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赤壁》电影的音乐荡气回肠,表现战争的交响乐惊心动魄,牧童的短笛声舒心悦耳,周瑜孔明的古琴曲胜过千言万语,尤其是阿兰演唱的主题歌,上集的《心战》和下集的《大江东去》,时而磅礴、时而幽渺的音乐格局,听得观赏者心灵震颤,这部电影的音乐与画面的配合可以说是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关键词]交响乐 牧笛声 古琴曲 阿兰歌
《赤壁》是一部气势恢弘的史诗电影,它有与电视剧《三国演义》不一样的创新的故事情节,有不落案臼的刷新了的主人公性格,有波澜壮阔的征战场面,有气壮山河的浪漫情调,还有荡气回肠的影片配乐。尤其是阿兰演唱的主题歌,上集的《心战》和下集的《大江东去》,时而磅礴、时而幽渺的音乐格局,听得观赏者心灵震颤。这部电影的音乐与画面的配合可以说是珠联壁合、相得益彰。
惊心动魄的交响乐
《赤壁》的电影音乐由日本的岩代太郎大师创作。影片当中的配乐呼应了曹操逼宫、赵云大战长坂坡、周瑜练兵、八卦阵围歼曹兵、孙尚香侦查江北水寨、小乔夜探曹营、草船借箭、借东风以及火烧连环船等故事情节,国际管弦交响乐元素贯穿中国史诗式主题,气势恢弘汹涌澎湃。
交响乐突出的特点是能够充分发挥弦乐、木管、铜管、打击乐器的音色、音域的特色。新颖的配器,使多种乐器相互补充,协调默契。从而产生雷霆万钧的磅礴气势、细腻感人的绚丽色彩,造成表现力极强的艺术效果。例如对于长坂坡大战的配乐,通过管弦乐和定音鼓的精妙配合,生动再现了激烈残酷的战争过程。各种打击乐器的多变节奏带来强烈的意境感,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贝司等弦乐器又充分体现出情节性。从曹操追兵的剑拔弩张,新野百姓扶老携幼的艰难逃亡,到赵云单枪匹马的横冲直闯,再到关羽、张飞与曹兵凶猛交战的厮杀呐喊,这些多层次的丰富意象,全都在定音鼓的各种音色、技法,以及小号、圆号、长号、低音号等管乐的合奏中纤毫毕现地表现出来。观众可以听见兵刃相博,听见马蹄践踏,听见如雨飞箭的凌厉呼啸,听见战场上和影剧院中的每个人心头共同的压抑和爆发。交响乐的节奏是战争的呼吸。也是观众的脉搏。
其实,音乐所表达的内容是难以用语言文字来描绘的。莫扎特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用文字可以表达的,那我何必还写音乐呢?”这句话说明了他写成音乐的正是用文字无法表达的东西。本来,交响乐的特长不在于描绘。也不在于叙事,它的长处是抒情。比如听到快速急促节奏的音乐,我们就心跳加快,心情激动,情绪紧张:听到慢速徐缓节奏的音乐。我们就心平气和,舒适安逸。但是电影音乐与银幕画面紧密配合,画面为音乐提供视觉景象的冲击,音乐为画面从听觉上煽起观赏者激情升腾的烈焰,两者搭配起来恰似如虎添翼,大大增强了艺术作品的感染力。美国音乐心理学家默塞尔说:“视听结合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现象,即使是音乐家也十有八九同普通人一样有这种表现。”《赤壁》影片中表现战争的交响乐犹如电闪雷鸣,配合影片鲜明的画面,视听结合起来产生了惊心动魄的强烈的艺术效果。
悠然自适的牧笛声
西方哲学家圣托马斯·阿奎那说:“凡是一眼见到就使人愉快的东西才叫做美的。”依次类推“凡是一耳听到就使人愉快的东西也叫做美的。”《赤壁》影片中就有这么一段“一耳听到就使人愉快的”安闲恬静、适宜自得的牧笛声,那真是淳朴自然的天籁之音,美妙无比!演兵场上刀枪碰撞、杀声震天,千百将士凶猛操练,一缕笛音袅袅悠悠从山坡上翩然回旋飘落下来,沸腾的校场霎时间一片肃静。三军将士侧耳倾听。主帅周瑜深深地陶醉在轻松徐缓的旋律中,他极目远眺,郁郁葱葱的青山、烟波浩渺的江河尽收眼底。诸葛亮手挥羽扇也在凝神欣赏,这动人的笛声宛如眼前轻纱般晨雾中的楼台殿阁、若隐若现的小桥流水。清波泠泠、塔影巍巍、花香阵阵、鸟语声声,此时的江南草木仍未凋落,风光依旧旖旎。竹笛要在独奏中才能彰显其魅力,它是孤独而美妙的乐器。笛声需要的是大背景中的留白。只有静谧的气氛才能衬托出那种清凉的音色和那种透明的情愫,如涧水一般清澈,如月色一般空灵。这首乐曲旋律优美亲切,音色轻灵亮丽,风格质朴自然、节奏舒适悠然、结构简练完整,乐曲如同一幅描绘江南美景的水墨丹青,又似一杯沁人心脾的雨前清茗。
把表现战争的交响乐与牧童的笛声对比一下可以看到,前者是高密度、紧张粗犷、不协和的复杂音响,表现的是惊心动魄的情态和危机四伏的意境:后者是低密度、松弛纯净、协和的单纯音响,表现的是平静愉悦的情态和舒适安逸的意境。由紧张到松弛的转换,既是剧情变换的需要,也是观众欣赏音乐的心理转换的需要,“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如果老是张而不弛,就会把听众累死,谁能受得了。
一曲牧笛对于故事情节的开展和人物性格的表现具有重要作用。老汉的水牛被盗。他不敢打扰正在操练水兵的都督,只能在山坡上等候。不料牧童无意间吹响的竹笛声,却平息了喧嚣的兵演武斗,祖孙尚不知是福是祸,惊恐不安。周瑜用刀修刮了竹笛,使得笛声更加明亮流畅。牧童再吹,响彻山林。周瑜“谢谢”他优美的吹奏。周瑜得知老汉为了找牛而来,发现了盗牛的士兵腿脚湿透,既要严明军纪宣布“按律当斩”,又命军士们全都趟水,保全了几个偷牛人的性命。稳定了军心。大将甘兴归还水牛,跪拜老汉,全军下跪道歉,场面十分感人。表明吴军官兵齐心协力,领军将帅大智大勇,只有这样的军队才有希望打得赢这一仗。诸葛亮称赞“这样的军队能用!”还称赞江南水师人人都喜爱音律。
当观众跟周瑜、诸葛亮、水师官兵一起听赏牧童吹笛时,所有人全都沉浸在悠扬婉转的旋律起伏之中,用内心无声的歌唱来领会每个乐句的韵味,用想象和情感来包容每一个流动的音符。笛声已经不再是外在的、独立的、异己的客观事物,而是融化于每个人心中的审美对象。这种审美体验表明,“人是在对象上面意识到他自己的:对象的意识就是人的自我意识。……对象是人的显示出来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客观的自我。”笛声证明人们的听觉审美能力,使得人类能够从外在的对象中意识到自己的本质。意识到自己是“肉体的、有自然力的、有生命的、现实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
牧童的笛声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什么是音乐?什么是美?什么是音乐美?
音乐是人类为满足听觉感性需要与表现内心感受需要而创造的丰富而有序的声音组合体。
马克思对美作出的规定: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感性显现。音乐美是人的本质力量通过丰富而有序的声音组合体的感性显现。
泄愤励志的古琴曲
在《赤壁》影片中,周瑜不是被诸葛亮吟诵“铜雀春深锁二乔”的诗句激怒而决心抗曹,而是“不谈政事只抚古琴”,通过二人的古琴对奏表达了“必须打这一仗”的决心。这首
[关键词]交响乐 牧笛声 古琴曲 阿兰歌
《赤壁》是一部气势恢弘的史诗电影,它有与电视剧《三国演义》不一样的创新的故事情节,有不落案臼的刷新了的主人公性格,有波澜壮阔的征战场面,有气壮山河的浪漫情调,还有荡气回肠的影片配乐。尤其是阿兰演唱的主题歌,上集的《心战》和下集的《大江东去》,时而磅礴、时而幽渺的音乐格局,听得观赏者心灵震颤。这部电影的音乐与画面的配合可以说是珠联壁合、相得益彰。
惊心动魄的交响乐
《赤壁》的电影音乐由日本的岩代太郎大师创作。影片当中的配乐呼应了曹操逼宫、赵云大战长坂坡、周瑜练兵、八卦阵围歼曹兵、孙尚香侦查江北水寨、小乔夜探曹营、草船借箭、借东风以及火烧连环船等故事情节,国际管弦交响乐元素贯穿中国史诗式主题,气势恢弘汹涌澎湃。
交响乐突出的特点是能够充分发挥弦乐、木管、铜管、打击乐器的音色、音域的特色。新颖的配器,使多种乐器相互补充,协调默契。从而产生雷霆万钧的磅礴气势、细腻感人的绚丽色彩,造成表现力极强的艺术效果。例如对于长坂坡大战的配乐,通过管弦乐和定音鼓的精妙配合,生动再现了激烈残酷的战争过程。各种打击乐器的多变节奏带来强烈的意境感,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贝司等弦乐器又充分体现出情节性。从曹操追兵的剑拔弩张,新野百姓扶老携幼的艰难逃亡,到赵云单枪匹马的横冲直闯,再到关羽、张飞与曹兵凶猛交战的厮杀呐喊,这些多层次的丰富意象,全都在定音鼓的各种音色、技法,以及小号、圆号、长号、低音号等管乐的合奏中纤毫毕现地表现出来。观众可以听见兵刃相博,听见马蹄践踏,听见如雨飞箭的凌厉呼啸,听见战场上和影剧院中的每个人心头共同的压抑和爆发。交响乐的节奏是战争的呼吸。也是观众的脉搏。
其实,音乐所表达的内容是难以用语言文字来描绘的。莫扎特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用文字可以表达的,那我何必还写音乐呢?”这句话说明了他写成音乐的正是用文字无法表达的东西。本来,交响乐的特长不在于描绘。也不在于叙事,它的长处是抒情。比如听到快速急促节奏的音乐,我们就心跳加快,心情激动,情绪紧张:听到慢速徐缓节奏的音乐。我们就心平气和,舒适安逸。但是电影音乐与银幕画面紧密配合,画面为音乐提供视觉景象的冲击,音乐为画面从听觉上煽起观赏者激情升腾的烈焰,两者搭配起来恰似如虎添翼,大大增强了艺术作品的感染力。美国音乐心理学家默塞尔说:“视听结合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现象,即使是音乐家也十有八九同普通人一样有这种表现。”《赤壁》影片中表现战争的交响乐犹如电闪雷鸣,配合影片鲜明的画面,视听结合起来产生了惊心动魄的强烈的艺术效果。
悠然自适的牧笛声
西方哲学家圣托马斯·阿奎那说:“凡是一眼见到就使人愉快的东西才叫做美的。”依次类推“凡是一耳听到就使人愉快的东西也叫做美的。”《赤壁》影片中就有这么一段“一耳听到就使人愉快的”安闲恬静、适宜自得的牧笛声,那真是淳朴自然的天籁之音,美妙无比!演兵场上刀枪碰撞、杀声震天,千百将士凶猛操练,一缕笛音袅袅悠悠从山坡上翩然回旋飘落下来,沸腾的校场霎时间一片肃静。三军将士侧耳倾听。主帅周瑜深深地陶醉在轻松徐缓的旋律中,他极目远眺,郁郁葱葱的青山、烟波浩渺的江河尽收眼底。诸葛亮手挥羽扇也在凝神欣赏,这动人的笛声宛如眼前轻纱般晨雾中的楼台殿阁、若隐若现的小桥流水。清波泠泠、塔影巍巍、花香阵阵、鸟语声声,此时的江南草木仍未凋落,风光依旧旖旎。竹笛要在独奏中才能彰显其魅力,它是孤独而美妙的乐器。笛声需要的是大背景中的留白。只有静谧的气氛才能衬托出那种清凉的音色和那种透明的情愫,如涧水一般清澈,如月色一般空灵。这首乐曲旋律优美亲切,音色轻灵亮丽,风格质朴自然、节奏舒适悠然、结构简练完整,乐曲如同一幅描绘江南美景的水墨丹青,又似一杯沁人心脾的雨前清茗。
把表现战争的交响乐与牧童的笛声对比一下可以看到,前者是高密度、紧张粗犷、不协和的复杂音响,表现的是惊心动魄的情态和危机四伏的意境:后者是低密度、松弛纯净、协和的单纯音响,表现的是平静愉悦的情态和舒适安逸的意境。由紧张到松弛的转换,既是剧情变换的需要,也是观众欣赏音乐的心理转换的需要,“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如果老是张而不弛,就会把听众累死,谁能受得了。
一曲牧笛对于故事情节的开展和人物性格的表现具有重要作用。老汉的水牛被盗。他不敢打扰正在操练水兵的都督,只能在山坡上等候。不料牧童无意间吹响的竹笛声,却平息了喧嚣的兵演武斗,祖孙尚不知是福是祸,惊恐不安。周瑜用刀修刮了竹笛,使得笛声更加明亮流畅。牧童再吹,响彻山林。周瑜“谢谢”他优美的吹奏。周瑜得知老汉为了找牛而来,发现了盗牛的士兵腿脚湿透,既要严明军纪宣布“按律当斩”,又命军士们全都趟水,保全了几个偷牛人的性命。稳定了军心。大将甘兴归还水牛,跪拜老汉,全军下跪道歉,场面十分感人。表明吴军官兵齐心协力,领军将帅大智大勇,只有这样的军队才有希望打得赢这一仗。诸葛亮称赞“这样的军队能用!”还称赞江南水师人人都喜爱音律。
当观众跟周瑜、诸葛亮、水师官兵一起听赏牧童吹笛时,所有人全都沉浸在悠扬婉转的旋律起伏之中,用内心无声的歌唱来领会每个乐句的韵味,用想象和情感来包容每一个流动的音符。笛声已经不再是外在的、独立的、异己的客观事物,而是融化于每个人心中的审美对象。这种审美体验表明,“人是在对象上面意识到他自己的:对象的意识就是人的自我意识。……对象是人的显示出来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客观的自我。”笛声证明人们的听觉审美能力,使得人类能够从外在的对象中意识到自己的本质。意识到自己是“肉体的、有自然力的、有生命的、现实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
牧童的笛声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什么是音乐?什么是美?什么是音乐美?
音乐是人类为满足听觉感性需要与表现内心感受需要而创造的丰富而有序的声音组合体。
马克思对美作出的规定: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感性显现。音乐美是人的本质力量通过丰富而有序的声音组合体的感性显现。
泄愤励志的古琴曲
在《赤壁》影片中,周瑜不是被诸葛亮吟诵“铜雀春深锁二乔”的诗句激怒而决心抗曹,而是“不谈政事只抚古琴”,通过二人的古琴对奏表达了“必须打这一仗”的决心。这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