的经纬线和海陆位置,判断是湿润环境还是干旱环境;②如果是干旱环境就会出现荒漠化、次生盐碱化、河流断流、内流湖泊萎缩等问题;③如果是湿润环境,那就还要从地形角度进行讨论;④如果是湿润环境下的山地丘陵地区,就可能出现水土流失;⑤如果是湿润环境下的平原地区,那么就可能出现外流湖的萎缩以及因此引起的洪涝等问题。该试题中的位置处于湿润地区,肯定不能答荒漠化、次生盐碱化等干旱环境下才能出现的环境问题;图中有很多河流,而且可以看到河流的源头,所以这里的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因此这个试题只能答水土流失和海水污染。
答案为类型二、类型三的学生不能区别环境问题、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环境问题的治理措施。类型二其实是在谈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而不是环境问题;类型三其实是在谈环境问题的治理措施,也不是环境问题。因此从中可反映出学生审题不准。
善于在图表和材料中提取有用信息,这是学生能力的一种体现,也是高考命题所关注的。2010年江苏高考地理试卷中共有24幅图表,而2011年江苏高考地理卷中共有29幅图表。可见地理高考对图表的重视,因此最后一阶段复习时要提升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从另一方面来看,在答题中若没有用到材料和图表中提供的信息,就可推知答案的,则答案很可能存在漏洞。教师可指导学生在地图中查找这样的信息:一要研究图名、二要研究图例、三要研究图中地理事物的相互关系,让其不放过图中任何信息(如经纬度、箭头、注记等)。若是统计图表,要既让其研究总体特征和总体趋势,又要让其研究差异性及绝对数值。在曲线图中要让其特别注意曲线的节点和折点。在材料题中要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材料,提取科学准确的地理信息,切忌答题时想当然。要让学生知道准确的答案并不是对材料内容的简单复制,应该根据材料信息,推断其蕴涵的地理原理和规律,尽量运用地理术语答题;不放过图中任何一个已知数据,注意各数据地理含义的区别,注意总值、平均值、比值、变化率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