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 “貌” 辨 “色” 巧 应 对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9501one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作为“以专业的眼光赋予学习者和学习以价值的人”,当幼儿在科学活动中产生问题时,要善于利用幼儿提出的问题,及时记录和评价幼儿提出的问题,深入分析幼儿问题的类别、提问的倾向,通过相应的回应策略来激思引路,帮助幼儿明确科学探索的方向,支持幼儿深入探索。面对幼儿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热情,教师要依据不同的形式、根据幼儿的不同发展水平随时调整自己的回应策略,支持和推动幼儿的自主学习、主动建构、整体发展。
  策略一:“深化”——鼓励幼儿探索问题
  当判断幼儿的问题有价值时,教师应采用强化、鼓励的策略,必要时还可灵活调整原有计划,追随孩子的思维。如:在镜子系列活动中,小朋友在生活中为镜子找了很多的朋友——光碟、银纸、玩具金元宝、不锈钢的碗、勺等。可是在进一步观察的时候,有小朋友发现从碗和勺子中照出的自己的脸会颠倒或者是变形。于是,一个“镜子的朋友怎么了”的问题就被提出来了,我就和孩子一起深入探寻这两个镜子朋友和镜子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虽说幼儿的这个问题偏离了本来的目标与计划,但是能帮助幼儿了解平面镜和凹凸面镜的不同,拓展了对幼儿对镜子认识的外延。抓住有价值的提问鼓励幼儿在原有水平上层层深入探索,既能丰富知识,建构概念,又能让孩子有意外收获之喜悦。
  在鼓励幼儿探索问题的过程中还可创设幼儿探索、实验的条件与机会,引导幼儿自主收集材料,在实践体验中寻求问题的答案。
  策略二:“嫁接”——链接产生新问题
  “问题”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认知冲突,幼儿的问题往往是五花八门、天马行空式的,那么如何让这些散点式的问题能引起大部分幼儿的共鸣呢?此时就需教师把幼儿生成的不同问题进行有效链接,形成新的有价值的问题。如,在“牙宝宝王国”时,发现孩子对动物的牙齿产生了兴趣,提了很多问题。“老虎和狮子有了牙齿是问了吃肉吗?”“马、羊、牛的牙齿和老虎的样子长的一样吗?”“为什么鸡和鸭没有牙齿?”“同样是野兽,为什么大象的牙齿不用来吃肉的?”我把孩子的诸多问题链接在一起,提出了新问题“哪些动物没有牙齿?”“食草动物和食肉动物的牙齿有哪些区别?”“哪些动物的牙齿具有特殊的作用?”,这个链接而成的新问题,顺应了幼儿的需要的,引起幼儿的共鸣,帮助提升孩子对动物牙齿的正确认识,为幼儿及时理清了思路,形成正确的认识。
  有时幼儿提出的问题没有显性的教育价值,有时会使教师显得尴尬或一时无从回答。如教师回避不谈,会抑制幼儿提问的意识,但如果教师能巧妙地嫁接成有价值的问题,就会推动活动的深入开展。此外,对幼儿的问题教师要作出价值判断,我们追求的是幼儿对现象的兴趣与探究,而不是很有深度的“钻研”。
  策略三:“商议”——引导幼儿讨论问题
  在“玻璃和镜子”的单元活动中,发生过这样一次有趣的讨论。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操作和研究后,有一位小朋友提出了一个问题:“镜子的后面有秘密的,如果把它的外包装(镜子外面包着的一层塑料)拆了,镜子会变成玻璃吗?”当这个问题提出后,幼儿马上分成了两派:一派认为,只要把镜子的外包装拆了,镜子就会变成玻璃了。而另一派则持反对意见。大家争得不可开交,于是我就鼓励孩子们说说自己的理由。孩子们各抒己见,争的不可开交。甚至有孩子提出要把镜子拆开来。看来幼儿探究的欲望还真不小!不弄明白决不罢休。于是,我拿出了一块旧镜子,而且后面的水银已经脱落了一部分了。孩子们在摆弄中发现原来玻璃后面再涂上一层东西就会变成镜子。在教师引导和幼儿相互讨论的过程中,他们区分了镜子和玻璃的本质。通过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把自己的想法、见解,与同伴、教师进行交流讨论,不仅能把自己的见解告诉同伴,而且又从同伴处获得了新的信息,从同伴的思维中得到互相得到更多的启示。
  策略四:“留疑”——推动幼儿探究问题
  在做“吹泡泡”的科学活动中,幼儿对突出如何才能吹出特大的泡泡?于是教师就和孩子们一起带着疑问进行实验,寻找获得成功的原因。是不是吹泡泡的铁丝圈可以再大点?还是泡泡水还应该更浓一些?或者是吹的时候要注意什么?最后,教师与幼儿经过查找资料,发现了问题的所在:铁丝圈需要绕一圈棉线才能吹出特大泡泡来。让幼儿自己动脑寻找答案是自己获取知识最简便的途径,效率比直接得到要高出好几倍,这样的应对策略不仅让幼儿获得了问题的答案、更重要的是让幼儿掌握了学科学的方法。
  留给幼儿一些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并来报告自己的点滴发现。如果教师经常留一些时间给幼儿,那么久而久之,幼儿就会知道从哪里可以找到问题的答案,从而变得善于观察、乐于思考。
  策略五:“迁移”——点拨幼儿思考问题
  当判断幼儿提出的问题有潜在价值时,教师应进行适当点拨,将问题引向显形价值方向。如,在“小芽快快长”的活动后,小朋友时时关注着自己的小豆芽生长情况。有一天,小朋友发现第五、六组的小豆芽都打蔫了。有的说“会不会是长虫子?”有的说:“是不是被太阳晒死的?”从幼儿的提问中,我关
  注到了“植物的生成需要什么条件”这个幼儿感兴趣同时又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适时的对幼儿进行点拨, “把研究引向一个明确的方向”。当幼儿在积累了大量感性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思考、推理等一些列思维过程,将感性经验逐步上升到幼儿易懂的科学道理上,这样才能帮助幼儿构建新知识。
  当幼儿在科学活动中提出问题时,教师只有抓住孩子抛过来的问题“球”,以适当的方式去接,并以适当的方式把“球”抛回孩子。这种有效的应对策略便成为问题能否保持、能否展开、能否深入、能否解决的关键,成为幼儿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接受性学习”为“探索性学习”的途径,成为能否有效地促进幼儿的科学活动向纵深发展的要素。
  【作者单位:苏州阊西实验幼儿园 江苏】
其他文献
美国音乐家莫塞尔所说:“音乐欣赏在一定意义上是音乐活动的基本形式,是作曲家和演奏家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而我们的音乐课堂教育,就是为了让幼儿能成为音乐的“知音”,音乐的“消费者”、“享用者”。既然音乐欣赏在音乐教育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认为应该从以下方面来加强音乐欣赏教学。  一、引导幼儿自主成为音乐欣赏主体  (一)“听”的参与是欣赏作品的关键。  1、提问法——是在听前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给幼
一、运用情景激趣,丰富教学方法,聆听感受音乐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聆听声音始终是音乐课堂的主要内容。而运用情景法是小学音乐课堂最常用的。  1、悬念导入主题情景  生动形象的设置悬念是启动学生激情的添加剂,它可以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从而把学生带到特定的情境中,加快学生理解音乐的过程,使其如临其境,尽情参与。例:教学《青蛙找家》时,教师首先用童话般的语言描述小青蛙四处奔波,一会儿捉害虫,一会儿嬉戏玩
随着教育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电教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日益广泛。电教媒体以其生动的形式,强大的容量,互动的特性,丰富了语文内容的感性天地,拓展了学生的想象空间,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遵循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依据教材内容恰当地运用电教媒体,能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最终实现教学的最优化。  一、运用电教媒体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新教材的兴趣”
中国画是个与西方绘画区别甚大的绘画体系,中国画是那种“释”、“道”、“儒”相统一的文人画,更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很长一段时间,关于中国画的讨论一直没有间断,有人认为“中国画已不适合时代潮流”,而应抛弃传统笔墨和诗书题款形式,将其“送进博物馆”;也有人指出中国画要想有所发展,可只保留其意境要求或白当黑的布局特色,甚至只剩宣纸水墨的材料,再嫁接西方现代绘画的造型、色彩、构图等绘画元素。现实中的中国画画
“解放眼睛,使他们能看;  解放双手,使他们能干;  解放头脑,使他们能想;  解放嘴巴,使他们能谈;  解放空间,使他们能在大自然、大社会中获取知识;  解放时间,使他们有时间从容消化所学、从容思考所学。”   ——陶行知  先生的话折射出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追求,其内涵从旧有的单纯强调学生的思想解放或行为解放直接提升到对学生的主体性解放和生命的解放。不得不佩服先生对教育的高瞻远瞩,在新课程改革日益
课程源于生活,生活是第一性的。《品德与生活》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回归儿童真实的生命活动之中。对于儿童来说,只有他自己的生活才是对他有意义的、真正的生活;对于品德教学来说,只有引导儿童关注和“实践”他自己的生活,才会成为有意义的教学,只有引导儿童学习和学会创造他自己的生活,才会成为有效的教学。因此,《品德与生活》课必须立足于儿童的生活,与他们的需要、愿望、情感和体验相联系。  一、走近生活,在快
新课程改革倡导绿色理念,呼唤有效课堂,主张让孩子们在绿意盎然、勃发着生机与活力的空间里,充分舒展身心、放飞灵性,从而真正的实现生命的价值。那么,如何为学生打造广袤丰盈、灵动韵致的有效空间呢?笔者认为,主要应以“情”为突破口,再辅以教师各种因势利导,开合有度的调控,定会带来事半功倍的效应并使学生的活力与潜能在这片有效空间中不断地焕发出光彩、不断地纵深延续。  一、激情,让语文课堂成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
为了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作为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英语教师,应在日常工作中致力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因而采用故事教学法就成了小学英语课堂有效教学的重要选择,那么如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进行故事教学呢?笔者带着这一问题和自身的教学经验作出以下几点仅供同行参考与交流的浅见。  一、概述  在小学英语实际教学中经常发现一些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低下,教学质量也难以与其它学科的教学质量相媲美。而究其根源,并非
在小学英语学习中,流畅自如的表达、标准地道的语音是衡量学习者运用英语能力的高低,检验英语学习成功的标准。然而,对于小学生来言,要学习一门外语,还要把它学好,实属不易。缺乏语言环境,儿童主要靠模仿来丰富语言,并使语言规范化。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充分重视模仿学习的作用和意义,切实提高学生在交际中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  一、对“音”的模仿  1、模仿语音、语调  正确的发音对语言学习者来说,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课外阅读作为一种课堂的延伸和拓展引起了广大教师的关注,课外阅读既能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又能丰富学生的生活,陶冶情操,开发智力,从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课外阅读应该从低年级抓起。但在指导小学低年级课外阅读的实践中,笔者发现存在以下一些常见问题:1、有些家长认为低年级孩子识字少,课外阅读有障碍,不需要太早开始阅读;2、有的教师和家长急功近利,迫切地想要看到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