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师如何提高语文教学能力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bott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语文教师都明白语文教学其实是展现语文教师个人语文素养的平台,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语文专业技能和自身的语文修养,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打铁还需自身硬。那么怎样才能提高自身的素质呢?
  一、语文教师首先要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要传授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自存一桶水。因为语文教师素养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优劣。提高语文教师的素养,首先要加强教师自身文学素养的培养。语文教师提高自身文学素养的方法,主要有“三多”:
  1、多读。就是多读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感受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欣赏作品中的精美语言,领悟作品中的写作技巧。一句话,要像蜂蜜采花酿蜜一样多读文学佳作,以增强自身的文学鉴赏能力。
  2、多写。就是多动笔,写出自己的作品,包括教学论文。作为语文教师不仅应把自己锻炼成为教学上的行家,还要成为写作上的“杂家”。语文教师有了创作经历,讲授课文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3、多体验生活。就是经常走出校门,到现实生活中去,把握时代的脉搏,感受群众的喜怒哀乐。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也是创作的唯一源泉。语文教师多体验生活,有助于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有助于文学创作,提高自身 文学修养。
  二、语文教师应强化教学中的创造性
  传统的教学方式过于强调以本为本,总是依赖于教材依赖于教学参考书,侧重强调语言基础知识的传授,忽视了语文教学的创造性。这就束缚了语文教师的手脚,使得他们习惯于在教学中循规蹈矩。可以想象如此缺乏创造性缺乏对课文整体把握的教学,只能造成语文课堂生动性、文学性的“缺席”,难以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新的语文教学大纲强调整体感知课文,要求学生能够学会欣赏文学作品。这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学语文教师松了绑,同时也为语文课堂的创造性提供了可能。
  1、教学理念新。这是创造性课堂的前提条件。思想是行动的指南,教学理念不新,就不可能有教学实践中的创新之举。因此语文教师要自觉树立敢于创新的意识,敢于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说不。
  2、教学语言新。教师在上课之前必须精心准备,吃透教材,使之烂熟于心,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自己的独到见解,才会创造出富有个性的鲜活的教学语言。
  3、教学方法新。繁琐的分析、一味的灌输、机械的练习等教学方法已不适应当代语文教学改革的要求。作为中学语文教师要提供教学效果,就必须在教学方法上创新,在基础上的创新。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是一些优秀中学语文教师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语文教师要善于培养自身的审美感受能力
  语文语文,重在于“文”。语文教师不仅仅是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播者,更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践行者。所以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陶冶自己的文化情操,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审美感受能力。那么怎么样才能培养审美感受能力呢?
  1、我们说视觉和听觉是审美感知的两种主要官能。所以,培养审美感受能力的源泉来自于文学作品。朱光潜说“美感起于形象直觉”,文学作品是作者用来表达思想感情和审美观点的,语文课的审美教育也源于作品的语言。语文教师要善于学会通过对作品语言的剖析,使自己感知语言的形象美、内涵美和思想美。教学中应最大限度地将课文的审美因素与自身的审美标准接轨。这种接轨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恰当地融入生活的内容,启发学生进行美的联想。吟诵李白的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时,出现在我们的脑海里何止是黄河呢?也可能是浩瀚无际的大海,也许是一泻千里的瀑布,也许是滚滚东去的长江之水……想象在脑海中插上腾飞的翅膀,审美的感受更加丰富多彩。
  2、语文教材所选的文章,无不体现着美的不同方面,或者歌颂伟大,或者歌颂纯真;或者歌咏伟大,或者歌咏平凡,这些美丽的华章无不寄寓了作者美的情感。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学习中要了解人的自身情感和内心世界,以便更好地理解课文所要传达的真实感受。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诗中所表达的是对时间无情的流逝世事沉浮的唏嘘感叹,同时作者想到自己满腹经纶却无用武之地,再对比当年意气风发的周郎,“一时多少豪杰”,不免心中无限惆怅。这里的伤感之美,如果教师只是简单地停留在诗句的字面解释上,是无法挖掘出来的。
  诚然,以上所谈的三个方面并不是各自独立各自割裂的,而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的。文学修养的提高在于审美感受能力的培养,这两个方面做好了,才有可能在语文课堂上出现创造性的教学模式。也只有经常进行创造性地语文教学模式的探索,才能发现自己存在的不足,才能给自己有目标地进行充电,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业务能力。
其他文献
所谓的“课外阅读”就是指学生在课外的各种独立的阅读活动,是课堂阅读的继续与发展,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它是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不仅可以巩固课内所学过的读写知识、提高阅读的写作水平,还能拓宽知识,陶冶情操,培养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清代的袁枚说过:“读书如吃饭,善吃者长精神,不善吃者长疾瘤。”那么,我们如何让课外阅读成为这些“学困生”的家常便饭呢
期刊
“刘”姓在我国是较为常见的一个姓氏,出现的时间也很久远,中学语文课文《鸿门宴》的主角之一就是刘邦。但如果我们从古文字学的角度考证“刘”字的字源时却会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作为我国最早的一部古文字典籍,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中却无“刘”字的记载。常识告诉我们,凡《说文》上查阅不到的字,均是在东汉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许慎的《说文》成书之后出现的字。而“刘”字作为汉朝的国姓,可
期刊
在初中教育阶段,作文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体现,学习作文的过程应是包括积累、技法、思维、境界、成文、评改等多种因素的认识和掌握的一个系统工程。而作文的评改是作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评改是学生作文素养的体现,对学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交给学生评改作文的权利,让学生成为作文评改的主人,培养学生自己评改作文的能力,不是教师偷懒的行为,而是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在传统作文教学中,学生只能按教
期刊
同学们作文中出现的人物常常是千人一面,公式化的,要么就是大大的眼睛,圆圆的脸蛋,黑油油的辫子,苗条的身材。这样,美是美了,但到底是写谁的呢?放在谁的身上都行,缺乏个性,让人感到单调、呆板、沉闷,没有生气。  那么,如何才能把人物写活呢?除了描写人物常用的技巧如:富有特征的肖像,个性化的语言,细致入微的心理刻画,准确生动的行动描写外,我们还可以从他的行为事迹方面去选材。因为人因事显,事由人起,通过选
期刊
一、充分运用远程教育资源中的教学参考资源进行备课  目前远程教育资源包括多种学科,内容之丰富,信息量之大,范围之广,检索之方便,已经成为教师备课时优先考虑的内容。民族地区由于地域偏僻,备课资料不丰富,以前备课时,教师总要花很多时间通过翻阅书籍、上网等方式查找资料,备课的实施中却存在着“教案之和”“网上资料的拼盘”等诸多问题,使备课误入歧途。当我们使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后,节约了许多查找资料的时间,解
期刊
宽容,是天地间一束最温暖的阳光,能融化凝结在心中的坚冰;宽容是水,它流淌在教师对学生爱的海洋中;宽容是桥,它架在学生与教师的心灵之间,创造着神奇,传递着感动;宽容更是一粒爱的种子,她会在学生的心中萌芽。  所以,我们在做教育时,要宽容些,要给孩子成长的时间。  班中,有个叫小A的女孩,我刚接班时,发现她和周围的同学有不同。 她时而少言寡语时而又一语惊人。经过多方调查和了解,原来她的父母很早离异。她
期刊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鼓励、引导学生养成语文学习的好习惯,就小学语文而言,教师一定要鼓励学生养成对语言文字吸收和表达的好习惯,即听、说、读、写的好习惯,学生一旦养成这些好习惯,将受益终生。  一、听的习惯  “听”在人们正常的生活和工作中是须臾也不可离开的,有教育心理学者观察统计,“听”在
期刊
中考语文复习不仅需要恒心与耐力,更需要我们关注复习时学生的一些思维盲点,如能突破这些思维盲点,语文复习就会取得高效率。  一、请给思考留三秒钟  孔子《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请学生解释“知”一词含义,学生答案是“预习”,“知新”,新的知识确实需要通过预习来知道,可是这里是“温故”而后“知新”,温习已掌握的知识从而领悟新的知识,“知”为“领悟”之意。作为一名初三即将毕业、将要
期刊
预习是上好语文课的重要环节之一,是学习过程中的第一步,它作为课堂教学的前奏,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预习对新课教学处于有准备的心理状态,便于增强听课的目的性,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一、预习现状  1、家长认识不足,重视不够:老师布置的预习是为了自己减轻负担,第二天上课容易上,这样却是加重了家长的负担;学生回家预习就是先让家长给提前讲解一遍,这样还要你们老师做什么?  2、布置和检查任
期刊
巴金说:“ 我们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它们教育我们,鼓励我们,要我们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用这些人类最美好的精神食料滋养学生的灵魂,让学生在文学的长廊畅游,从而培养学生阅读能力、辨别是非的能力、艺术鉴赏能力……  一、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原因  1、课标的要求《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