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部编本”语文教材采用“先识字再学拼音”的编排,篇目更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采用字源识字法不仅强调帮助学生从汉字本源出发理解汉字的构造和意义,快速识记生字,而且注重充分挖掘文字的深层文化涵义,培养、提升学生的语文素质。文章以“部编本”一年级语文教材和学生为对象,结合汉字的本质和特点,探讨利用字源识字法提高识字效率的可行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部编本”教材;字源识字;教学模式
2016年秋季,“部编本”语文教材正式被启用,对于教材的编排,除了“先识字后学拼音”之外,还有两个特点值得我们注意:第一,识字量较之前有所减少,以高频出现的字为主;第二,课文篇章大幅度更换,加入了《金木水火土》《对韵歌》等颇具中华民族特色的篇章。从这里不难看出,新教材更加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因此,如何在一年级的识字教学中自觉体现传统文化的智慧与文化育人功能,是教师在使用“部编本”教材时需要着力研究的课题。而“字源识字”作为一种追溯汉字本源的识字方式,无疑能为课堂增色不少。但如何采用字源识字法进行小学一年级的识字教学?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结合汉字构字规律进行教学
象形字在“部编本”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口耳目》和《日月水火》中集中出现,这两篇也是人教版语文教材中的重要篇章。教材配有图片和甲骨文的对照,让人一目了然,而且印象深刻。象形字大多是独体字,对这类汉字进行溯源学习能为学生以后理解偏旁部首表意做铺垫。汉字从古至今发生了许多变化,但大部分汉字在笔画与结构上都是遵循一定规律而变化的,它们始终没有与原来的造字原理截然脱离联系。现代汉字以形表意的特点仍然十分明显,在识字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这一点。
形声字是汉字的主体。在千余已识的甲骨文中,形声字448个,占20%,到汉代《说文解字》时高达80%左右(《说文解字》收字9353个,形声字7679个),此后形声字的比例一直居高不下。1991年国家语委建立“现代汉语形声字数据库”,对7000个通用汉字中的形声字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统计。统计数据表明:声符与整字的声韵调完全相同的形声字有12个,声韵调和整字部分相同的形声字有5484个,两项合计5496个,比例约占总数的80%。
综上所述,学好形旁至关重要,而理解形旁必定离不开对其追本溯源,从字源出发,能帮助学生推测出生字的大致意思。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汉字构字规律进行教学往往能事半功倍。
二、形象化汉字,注意书写
常言道:“书画同源。”在教学一年级简单生字时,可以利用参考甲骨文,利用简笔画让学生加深印象。比如“天”字可以画一个人头顶一片天的简笔画;“人”字可以画出人侧身而站,弯腰伸出手的简笔画;“山”字可以画三座“山峰”连在一起,拼成“山”的形状,让学生理解其本意,等等。
由于中国汉字的构字往往有一定规律,所以在教学指导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归类识记,比如同偏旁部首的生字在字义上有何联系。当独体字演变成部首时,教师在引导学生利用字源识记时应该注意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认真书写,不要把偏旁部首写成了独体字的模样,例如“”偶尔会有学生直接写成“足”。
三、利用信息技术演示生字演变
现代汉字经历了几千年的变化,要演示整个变化过程,只是靠简单的简笔画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借助信息技术的力量,把整个变化过程呈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借助多媒体课件,可以播放这个汉字从古至今的字形变化和相应的字义。比如“火”一部分变成了“火字旁”,一部分变成了“灬”,学生们能理解“火字旁”,但却无法联想到“灬”这个偏旁也是跟火有关的。这时運用多媒体动画演示“火”变成“灬”的过程,有助于学生理解“灬”与火的关系。这样他们也就能迁移理解“热、煮、煎、蒸”等字的大意。又例如左右结构的“休”字,一个人依靠在树旁,表“休息”意。这时可以用甲骨文演示“人靠树”的情景,形象直观地传达出字义,学生识记效率大大提高。
四、识字教学过程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
“部编本”是教育部组织编排的教材,这个版本的教材相比其他版本的教材,不受经济利益和市场要求左右,质量有所提高。其中“国家意志”有了很大的提升,把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本教材的启用,也与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息息相关。如今,随着网络的发展,各种各样的文化冲击着学生,学生接触了多彩的世界,但同时学生身上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文化也在这场文化冲击中被渐渐磨损。因此,习近平主席提出:“要从娃娃抓起、从学校抓起,做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要润物细无声,运用各类文化形式,生动具体地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高质量高水平的作品形象地告诉人们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什么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而汉字有许多生字从字源上就已经颇具民族精神,在识字教学中透过“溯源”能让学生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之美,进而感受汉字的魅力,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如第一课《天地人》的识字教学中可以通过对“天”字的溯源,出示篆文“”,让学生了解古人“顶天立地”的精神;在《大还是小》一课的识字教学中可以对“时”字溯源,出示篆文“”,通过“”表“抓持”意体会古人力图抓住易逝的光阴的奋斗精神,引导学生学会珍惜时间;在《升国旗》一课中,教学“旗”字时可出示金文“”,其本义是“扎着若干条彩绸的标识物”,表示古人对军旗的强烈感情,从而引导学生理解国旗的神圣,教导学生爱护国旗。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字源识字法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其他识字方法的辅助,如“随文识字”“游戏识字”“字谜识记”等,才能真正地、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识字效率。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2]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汉字处.现代汉语通用字表[M].北京:语文出版社,1988.
[3]高明.古体汉字义近形旁通用例[J].中国语文研究,1982(04).
[4]温儒敏.“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特色与使用建议[J].课程·教材·教法,2016(11).
【关键词】小学语文;“部编本”教材;字源识字;教学模式
2016年秋季,“部编本”语文教材正式被启用,对于教材的编排,除了“先识字后学拼音”之外,还有两个特点值得我们注意:第一,识字量较之前有所减少,以高频出现的字为主;第二,课文篇章大幅度更换,加入了《金木水火土》《对韵歌》等颇具中华民族特色的篇章。从这里不难看出,新教材更加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因此,如何在一年级的识字教学中自觉体现传统文化的智慧与文化育人功能,是教师在使用“部编本”教材时需要着力研究的课题。而“字源识字”作为一种追溯汉字本源的识字方式,无疑能为课堂增色不少。但如何采用字源识字法进行小学一年级的识字教学?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结合汉字构字规律进行教学
象形字在“部编本”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口耳目》和《日月水火》中集中出现,这两篇也是人教版语文教材中的重要篇章。教材配有图片和甲骨文的对照,让人一目了然,而且印象深刻。象形字大多是独体字,对这类汉字进行溯源学习能为学生以后理解偏旁部首表意做铺垫。汉字从古至今发生了许多变化,但大部分汉字在笔画与结构上都是遵循一定规律而变化的,它们始终没有与原来的造字原理截然脱离联系。现代汉字以形表意的特点仍然十分明显,在识字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这一点。
形声字是汉字的主体。在千余已识的甲骨文中,形声字448个,占20%,到汉代《说文解字》时高达80%左右(《说文解字》收字9353个,形声字7679个),此后形声字的比例一直居高不下。1991年国家语委建立“现代汉语形声字数据库”,对7000个通用汉字中的形声字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统计。统计数据表明:声符与整字的声韵调完全相同的形声字有12个,声韵调和整字部分相同的形声字有5484个,两项合计5496个,比例约占总数的80%。
综上所述,学好形旁至关重要,而理解形旁必定离不开对其追本溯源,从字源出发,能帮助学生推测出生字的大致意思。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汉字构字规律进行教学往往能事半功倍。
二、形象化汉字,注意书写
常言道:“书画同源。”在教学一年级简单生字时,可以利用参考甲骨文,利用简笔画让学生加深印象。比如“天”字可以画一个人头顶一片天的简笔画;“人”字可以画出人侧身而站,弯腰伸出手的简笔画;“山”字可以画三座“山峰”连在一起,拼成“山”的形状,让学生理解其本意,等等。
由于中国汉字的构字往往有一定规律,所以在教学指导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归类识记,比如同偏旁部首的生字在字义上有何联系。当独体字演变成部首时,教师在引导学生利用字源识记时应该注意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认真书写,不要把偏旁部首写成了独体字的模样,例如“”偶尔会有学生直接写成“足”。
三、利用信息技术演示生字演变
现代汉字经历了几千年的变化,要演示整个变化过程,只是靠简单的简笔画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借助信息技术的力量,把整个变化过程呈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借助多媒体课件,可以播放这个汉字从古至今的字形变化和相应的字义。比如“火”一部分变成了“火字旁”,一部分变成了“灬”,学生们能理解“火字旁”,但却无法联想到“灬”这个偏旁也是跟火有关的。这时運用多媒体动画演示“火”变成“灬”的过程,有助于学生理解“灬”与火的关系。这样他们也就能迁移理解“热、煮、煎、蒸”等字的大意。又例如左右结构的“休”字,一个人依靠在树旁,表“休息”意。这时可以用甲骨文演示“人靠树”的情景,形象直观地传达出字义,学生识记效率大大提高。
四、识字教学过程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
“部编本”是教育部组织编排的教材,这个版本的教材相比其他版本的教材,不受经济利益和市场要求左右,质量有所提高。其中“国家意志”有了很大的提升,把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本教材的启用,也与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息息相关。如今,随着网络的发展,各种各样的文化冲击着学生,学生接触了多彩的世界,但同时学生身上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文化也在这场文化冲击中被渐渐磨损。因此,习近平主席提出:“要从娃娃抓起、从学校抓起,做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要润物细无声,运用各类文化形式,生动具体地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高质量高水平的作品形象地告诉人们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什么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而汉字有许多生字从字源上就已经颇具民族精神,在识字教学中透过“溯源”能让学生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之美,进而感受汉字的魅力,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如第一课《天地人》的识字教学中可以通过对“天”字的溯源,出示篆文“”,让学生了解古人“顶天立地”的精神;在《大还是小》一课的识字教学中可以对“时”字溯源,出示篆文“”,通过“”表“抓持”意体会古人力图抓住易逝的光阴的奋斗精神,引导学生学会珍惜时间;在《升国旗》一课中,教学“旗”字时可出示金文“”,其本义是“扎着若干条彩绸的标识物”,表示古人对军旗的强烈感情,从而引导学生理解国旗的神圣,教导学生爱护国旗。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字源识字法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其他识字方法的辅助,如“随文识字”“游戏识字”“字谜识记”等,才能真正地、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识字效率。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2]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汉字处.现代汉语通用字表[M].北京:语文出版社,1988.
[3]高明.古体汉字义近形旁通用例[J].中国语文研究,1982(04).
[4]温儒敏.“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特色与使用建议[J].课程·教材·教法,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