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系统在农村小学计算教学的模式研究

来源 :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x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进一步解决我镇农村小学大多数教师在计算教学中教学理念陈旧、合作低效、轻视算理、算用分离等现状,本文通过关注前测、规范合作、讲清算理、算用结合等方面,探讨基于MS-EEPO操作系统的农村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模式。此模式以学生为本,以落实知识点、能力点、考点为目标,使重视教师的“教”转为重视学生的“学”不再成为一句空话,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充分地将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MS-EEPO;农村教育;小学计算;教学模式
  孟照彬教授创建的有效教育的核心理念,即有效教育是通过组织和参与来实现的,以教师的备课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抓手,明确教学双边活动的操作系统(MS-EEPO)。教师备课方式采用要素组合方式,包括看、听、讲、想、做、动静转换等要素,学习方式主要有约定、单元组、表达呈现、板卡、合作等五个方面[1]。
  2013年以来,笔者参加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基础教育学校教学改革新增试点县MS-EEPO的四轮基本功培训,随后在所工作的乡镇分三批试点学校推进MS-EEPO教学改革。2013年5月,第一批试点学校——镇中心校本部成立,属于区级试点学校;2014年9月,第二批试点学校——村小学代表成立,屬于县级试点学校;2015年9月,第三批试点学校——各村小学校部成立,属于镇级试点学校。多年的教学改革探索实践成效明显,在2016年全县教学质量检测中,我镇中心校和各村小学语文、数学的平均分、合格率、优秀率的综合积分,分别居全县同类学校第一名。
  在MS-EEPO图文结构备课中,我们要求做到“四有”:一是“有人”,即要有教师教学活动的呈现,又要有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二是“有物”,即要有必要的教学媒体或实物、板卡、教学具等载体;三是“有理”,即在教学设计各个环节中,要有适当的教学理念或理论作为支撑;四是“有悟”,即在教学中要适时反思,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便精讲补救[2]。
  有了前期备课的教学设计,在实际执教过程中,执教者能自觉地将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又能按照教师提出的要求进行“自学”“合学”,从根本上避免了教师“一言堂”、唱独角戏,而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探究却很少的现象。它以学生为本,以落实知识点、能力点、考点为目标,使重视教师的“教”转为重视学生的“学”不再成为一句空话,这就是此操作系统的一大特色。它适合在农村小学推广,只要教师经过MS-EEPO基本功的培训,基本上能驾驭课堂,落实“三维目标”。
  此计算教学模式流程如图1:
  一、导入新课,关注前测,力求“典型化”和“高效化”
  美国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认为,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教师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在导入新课时,我们不但要善于创设情境,还要重视计算教学的前测练习设计,了解学生的起点,力求“典型化”和“高效化”。
  前测练习设计的“典型化”,就是教师在设计前测练习时,一方面根据新课程标准、教学用书等教学资源来确定本节课知识点的前后联系,另一方面根据本班学生对知识点的实际掌握情况来确定,使前测更有针对性和代表性。
  前测练习检测的“高效化”,就是在短短几分钟时间的导入环节,教师快速地检测和了解学生掌握旧知识的情况。在MS-EEPO操作系统里,学生个人作答(表达呈现),其他学生快速用约定做出判断,教师适时表扬,通过“以点带面”,可以较好地达到这个目的。
  笔者以“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为例,说明该环节的设计与操作过程。
  1教师用卡片出示四道算式,随机抽学生进行口答。(看+讲+对错约定+表扬约定)
  8+10+713-4-2
  7×8+36×6-4
  操作步骤:
  (1)教师随机出示学习卡片,学生观察3~5秒;(看)
  (2)随机抽查1~3名学生的口答结果;(讲)
  (3)其他学生用手势进行判断;(对错约定)
  (4)学生表扬约定或教师口头点评表扬。(表扬约定)
  2教师指名学生说说四道算式中都有哪些运算,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想+讲+表达呈现+对错约定)
  操作步骤:
  (1)学生思考问题3~5秒;(想)
  (2)指名学生回答算理;(讲+表达呈现)
  (3)其他学生用手势判断;(对错约定)
  (4)学生或教师补充完善计算法则等知识点。
  3揭示并板书课题——乘法和加法、减法的混合运算。
  二、合作探究,关注算理,力求“规范化”和“口头化”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使学生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获得“四基”是学生得到良好数学教育的集中体现,它关系到学生当前的学习和长远的发展。在实施新的课程标准时,教师更应重视对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的研究和落实。而小组合作学习更应是学习活动经验当中最重要的一种模式。
  (一)合作探究力求“规范化”
  在计算教学中,根据MS-EEPO操作系统的要领,我们只要做到“三个确定”,就能达到合作的最佳效果。一是确定合作内容。根据计算教学内容中的知识点、重点、难点和考点来确定,这样能较好地体现一节课的“精华”所在。二是确定合作方法。在合作前,一定要有学生个人自主学习的时间。学生只有在充分自主思考后,才会在合作交流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另外,要注意合作学习方法和习惯的培养。在MS-EEPO操作系统中,主要以4~6人小组为常态,落实分工,结合学习卡进行表达和倾听,防止空讲和假听。三是要确定合作的时机。在小学常规40分钟计算教学中,一般设计2次左右的合作学习比较适宜。第一次在开课后8分钟左右,即在学习新知识环节;第二次在25分钟左右,即在巩固练习环节。这样能够适时“动静转换”,防止学生心理疲劳和身体疲劳,提高学习效率。   (二)算理呈现“口头化”
  在计算教学中,什么是算法和算理呢?我们认为,计算教学中的计算法则都可以称为算法,而运用算法解决问题的过程,我们称为算理。我们发现,在计算教学中,许多教师都提出类似的问题:谁来说说这道题是怎样算的?但每个班能够说清楚算理的学生少得可怜,因为课堂时间有限,大多数学生的学习都没有得到有效的展示和强化。而MS-EEPO小组合作操作流程可以解决这个尖锐的问题,不但增加了说算理的时间和平台,又大大提升了知识强化的次数,提高了课堂效率。这个环节可以归纳为:学生个人理解算理—小组内交流算理(每人轮流讲)—组代表在全班交流算理—组间互补算理—师补救或小结算理。
  下面,笔者以“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为例,说明该环节的设计与操作过程。
  1PPT出示教材情境图,学生观察情境图,发现信息,并收集信息。(看+讲)
  2学生独立思考后,指名1~2名学生回答解决这个问题要用到哪些数学信息,将会用到什么运算,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数量关系。(看+做+讲)
  3学生尝试列式计算,教师巡视并收集学生的列式计算情况。(想+做)
  4指名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说说自己是怎样列式、计算的,其他同学进行补充。(讲+听)
  5PPT出示合作要求:4人小组交流讨论刚才的两道综合算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看+讲+想+做+学科约定)
  操作步骤:
  (1)PPT出示合作要求,学生看懂后,用手势示意;(看+学科约定)
  (2)4人小组内活动顺序:
  看一看:这两道算式含有什么运算。
  说一说:小组成员互相说说每道算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议一议:在这种计算中,我们要注意什么。
  (3)抽查1~2个小组展示,重点说清算理。
  (4)学生或教师完善、补救算理。
  (5)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做适当的引导形成算法、算理:在有乘法和加法的混合运算中,先算乘法,再算加法。在运用递等式计算式时要注意,运算顺序、没有计算的符号和数必须写下来,书写格式要正确。
  6出示问题2,学生独立思考并列式解答。(想+做+讲)
  (1)学生根据刚才的方法,尝试列出综合算式,并解答;
  (2)2~3名学生说说自己的列式、计算的方法;
  (3)教师及时补救,并引导学生观察这道算式,说出它的运算顺序:在有乘法和减法的混合运算中,先算乘法,再算减法。
  7对比乘法和加法,乘法和减法的算式异同点,尝试总结:在有乘法、加法、减法的混合运算中,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想+讲)
  三、分层练习,关注算用,力求“层次化”和“质疑化”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练习,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在保证一定数量的前提下,从提高质量方面下功夫,注意分层练习,关注算用结合。
  (一)练习设计要有层次化,关注生活中的数学计算
  计算练习要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既要关注“学困生”和“中等生”,又要关注“优生”,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同时,还要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规律,参透生活中的计算应用。练习设计的层次性体现在三种类型的题目:基本题目——每个学生初步理解、巩固新知;变式题——与原式相比稍有变化,使学生加入对新知的理解;综合题——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比较熟悉地掌握新知,要与生活密切联系。
  (二)练习检测“质疑化”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但是,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还是串讲串问,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说,学生记。课堂气氛沉闷,学生被动接受,课堂上没有疑问成了最大的问题。在MS-EEPO操作系统中,练习检测称为“中测”。“中测”操作流程:出示学习卡—自选题目(由易到难)—学生独立完成—流程性检测小组—交流质疑—师精讲补救。
  下面,笔者以“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为例,说明该环节的设计與操作过程。
  1PPT出示:先画出先算部分,再说说每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想+做)
  16×6-938+4×1580-23×3
  操作步骤:
  (1)就本道练习题对全班进行流程性检测,了解学生完成情况;(完成约定)
  (2)根据完成情况随机抽查学生回答;(可结合实物投影仪)(表达呈现+板卡)
  (3)让其他学生对其回答进行判断、提出质疑;(对错约定+表达呈现)
  (4)由学生提出质疑,其他学生回答;(同上)
  (5)若学生没有质疑,教师可提出质疑,让学生做出解释;(同上)
  (6)师小结点评,强调算法与算理。
  2PPT出示:学生完成下列算式的计算,学生汇报,教师评价。(想+做+讲)
  2×36+20190-30×578-12×4
  3教师播放学生做计算练习视频(内容如下),要求学生观看后说出错在哪里,反思在进行混合运算时要注意什么问题。(想+做+讲+对错约定)
  50+50×7 40-7×4 15×3-25
  =100×7 =28-40 =45-25
  =700 =12 =20
  4计算应用题:妈妈给兰兰100元购买动物园门票,每张门票18元,购买2张应找回多少元?(想+做)
  四、全课小结,关注后测,力求“数字化”和“日记化”
  在计算教学中,我们要创设让学生分享收获的平台,让学生围绕计算中的算法、算理、应用和注意事项来谈谈学习的收获,进一步减少计算中的失误,不断形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一)总结收获要“数字化”
  学生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谈谈自己有几点收获。教师可根据“前测”和“中测”的强化次数和效果,确定是否需要进行“后测”——布置课后作业。对数学学科而言,一节课中有12次强化次数,就基本完成了课堂的练习量,如果收到良好的效果,不再需要另外布置课后作业进行强化了。
  (二)课外作业“日记化”
  如果当节课的练习强化次数不够,教师可适当布置生活中的计算应用日记,在下一课前5分钟进行分享。
  实践证明,MS-EEPO操作系统的要素组合课型方式能有效地解决计算教学中的常见问题,做到了“效率优先、过程优化”,为农村小学教师提供了有效的计算教学模式。师生在教学的双边活动中,依据生理、心理的变化特点,把经常性的七个基本要素“看、听、讲、想、做、动、静”交互使用,真正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能充分调动感官,全神贯注地投入学习,积极性、参与率高;教师根据“组合着用”“轮换着用”的原则灵活使用各个要素,将知识点、考点强化到一定的次数,学生容易记住记牢,教学质量不断攀升。
  参考文献:
  [1]李正良,陈健萍.有效教育实践探究[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11.
  [2]逄凌晖,赵奎娥.高效备课示例与指导[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6.
其他文献
【摘要】《九色鹿》这篇民间故事,来自敦煌257号洞窟西壁中部的连环画《九色鹿经图》。教师将课文内容与三幅分解的连环画相对应,第一幅“调达落水”图对应课文第2自然段,第二幅“调达谢恩”图对应课文第3~5自然段,第三幅“九色鹿控诉”图对应课文第7~8自然段,并抓住传神的动作、精彩的语言、合理的想象三个教学点与学生一同看看图、读读书、讲讲故事,将整个故事还原到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中去,让学生趣味盎然地学习、
期刊
【摘要】“互联网+”正以不可阻挡的力量渗透教育的各个领域。基于“互联网+”的语文“教”与“学”的方式必将发生深刻的变革,我们以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为载体,就“‘互联网+’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变革”这一专题展开了一次行动研究。  【关键词】互联网+;阅读教学变革;行动研究  一、研究团队  1.研究主体  仙桃市沔州小学“优课”骨干研修团队的成员:  沔州小学校长、市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李启艳
期刊
【摘要】针对鲍勃·迪伦获得2016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这一文化事件,中美两所高中的两位高中语文教师分别上了一堂辩论课和一堂微写作课。本文基于核心素养的视角,通过梳理和比较这两堂课的流程,并探究其背后的设计理念,发现这两堂课存在诸多相似点,且均指向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同时也存在诸多相异之处,如课型定位、学生的活动范围、学生扮演的角色等。  【关键词】鲍勃·迪伦;核心素养;比较研究  2016年,美国歌手
期刊
【摘要】文言文学习需要大量的阅读,没有一定量的文言阅读积累,语感的形成、阅读能力的提升必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学生将课文读“宽”,把教材读“厚”,阅读能力才能得到有效提升。文言文教学应倡导长文长教,倡导阅读完整的文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阅读整本书,从而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  【关键词】《鸿门宴》;文言文;长教;文化視野  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记录着先贤们的嘉言懿
期刊
【摘要】“怕”在话剧《雷雨》中是高频词汇,不同的序幕(尾声)、舞台提示和人物台词中均有多次出现,而且每次出现,即便是同一幕、同一场合、同一人物,“怕”一词在使用过程中,其内涵指向也有明显差异:有恐惧,有关心,有否定,有推测。鲁贵、鲁四凤、鲁侍萍等人物角色,通过“怕”这个核心词汇,在无意识之中传递出了自己隐藏压抑的心声。对《雷雨》“怕”一词的单独提出,梳理不同人物“怕”的指向,解读“怕”的不同内涵,
期刊
“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是高中数学的重要内容。在教学实践中,人们往往将注意力集中在解法而忽视其实际背景,回到了数学大纲教材的老路,失去发展学生数学建模素养的良好机会。事实上,对于“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的教学,运用视觉化表征既能呈现数学建模的过程,又能将一元二次不等式图解法、解题程序框图等连在一起,使视觉化贯穿整个课堂教学,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问题的表征方式影响着信息的组织、解释和利用
期刊
【摘要】概念课的教学长期以来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小学的概念存在着特殊性,其概念的外围并不严谨,因此学生在理解上比较困难。如何更好地让小学生理解概念是一個重要的课题,再加上现在的教学评价趋于生活化,学生深入理解概念的需求变得更加迫切。教师可以利用绘本创造丰富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学习中自主创造多样性方法。同时,师生一起寻找绘本与概念之间的关键联系,也不失为学习概念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绘本;
期刊
【摘要】分类作为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是学生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整理与复习”的教学可以运用分类思想帮助学生由认识知识的本质进而认识事物之间的有机联系,让学生充分经历整理、分类、概括提升的过程,逐步完善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促进学生知识体系结构化、系统化,提升思维品质。  【关键词】分类;梳理;分享;分层;知识结构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混合运算复习”。  二
期刊
【摘要】在新课改的数学教学中,直观操作的实验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扩展学生获取知识的空间,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实验的探索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验综合能力,发展学生的数的观念,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得以加强,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以提高,从而促进数学教学模式的变革。在新课程的理念与教师的教学行为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践行新课程的核心任务,转变教与学的方式,使数学实
期刊
【摘要】数学素养如何在教学中真正落地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本文以“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探究为例,探讨了在教学中如何落实数学素养的问题,首先分析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在培养学生数学学科能力方面的价值,然后结合改进前的教学环节逐一进行案例分析,讨论培养和发展学生数学学科能力的策略,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进后的教学设计,并进行了教学实践。  【关键词】直观想象;逻辑推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数学素养;数学学科能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