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红袍与天心岩的老和尚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lingguol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红袍是武夷岩茶的一种。武夷岩茶是我最喜欢的茶之一。
  武夷岩茶有着众多的品种,也有与生俱来的“岩骨花香”。花香是很平常的,品质好的茶如铁观音、碧螺春等都有花香;但是“岩骨”使武夷岩茶从群芳中出挑出来。
  一泡茶,自从她滋生出芽叶的那一刹那,就在等待,等待着经历光与火的褪变,等待着在水中复活。或许有人读懂了她的种种,或许只是随便喝掉,或许泡过了却忘了喝终被倒掉,或许根本连喝都没有喝,只是因为时间太久走了味儿而被丢掉。等待仿佛是茶的宿命。
  岩石是不怕等待的,千年的沧海桑田也只能在岩石上留下一层风化的壳。所以岩茶有一种的精神。一泡好的岩茶,其中既有果敢与坚忍,亦有无量的慈悲。而这其中的滋味与韵致,存在于很久之前的那个传说中。秀才只是成百上千个赴京赶考的秀才中的一个,同别的秀才一样的穷,所以,他不得不在赶考途中借住在一间寺庙里。
  秀才进门时并没有看清这间庙的名字,他白天淋了雨,加上泻肚与旅途劳顿,终于支撑不住,发起热来。他是被僧人搀扶进庙里的,昏昏沉沉地倒在床上,迷糊间仿佛有人给他盖上了棉被,可白天的泻肚已让他连说声“谢谢”的力气都没有了。寺院里香烛的气味使他很快放松下来,疲倦同时袭来,秀才不一会儿就睡着了。
  这一觉不知睡了多久,待秀才幽幽醒转过来,发觉自己躺在一张竹床上,床顶挑着一顶破蚊帐,床畔点着一盏油灯。藉着昏暗的灯光,秀才看到一位慈眉善目的老和尚坐在床前,着一身百衲的袈裟,正在为他搭脉。
  旁边打着灯笼的小和尚说:“师父,看,他醒了。”老和尚笑着点了点头,道:“只是饮食不当,加之受了些风寒,不妨事的。”说着,将秀才的手放回被中,又将被子掖掖好道:“施主不必忧心,且在小庙安养几日。”
  这时,一位中年僧人端着一只热气腾腾的大碗进来,向老和尚道:“师傅,茶煮好了,现就给他喝吗?”老和尚点点头,接过茶碗,递给秀才道:“快喝吧。”
  秀才接过茶碗,顿时有一股奇香窜鼻而入,闻之口舌生津。秀才忙饮了一口,如玉般温滑的茶汤顺着喉咙一直熨贴入肚肠,四肢百骸莫不透出一口浊气。秀才顾不得烫,直将一碗茶灌下肚去,只听得肚肠间咕咕作响,额头沁出一层汗来,浑身顿时轻快了不少。
  老和尚扶秀才躺下道:“你才出了汗,躺在这里捂一捂,一会儿我让徒弟煮些芋子粥来与你吃。”秀才谢过老和尚,很快又睡过去了。
  秀才在床上躺了整整三日,喝了寺僧煮的茶与粥,身体渐渐轻安了。这一日,秀才吃过茶后下床将书理过一遍,觉得比病前还要智敏些。他想,该去向方丈和尚道谢了,便步出了房门。
  刚出门,便嗅到一阵茶香,正是前几日自己喝的那茶的香气。
  秀才寻着香味走到厨房,见老和尚正满头大汗地站在锅边炒茶。小和尚搬进茶青来,老和尚便将之倒在锅里翻来洒去地进行炒制,倒进去的一大堆茶叶不一会儿就变成了一小堆。
  老和尚因为年老驼背,脚下还放着几块火砖垫着,不多时,衣衫都被汗水浸湿了。火候到时,他将茶叶扫进旁边的一只箩筐里,小和尚再搬去与送茶的那位僧人一道烘焙。
  炒够一满筐够一次烘焙用的茶青,老和尚这才从灶旁撑着腰走下来,坐在石凳上擦着汗,自他面上、颈子上淌下来的汗水将一条布巾都湿透了。
  秀才忙解下自己的汗巾递了上去。老和尚笑道:“我用这个就行,你那个怪干净的,白弄脏了。”秀才道:“晚生一身一命都是方丈救下来的,再要见外,晚生无地自容。”
  老和尚见他如此说,便笑着接过他手上的汗巾擦汗,一面与他聊着天:“小施主是去京中赶考吗?”
  秀才点点头道:“晚生刘长顺,自安徽往京中赶考,谁料途中多受风寒,多亏恩公茶饭相济,才得活命,请受晚生一拜。”说着便拜了下去。
  老和尚忙将他扶起:“刘施主不必多礼,这茶树生在我们寺院附近,本就是菩萨用来度化众生的,只不过假我们这些衲子之手罢了。”
  秀才叹了口气道:“只是这茶得来实在不易……”
  一旁正在烘茶的小和尚插话道:“是啊,你看我师父的手,年年炒茶,都跟树皮一样粗了。”
  秀才携过老和尚的手来看,果然同树桩一样,手掌上结了厚厚一层茧,指关节也变了形,指甲粗糙不平。秀才握着老和尚的手感叹不已,老和尚收回了手,边搓边轻声说:“炒茶也是修行,僧人本分。”


  秀才在寺里又住了两天,怕耽搁了上京赶考,第三日一早便收拾行装准备上路了。老和尚带着两位徒弟送他到寺门外,将一个纸包交给他道:“这是你先前喝过的茶,路上再遇风寒疟疾,饮此茶当可无事,只是去年炒制的茶已吃完了,今年刚下的新茶却又得褪火,不得马上吃,这一小包,施主万请收好。”
  秀才收下茶,从怀里摸出一包钱币交给老和尚。老和尚笑推道:“有远近檀那才有此庙,既能受寺庙之惠,累世累劫必在此庙培积过福报。施主不必客气。”
  秀才无法,只得再三致谢,往山下走去。走了几步回头看时,老和尚一行还站在那里目送他。他向几位法师挥着手,这才注意到山门前一片木板上刻着的寺名“天心永乐禅寺”。
  秀才转回头,一径赶路,一径想,这竟是我重生的地方,我今日才知此庙叫作天心永乐禅寺,只是我一介穷书生,蒙法师慈悲赠茶,却无以为报,它日若金榜题名,定要回来重重谢过几位法师才好。
  秀才心挂科考,日日风餐露宿不肯停歇。这一日进了直隶境内,却是离京城不远了。秀才松了口气,遂找了一家干净客栈投宿。
  至晚间,秀才洗漱了正欲收拾安寝,却听到隔壁房间传来混乱的声音,还夹杂着病人痛苦的呻吟声。
  秀才推门出去,正看到店小二拎着热水匆匆跑过来,忙问缘故,店小二说:“刚住进来一个客官,想是白天吃了不洁净的食物,上吐下泻的,还发热呢。”   秀才趴在窗棂上看了一眼,只见一位蓄须的中年男子躺在床上,面色煞白,两个随从在旁急得如热石上的蚂蚁,不停支使着店小二:“大夫呢?快去请大夫!镇上可有药房?”
  回到自己房里,秀才忽然想起天心寺老和尚赠的茶来,心想:看那人病症与我当日差不多,用此茶应当能治好。遂从箱笼中翻出茶叶,正欲送去,忽一转念,萍水相逢,我又不是大夫,人家未必肯信,再说此茶只这一包,给他用了,万一我在京中再遇风寒,怎生是好?
  秀才正犹豫这当儿,那边大夫已然请来,只是此地无甚良医,大夫把了半天脉,一会说是肠梗,一会儿又说是伤寒,到底也没说出个所以然。秀才听着旁壁的声音越来越小,越来越弱,忍不住拿起茶包走了出去。


  那病人的随从听了秀才讲清此茶的来龙去脉,倒颇有三分相信,再向那位束手无策的大夫请教,大夫支吾半天,只说想是可行的。那二个随从倒是甚为不放心,病人自己却说:“寺里制的茶,是有佛菩萨护佑着的,现下无法,我且试试无妨。”
  秀才忙如法煮制茶饮,不一时,一碗热气腾腾的茶汤便端了进来。那病人倚在榻边慢慢喝完,出了一身大汗,再盖上被子捂了半晌,寒气全都发出来了,然后又要粥要汤地忙乱了一场方才消停。
  第二日,秀才又煮茶呈上,那病人已能下床行走了,只是秀才急着赶路,便将余下的茶留给那二位随从。病人仔细打听了秀才的名字、籍贯,说日后必重谢。秀才只说茶是天心寺老和尚给的,若谢,就将这谢记在天心寺老和尚名上便罢。
  别过众人,秀才连日赶路,入京后参加秋试,竟一举中的。殿试的题目又恰好是在天心寺中温习过的,秀才有如神助,顺顺当当地点了头名状元。按照往年的例,五天以后在皇宫里举办宴会,皇上要钦赐御酒金花等物。
  秀才如今已中了状元,可背筐里仍是那几件旧衣服。他将仅有的几套衣服一一摊在床上,挑视半日,一阵自卑感袭上心头。“唉,让人家看到状元穿的这般寒酸,也未免太……”
  状元仰躺在床上,随手拿起一本书无心地翻着,从书中悠悠地飘下一片叶子,落在了状元脸上。那是他住在天心永乐禅寺养病时,为了让自己记得老和尚的茶得来不易,才采了一片鲜叶夹在这书中。状元回想起自己看到穿着破旧百衲僧衣的老和尚的情景,抚摸着这一片干萎的茶叶,忽然觉得自己想通了。


  御宴那天,状元穿的是一件半旧的竹青色的长衫,但是浆洗得很干净,还喷了酒,熨的平平展展的。满朝文武皆穿金戴银,有的人还用怪异的目光打量着他,他却坦然自若,丝毫没有不自在的感觉。
  “皇上驾到!”宦官高声宣道,众人统统伏在地上,黑压压跪了一片。“平身!”皇上的目光扫向众人。在遍地绮罗丛中,身着布衣的状元十分显眼。“咦?是你!”皇上惊道。状元闻言抬起头,发现皇上竟是那天在客栈遇到的病人。
  皇上喜道:“我回宫中着实休养了几日,正想科举过后要着人寻你——只听人说新科状元是穿布衣的,未料是你,选得好!选得好哇!哈哈!”看到皇上龙颜大悦,众人皆附和着笑起来,并向状元投来妒羡的目光。
  宴席时,状元坐在皇上身旁,皇上仔细打听了那茶的来由,当听到老和尚的手因为炒茶而起茧变形时,皇上忍不住啧啧称赞:“这份辛苦,这份心意,果然难能可贵!”
  御宴后赐状元服,准还乡十五日。状元特请皇上将状元红袍赐与天心永乐禅寺的方丈和尚。皇上予准,并赐御碑,记明天心岩茶救驾之事。
  几天后,状元来到了那座山脚下,坚持不坐轿,一步一步登了上去。进了寺庙,却不见老和尚。
  老和尚的大徒弟——那位中年僧人带着他来到一堆由石块堆成的小塔前,告诉他,老和尚在他走后不久就安然圆寂了,就埋在那塔的下面。
  状元的泪滴在石上,自石上生出几株枝蔓,蔓上盛开着洁白的牵牛花。状元解下肩上鲜艳的红袍缚在石塔上。
  常跟着方丈的小和尚捧来一个茶坛送给状元,道:“师父临终前已将茶分好了,他说,如果你来了,就交给你一坛。”
  状元手捧着茶坛,感慨万分。茶坛中的一枝一叶,都经过老和尚亲手炒制,这茶坛,沉甸甸地满是慈悲与希望。
  中年僧人另将一小包茶交给状元,“我已跟师父学会了炒茶,制茶,这是我试制的,施主且尝尝。明年秋天还有茶,请再来……”


  你也许想知道,后来状元成为怎样一个官员,僧人成了怎样一个和尚,状元跟僧人之间又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但其实很多传说都没有后来。
  后来,正如你或许知道的,在福建武夷山九龙窠这个地方,有两棵被保护起来的茶树,如果你旅游时经过那里,会发现两棵树上系着许多的红色的布条,很多人在那里拍照留念,那就是史称御茶的大红袍茶树了。
  当你步入传说中的天心永乐禅寺,石碑早已不复存在(或许从来没有存在过),状元早已作古,老和尚与那两位徒弟往生已久,正宗的大红袍也非我辈能喝到的。可是当你坐在岩壁间,饮一杯武夷岩茶,会有一种感动在心间流淌。所以我们要说的其实不是大红袍,不是花香,不是岩骨,而是慈悲,是仁爱。
  大红袍一年总能收获一次,好人一生中总能遇到很多次,当你疲倦了,无力坚持了,泡上一盏武夷岩茶吧!滚烫地入口,然后去爱,然后永不放弃地活下去。
其他文献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博弈持续了100多年,当我们把诵读《论语》《孟子》《诗经》等古代经典看成是“文化蒙昧主义”的时候,西方人恰恰是在教他们的孩子阅读《荷马史诗》《圣经》《柏拉图对话录》等文化巨著。  难道中国人一定要丢掉传统才能实现现代化吗?  100年后的今天,经历过对传统文化的毁灭式打击后,社会上出现了重新审视传统文化的呼声,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开始慢慢回归理性,被迫中断100多年的儿童读经教育
期刊
在湖南那一带,曾流传出一个关于湘妃竹的传说。其影响之广,就连那一杯净土掩风流的黛玉,也因眼泪不断且院中庭满修竹,而被海棠诗社的姐妹们冠上了“潇湘妃子”的雅号。  在古琴曲里,便有一首《湘江怨》,也称《湘妃怨》,向人们讲述着这潇湘二妃的故事。  如果说出这二妃的名字来,也许会有更多的人熟知——娥皇、女英。后来的人常用“娥皇女英”这个成语来譬喻二女共事一夫而和谐相处的理想画面,也长久地令济济男子艳羡不
期刊
充和考北大,国文是满分;她嫁给了洋人傅汉思,可他是个汉学家,对中国历史比她还要精通;她在美国的耶鲁大学任教,教的是中国最传统的书法和昆曲。  年少的时候,她在苏州拙政园的兰舟上唱昆曲;逝前,她仍在耶鲁的寓所和人拍曲。她的箱子里,珍藏着乾隆时期的石鼓文古墨;她的阁楼上,摆放着结婚时古琴名家赠予她的名琴“霜钟”;她亲自侍弄的小园里,种着来自故乡的香椿、翠竹,芍药花开得生机勃勃,张大千曾对着这丛芍药,绘
期刊
《大学》成书于春秋时期,是《礼记》中的一篇,作者曾参,字子舆,16岁拜孔子为师,比孔子小46岁,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之一。其为人愚钝,但终以好学精神领悟到孔子学说中的精髓部分,故世称曾子,在配享孔庙祭祀时被尊为“宗圣”。  “大学”在传统文化中有两种含义:一种指广博的学文,一种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古人15岁之前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仪等,15岁之后即学习伦理、政治、哲
期刊
册页晚  册页,多么空灵的两个字。读出来有氤氲香气。似本来讷言女子,端坐银盆内,忽然张嘴唱了昆曲,她梳了麻花辫子,着了旗袍,她素白白的眼神,有着人世间的好。在她心里,一定有册页,她一页页过着,每一页都风华绝代。  车前子有书《册页晚》,这三个字放在一起更美,是天地动容,大珠小珠落玉盘。魏晋之风了。一个晚字,多么寂寥刻骨。人至中年,所有调子全轻了下来,喜欢守着一堆古书、几方闲章、几张宣纸、一方墨过日
期刊
背景资料:“同形词”,是指字形相同而词义不同的一些词。同形词虽然有时会给人们带来一些理解上的歧义,但在联家高手那里,却别有妙用,用来构成“无情对”,便是其中一种。所谓“无情对”,是指对句与出句仅仅字面相对,内容并不相关,然而通过别解又往往能构成双关情趣的一种对联。  从前,一位塾师叶先生出了一句上联“鸡冠花未放”。有人取笑这位塾师,对以“狗尾草先生”。表面看来,这是一副普通的对联:“狗尾草”对“鸡
期刊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养好生,一年四季身体好。”春天是万物复苏之机,人们应该借助春天的生机,养自己的生气。五脏有了生气,生命才能旺盛,人才有活力。一年四季中,“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所以春天尤其要会养生。  食补:清淡与营养并重  春季为万物生发之始,阳气上升,气候温暖,人体的各组织器官功能活跃,细胞代谢旺盛。所以,饮食除了注意清淡外,还需补充大量的营养物质,只有营养供给充足,才能保证供给机体
期刊
背景资料:在公司召开的研发工作专项会议上,徐新建董事长把在美国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等世界顶尖学府的见闻作了分享,包括许多新鲜概念和词汇: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智能家居、智能机器人、跨界等等,如何将它们和当下的企业结合,笔者在不断思考。  曾经有一段时间,笔者系统地了解了“现代企业管理之父”彼得·德鲁克的一些管理思想,如企业战略思考、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盈利模式与竞争优势、创新与企业家
期刊
满洲正白旗人阿克当阿不算一个如何了不得的人物。他虽然曾任嘉庆时的内务府护军都统,官居二品,历史记载却很少,网络上连个“百度百科”都没有。  然而,此人的奢侈却见于史书。嘉庆十三年(1808年),阿克当阿奉朝命来到扬州,督理两淮盐政,兼管三山事务。三山,一名护国山,位于南京西南板桥镇三山村的长江边,南北相连,三峰并峙,系江防要地。管理三山虽然属于兼职,地位却非同一般。做盐政还要兼管军务,可见嘉庆帝对
期刊
晚甘侯,甘氏如荠,字森伯,闽之建溪人也。世居武夷丹山碧水之乡,月涧云龛之奥。甘氏聚族其间,率皆茹露饮泉,倚岩据壁,独得山水灵异,气性森严,芳洁迥出尘表。呼吸之间,清风徐来,相对弥永,觉心神倍爽,顷滞顿消。大约森伯之为人,见若面目严冷,实则和而且正;始若苦口难茹,久则淡而弥旨,君子人也。然亦卒以此不谐于俗。庆历间,蔡君谟襄为福建运使,始荐于朝。得召对,使待诏尚食郎,而为开府于建之凤凰山,置北苑使领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