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摄有方 自然天成

来源 :文物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shineaig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清代就被誉为“画圣”的王翚(1632-1717),属于“集古人之大成”类型的杰出画家,为清初“四王”之一,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此《江南春色图》轴为王翚晚年所绘设色山水真迹,纵127厘米,横44厘米。麦黄色绢本质地。清乾隆时期宣和装原裱,青花缠枝莲纹瓷轴头。此图绘巍峨远山,上有佛塔耸立,下有古寺掩映其间。中景云雾缭绕,村郭落落,农舍毗邻,大地回春,绿草萋萋,运河横贯其间,行行归燕,草亭隐约。近景田畦纵横,士人行走其间,牧童晚归,池塘水暖,芦鸭悠游,一派田园风光。
  此图在晚清民国初期经由著名收藏家王鹿泉、王席珍(金石山房),徐世昌等人赏鉴或珍藏,是流传有绪的王翚晚年之作。
  
  题识钤印的考证
  
  王翚在题识中提到“壬辰清和朔画于西爽阁之南轩下”,壬辰,即康熙五十一年(1712),王翚时年81岁;清和朔是清和月朔门的略写,即农历四月初一。西爽阁,画史中只说是王翚在虞山的画室名称,至于西爽阁是何时开始在画上题写的,语焉不详。根据王翚传世作品来排比,我们推断大约是在康熙三十七年(1698)开始用的,如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清王翚画山水册》之一的《仿赵孟頫九夏松风》,此册画于康熙己丑年(1709),这是最早见到的工擎自题作画于西爽阁的作晶。另据王翚《深山幽居图》上长题:“康熙岁次已丑(1709)腊月既望摹王右丞笔法于两爽阁之南窗下,海虞耕烟散人王翚。”也验证了这一年王翚使用这个斋号。此外,还有同年的《仿黄鹤山樵秋山萧寺图》也自题:“康熙岁次已丑腊月既望摹于西爽阁之南窗下,海虞耕烟散人王翠”。
  王翚在81岁这一年画了许多山水佳作,如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的《秋树昏鸦图》《江干七树图》轴(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藏各一轴)和《夏五吟梅图》轴等。在这一年里,王石谷曾外出到杭州一次,又请人刻了一方纪岁印即本图在题识下钤盖的“清晖老人时年八十有一”篆书白文方印。此印与“上下千年”篆书朱文圆印都是作者的重要印记。前者仅在这一年中使用过,而后者则需要考证并说明此印的来历。按照孙伯渊、刘九庵以及杨仁恺等老先生的说法,钤盖“上下千年”圆印章有三个规律,一是款识中署某某年某某月的晚年作品往往有此印,如本图的“壬辰清和朔”,即年月齐全时才钤此印;二是王翚晚年的代笔画如杨晋、王畴等人的捉刀之作则不钤此印,以示区别;三是钤此印者为“每尺价银一百两”的精心之作,为王晕晚年润笔的标识。那么,王翚的这方章是从何时开始使用的呢?遍查王翚晚年作品,最早见于67岁的作品上,而此时正是王翚“望七归来”的时间,即与他返归故里的时间相一致。
  此帧右侧边绫上钤有“鹿泉心赏”篆书朱文方记。经考,此印为收藏家王鹿泉的鉴赏印。王鹿泉(?-1932),山东济南人,1902年任山东济宁知州(旧误为山东督军),颇有政声,1910年谢职。1922年5月,壬鹿泉与萧应椿(1856-1922)等人募集股金在济南成立山东工商银行,并设分行于天津(地址在今天津和平区睦南道)。王鹿泉久居天津,收藏甚丰。他去世后,绰号“刘彪”的次子将家中所藏明清名人书画陆续卖出,如王翚《卢逵草堂图》册等传世名作就辗转被天津艺术博物馆收藏。本图右隅钤有“瞍斋秘笈”篆书朱文方印,这是大总统徐世昌的鉴藏印。徐世昌(1854-1939),字菊人,号弢斋,晚号水竹邨人,斋名退耕堂。光绪十二年(1886)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东三省总督、体仁阁大学士等职。1918年曾任大总统。1922年至1939年,徐世昌退居天津英租界20号路咪哆士道(今天津和平区泰安道)寓所,平时以写字、作画、赋诗、编书自娱。他精于鉴赏,喜好收藏法书名画,清官旧藏沈周《仿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卷就曾归入徐氏瞍斋秘笈。徐世昌的“弢斋秘笈”之印要晚于“退耕堂秘籍印”,而与“瞍斋珍赏”是同时期的,为徐氏退出政坛后隐居天津时的用印,这说明此件作品是经过徐世昌收藏的。
  
  图绘何处风光?
  
  此图古风幽远,风光无限,左上部有行楷题识;“清气扑人湖面水,幽声到耳树头风。人家蚕老樱桃过,恰似淮南四月中。壬辰清和朔画于西爽阁之南轩下,耕烟散人王翚。”题识中的七言诗,其实是元代诗人萨都剌(约1305-约1355)所作七律《过界首驿》中的前四句,只是略改第三句“麦黄蚕老樱桃熟”为“人家蚕老樱桃过”,其余相同。被誉为“元代第一诗人”的萨都剌曾赴虞山、高邮地区旅游并为此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词,抑或王翚对此诗另有理解才将第三句改动一下以求动静结合——“人家”是动的,而“麦黄”是静的,更加形象生动。
  王翚晚年的书法相对于早中期规范拘谨的书写样式有较大的变化,书体由中年的董其昌式的楷书、行书变为行楷,且随意自然,笔法变得流利轻松,多喜欢用短颖狼毫写出,但笔法要比董书硬挺,如题识中的“水”“耳”字等等。此外,其晚年所署名款中的“翚”字,“羽”趋扁,“車”开张,这也是王翚署名款的个人风格。
  萨都刺的这首诗描绘了高邮界首驿的风景。高邮界首驿是京杭太运河上的一座著名的水陆兼备的驿站,驿站鼎盛时期拥有驿马65匹,驿船18条,马夫和水夫200余人。那么王晕的画是不是画高邮附近的风景呢?
  王翚自“望七之年”倦游归来,便息影家园,试图摆脱身不由己的应酬,在安闲自得的生活中优游笔墨。其间虽偶游苏州、高邮、太仓,与老友话旧,但主要在虞山(今常熟)自己的画室来青阁,西爽阁中活动。图中景色当是从虞山至高邮间的田园风光。另据邵宝《驿站即事》诗:“盂城驿前吟夕阳,高邮湖上好秋光。红粉菡萏初经雨,绿满蒹葭未受霜。远浦有波皆浴鹭,近堤无路不垂杨。南来时见吴江棹,却倚船窗问故乡。”应当说王晕家乡的景色正是画中所绘的“近堤无路不垂杨”“南湖新涨水连天”“清气扑人湖面水”的旖旎风光。每年的农历四月正是虞山、高邮的春季,而本图王犟题写的创作时间即壬辰清和朔(1712年农历四月初一)与萨都刺诗中的“恰似淮南四月中”十分吻合。
  另从图中的点景人物来看,石桥、木桥上的两个人物与岸上草堂内的人物遥相呼应,恰如年长于王翚的著名诗画家归庄(1613-1673)在《三月望日游虞山》诗中所写的情景:“虞仲山头眺夕晖,严公祠畔揽芳菲。香车粉黛山如笑,画舫笙歌水欲飞。病客彷徨扶竹杖,故人邂逅启荆扉。乱氽少见繁华景,潦倒尊前未拟归。”从图中的远景塔与古寺可知其地应在虞山附近的福城,比王辇略早的诗人徐崧(1617-1690)在《丙辰九日过福城》诗中描绘了此地景色:“爽阁今初到,凭栏似镜 中。一山来翠黛,双塔耸寒空。池冷芙蓉落,垣颓薜荔红。故人曾此宿,好为寄诗筒。”清初的虞山是人文荟萃的地方,许多明末遗老遗少都来到这里,是钱谦益、归庄、金圣叹,徐崧等诸多明末清初大文人聚集的地方。
  
  晚年的重要代表作
  
  学术界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从37岁一直到67岁为王翚绘画中期,从68岁至86岁谢世的这十余年间,是王翠艺术精进不息老而弥笃的晚期。其实,我们从诗学意境的角度来总结,王犟的晚年山水画有两种风貌,一种是与本图的风格特征一致的,即以纳摄专取虞山近景、突出嘉木茂华的故乡风光为主,以表现意趣幽闲的作品,如79岁时所作《柳岸江舟图》轴、81岁时画的《秋树昏鸦图》轴(故宫博物院藏)为其代表作。另外一种是精研各家,冶为一炉的“古法我用”作品,非写实景的作品,多是绘山水中的峰峦万变、烟云吞吐、草木映发,在郁密苍润的气氛中,又极尽楼阁、舟桥、行旅、牧放的描绘之工。此类作品以81岁时画的《江干七树图》轴(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藏各一轴)和《夏五吟梅图》轴(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为代表作,以及公认的晚年代表作《云山竞秀图》卷。
  《江南春色图》为纳摄虞山附近风景的“写实”,即以虞山附近风景为主题,如果是晚年的重要代表作,那就说明本作品与《柳岸江舟图》轴、《秋树昏鸦图》轴可以平分秋色,或者是超过那两件作品才能说它是代表作。以下重点比较本图《江南春色图》(以下称《春图》)与《秋树昏鸦图》轴(以下称《秋图》),因为同是81岁时所画,同是流传有绪的作品。
  庞元济旧藏的《秋图》轴载入《虚斋名画录》,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图中远山连绵起伏,用的是巨然矾头山、董源浅渚画法,中景烟江浩渺,近景树茂竹繁,用的是李成、唐寅画树法,写竹用的是吴门画派沈周的画法,林下草堂高士悟对,人物刻画精致,但多以唐寅画法出之。如果说够得上是王翚晚年代表性作品的话,应当是笔法灵活多变、人画俱老,自由挥洒、老而不僵、苍而不嫩的作品才可以说是他晚年的代表作,而《秋图》并不足备,这里并不是说《秋图》画得不好。相反是笔墨构图精致到位的一件仿古融古佳作。再看《春图》,王翚以严肃不苟和精进不息的态度来创作此件作品。堪称王晕晚年的力作之一。其特点有三:
  一,《舂图》笔笔苍老而精邃,画法不再拘泥于一家或几家的笔法,老辣而放纵的笔法令人叫绝;《秋图》为表达唐寅的诗意,而把李成、赵大年、王蒙等人的笔墨形象贯通在自家的体貌中,和谐一致,生动自然,堪称“集其大成”的上品。
  二,《秋图》是背临,而《春图》是创作,画于1712年,且有两年前的相类似的稿本可依,即康熙四十九年(1710)所作绢本《王翠摹古山水册》(台北故宫博物院)中的第四幅,但构图视角是平视,近景也与Ⅸ舂图》不同,然此开册页上的行楷书风及七言诗则与本图一致:“清气扑人湖面水,幽声到耳树头风。人家蚕老樱桃过,恰似淮南四月中。”因是册页中的一开,只钤“王翚之印”“石谷”印记。
  三,从画法上看,《春图》比《秋图》更具有代表性,令人拍案叫绝的是此图的画法,远景用笔疏落,塔与寺则为点睛之笔。中景点景人物、村落都笔笔到位,用细线刻画得明晰利落,南归雁的姿态考究,均以精细的笔法表现出来。近景树木的高低错落、曲直向仰、纵横穿插等关系显示出高超的绘画组织能力。画中皴染不多,但愈加显示出老辣精熟的功力。早已不再为古人所束缚,笔法相当自由圆熟,功力臻于无以复加的地步。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王翚81岁所作《江南春色图》轴是他的代表性作品,无论从构图、画法还是在笔墨情趣上,都比我们过去公认的王翚晚年作品要好,一是毫不逊色,二是对比一些已经确认为其晚年代表作的作品,如《秋树昏鸦图》轴,《江干七树图》轴、《夏五吟梅图》轴等,从中可以更清晰地认识王翠晚年的作品——两种风貌的作品中,要以写实作品而论,此件作品当居翘楚的地位。另外,也由此证明了一个重要的史实,晚年的王翚仍是精进前行、老而弥坚地求索,绝不是前人所说的“一味仿古”。
其他文献
胶州市地处山东半岛西南隅,物产丰饶,向有“金胶州”之誉,历史悠久,文化发展源远流长。远在4000多年前,先民就已创造了具有滨海特点的大汶口、龙山文化。夏商属莱夷之域,到西周始有“莒”“计”“介”等建置的记载,秦在介地置黔陬县,西汉又有计斤,郏、祓等县和候国,到东汉皆并入黔陬县。北魏孝庄帝永安二年(529年)始置胶州。古老的“金胶州”给后代留下了无数瑰宝。  胶州市博物馆收藏了几件珍贵的商周时期青铜
期刊
郑为是上海博物馆研究馆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1922年出生在上海松江老家,七岁丧父。抗日战争爆发后,随母移居上海。  郑为15岁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学习西画,课余在当时难民收容所识字班教课并担任《新文字报》编辑。1939年,他只身离开已成孤岛的上海,从香港、越南转道至云南昆明,考入刚从湖南转迁至昆明的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学校校址在昆明安江村,那是一个十分贫苦的山村,房屋基本为草房,只有两座古庙
期刊
关于八大山人的绘画作品,这些年来一直出现在业内业外喜爱他绘画的人们眼中,他的那些被我们看过一眼便终生不忘的、可称之为极其“桀骜不驯”的画作,更是让人们不惜以千金倾囊购入。但是,我们习见的八大山人作品,却大多是他的花鸟作品,似乎这些作品能符合一般读者从八大山人一生行履的介绍文字中得到的“标准”,之后再从他的花鸟画中,按图索骥得到“准确的”诠释,并由此窥见他的内心世界,所以,他的花鸟画“值钱”。与其说
期刊
2008年9月,在江苏淮安市楚州区河下古镇竹巷街的河道改造工程中,挖掘机从河道的三米以下处挖出文物,经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和淮安市楚州博物馆等文物部门探查,确认为一处元、明时期龙泉窑瓷片堆积遗址。  瓷片堆积的厚度在0.1-1米之间,堆积表面距现有地面高度为0.22米之间。在瓷片堆积的西北角下,发现有芦席。经过初步统计,出土龙泉窑瓷片约11万片,粗器和精品都是少数,大多数瓷片质量一般,其中以碗为多
期刊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收藏之风大盛。在门类众多的收藏品中,古典家具备受青睐,尤其是明清古家具,年升值率在20%左右,未来有很大的增值空间,因而得到极高的重视。但是,受经济实力和收藏条件所限,众多明清家具收藏家,大多以收藏中小件家具为主,极少有人涉猎家具中的重器、大器——床。安徽省马鞍山市收藏协会副会长、安徽省收藏协会理事、马鞍山金龙公司董事长刘维就是这极少数人中的一位。  刘维从19
期刊
越窑青瓷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秘色瓷”制作精美,釉色纯正,更是越窑青瓷中的瑰宝,是越窑自东汉创烧以来,在长达一千余年的发展历程中所达到的最高成就,不仅得到唐宋统治者的青睐,成为贡品,更被当时的文人墨客所赞颂。因此,“秘色瓷”成为越窑青瓷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于“秘色瓷”,最早记录于唐代陆龟蒙的《秘色越器》诗中,此后历代都有记载,然众说纷纭,致使秘色瓷长久以来跟它的名字一样神秘。
期刊
衣着随便,为人朴实,谈吐随和,走在大街上就像随处可见的心宽体胖的火师傅,绝想不到他是鼎鼎有名的收藏家、文物鉴赏家。这就是京城大玩家王世襄。他使井市的“雕虫小技”登上了大雅之堂,不经意问“玩”出了一片新天地。  6年前,王世襄从专门来华的荷兰王国约翰·佛利苏王子手中,接过旨在鼓励全球艺术家和思想家进行交流的荷兰克劳斯亲王最高荣誉奖。作为荷兰享有极高声望的文化奖项,克劳斯亲王奖每年颁发一次,其中最高荣
期刊
结识赵卫,读他的画作,已有多年了。临到写他时,我才找到那个维系着他人生与艺术的结,这就是冷峻。  这里的冷,不是冷清,而是冷静,是一种行为类型与情感、情绪的表达方式;这里的峻,不是险峻,而是严峻,是一种思维类型与理性的组织手段。  冷峻是赵卫人生的主要支点。  冷峻是赵卫艺术的基本格调。  赵卫和他的艺术不等于冷峻,但得之冷峻。  1957年,赵卫出身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其父母都是学理工的。一个艺
期刊
天才引导的进程    “一部好书能影响几代人”,这话在中国传统家具界具有现实意义。  “进入家具收藏界研读的书主要是王世襄先生的著作。”从事矿产和地产投资的吴文辉,困玉结识天津商学院教授赵世杰,2006年受命托管了赵世杰30多年收集的350余件明清家具,从爱玉人变为传统家具发烧友,其知识储备主要来源于著名学者王世襄先生的《明式家具珍赏》《明式家具研究》等著作。东方四美居的邬涛还清楚地记得自己的第一
期刊
据目前统计,元青花完整器在全球的存世量仅有400多件。海外以传世品为主,主要收藏于土耳其、伊朗、美国、美国、日本等国家,约有200余件;国内以大陆出土品为主,大多收藏于博物馆、考古所、文物管理委员会或文物保护中心,涉及全国20多个省、30多个城市的60多家单位,总计起来亦有200来件;除大陆外,中国香港葛氏天民楼、香港金氏静乐轩、台湾鸿禧美术馆和台北国立故宫等也收藏了近40件。但其中以土耳其托普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