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特琳:用日记记录了“南京大屠杀”

来源 :现代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gzi1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引言)在电影《拉贝日记》中有她的影子,在哈金的小说《南京安魂曲》有对她的描写,在陆川导演的电影《南京!南京!》中有她正义的呐喊。在《金陵十三钗》中,风月女子们危难时刻挺身救同胞的感人故事,真正幕后导演是她。她用“滴血”的笔记录了1937年“南京大屠杀”中日军的暴行;“南京大屠杀”期间,她把金陵女子大学改成難民收容所,拯救了上万中国人的生命。
  在那血雨腥风的时期,她是当时全南京城难民心中的“观音菩萨”、“神的使者”。在南京师范大学(原金陵女子大学)校园里,矗立着她的雕像。如今她长眠在美国北部一个叫雪柏得的小镇,她的墓碑上镌刻着“金陵永生”。
  她的中国名字叫华群,美国名字叫明妮·魏特琳。
  1937年11月,战火逼近南京,城里难民的数量陡增。来自美、德两国驻宁使馆以及各界人士不约而同地建议创立国际安全区。12月初,一份《告南京市民书》标志着南京国际安全区已经开始运行。难民们如潮水般涌入难民区。
  12月8日晚上,金陵女子大学迎来了第一批女难民。将学校改成难民收容所的便是明妮·魏特琳。
  明妮·魏特琳,生于1886年9月27日,卒于1941年5月14日。系美国基督会在华传教士。出生于美国伊利诺斯州,1912年毕业于伊利诺斯大学,大学毕业后选择了到中国传教的事业。1912年秋,她受联合基督教传教士公会派遣,来到中国,出任合肥三育女中校长,1919年来到南京,被聘为金陵女子大学教务主任,开始了她与金陵女大长达20多年的不解之缘。
  1937年,魏特琳原计划于秋天回国休假1年。但这年7月卢沟桥事件爆发,她改变了计划。8月,日本的飞机开始轰炸南京。魏特琳在金陵女子大学组织了一系列的备战工作:挖防空壕、清理地下室、组织灭火队等。8月16日,美国大使馆下令所有美国妇女和儿童撤离南京,但魏特琳以工作为由拒绝了。然而,形势越来越严峻。1个多月后,美国大使馆最后一次下令撤退所有留在南京的美侨及使馆女性雇员,并警告说:“再不撤离,以后我们将无法保证你们的生命安全。”但魏特琳再一次拒绝了。她在大使馆出示的“无论如何也不离宁”的文件上签上了自己的姓名。这是她第四次郑重拒绝使馆要她离开南京的要求。她在日记中写道:“我认为我不能走……就像在危险之中男人不应弃船而去,女人也不应丢弃她的孩子一样。”
  这一强烈的责任感使她依然留在了南京。
  1937年8月15日,凄厉的空袭警报声响彻全城,日军海军航空兵开始对南京进行轰炸。轰炸次数越来越频繁,南京城硝烟弥漫。12月13日,日军从南京坍塌的城墙缺口蜂拥而入,开始了持续6周的大屠杀。强奸、抢劫、焚烧……恐怖的阴云笼罩着南京城。此时妇女和儿童蜂拥来到金陵女子大学的难民收容所,一个个惊恐万分。
  从12月13日到17日,金陵女大难民所收纳了8000多位难民,学校所有的大厅和走廊都住满了人。魏特琳既充当保姆的角色,又要充当保护者。她制作了一面巨大的美国国旗铺在校园当中的草坪上,以此赶退前来侵犯的日本兵。
  魏特琳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了每天的生活。如今这些文字已成了揭露日军暴行的力证。
  魏特琳在12月15日的日记中写道:“从早上8点半到晚上6点,我一直站在校门口,看着难民们源源不断地涌进校园,许多妇女神情惊恐。”“昨夜是恐怖之夜,许多年轻妇女被日本兵从家中抓走。”
  1937年12月的南京,似乎格外寒冷。
  原计划将有2700多名难民到金陵女子大学避难,但由于日军疯狂的暴行,惊恐万状的妇女像潮水般涌入金陵女子大学,仅仅几天就达到1.3万多人,校内凡是可栖身的地方都挤满了人。这么多人要吃饭、要喝水、要避寒,甚至连大小便都是一个头疼的问题。魏特琳及其助手程瑞芳女士和“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的工作人员、留校员工日夜操劳,个个精疲力竭。
  除此以外,魏特琳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组织巡逻队不分昼夜地巡护校园。
  尽管金陵女子大学门口挂着美国国旗,但凶暴的日军还是常常强行入内。在这危急时刻,魏特琳总是挺身与日军交涉。正如她自己在日记中所说:“一天中的大多数时间我都像卫兵一样守卫在前门或是被叫去处理其他问题——跑到学校的各个角落去对付进入校园的一批又一批日本兵。”
  由于她的中立国公民身份,日本兵往往能有所收敛。但有时日军兽性发作并不理会,甚至挥舞着带血的刺刀相威胁。但魏特琳毫不退让,始终如一地进行斗争。
  保护难民的同时,魏特琳还千方百计地帮助难民寻找失踪的亲人,鼓励妇女们勇敢地去指认被日军抓去、有生命危险的男子为亲人。而且她还数次去日本大使馆抗议日军的暴行,迫使其答应派兵守卫金陵女子大学校园,并得到日本大使馆“不许日本兵进入校园”的手令。
  在难民营里,魏特琳还常常鼓励难民们不要气馁,“中国没有亡,要坚强起来。”
  有一次,一名少年进入难民区给姐姐送饭,忘记将“太阳臂章”取下来。魏特琳喊住他:“你不用佩戴这个!你是中国人,你的国家并没有亡。你年纪很轻,你要记着,是哪一年、哪一月戴的这个。你看见些什么,永远不要忘记!”说完她帮少年取下了臂章,抛在地上。
  在“南京大屠杀”那段黑暗的日子中,魏特琳是南京妇女眼中的守护神,是难民们赖以生活的精神支柱。为了鼓励难民自强自立,魏特琳在难民营里开设女子中学,为女青年传授文化知识,开办职业培训班,讲授谋生技能的课程。许多妇女离开难民营后,走上了自立的道路。
  1938年底,南京成立了汉奸政权,日军下令关闭所有的难民营。然而,当难民们被迫返家后,却仍不断惨遭日军抢掠、强奸。许多妇女又仓皇逃回业已关闭的金陵女子大学。魏特琳等人又担负起800多名妇女的食宿和保护工作。
  超负荷辛劳与长期精神压力,魏特琳患上了抑郁症。在友人的极力劝说下,1940年5月14日,她回国治病。一年后的1941年5月14日,饱受疾病折磨的魏特琳关闭了门窗,打开厨房的煤气自杀了。   这一天,距离魏特琳离开中国正好一周年。
  此前她在写给朋友的信中说:“多年来我深深爱着金陵女大,并试着尽力帮助她。倘若有第二次生命,我仍愿为中国人民服务。”
  从1937年至1941年,魏特琳写下了近60万字的日记,详细记载了她亲见、亲闻的侵华日军在“南京大屠杀”中的滔天罪行,及日军在南京实施殖民统治的情况。她的日记成为真实、准确、完整揭露日军在南京实施大屠杀的第一手资料。下面摘录几段日记内容,回顾当年魏特琳亲历的那段历史:
  “今天是元旦!1938年的第一天。人們不再说‘新年好’,而是说‘祝你平安’。我们有9个人出席了7时30分的祷告,我们想,以后每天都进行这一活动。由于我们同外界的联系被彻底切断,因此为别人祈祷只能是靠想象。我们不知道朋友们的情况。”
  “令人有些扫兴。我们听说街上有许多喝醉酒的士兵,还有一人被汽车撞倒了,幸好是被日本汽车撞倒的。早上我又待在家里,因为可能有客人来访。”
  “我早晨5时即起床,并理好行装。6时30分,我与瑟斯顿夫人一起吃了早饭,7时动身去下关火车站。我们乘坐两辆汽车,学校送信的魏带着行李乘一辆车,哈丽雅特、李先生和我乘另一辆车。我们很顺利地通过了城门,只是李先生和魏被追下车脱帽致敬。”
  “下午3时~4时,我在办公室里写信,4时30分,我去美国大使馆参加新年招待会。4时~5时,大使馆招待的是亲纳粹的德国人;6时~7时则招待反纳粹的德国人。6时30分,瑟斯顿夫人和我去明德中学,想和默多克三姐妹叙谈,不一会儿她们应该就能从怀远抵南京了,但结果是晚上8时才到。她们说,昨天整整一夜,怀远这个小城到处都能听到日本人开枪射击的声音,据说,游击队已到了离怀远城不到10里的地方。”
  作为基督徒,魏特琳在日记中写道:“我们这些人认为战争是民族的罪行,是违反在天地万物心灵深处创世精神的一种罪过,但我们可以把自己的力量奉献给那些无辜受害者,以及献给那些家庭被烧、被抢,或是那些在战争时期被大炮、飞机炸伤的人,帮助他们康复。”她还写道:“从军事角度而言,占领南京也许会被认为是日军的一个胜利,但从道义方面而言,这是失败,是日本民族的耻辱!”
  “南京大屠杀”过去70多年了。无论日本政府怎样篡改历史,在盐河公墓沉睡着的魏特琳及她留下的日记仍可佐证那段血雨腥风的历史。
  (摘自《百年潮》 本文作者:高峰)
其他文献
巴顿是公认的“二战”英雄,近日读巴顿最权威的传记《巴顿将军》,这是历史学教授斯坦利·赫什森研究巴顿整整11年撰写的。读了不到一半,另一个人的影子就不断闪现,匪夷所思,这个人竟然是希特勒!一个是“二战”的大英雄,一个是“二战”的大恶魔。  巴顿和希特勒都是具有这样特质的人:都意志坚强,都非常勇敢,都具有战略战术上的杰出才能,都有偏执的种族成见。  作家兼出版商约翰·D.霍尔特和巴顿经常一起聊天。他说
期刊
(引言)德米特里·门捷列夫(1834~1907年),俄国化学家,发表了世界上第一份元素周期表。  门捷列夫在1850年入彼得堡师范学院学习化学,1856年获化学高等学位,1857年任彼得堡大学副教授,1859年他到德国海德堡大学深造,1861年回彼得堡从事科学著述工作,1863年任工艺学院教授。就在门捷列夫在化学的道路上越走越宽的时候,门捷列夫的家人为他召开了一次家庭会议,主题就是这个最年幼的弟弟
期刊
世界上有许多待解决的难题,你的选择范围非常广大。根据我的朋友克里斯汀·克玛福德·林奇的说法,你周围的人们正在忍受痛苦,你需要做的就是寻找这些痛苦。在人们向你诉说痛苦时认真倾听。  克里斯汀颇具传奇色彩。比尔·盖茨称她为“超高带宽”;前总统比尔·克林顿在寄给她的一封信中感谢克里斯汀“培育了美国的企业家精神”;《新闻周刊》将她称做“最佳的合作伙伴”。  克里斯汀在16岁时离家出走来到纽约,她曾经是一个
期刊
《东周列国志》里,看到过这样的插图:两个梳双髻的宫女,手执长柄大扇,立在对坐畅谈国事的公侯身后,这样的扇子多半是由奴仆执掌,象征性大于使用目的,它是表白强权的道具。准确的说,它是礼仪扇。  汉代的扇子,则是用竹蔑编成,其形制类似于现在的大号菜刀,扇柄附于一侧而不是居中,且开始落入平常百姓家,在古画中,常见一奴仆蹲踞扇火,大力使着一把扇子,扇子地位大跌。汉末有一些原理简单的机械扇,诸葛亮同学发明过诸
期刊
(引言)你对中关村的第一印象是什么?是那一项项的尖端技术?一位位顶尖人才?还是那一个个创业神话……这一切都离不开中关村的创业生态。在中关村,在思想、信息、技术、人才、金融、政策、文化诸多创新要素的集聚下,创业者只需要一个“点子”,就可以从早期项目、到创业企业,再到成功企业,最后成长为龙头企业。  一个“点子”年收入超300亿  “软件+互联网+手机”这就是雷军创办“小米”时的想法。  2011年8
期刊
私家园林沿续士人园的路子,并受到同時代文人画的影响,造园家以计成与张南垣最为知名。计成的《园冶》是中国最重要的园林艺术专著,其精髓可归结为两句话:即“虽为人作,宛自天开”和“巧于因借,精在体宜”。前一句道出了中国园林崇尚自然美的基本特性。书中所说“有真为假,做假成真”,意在以自然真山真水的构成法则来经营人工山水,使之具有真山真水的动人意趣。假并非虚假,系指人工所为,不是简单地模仿自然,而是一个艺术
期刊
1944年3月8日,日军第15军受命从缅甸突袭印度,15军派出3个师团执行这次突袭任务。  怪事就从执行这次任务开始不断出现。  从缅甸偷袭印度,需要翻过边界山。按照一般的作战经验,部队会先派先遣队去探路。先遣队路过边界一个缅甸山村的时候,发现里面聚集了许多人在参拜当地信奉的神祗。先遣队以“反动集会”为由包围了山村,并将村里的男人和小孩都杀死,将年轻女子强暴后也全部杀死。整个村子成了巨大的坟场,尸
期刊
为应对可能的威胁,在实施军事威慑等任务时,航空母舰通常以编队中的舰载机为主,并通过护航舰艇予以协同来建立大纵深、多层次的防御体系。通常,航空母舰编队的防御体系由远程、中程和近程3部分组成,编队队形更多要统一考虑有效威慑和综合防御的总体要求。  不少国家航空母舰编队通过派出1~2艘水面舰艇来担任远程警戒舰;而舰载预警机多配置在距航空母舰约200千米~250千米处,预警直升机则配置在距航空母舰150~
期刊
19世纪,英国人斯蒂文森驾驶一条游船做了为期一周的内河航行,当他结束航行在客栈收到一堆信件时,不由得十分不快,痛斥道:我付了一切应付的钱,划了这么多次的桨,没有其他目的,只是为了出国走走,可是你总想用你那无穷无尽的通信把我留在家里。你拿种种细心的小事在欧洲到处追逐我,而我恰是为了躲避这些事情而外出的。  这个“你”具体是谁?我们不得而知,但明白无误地,应该是个女人。只有女人,才会拿出上百件啰唆的小
期刊
长期失眠的人,脚掌自涌泉穴向斜上方延伸至第三、第四趾内会出现一条足纹,这就是失眠线。出现这条纹线的人需要长期靠服用舒乐、安定等药品才能入睡,或者等到好不容易睡着了,一点点响动或没有响动突然又醒了,醒了就再也睡不着。结果搞得第二天很累,没心思工作,光打瞌睡,哈欠连天的。  老年人啊,睡不着觉,早早地起来了,身体其他地方也没有什么大毛病,反正就是睡不着,这就属于生理的因素。人都有生老病死,人一老,啥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