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法治精神:对法治国家建设提出了更高的价值要求

来源 :首都教育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xdytm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法治作为现代社会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不只是一套客观的制度和规则体系,而是一种蕴含了人类理想和价值追求的精神理念。如果说法律制度是法治的骨骼,那么,法治精神则是法治的血肉和灵魂,法律制度生成和法治实践必须从法治精神中获得理念统摄和精神支撑。弘扬法治精神的提出,标志着我国法治建设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事业提出了更高的价值要求。
  关键词:法治精神;依法治国;法治国家
  
  “弘扬法制精神”是党的十七大报告在民主法治建设方面的一个新提法,这是继十五大提出的“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之后又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新命题。“弘扬法治精神”的提出和践行,意味着依法治国方略的全面落实进入了新阶段,确立和实施十几年之久的依法治国方略,正从法律制度的层面深入到法治精神的内核,从法制体系的构建升华到法治文化培育的阶段。
  
  一、什么是法治精神?
  
  法治精神是人们对法治价值的主观把握,是人们对法治的认知、情感和评价等各种心理要素的有机综合。法治精神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法治理想、法治意识和法治思维。其中,法治理想的践行是社会成员,特别是普通公民形成法治意识的关键;法治意识的提高是社会成员养成法治思维的前提和基础;而法治思维是法治国家建设的必要条件。
  法治理想是指社会成员对“法治”这一载体所寄寓的殷殷厚望和深切祈向。为什么社会成员都热切期求法治?这是因为,在现代社会,法治无论是作为一种理想,还是作为一种人类的实践经验,它给人们展示了这样一幅美好的图景:在法治那里,充满了公平、正义、平等和自由的精神;在法治那里,人格得到尊重,人权得到保障,人的尊严和价值得到充分实现;在法治那里,人们只服从法律,而不盲从于任何个人权威;在法治那里,社会关系和谐融洽,社会秩序井然有序,个人与社会、社会与国家的关系达到最大程度地协调统一。简单的说,法治之所以成为社会理想,就在于它是满足人的尊严、生存需要和社会发展的最佳方式。
  法治意识是社会成员关于法,包括法律规范和法律实践的各种现象的感知、情绪和意志的总和。法治意识在总体上可以分为较低级的感性知识阶段的法律心里和高级的理性认识阶段的法律思想理念两个层次。法治意识在主体方面也可分为两个层次,即法律职业共同体以理性的法律思想理念作为其基本素质,而其他大多数普通公民的法律意识则表现为法律心里层次。法律职业共同体,尤其是国家公职人员的法律思想理念对大多数普通公民法治意识和法治思维的形成起着坚定性的作用。
  法治思维是指按照法律的逻辑来观察、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思维方式。如果说政治思维方式的重心在于利与弊的权衡,经济思维方式的重心在于成本与受益的比较,道德思维方式的重心在于善与恶的评价,那么,法治思维的重心则在于合法性的分析,即把合法性当作思考问题的前提,围绕合法与非法来判断一切有争议的行为、主张和关系以及决定自己的行为。这里合法性标准又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以确定性的法律规范为标准判断一切有争议的行为、主张和关系,这个标准可称为“确定法标准”;二是用法律至上、权利平等、尊重他人的理念去思考和评判一切涉法性的有争议的社会问题,这个标准可称为“自然法标准”。在法治社会中,对于大多数普通公民来说,只须具备“确定法标准”的思维,我们就可以说他们已形成法治思维。
  
  二、弘扬法治精神,是法治国家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精神动力
  
  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逐步成熟,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应该进入到重视培育公民法律素养和法律信仰阶段。可以说,党的十七大提出“弘扬法治精神”,契合了时代的需要,推动了依法治国方略的全面落实。
  (一)弘扬法治精神,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
  任何一种社会制度的形成,必须有与之相应的思想理念作为其构建的指引,同时也必须有社会成员的信服和遵从作为其实施并取得实效的社会心理基础。其中,组织制度是社会治理的物质基础,思想理念、社会心理是社会治理的精神支柱。任何一种社会治理模式功能作用的发挥都离不开这“三位一体”要素的共同作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党和国家治国理政的基本模式,不仅只是一套客观的制度和规则体系,更是一种蕴含了人类理想和价值追求的精神理念。如果说法律制度是法治国家的骨骼,那么,法治精神是法治国家的血肉和灵魂,法律制度生成和法治实践必须从法治精神中获得理念统摄和精神支撑。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过程中,必须弘扬法治精神,引领社会公众形成良好的法治意识,共铸法治的精神大厦,为全面落实依法治国方略打下坚实的社会基础。
  (二)弘扬法治精神,是加强宪法和法律实施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出发,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进行了重大理论与实践创新,我国的法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推动了党和国家事业新的发展。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人们更加崇尚以人为本、更加崇尚公平正义、更加崇尚民主法治、更加崇尚和谐发展、更加崇尚政治文明。人民群众对法治建设的新期待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动力和源泉。法治精神既引导着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过程,又标志着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弘扬法治精神,就是要加强宪法和法律实施,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就是要通过宪法和法律的实施,把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理念和现代法治思想内涵全面落实到立法、行政、司法、法律监督、公民行为和党对法治建设领导等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上,协调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依法执政、法治社会建设,全面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和谐。因此,弘扬法治精神是加强宪法和法律实施的必然要求。
  (三)弘扬法治精神,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市场经济不是万能的,有好的市场经济也有坏的市场经济,两者区分的标准就是看有没有严格的法治精神;法律也不是万能的,有法律不一定有法治,我们追求的目标应当是市场加法治。法治精神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灵魂,成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依靠完备的法制和理性的法治精神,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还很不完善,需要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秩序。科学发展也离不开法治,要从法治上体现以人为本,依法统筹兼顾地发展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法治同样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强有力的保障。通过弘扬法治精神,把法治渗入到市场经济的各个领域,渗入到科学发展的各个环节,渗入到人民民主的各个过程,法治才能真正发挥好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才会完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立也会顺利进行。
  (四)弘扬法治精神,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要求,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措施保证。建立在社会主义民主基础上的社会主义法治,营造一种规范、有序的社会状态,是和谐社会的目标之一。具体来说,就是社会主义的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公民权利和自由依法得到保障,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社会主义法治是社会各个方面行使权利、履行义务,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最高准则,是处理社会矛盾、协调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普遍依据。弘扬法治精神,有助于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实现,促进社会和谐。
  
  三、弘扬法治精神,全面落实依法治国方略
  
  党的十七大提出,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保障公民合法权益。同时提出具体部署,要求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精神,形成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社会氛围。现阶段弘扬法治精神,应当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作为:
  (一)通过健全法的运行,在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方面有所突破。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科学回答了什么是法治、什么是社会主义法治、为什么要实行社会主义法治、怎样实行和实现社会主义法治问题,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内在精神和灵魂。有什么样的法治理念,就会表现出什么样的立法、执法、司法、守法行为。我们应该尊重法律,用法律权威、法律至上的理念来指导实践,用法律的思维来决策。要加强立法工作,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提高立法质量,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要加强司法工作,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优化司法职权配置,规范司法行为,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和权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要加强执法工作,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充分推动宪法和其他法律的实施,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全面推进依法行政;要加强对执法活动的监督,完善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机制,确保权力正确运行;要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的法治意识和法治理念。通过健全法的运行,在全社会普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在全民中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让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转化为执政党、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全体公民的自觉行动,从根本上夯实厉行法治、奉行法治、笃行法治的基础。
  (二)通过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在培养公民社会主义法治意识方面有所突破。弘扬法治精神,关键是广大人民群众这个群体,他们的法治意识有无决定着建设法治国家的进程。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要治理好国家,首先主体自身要有法治素质。而法制宣传教育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础性工程,是提高公民法治意识和弘扬法治精神的重要途径。我国已进入“五五普法”阶段,普法的效果是公民的法治意识普遍提高,但离法治国家对公民的法治意识要求还有一定距离,尤其是广大农村和基层的公民法治意识淡薄的情形比较突出,法治思维还没有形成,依法行事和权利意识比较缺乏。
  在现阶段,大多数普通公民,可能没有机会直接地接触法律,只是从自己生活状况变化的过程中来感受法、体验法,从而形成对法的直观的、是与非的简单价值判断。这种简单的价值判断对大多数普通公民法治意识和法治思维的形成至关重要,也就是说,普通公民法治意识主要来源于此。因此,我们要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让普通公民有更多的机会接受学习,帮助他们树立法治意识,帮助他们理解法治精神。因为,如果公民感受到法治理想或者说法律所蕴含的价值主张能给他带来现实利益,他们对法治就会有一种信服和遵从的心里和意识。而法治理想一旦被人们接纳,就会内化为其思想的自在之物,使法治的精神理念与人的本质相互融通,就形成法治思维,使守法由国家力量的外在强制转化为公民自己对法律的权威以及法律所内涵的价值要素的认同,从而就会严格依照法律行使自己享有的权利和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养成自觉守法的习惯。
  (三)通过弘扬法治精神,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方面有所突破。法治国家的法治文化是指实现了法治的国家和社会所应具有的文化。在这样的国家和社会里,法治本身就意味着一种特定的社会文化类型、文化体系。它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法治为核心,以民主为实质的社会文化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治文化体系,是指以依法治国为原则、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为目标的法治理念,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得到充分贯彻的展开和体现。法治文化应该是融注在人们心底和行为方式中的法治意识、法治原则、法治精神及其价值追求。一个国家的“法治文化”,就是这个国家的法律制度、法律机构、法律设施体现出的文化内涵和公民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所持有并遵循的以法律价值观为核心的心里意识与行为方式。在一个社会中,只有倡导法治精神,培育法治文化,促成法治思维的普遍形成,特别是促成国家公务员法治思维的形成和提升,才能驱动普通公民积极守法、理性守法,才能促使公民严格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和履行自己的义务,自觉运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和利益,主动抵制破坏法律秩序的行为,法治也就不会是“空中楼阁”。如果一个社会的公共决策者和广大公民不能认同并习惯于按照法律允许或要求的方式去观察、分析和判断问题,建设法治国家将会成为一句空话。
  我国长期封建社会的历史使得法治文化是单薄的,人治文化却是有其较深的根基。与法治国家建设相适应,法治文化必将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建设法治国家的进程中,物质性、技术性的法律制度相对容易构建,甚至可以移植引进,但是,法律制度若要真正地发挥作用并实现其价值,则必须要有与之相应的法治理想、法治意识和法治思维作为文化思想基础。当代法治文化追求的终极目标是从根本上扭转“人治”的状态,彻底改变“权大于法”的现象,使人在一个公平正义、有序和谐的社会环境中得到自由而全面地发展。法治是与正义、公平、民主、自由、人权、秩序、和谐、安全、发展等诸多社会价值要素天然地联系在一起的,法治文化就是法律价值的复合体,法治文化的培育和形成过程就是法律价值实现的过程。
  法治作为现代社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不只是一套客观的制度和规则体系,而是一种蕴含了人类理想和价值追求的精神理念。如果说法律制度是法治的骨骼,那么,法治精神则是法治的血肉和灵魂,法律制度生成和法治实践必须从法治精神中获得理念统摄和精神支撑。弘扬法治精神的提出,标志着我国法治建设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事业提出了更高的价值要求。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检察日报》,2007.10.25
  [2]潘弘祥:如何弘扬法治精神[N],《检察日报》,2007.11.12
  [3]肖扬、曹建民等主编:当代世界法制与中国法制建设,[M],中央党校出版社,2005.8
其他文献
摘 要:《女神》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的意义和贡献在于表现了狂飙突进的五四时代精神及对于光明和力量的歌颂,而奇特的想象扩大了诗的表现领域,诗的抒情性与个性化的本质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关键词:《女神》;艺术成就;五四精神;创作个性  《女神》是郭沫若的第一部新诗集,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具有杰出成就和巨大影响的新诗集。《女神》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的意义和贡献在于,集中而强烈地表现了冲破封建藩篱、扫
期刊
摘 要:由于思维方式的不同,英汉语在表达上有着很大的区别,而广告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使用的语言极其精炼浓缩。在英汉广告的对比中更能发现英汉语的差异。本文主要采用数据统计法,分别选取了30例英汉语中常见的广告,并对其中的动词和介词使用情况进行简单分析,旨在说明英汉语在语言本质上的显著区别。  关键词:广告;英汉语区别;动态;静态
期刊
摘 要:口译员做同声传译和大型会议口译时压力巨大,特别是为总理作翻译更是关乎国家形象,因此口译能力研究及实践都很重要。在口译过程始终,口译员都发挥着极大的主体性,因此本文主要从较长段落,文化缺省,经典名句三方面探究口译员的主体性,最后总结了口译员发挥主体性的原则。  关键字:主体性;口译; 主体性原则  1951年9月,傅雷在《重译本序》中提出:“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
期刊
摘 要:在哥特式小说《弗兰肯斯坦》中,年轻的科学家弗兰肯斯坦创造了一个可怕的怪物,而在阅读过这篇作品后,许多学者和读者都将弗兰克斯坦视为怪物的“父亲”,因为他给予了怪物生命。但是本文从佛洛依德的潜意识论出发,结合小说中的具体事件及弗兰肯斯坦的内心独白,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即:怪物是弗兰肯斯坦的化身,它不仅是弗兰肯斯坦的影子,更是他内心欲望的反映,或者说是他潜意识的产物。  关键词:弗兰肯斯坦;潜意识
期刊
摘 要:戈尔丁的作品多以揭示人性恶为主题。他在几部作品中都曾赋予主题人物以伴有幻象的癫痫症状。本文以其争议作品《黑暗昭昭》中邪恶代表苏菲的癫痫表现为研究对象,试图探讨这种伴有幻象的癫痫症状与主题揭示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人性恶主题;伴有幻象的癫痫症状;主题揭示;苏菲  Theory of Hysteria  In his Studies on Hysteria, Freud elaborates
期刊
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进行了艰辛探索,付出了巨大的劳动。他把社会主义、现代化与中国具体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提出了“走自己的路”的现代化道路思想,不仅初步确定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战略,而且勾勒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框架。但是由于其后来“左”倾思想的发展,以及在诸如阶级斗争等重要理论问题上的失误,他最终没有找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道路,但为今天的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历
期刊
摘 要:燕京大学作为中国著名的教会大学之一,有其独特的办学特色和理念。纵观当代的大学像这样有特色的大学屈指可数,无论从思想、环境、校风,还是师生关系上都表现出不同于其他大学的一面,从而得到了近代许多大学生的青睐。本文试图探讨燕京大学办学特色,以便为当今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燕京大学;办学特色;办学理念;办学模式    燕京大学作为教会大学,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产物。燕
期刊
摘 要:叙事心理治疗备受关注,因为它引导当事人通过人和问题的分离、用解构人生故事的方式对待问题,并帮助当事人重写故事。这增强了当事人的信心与动力感,对当事人的成长非常有利,特别适合大学生群体。本文在简述叙事心理疗法的基础上,总结了它对大学生成长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叙事心理治疗;大学生;成长;积极作用    前言    如果你要了解一个人,最好的方法莫过于了解他的人生故事。每个人的人生都在他的故
期刊
一、西北政法大学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概况    西北政法大学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设在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自2000年开始招生以来已创办十一年,经过改革、建设和发展,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和师资队伍,积累了较为丰富的人才培养经验,目前已培养七届、460多名毕业生。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设在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该学院开
期刊
摘 要:艺术设计专业体系构建以其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群为根基,在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群中,《设计概论》属于专业引导课,是基础理论课程群的逻辑起点,也是联结基础理论课程与专业设计之间的重要中介,为学生提供全面的设计基础知识框架和基本理念。目前艺术设计专业基础理论课教学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通过《设计概论》课程教学为切入点,认为构建整体贯通和可持续性发展的艺术设计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群生态教学模式是有效路径。  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