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不文艺”

来源 :中国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uisong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久前,几个写字的朋友来云南旅行,落脚昆明时我赶着时间在晚上去酒店和她们小聚片刻。是夜,出门已华灯初上,车子在拥挤的街道上艰难穿行。当你要去赴一个约会时,不难发现昆明的路特别特别窄。
  姑娘们的聚会活色生香。拿出礼物交换,泡自己带来的茶,分享最新的养生心得,聊圈里圈外八卦无数,一个个眉飞色舞,毫无倦意。谈得畅快,时间过得浑然不觉,10点半时我起身道别,想着不要影响彼此的休息为好。她们送我到门口,却兴致勃勃地结伴去逛夜市。
  说真的,在昆明生活几年,我还不知道哪里有夜市。她们说在花鸟市场附近,我返程途中一直在想,如果那里啥也没有,岂不让人失望。谁知我这厢方回到家,已见到她们在微博上发出吃烧烤的照片。背景里街道灯影幢幢,依稀可见不少路人,乍一看,很有点成都锦里的意思。不禁哑然失笑,原先认定的昆明乏味之印象恐怕是错了,乏味的该是我自己。
  过去拿成都和昆明比较,少不得埋怨“昆明不够文艺”。记忆中,在昆明只参加过极有限的几次夜间文艺活动,去文林街的“I am living”酒吧听过演出,在昆都一间忘记名字的酒吧里看过台湾民谣影像,到海埂大会堂看《暗恋桃花源》、听音乐会,上云南剧院欣赏杨丽萍编排的《云南映象》。说起来似乎不算少,一旦抛掷到长达7年的时间里,实在幽微不可寻。素日生活再平淡不过了,只有当好友望月回到昆明,才能多出几项诸如看纪录片、听讲座、喝茶清谈之类的“文化节目”。
  对于一个曾经居住于成都玉林西路以及宽窄巷子邻近,浸淫在高密度的读书会、乐队演出、画展摄影展所充满的湿润空气里的人来说,从一开始我就对昆明的文艺生活怀着肤浅的傲慢,完全没有探究的好奇心。早年上班时还有和同事在深夜加班后去喝一杯的闲情,现在则完完全全宅在家中,两耳不闻窗外事。
  其实要发现昆明的“文艺”很容易,只要打开豆瓣网的昆明同城,各种音乐节、话剧表演等文化交流活动可谓十分丰富,节目单里时不时出现诸如周云蓬、左小祖咒、谢天笑、孟京辉、赖声川、宫崎骏等耀眼于不同领域的名字。有的是亲临现场演出,有的是他人对经典的重新演绎,水准不一,但不少参与者甚为积极。我怀疑正是参差不齐的生长态势凸显着这片土地的生机,更不用说在文林街、钱局街的某个角落里,隐藏着的那些实体书店,比如“卡夫卡”和“麦田”了。
  在文艺一词日渐尴尬的同时,我所不了解的昆明,很多人依然在坚守着。城市化进程推动着大量的形象建设,气候年复一年地走向败坏,使得我们的城市慢慢趋近,失去各自的特征。如果再去掉文艺版块,真真是天下大同,天空逐渐连成大片灰。不知石家庄、西安、兰州这些当年的摇滚重镇今日风采尚在否。说来惭愧,仿佛自己只是个伪文艺青年罢了,已经不关心这些许久。在安闲宁静的日子里,我放任着,有点不为所动老去的架势。
  又想着,将苍老作为淡出文艺生活的理由并不成立,人不只是因为年轻而文艺。文艺本身即意味着年轻和激越,密布危险、痛苦和甜蜜。同样,一座城市的丰富,大约不能少于此。
  (沈熹微:自由撰稿人,现居昆明)
其他文献
中国周刊:在中国,儒商应该是个比较有“中国特色”的词汇,你怎么看待?  茅忠群:其实东南亚也有这种叫法,就像我大学刚刚毕业的时候,有一些人也称我为儒商,这个所谓的儒商就是指你是读书人办企业。现在再这样说就是太确切了,真正的儒商应该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价值观来经营这个企业,把儒家思想作为自己的核心价值观。从这个角度,才能认为你是儒商。  中国周刊:现在“国学班”火了,你觉得它和曾经火过的“总裁班”一样
期刊
种地坚持“六不用”——不用化肥、农药、农膜、添加剂、除草剂、转基因,有了老鼠就养猫、有了蚜虫养瓢虫、土壤硬了养蚯蚓,养了两只鸽子,因为迷人的农场风光,拐来一群鸽子……这些趣事儿都发生在弘毅生态农场。  “农场主”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中国国家委员会原副秘书长、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博士生导师蒋高明。在科技时代,这个叫“高明”的博导,如此“复古”,意欲何为?  2006年7月18日,蒋高明带领一
期刊
最近,李克强总理指出,中国将深化金融改革开放,遵循市场原则,顺应发展需要,消除不合理的政策壁垒……政府正在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扩大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放宽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的准入门槛,包括金融业在内的服务业对外开放将会进一步扩大。  自从去年《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出台,其中提出“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后,改革的步伐正式加快。中国金融业在经历了几乎没有风险的野蛮生长后,伴随
期刊
《中国周刊》:您刚从缅甸回来,《西游记》在国际上反响如何?  六小龄童:在全世界观众心目中,孙悟空和六小龄童是画等号的。所以有人叫我孙老师,或猴老师、六老师、六小先生、龄童爷爷等等。  5月底,我访问缅甸。缅甸第一副总统赛茂康和缅甸外长吴温纳貌伦都接见了我。赛茂康说:“六小龄童名字已成为世界和平的象征。”吴温纳貌伦表示,自己是“悟空”的忠实粉丝。  美猴王已成了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人与人之间的一个
期刊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旅游业逐渐进入到黄金时代。  据中国旅游研究院统计,2013年中国已达到近33亿人次的国内旅游和近1亿人次的出境旅游。在这个数据背后,城市、生活空间、旅游价值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  拿距离北京仅88公里的蓟县来说,盘山的乾隆情结,独乐寺千年悠扬的钟声,原汁原味的黄崖关长城,挺拔俊秀的八仙山——有山有水有文化,并不比香山、野三坡、秦皇岛逊色多少,只是养在深闺无人知。  中
期刊
做中国农村的研究,必须要下去  石嫣着一身亚麻质地的对襟上衣和长裙,出现在《中国周刊》记者的面前。洗尽铅华。  她的微信名叫“农民石嫣”,她喜欢将自己称为“农夫”。她的先生程存旺在一旁笑言:“我们就是农夫,旗帜鲜明!”  三十出头的石嫣与丈夫程存旺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是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的博士生,师从知名“三农”专家温铁军教授。二人因曾经创办北京“小毛驴”市民农园,最早在国内践行CSA(社区支持农
期刊
“什么,土豆不是蔬菜吗?能做主食?没搞错吧!”很多人第一次和“中国土豆大王”梁希森聊天,都会情不自禁地诧异道。而看到并品尝到老梁用土豆做的馒头、水饺、面条、煎饼等后,又都啧啧称奇、赞不绝口。  “土豆学名马铃薯,早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入‘世界四大主粮(小麦、玉米、水稻、马铃薯)’。咱中国人向来不拿土豆当主粮。其实西方早在五六十年前就把马铃薯加工成全粉当主粮了。”梁希森说。  “我小时候流浪到河北讨饭
期刊
《灯,我来熄灭》这本书是在去伊朗旅行前被随手放进背包里的。  伊朗女性作家佐雅·皮尔扎德的长篇处女作,大篇幅关于普通家庭的细碎对话和生活琐事的描写。文字平实通俗,甚至是有些令人乏味的。可以想象只需一台固定在厨房方寸之地的摄像机,就能记录下平淡如水的女主人公克拉丽斯日复一日困顿厌倦的主妇生涯。  这样的叙事方式,在伊朗电影中亦很常见。如《樱桃的滋味》《一次别离》等等,冗长而无趣的角色交谈、单调的剧情
期刊
30年多前,没多少人听说过“房地产企业”这个词,中国也没有著名的“房地产企业家”。在那个时候,王石还在倒卖玉米、王健林在做参谋、杨国强是个包工头,而任志强还在部队当排长。  30多年以后的今天,这些地产界的大咖老总之名已经如雷贯耳、响彻一方,他们领导的企业也创造了一个个商业神话。但伴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批企业家们大多已是年过半百。廉颇老矣,一代老总们从“精力、体力”多方面来看,已不适合一线作战。  
期刊
据说人的味觉偏好在童年时形成,并会贯穿一生。曾看过一本书,很多米其林大厨在临终前最想吃的一顿饭多是童年时候的美味。  童年时我们的味蕾是新鲜的、敏感的,但又没经过考验的。还记得第一次喝可口可乐时差点没吐出来,只是因为心疼钱而忍住,但完全觉得那就是药。后来却喝可乐上瘾,一天一瓶。  第一次喝啤酒也觉得是马尿,难以入口,谁能料到若干年后关于夏天的记忆就是冰冷的啤酒和火热的烤串呢?  从天真无邪的孩子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