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证书制度下职业教育课程建设的思考

来源 :现代职业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yuanzhurenz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定义了职业教育是一种区别于普通教育的类型教育,1+X证书制度是《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最新提出的“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证书制度,是发展职业教育,满足国家产业结构需求的重要保障,它的实施必将推动职业教育课程建设的变化。基于类型教育视角1+X证书制度下职业教育课程建设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职业大类”课程;第二阶段属“职业中类”课程;最后一个阶段是对应于X证书的X课程,属于“职业小类”课程的范畴。
  [关    键   词]  类型教育;1+X证书制度;课程建设;X课程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07-0142-02
   在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为促使职业教育能够跟进产业的发展,满足市场对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国务院于2019年1月颁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第一次由国家层面将职业教育定义为类型教育。《方案》中还提出了“从2019年开始,在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以下称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并提到院校内实施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反映职业活动和个人职业生涯发展所需要的综合能力”,这是具有创新意义的一种职业证书制度。又于2019年4月,由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市场监管总局四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以下简称《试点方案》),开始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要求把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结合起来,以学生为中心,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宗旨,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改革。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必须要有与其教育功能和活动特征相契合的培养模式和评价制度,这就是1+X证书制度。在当前经济、技术、社会发展趋势下,从职业教育是一种类型教育出发,挖掘1+X证书制度下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综合能力培养规律,做好职业教育课程建设变得尤为重要。
   一、类型教育
   職业教育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目前,教育规模达到中职10300所、高职1418所、职教本科15所,与普通教育比例大体相当。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与普通教育地位同等重要,没有高低之分,只是不同的选择性成长通道,但其本质属性不同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是跨界共建的教育类型,其社会性最强,它不仅属于教育的序列,还具有人力资源的属性,与产业界、经济界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职业教育是具有职业针对性的教育类型,其灵活性很强,教育教学策略需不断调整,以适应劳动就业市场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的变化。职业教育是多样化的教育类型,其教育层次和形式多种多样,以适应不同类别的劳动就业岗位需求。职业教育是具有终身性特征的教育类型,根据教育对象每一个阶段的需求,提供教育服务,支撑个体和社会发展。职业教育是具有普惠性特征的教育类型,由职业教育的功能性出发,职业教育是一种“面向人人”的教育。因此,《方案》中对于职业教育“类型教育”的界定,是对职业教育本质认知的重要推进,并开启职业教育的崭新宏图。
   二、1+X证书制度
   鉴于职业教育是一种类型教育,有其本身特有的本质属性,又区别于普通教育,国务院下达关于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一系列实施方案,其中有一项政策就是1+X证书制度。
   关于1+X证书制度,1指学历证书,X指若干职业技能证书。1是职业教育的基础和主体,1的取得,夯实教育对象的基础,实现教育对象的全面发展与职业素养培养,体现了职业教育的教育属性。X是职业教育的拓展和补充,X的取得,补充教育对象的职业技能,更具针对性和引导性,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社会属性。1与X作用互补不可分离。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要反映出职业活动和个人职业生涯发展所需要的综合能力。院校内培训既面向在校学生又面向社会人群,院校外培训既面向社会人群又面向在校学生。各类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具有同等效力,持有X证书人员享受同等待遇。
   三、基于类型教育,1+X证书制度下职业教育课程建设的思考
   在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态势下,职业教育中原有的证书制度已经不能适应职业教育紧贴产业发展的需求,究其原因,从根本上还是原有证书制度下课程建设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一是职业院校的学生毕业时取得的职业资格证书,并不能满足将来从事某一职业的需要。以城市轨道交通车辆专业为例,该专业设有两个方向:城轨电客车司机方向和城轨车辆检修方向,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要求该专业的学生取得电工证,这对于城轨电客车司机方向的学生来说,并不能满足毕业后上岗的需要。为满足毕业要求,必须以取证为导向,在课程设置过程中,电工类课程设置得就会多一些。二是有些行业企业内的职业资格证书只面向自己的员工,并不对职业院校的学生开放,仍是以城市轨道车辆专业中城轨电客车司机方向的学生为例,该方向的学生在地铁公司要想上岗就业,就必须先取得地铁电客车司机驾驶证,但是这个职业资格证书组织方地铁公司,只面向公司内部员工,并不面向学生,在课程设置过程中,电客车司机模拟驾驶训练课程的设置相对来说就会少一些。三是职业院校设置的课程不足以支撑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在进行技能鉴定考试前,需要专门组织培训来解决这一问题。四是职业院校职业资格证书的含金量不高。长期以来,我国职业证书存在“证出多门”现象,且无法有效鉴定证书持有者的职业能力,导致这些现象的根源在于证书的竞争效力缺乏,不能应对市场检验。针对以上问题,国家实施1+X证书制度,以促进职业教育紧贴产业发展需求。随着1+X证书制度的实施,政策的最终落脚点还是在职业院校课程建设上。    基于类型教育,打破传统的学科类教学,遵循人的职业成长的逻辑发展规律,按照其发展过程中初学者、高级初学者、有能力者、熟练者和专家等5个阶段,使用合适的载体有序、高效地实现这一发展过程。建立工学结合的课程模式,系统化地解决课程领域的诸多问题,即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这一过程的实现,必须进行整体化教学设计,让学生不但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能够通过具体的工作情境获得职业意识和方法,通过团队合作学会交流与沟通并最终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在整体化教学设计过程中,学习者需要在具体的职业情境中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这就是行动导向教学。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方法指导学生进行一个学习领域的学习,即可完成某职业的一个典型工作任务,处理一种典型的“问题情境”:通过若干系统化的学习领域的学习,学生可以获得某一职业的职业资格。一个职业通常包含10~15个这样的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和描述一个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就是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和课程开发的基础。
   基于以上课程开发的理念,为更好地促进1+X证书制度的实施,将课程的实施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学期企业学习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学生轮流换岗,经过将近四个月的在岗学习,学生对这一职业所有工作岗位所涉及的专业术语和工作流程形成一种认识,这种认识是基于工作需要的认识,只停留在操作层面上,更多的是获得职业的意识和方法,属于人的职业成长发展规律中初学者的阶段。这个阶段也可以称之为“职业大类”学习阶段,相应的课程设置为“职业大类”课程。第二、三学期返回职业院校学习,通过工学结合的课程学习,能够达到理解实习阶段操作层面背后的理论知识和体系,经过八个月的学习领域课程的学习,学生基本能达到人的职业成長发展规律的第二个阶段高级初学者阶段,每一个典型工作任务的实施过程中,学生对任务的解决都有自己的思考,在专业知识和技能包括职业意识和方法方面得到提升。典型工作任务内容属于“职业中类”,相应的课程设置为“职业中类”课程。第三个阶段就是第四学期属于“职业小类”范畴。在这个阶段的课程设置上,对应于X证书设置X课程,每一个X课程学习的出口就是考取X证书。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和组合X课程,并结合“学分银行”的实施,满足一定的学分要求。经过这一阶段的学习,学生基本达到人的职业成长发展规律的第三个阶段——有能力者阶段,相应的课程设置为“职业小类”课程。第四个阶段就是最后一个学年,由于有能力阶段需要长时间的训练和积累,学生一般仍然处于有能力阶段,很难达到熟练者的程度。通过以上阶段课程的安排,解决了X证书跟课程设置不匹配的问题,能够更好地促进1+X证书制度的实施。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2019-01-24).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2/13/content_5365341.htm.
   [2]曾天山.新中国职业教育70年的发展轨迹和历史经验[J].人民政协报:教育在线周刊,2019(9).
   [3]路宝利,缪红娟.职业教育“类型教育”诠解:质的规定性及其超越[J].职业技术教育,2019,10(40):6-14.
   [4]赵志群.职业教育学习领域课程及课程开发[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0(2):1-8.
   [5]戴勇,张铮,郭琼.职业院校实施1+X证书制度的思路与举措[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0):29-32.
   [6]赵志群.对工作过程的认识[J].职教论坛,2008(14):1.
   [7]赵志群.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与学习任务设计[J].职教论坛,2008(12):2.
   [8]赵志群.专业(群)建设应重视职业资格研究[J].江苏教育,2019(28):1.
  编辑 李建军
其他文献
[摘 要] 工科学科的文化建设历年来没有得到国内各大综合性大学应有的重视,然而,工科研究生在完成必要的课程学习基础上,一般以在导师团队完成科研项目并获取实验数据为形式开展研究工作,如何发挥学科文化的育人功效,在研究生科研实践过程中实现立德树人,成为学科和团队负责人亟须解决的问题。首先阐述了学科文化的内涵和学科文化建设的意义,具体分析了国防科技大学空天力学学科文化内涵及其对研究生能力素质培养
期刊
[摘 要] 烘焙食品加工技术是烹饪与营养教育本科生的专业核心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传承中华优秀饮食文化,弘扬工匠精神,进而培养具有时代创新精神和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水平技术技能型人才。通过对烘焙食品加工技术课程的基本介绍,深入挖掘课程所体现的思政元素,就课程实施过程中如何融入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关 键 词] 烘焙食品;加工;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
期刊
[摘 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和十九届五中全会说到“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时指出要“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高校毕业生“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有着重要的作用。以民办本科高校浙江树人学院为例,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从职业规划意识、职业目标树立、职业规划行动、职业规划教育需求四个方面研究在校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分析原因,并对学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
期刊
[摘 要] 不断完善高等职业教育、培训机制,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建立,建立健全职业院校产教融合体制机制[1],谋求职业院校校企长远、深度发展,寻求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2.0时代方向。通过分析研究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存在问题,深度剖析高等职业院校产教融合深层次问题,结合“职教二十条”,从育人角度提出产教融合背景下职业教育“2.0时代”发展模式,借助大数据采集、分
期刊
[摘 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全国教育大会等重要会议都明确提出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要求;教育部发布的“新时代高教40条”《“六卓越 一拔尖”计划2.0》所倡导的新文科建设也提出了突破传统学科自我设限,加强学科融合创新,促进新时代人才培养的要求。在新文科视域下,如何贯彻落实全员、全程、全方位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的育人要求?以小学教育本科声乐基础高音练习“大跳”音程的教
期刊
[摘 要] 介绍中职—本科衔接项目数学课程的教学现状,指出中职阶段的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为指导思想缺失、教学方法陈旧和训练缺乏。为切实提高中职阶段的数学教学水平,使学生顺利转段的同时也具备深入学习高等数学的能力,提出改进教学的建议,如采用最新的STEM教学模式。  [关 键 词] 中本衔接;数学课程;教学方法;STEM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期刊
[摘 要] 随着“互联网+”理念的深入,基于在线课程和线下教学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成为高等学校课程教学改革的新方向。以高职物流配送实务课程改革为例,通过分析课堂教学现状及 SPOC 教学、智慧教室的优势,分别从设计课程内容、开发信息化教学资源、设计在线课程、探索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课程综合评价体系等方面探討基于 SPOC +智慧教室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并进行了实践。  [关 键 词] SP
期刊
[摘 要] 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作为我国两大战略部署,其工作关键是要解决“用得上”“留得住”的人才培养问题,这离不开各方力量的支持。其中,作为技术技能型实用人才培养基地的职业院校,可以通过整合教育资源、发挥办学优势来创新工作机制、调整专业设置、优化师资配置,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工作健全人才培养结构、提供“靶向”技术服务,起到“智库”的作用。通过株洲市职业院校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工作中的经验数
期刊
[摘 要] 以市政工程技术专业中高职贯通校企合作现状为研究对象,结合企业、兄弟院校和学生三方的调研结果,分析市政工程技术专业中高职贯通专业校企合作深度融合的途径。调研结果得出,目前在制度、专业特点等因素的影响下,市政工程技术专业校企合作还处于初级阶段。为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提出校企协同育人的四个途径,即完善人才培养方案、“1+X”证书融合教育、“双导师”育人和建立信息化平台。  [关 键
期刊
[摘 要] 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师生访谈及学业成绩综合测试,对阿克苏职业技术学院开展在线教学进行调查研究,对得出的数据进行分析,跟线下学习进行比对,为更好地开展教学提供参考及可行性建议。  [关 键 词]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线上线下;效果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07-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