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专业课课程思政理念与思政元素融入方式的探索研究

来源 :现代职业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7210507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課程思政建设是一项科学性、系统性的教育工程,主要体现在教师队伍建设、思政元素内容、融入的模式与方法以及课程思政建设理念和机制保障等多方面。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自2018年9月开始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在学院党委的领导下,组成“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领导小组,设计了“团队融、内容融、理实融”“课上课下联动、线上线下联动”的“三融两联动”课程思政建设模式。主要对高职院校专业课课程思政理念与思政元素融入方式进行研究。
  [关    键   词]  课程思政;“三融两联动”;专业课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07-0080-0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会议上明确指出要对专业课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行探索挖掘,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文化和责任等精神建设相融合,使专业课和思政课相结合,高校要发挥三全育人作用,帮助学生建立敬业爱岗、认真负责的职业道德精神,成为有思想、有素质、有责任意识的新时代高素养的技能型人才。
   一、思政元素与专业课融合的意义
   新时代的高职学生面临着复杂多样的社会环境,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处在可以塑造的阶段,容易受外界的影响。如果只是单一的思政课程学习,显得空洞、枯燥,欠缺具体的指导意义;如果专业课的学习中没有思政元素的结合,专业课的教学就没有思想高度,学生的素质和道德建设就会有一定的局限性。只有将两者融合促进,才能确保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
   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理念和思政元素并不是增加课程,而是在专业课程中增加活动和因素,主要是让学生的专业课程承载更多一层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二、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思政理念融入的现状分析
   (一)学生学习思政课程时间有限
   高职院校开设三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必修课,总计8学分,相比总学时占到80%的专业课而言,学生学习思政课的时间相对有限。
   (二)浪费思政资源
   很多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都隐藏于高校的各种专业课程和基础课程之中,然而在平时的课程教学之中,高校教师更加注重专业知识的教授,却在无形之中忽略了对学生思想道德方面的培养,没有一个明确的思想性教学目标。与此同时,对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不重视,使各个专业课程之中思想政治没有得到深入挖掘与应用,浪费了大量的思政资源。
   (三)缺乏沟通
   由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缺乏与其他课程教学的联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难以达成统一的思想和信念。
   三、“三融两联动”课程思政建设模式
   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确定了融入思政元素的原则、内容与方式以及项目管理机制等技术路线,提出了“让每一位教师承担好育人责任,让每一门课程发挥好育人作用”的建设目标,绘制了“项目管理、团队共建、示范引领、成果固化”和“勘探、挖掘、冶炼、加工”的路线图及立项实施、特色凝练、示范展示三个建设阶段的时间表。形成了价值引领、学生中心、循序渐进和持续改进四大原则,使全院课程思政教学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实现协同育人,确保我院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达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
   (一)建立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组建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实现团队融合
   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中,采用项目负责人的形式,每门专业课组建一支教学团队,团队由立项课程主讲教师与思政课教师组成,每个团队3~5人。每个团队对接一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为课程共建人,共建人在立项课程的教案设计、教学资料、授课内容等方面给予指导和帮助。
   实施好课程思政的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高职院校,专业课及专业实训课占到课总数的80%左右,专业课教师成为课程思政实施的主体。落实好课程思政,所有的教师要强化立德树人的课程观,教学团队建设尤为重要。在团队建设中,重点抓“三观”。
   1.强化课程育人观
   思想意识决定行动,只有通过思想教育,才能付诸行动。课程思政教学不是单纯的思想政治和专业课的教学改革,而是“为党育人”和“为国育人”的主要教学任务。专业课教师和高校要意识到大学生思想政治课程的重要性,在学科教学中,要把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建设作为自己的责任。
   2.强化课程思政体系育人观
   课程思政重点体现在课程上,体现在要形成“课程体系”而不是“零敲碎打”、各自为政的进行。《纲要》要求,按课程思政建设的整体需要,科学调整专业人才素养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按课程思政要求修改完善教学大纲、教案设计、教材编审选用、课件等,在对教学效果评价时,将课程思政贯穿于课堂教学、教学研讨、实验实训、作业各环节。
   3.强化思政循序渐进观
   “循序”就是要尊重事物的发展规律,重成长成才规律、教育规律、认知规律。而“渐进”强调的是过程,大学生在学校成长是一个过程,不同的学期有不同的学习任务。比如高职学生基本的职业素养包含认知、合作、创新和职业能力,我们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在不同的学期对其进行安排。要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和认知规律对思想政治课程的重点和侧重点进行设置。    4.强化思政持续改进观教育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与学是一个辩证讨论的过程。学生的思想在变化,所成长的环境和经历也在变得丰富,教师对教学方法和知识的见解也在不断提升,持续改进是教学质量的保证,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主体和不同的教学内容,结合当下的环境对教学课程进行改进和完善。
   (二)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思政教学内容,实现内容融合
   以学生为中心就是满足学生的需要。需求就是我们最想要的。需求如何而来?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需要具有社会性,人的发展与人的需要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无认知,不需求。需要是开发培养出来的。通过“深入挖掘各类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事物发展规律,通晓天下道理,丰富学识,增长见识,促进学生思考人生,建立对成为什么样的人、塑造什么样的品格、过什么样的生活等幸福人生的思考与追求。
   用理想信念、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当代大学生建立对真善美的需求,使其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确保学生在未来生活中获得实质性成功。
   1.融入理想信念
   融入理想信念的目的是正确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提高学生的民族信念和文化自信,肩负起民族文化的重任。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可以采用案例教学的方式进行教学,可以采用讲授或者学生讨论交流的模式,将其放在课程的初始阶段,或者结合当下的时事政治进行讨论,如世界互联网大会、中国非转基因大豆、“一带一路”等事例。
   2.融入爱国主义情怀
   融入爱国主义情怀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引导学生树立热爱祖国的正确思想,培养学生的党建文化,让学生立志听党话、跟党走,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以案例为载体,采用多媒体和一体化模式进行教学,可以向学生播放视频和理实相结合等方式进行教学。根据教学内容,选用事例,如中国制造的成就播报等。
   3.融入品德修养
   融入品德修养建设,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思政意识和文化修养。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一是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案例。二是要根据课程内容,特别是实操类课程。要做到把某一品行的养成训练贯穿始终,如食药类的诚信、良心,工程技术类的精益求精。
   (三)以价值为引领,实现理实融合
   价值的形成基于三个过程七个标准,三个过程即选择、珍视、行动。其中行动有两个标准:一是根据选择行动;二是以某种生活方式不断重复。三个过程七个标准同时具备,才能称其为价值。否则,称之为信仰、态度或除价值之外的某一事物。因而价值观教育必须落实到行动上。以中药制剂技术课程为例,实现价值引领,一是在教学设计与实施上,对中医药的优秀传统文化进行解析,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中药制药技术人才,在本专业“传承经典,融合现代”的教育理念引领下,以课程重点为重点,继承和弘扬中医学文化,培养学生树立“仁、和、精、诚”的中医药核心价值理念:引导学生持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爱护生命之仁心,行济世救人之善举;建立谦和、和谐的人际关系;发扬精勤不倦、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恪守诚实守信做良心药的行为准则。二是在实践教学上要将“仁、和、精、诚”化为具体的操守,在学生实训中强化训练,从而成为学生内生的职业行为准则。
   (四)做好课上课下联动与线上线下联动
   1.课上课下联动
   价值观教育的特点决定了专业课程融入思政理念需要做好课上课下联动,教师除了在课堂上在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融入思政元素,更不可忽视学生专业实训、调研等课下的实践活动。要在指导学生参加“互联网+”创新创业比赛、职业技能比赛等强化学习良好品质的养成训练。
   2.线上线下联动
   线上与线下的联动,就专业课的教学来说,要充分设计并利用线上教学资源与线下教学活动的功能,如线上的MOOC除了专业知识外,更多融入家国情怀、专业伦理、文化等层面的知识,线下的教学中注重养成训练等。
   專业课程思政理念和思政元素的融入,不仅让学生学到了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将思想政治潜移默化的教育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润物无声中提高自我思想意识和境界,实现思政教育向全程全员的转变,“三融两联动”模式,为高职院校探索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可供参考的范式。
   参考文献:
   [1]王雪峰.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教学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14):54-56.
   [2]胡汀.课程思政理念下的"软件测试"教学改革初探[J].科技资讯,2020,18(20):178-179,182.
  编辑 郑晓燕
其他文献
[摘 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和十九届五中全会说到“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时指出要“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高校毕业生“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有着重要的作用。以民办本科高校浙江树人学院为例,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从职业规划意识、职业目标树立、职业规划行动、职业规划教育需求四个方面研究在校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分析原因,并对学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
期刊
[摘 要] 不断完善高等职业教育、培训机制,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建立,建立健全职业院校产教融合体制机制[1],谋求职业院校校企长远、深度发展,寻求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2.0时代方向。通过分析研究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存在问题,深度剖析高等职业院校产教融合深层次问题,结合“职教二十条”,从育人角度提出产教融合背景下职业教育“2.0时代”发展模式,借助大数据采集、分
期刊
[摘 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全国教育大会等重要会议都明确提出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要求;教育部发布的“新时代高教40条”《“六卓越 一拔尖”计划2.0》所倡导的新文科建设也提出了突破传统学科自我设限,加强学科融合创新,促进新时代人才培养的要求。在新文科视域下,如何贯彻落实全员、全程、全方位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的育人要求?以小学教育本科声乐基础高音练习“大跳”音程的教
期刊
[摘 要] 介绍中职—本科衔接项目数学课程的教学现状,指出中职阶段的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为指导思想缺失、教学方法陈旧和训练缺乏。为切实提高中职阶段的数学教学水平,使学生顺利转段的同时也具备深入学习高等数学的能力,提出改进教学的建议,如采用最新的STEM教学模式。  [关 键 词] 中本衔接;数学课程;教学方法;STEM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期刊
[摘 要] 随着“互联网+”理念的深入,基于在线课程和线下教学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成为高等学校课程教学改革的新方向。以高职物流配送实务课程改革为例,通过分析课堂教学现状及 SPOC 教学、智慧教室的优势,分别从设计课程内容、开发信息化教学资源、设计在线课程、探索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课程综合评价体系等方面探討基于 SPOC +智慧教室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并进行了实践。  [关 键 词] SP
期刊
[摘 要] 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作为我国两大战略部署,其工作关键是要解决“用得上”“留得住”的人才培养问题,这离不开各方力量的支持。其中,作为技术技能型实用人才培养基地的职业院校,可以通过整合教育资源、发挥办学优势来创新工作机制、调整专业设置、优化师资配置,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工作健全人才培养结构、提供“靶向”技术服务,起到“智库”的作用。通过株洲市职业院校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工作中的经验数
期刊
[摘 要] 以市政工程技术专业中高职贯通校企合作现状为研究对象,结合企业、兄弟院校和学生三方的调研结果,分析市政工程技术专业中高职贯通专业校企合作深度融合的途径。调研结果得出,目前在制度、专业特点等因素的影响下,市政工程技术专业校企合作还处于初级阶段。为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提出校企协同育人的四个途径,即完善人才培养方案、“1+X”证书融合教育、“双导师”育人和建立信息化平台。  [关 键
期刊
[摘 要] 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师生访谈及学业成绩综合测试,对阿克苏职业技术学院开展在线教学进行调查研究,对得出的数据进行分析,跟线下学习进行比对,为更好地开展教学提供参考及可行性建议。  [关 键 词]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线上线下;效果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07-
期刊
[摘 要]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定义了职业教育是一种区别于普通教育的类型教育,1+X证书制度是《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最新提出的“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证书制度,是发展职业教育,满足国家产业结构需求的重要保障,它的实施必将推动职业教育课程建设的变化。基于类型教育视角1+X证书制度下职业教育课程建设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职业大类”课程;第二阶段属“职业中类”课程;最
期刊
[摘 要] 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的建设,为高职院校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对增强学生创业实践能力、为其走出社会创业奠定良好基础,并为学院开展创业教育、理论联系实践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以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创业实践基地为例,主要研究探索了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基地建设的途径、创业运营及管理制度以及创业基地学生及项目的进驻与退出机制,为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基地的有效建设与管理提供可以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