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等职业教育10年的探索与改革,终于形成了“1221”高职教育模式,此模式具有纲领性的作用。在此框架的导引下开展对秘书课程的教学改革,可以更有针对性,避免走弯路,从而形成对秘书课程的设计、教学方法的探讨、实践教学的实施等方面的设计与规划。
关键词:教育模式;指导;秘书课程教学;改革
高职教育10年来,我国高职教学理论的发展经历了对国外高职教育理论的介绍移植、自我反思和自我创新三个阶段。过去10年是高职教育大发展、大改革的10年,又是取得突出成就的10年。最突出的成就就是“通过这几年的摸索,通过示范性高职建设等,探索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模式,这就是产学合作、工学结合”。[1]这个改革成就就是“1221”模式。
一、“1221”模式的重要意义
“1221”模式可以说是中国高职教育10年艰苦探索的结晶,4个数字代表了丰富的内涵,体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发展的新模式、新路子。“1”是一个开放的、汇集、使用各种资源的开放平台;“2”是两个系统,一个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系统,一个是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础知识的培养系统;“2”是有两个证明学生能力和水平的证书,一个是学历证书,一个是职业资格证书;“1”是把高职院校办成一个终身学习的培训基地,既是终身培训基地,同时也是为社会服务的基地。这个“1221”模式就是力图推进工学结合与校企合作,其关键在于提高认识、改革办学和管理机制、改变双师型教师结构、系统地设计和开发新的实践和基础课程以及加强基地建设等。[2]
所谓教育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围绕一个核心所建立的典型的、稳定的教育程序的概括。教育模式是教学经验的抽象和升华,它具有典型性和参照性。它不仅是对教学实践中某一类教学活动的优选、概括和加工,而且包括有一定的预测、设想,它所提出的框架,一方面可用来指导实践,另一方面又可通过不断的实践,在理论上进一步系统化、规范化。可见,教育模式无论在指导实践上还是在理论研究上,都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因此,“1221”教育模式高屋建瓴地指明了高职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明确了目标。
二、高职秘书人才的职业要求
高职教育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它要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而变化。“1221”模式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也强调“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要使学生在掌握必需的文化知识的同时,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因此对于培养高职秘书人才而言,就需要结合秘书工作职业岗位,掌握岗位所需的秘书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从而确定秘书人才的培养目标。
秘书工作是一项连接上下、沟通左右、落实部署,融综合性、事务性与技能性于一体的工作。
秘书工作的综合性体现在文化内涵和业务素质等方面。它需要具有广泛的知识面,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都要有所涉猎;它也需要具有较强的法律意识和政治觉悟。高标准的秘书要求是:政治上要过关,工作上要细心、实在,业务上要精进,纪律上要严明。
秘书工作的事务性体现在涉及社会全方位上。秘书作为职业人、社会人,会在工作實施的过程中遇到形形色色的问题。这些就要求秘书具有合作能力、公关能力、理解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职业素质。
秘书工作的技能性体现在秘书应当是多面手上。秘书应具备应用文体的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听知能力、阅读概括能力、先进办公器械的能力等职业技能。
三、秘书课程的教学改革
基于对秘书职业岗位需求的分析,要培养具有上述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的秘书人才,必须确定适合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秘书人才培养方案,而这一方案的实施需要通过构建高职教育秘书课程体系来实现。按照“1221”模式的主导思想,设计秘书课程教学体系框架,要以就业为导向,要与市场接轨,要考虑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要重视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高。因此,遵循“以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为本”的指导原则,在行业专家的指导参与下,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依据秘书行业对人才的要求和职业院校学生现有的能力设计秘书课程总体框架。
(一)课程设计应融合“岗、证、能”的职业要素
秘书课程体系的设置应在“学会做人,学会做事”的职业教育价值观指导下进行,并能体现现代秘书职业岗位的真实需求。课程设计应按照职业能力的需求,强调课程要依据“岗位”、“职业资格”、“职业能力”的线索组织教学,突出教学过程与职业任务实施的一致性。
(二)应推行“三段合一”的实践训练方式
秘书教育主要是技能教育,因此,秘书课程实践教学体系要符合职业能力和职业技能形成的规律,合乎由职业工作过程所支配的“行动体系”的逻辑。秘书课程教学教法要紧紧结合职业能力的要求,将实践教学渗透到每一个任务训练的环节,通过“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三全育人”的实践教学方式,以校内课堂实训、校内实训基地实训、校外实训基地和行业顶岗实践“三段合一”的实践训练方式,把教学目标贯穿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培养学生主动适应岗位环境的意识,让学生真正掌握终身受用的本领,为学生创造出宽广的就业渠道和就业条件。
(三)实施“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方法
为实现教学与职业的无缝对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改变以往实践教学与职业技能的脱节状况。秘书课程的教学过程要设计学生“准秘书”角色定位,在课程开展的过程中,将“教、学、做”融为一体。各教学班级组建模拟公司,学生在组建的模拟公司中承担秘书岗位的各项工作任务,实现“学中做、做中学”。
(四)课程之间注重“优化互补”
按照秘书职业岗位能力的形成逻辑来制定各课程的实施计划,要围绕核心专业能力(办文能力、办事能力、办会能力和办公自动化能力)对课程内容进行优化衔接、有机整合和合理排序,要考虑基础到专业、简单到复杂、单一到综合的认知规律,各门秘书课程设计要注意前导与后续的关系,形成稳定的课程互补的支撑框架,发挥出事半功倍的作用。
(五)建立“四评结合”的考核机制
秘书课程的考核体制要符合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特征,要坚持全程考核的原则,要将课内任务完成、课内实战模拟、真实工作操作等项目都作为考核的项目。以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项目小组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的运用,解决传统考试中存在的强调理论、忽略技能,强调结果、忽略过程,强调固定模式、忽略创新形式的考试导向偏离的问题。通过“四评结合”的考核机制,将专业素质考核内化于其中,有利于学生专业知识的迁移和转化,以全面提高其技术能力、心智技能和岗位综合能力。
(六)建设“三层汇合”的立体化教材体系
秘书课程的教学教法还离不开教材,教材选用上强调选择能突出“能力培养”和“创新教育”、加大技能训练比重的教材;同时按照秘书职业能力特别是核心能力和国家秘书资格认证考试内容编写与主教材配套的实训指导书;鼓励并支持教师研究成果进课堂,形成的教学课件、电子教案、影像资料等作为辅助材料。从而使三个层次的教材资料汇集到一起,形成了立体化的教材,解决了以往教材内容单薄的问题,使教材延展度扩大,内容资料更为丰富。
总之,秘书课程的教学改革要与国家高职教育改革步伐一致,要把握“1221”模式的精髓,要使科学发展观在职业教育中得到充分体现,“职业学校应考虑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其课程设置应当既为首次就业服务,又为再次就业和职业提升服务”。[3]
参考文献:
[1]《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讲座》2009年7月北京,张尧学司长报告。
[2]《中国青年报》2009年6月23日,《张尧学畅谈中国高职教育十年发展变革》。
[3]蒋乃平《教学改革呼唤有中国特色的职教课程模式》,《职教通讯》2007年第12期。
关键词:教育模式;指导;秘书课程教学;改革
高职教育10年来,我国高职教学理论的发展经历了对国外高职教育理论的介绍移植、自我反思和自我创新三个阶段。过去10年是高职教育大发展、大改革的10年,又是取得突出成就的10年。最突出的成就就是“通过这几年的摸索,通过示范性高职建设等,探索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模式,这就是产学合作、工学结合”。[1]这个改革成就就是“1221”模式。
一、“1221”模式的重要意义
“1221”模式可以说是中国高职教育10年艰苦探索的结晶,4个数字代表了丰富的内涵,体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发展的新模式、新路子。“1”是一个开放的、汇集、使用各种资源的开放平台;“2”是两个系统,一个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系统,一个是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础知识的培养系统;“2”是有两个证明学生能力和水平的证书,一个是学历证书,一个是职业资格证书;“1”是把高职院校办成一个终身学习的培训基地,既是终身培训基地,同时也是为社会服务的基地。这个“1221”模式就是力图推进工学结合与校企合作,其关键在于提高认识、改革办学和管理机制、改变双师型教师结构、系统地设计和开发新的实践和基础课程以及加强基地建设等。[2]
所谓教育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围绕一个核心所建立的典型的、稳定的教育程序的概括。教育模式是教学经验的抽象和升华,它具有典型性和参照性。它不仅是对教学实践中某一类教学活动的优选、概括和加工,而且包括有一定的预测、设想,它所提出的框架,一方面可用来指导实践,另一方面又可通过不断的实践,在理论上进一步系统化、规范化。可见,教育模式无论在指导实践上还是在理论研究上,都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因此,“1221”教育模式高屋建瓴地指明了高职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明确了目标。
二、高职秘书人才的职业要求
高职教育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它要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而变化。“1221”模式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也强调“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要使学生在掌握必需的文化知识的同时,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因此对于培养高职秘书人才而言,就需要结合秘书工作职业岗位,掌握岗位所需的秘书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从而确定秘书人才的培养目标。
秘书工作是一项连接上下、沟通左右、落实部署,融综合性、事务性与技能性于一体的工作。
秘书工作的综合性体现在文化内涵和业务素质等方面。它需要具有广泛的知识面,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都要有所涉猎;它也需要具有较强的法律意识和政治觉悟。高标准的秘书要求是:政治上要过关,工作上要细心、实在,业务上要精进,纪律上要严明。
秘书工作的事务性体现在涉及社会全方位上。秘书作为职业人、社会人,会在工作實施的过程中遇到形形色色的问题。这些就要求秘书具有合作能力、公关能力、理解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职业素质。
秘书工作的技能性体现在秘书应当是多面手上。秘书应具备应用文体的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听知能力、阅读概括能力、先进办公器械的能力等职业技能。
三、秘书课程的教学改革
基于对秘书职业岗位需求的分析,要培养具有上述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的秘书人才,必须确定适合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秘书人才培养方案,而这一方案的实施需要通过构建高职教育秘书课程体系来实现。按照“1221”模式的主导思想,设计秘书课程教学体系框架,要以就业为导向,要与市场接轨,要考虑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要重视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高。因此,遵循“以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为本”的指导原则,在行业专家的指导参与下,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依据秘书行业对人才的要求和职业院校学生现有的能力设计秘书课程总体框架。
(一)课程设计应融合“岗、证、能”的职业要素
秘书课程体系的设置应在“学会做人,学会做事”的职业教育价值观指导下进行,并能体现现代秘书职业岗位的真实需求。课程设计应按照职业能力的需求,强调课程要依据“岗位”、“职业资格”、“职业能力”的线索组织教学,突出教学过程与职业任务实施的一致性。
(二)应推行“三段合一”的实践训练方式
秘书教育主要是技能教育,因此,秘书课程实践教学体系要符合职业能力和职业技能形成的规律,合乎由职业工作过程所支配的“行动体系”的逻辑。秘书课程教学教法要紧紧结合职业能力的要求,将实践教学渗透到每一个任务训练的环节,通过“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三全育人”的实践教学方式,以校内课堂实训、校内实训基地实训、校外实训基地和行业顶岗实践“三段合一”的实践训练方式,把教学目标贯穿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培养学生主动适应岗位环境的意识,让学生真正掌握终身受用的本领,为学生创造出宽广的就业渠道和就业条件。
(三)实施“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方法
为实现教学与职业的无缝对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改变以往实践教学与职业技能的脱节状况。秘书课程的教学过程要设计学生“准秘书”角色定位,在课程开展的过程中,将“教、学、做”融为一体。各教学班级组建模拟公司,学生在组建的模拟公司中承担秘书岗位的各项工作任务,实现“学中做、做中学”。
(四)课程之间注重“优化互补”
按照秘书职业岗位能力的形成逻辑来制定各课程的实施计划,要围绕核心专业能力(办文能力、办事能力、办会能力和办公自动化能力)对课程内容进行优化衔接、有机整合和合理排序,要考虑基础到专业、简单到复杂、单一到综合的认知规律,各门秘书课程设计要注意前导与后续的关系,形成稳定的课程互补的支撑框架,发挥出事半功倍的作用。
(五)建立“四评结合”的考核机制
秘书课程的考核体制要符合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特征,要坚持全程考核的原则,要将课内任务完成、课内实战模拟、真实工作操作等项目都作为考核的项目。以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项目小组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的运用,解决传统考试中存在的强调理论、忽略技能,强调结果、忽略过程,强调固定模式、忽略创新形式的考试导向偏离的问题。通过“四评结合”的考核机制,将专业素质考核内化于其中,有利于学生专业知识的迁移和转化,以全面提高其技术能力、心智技能和岗位综合能力。
(六)建设“三层汇合”的立体化教材体系
秘书课程的教学教法还离不开教材,教材选用上强调选择能突出“能力培养”和“创新教育”、加大技能训练比重的教材;同时按照秘书职业能力特别是核心能力和国家秘书资格认证考试内容编写与主教材配套的实训指导书;鼓励并支持教师研究成果进课堂,形成的教学课件、电子教案、影像资料等作为辅助材料。从而使三个层次的教材资料汇集到一起,形成了立体化的教材,解决了以往教材内容单薄的问题,使教材延展度扩大,内容资料更为丰富。
总之,秘书课程的教学改革要与国家高职教育改革步伐一致,要把握“1221”模式的精髓,要使科学发展观在职业教育中得到充分体现,“职业学校应考虑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其课程设置应当既为首次就业服务,又为再次就业和职业提升服务”。[3]
参考文献:
[1]《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讲座》2009年7月北京,张尧学司长报告。
[2]《中国青年报》2009年6月23日,《张尧学畅谈中国高职教育十年发展变革》。
[3]蒋乃平《教学改革呼唤有中国特色的职教课程模式》,《职教通讯》2007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