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设桥梁 促进研究深入开展

来源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zjoj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社会大课堂建设中,教研室就像一座桥梁,连接起各工作小组、学校、教师和资源单位,使信息的沟通更加便捷、畅通,也使出现的问题能够得到及时解决,保障了课程化研究落到实处。
  沟通协调排忧解难
  基层学校在实践研究中遇到困难,就会产生想得到相关部门帮助和支持的需求。如本学期,管庄学区收集了许多有关社会大课堂的优质课程资源,他们想发挥这些资源的辐射作用,但苦于没有经费来源,在技术上也较难实现。教研室及时将学校的需求与区信息网络中心进行了沟通。沟通后,信息网络中心审批通过了管庄学区申报的“朝阳区社会大课堂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星火计划项目,为成果转化解决了经费问题,并给予了及时的技术支持。在管庄学区实践探索的基础上,我们还与信息网络中心共同开发了朝阳区社会大课堂课程管理平台,为全区所有学校开展大课堂实践提供了信息化平台。不难看出,由于教研室深入学校、深入课堂,能够及时了解基层的实际问题和需求,一方面能为基层学校推进工作排忧解难,另一方面也为决策者提供了调研的第一手资料。
  合作交流物尽其用
  在资源单位课程化研究中,资源单位热情很高,但由于不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无法发挥出资源的最大价值,因此教研室就成为连接学科教学、学校师生与资源单位的桥梁,使资源发挥出更大的价值。
  研究学科教学与资源的结合点。要想发挥资源的最大价值,必须寻找每个资源与具体教学内容的结合点,最终使资源单位的资源转化成课程资源和教学资源。为此,教研室带领学科教师走进资源单位,与讲解员一起研究、梳理教学内容和资源的结合点。由于将资源单位的资源与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了对应,教师就能根据结合点开展教学设计,资源的价值得到了最大化发挥。
  合作开发学生适用的导学手册。各种博物馆资源丰富、专业性强,各种展品和解说词带有普适性,并不会因为参观学习的对象是小学生而有所改变。为了帮助资源单位更好地发挥教育功能,我们以开发适合小学生的导学手册为契机,引导小学生走进资源单位进行学习。如2010年2月,我们带领骨干教师与中国农业博物馆合作开发了《追寻农耕足迹,感受华夏文明——中国农业博物馆导学手册》,并组织部分学校进行假期实验。开学后,教研室收集分别来自学生、教师、讲解员和专业人士的意见。5月,召集骨干教师,针对导学手册的内容和形式,与博物馆请来的场馆设计专家和讲解员共同研讨、交流,并形成修改意见,最后将其印制成手册,将资源单位的资源迅速转化成学生学习实践的载体。
  突出重点引领方向
  为了推进社会大课堂的常态化、规范化建设,教研室引领基层教师明确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结合管庄学区的实际,教研室选择了中国农业博物馆、中国电影博物馆作为重点研究的资源单位,制定了四类研究专题:一是社会大课堂课程化管理的研究,涉及学区管理、学校管理、学科管理三个层面。二是利用大课堂资源增强学科教学实效性的学科整合研究,涉及一个学科在不同时段走进资源单位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研究,以及同一资源单位与不同学科相衔接的整合案例研究。三是利用社会大课堂资源规范综合实践课程的研究。四是利用社会大课堂资源开发学校校本课程的研究。由于这些研究专题是教师们与教研员通过研讨共同形成的,既明确又具体,因此教师们在研究过程中能够快速上手,并能选择自己喜欢的研究专题开展深入研究。
  学科整合拓展视野
  社会大课堂课程化研究涉及多个学科,需要多学科教师形成研究共同体,然而在日常教学研究中,教师们早就习惯了单兵作战的模式,缺少主动沟通的意识,更谈不上与其他学科教师一起进行教学研究了。由教研室牵头,则可调动多学科教研员的积极性,组成跨学科的研究团队。不同学科的教研员和教师们共同走进资源单位,不仅同自己学科的教师进行交流,还结合资源单位的资源与其他学校、其他学科的教师以及资源单位的讲解人员一起寻找教学的结合点。这种跨越学科、跨越学校的课程研究拓展了教师和资源单位人员的研究视野,丰富了教师的专业知识,保障了社会大课堂的课程研究深入、持久地开展。
  
  (北京朝阳区教育研究中心王颖)
其他文献
江南大学于2011年和2012年都承担了教育部“国培计划”高中信息技术骨干教师研修班,两年共培训了100名教师。作为一名经历了国培项目申报、课程设计、培训实施全过程的课程组织者,我深刻地感受了在“国培计划”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中,与培训专家、参培学员在交融共生,不断地互动成长。在培训过程中,“国培计划”培训专家以及参培学员都给予我不断的冲击和灵感。  听专家报告,思考信息技术课程发展  在2011年为
秉承《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精神,《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北京要在全国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随着首都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逐渐完备,学科教学整合研究的逐渐深入,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信息化逐步进入数字校园时代。可以肯定的是,在“十二五”期间,数字校园将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和工作的重点。面对数字校园时代的到来,中小学校的校长们准备好了吗? 
一、背景分析  八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在写人、记事的记叙文方面已有了一定的基础。在作文批改过程中,我发现不少学生在写记叙文时不会描写场面,文章内容干瘪,缺乏生活气息。学习场面描写是学生写好记叙文的一项基础训练。在一般记叙文的写作中,我们常常会根据表达主题的需要,在叙述事件的过程中,安排一些或大或小的场面描写。这样不仅能展示具体实在的生活画面,使文章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也有助于描写人物行为和刻画人物性格
作为一个完善的社会,我们能且应该投入更多钱来办教育,但这仅仅是解决问题的一方面而已。高质量的教育成本太高,这受制于众多的人口。在所有国家和社会,这对学校而言都是很大的挑战。因此,我们需要显著降低成本,同时提高教育质量。  看起来这是一对矛盾,我们可以试着从历史中获取一些思路。在19世纪,美国60%的劳动人口从事农业,但还是常常有粮食短缺的问题存在。今天,农业只用了不到2%的劳动人口,但粮食却很充裕
新时期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迫在眉睫,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成为“十二五”期间教育发展的主旋律。面对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命题,教育信息化是被动等待,还是主动承担起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使命?论坛期间,本刊编辑部专门采访了辽宁沈阳的带队、辽宁沈阳电教馆黄艳老师,江苏金坛的带队、江苏金坛市教育研训中心王志忠老师,广东顺德的带队、广东佛山市顺德区教育信息中心张英华老师。他们不仅与我们分享了参加论坛的收获,而且也使我们
2003年,我校开展了“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试验”,我作为第一批试验教师,有幸在专家指导下,在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融合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数学课堂教学中最需要做的事是: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认真听讲、积极思考
读吴非老师的《致青年教师》,感受最深的是:教师本身就是教育。  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来说都是最直观的教育。只要教师在,教育就时刻存在。  敬畏职业,有益学生一生成长。吴非老师认为,教师是一种危险的职业,因为教师“工作中的任何不慎将会在未来某个时刻造成严重的后果”。这就需要教师正确地、认真地对待这门职业,必须增强自身的文化素养,用自己内心的阳光照亮学生的心灵。吴非老师的学生认为,是高中的人文教育让
伴随着2013年北京市教委发布“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通知”的要求,“减负”再次成为中小学课堂教学的热点话题,如何在教学中减负增效,科学合理地利用好课堂教学的时间,使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成为我们共同努力的方向。“课堂监控与反馈系统”的研究无疑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对更新教师教学观念、转变教学行为、提升教学质量起到积极作用。  明明白白教语文  “少、慢、差、废”一直是语文学科教学的弊病
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可以成为营造课堂气氛的润滑油和催化剂。当然,信息技术应有效使用,达到一定和谐的境界,也就是说信息技术的运用应该在合适的时机寻找最佳切入点,寻找到“学会”到“会学”的最佳途径,寻找到最佳的整合点。    一、创设数学情境,激发学习“内力”    《圆的认识》一课伊始,教师由童话故事《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切入——白雪公主为了感谢小矮人的救命之恩,为他们每个人分别准备了一份礼物
生 根  英华小学是一所全寄宿民办小学,创办于1997年。经过十余年的发展,现已有74个教学班,在校生3320名。在当地,英华小学已成为一所名校,有着过硬的学校管理、优异的教学质量和良好的社会声誉。但是,怎样办学才能使学校更上一层楼,达到“邢台楷模、河北一流、全国知名”的目标,是摆在集团领导面前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经过慎重研讨、实地考察,2009年5月,“跨越式”试验正式落户英华,学校也因此发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