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质量

来源 :魅力中国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pzcz19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教育改革的进程下,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教育越来越被重视.而小学作文作为语文教学中最为关键的部分,对于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重视作文教学,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实施作文教学,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和写作能力,促进语文教学的发展进程.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9)16-076-01     《社戏》是中学语文里的一篇传统篇目,新编七年级《语文》(人教版)下册又收录了这篇文章。鲁迅笔下的双喜,虽然是他塑造众多人物形象中的一个不算太起眼的人物,但鲁迅对待这样一个人物的语言,仍然是认真组织和锤炼的,仍然能体现他的运用语言精炼的特点。  鲁迅笔下的双喜是一个聪明伶俐的孩子头。在《社戏》
中图分类号:I0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9)16-075-01     台湾作家颜元叔的散文《荷塘风起》,以自然流畅的笔法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物我交融的人化自然——创作者的内心世界与自然界浑然一体,在清新爽目的意象之中寄托着作者对于自然对于社会对于生命的深刻思索,让我们为自然界的美丽倾心、赞美的同时,又不得不从另一个角度对现代文明侧目以观:在和谐的背后,其实漫溢着人与自
适当改变作业的批改方式,不仅可以弥补“√”“×”判断方法的不足,还能从学生解题思路、能力、习惯、情感、品质多方面综合评价了学生作业,还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
摘 要:本文从审美教育的角度界定,认为历史具有广阔的阐释空间和时代的灵性,能不断与人们对话并带来全新发现,让人们在阅读历史著作中充分体现主体价值及美的享受;分析中学历史审美教育对人审美意识的培养的重要意义及其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中学历史 美育的意义 审美意识 美育的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9)16-079-01     何为美育?
摘 要:学案导学按照新课标的要求,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及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关键词:自主学习 自主探究 自主创新 团结协作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9)16-078-01     一、英语课堂教学的本质思考    初中英语课程改革的目的是
Split-root solution culture was used to study the promoting effect of lanthanum on rice (Oryza sativa) growth and its physiological mechanisms. Results sho w t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23.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9)16-080-01     了解历史,掌握历史知识是一个人综合素质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课,对学习历史知识,贯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培养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提高民族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了解祖国、了解中国历史、了解历史杰出人物是历史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提高学生的
摘 要: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从而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  关键词:新课程 案例研究 教法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9)16-082-01     2004年,高中地理新课程在广东、山东、海南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9)16-083-01     在高中生物实验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发现不少学生只重视实验结果,不重视分析结果;只满足于实验的成功,而不愿对实验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是学生对实验的根本目的缺乏深刻的认识而外,不懂得如何分析实验、没有掌握实验分析的一般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因素。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
中图分类号:G62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9)16-081-01     阅读教学,特别是阅读带有文学色彩的课文,虽然不等同与文学欣赏,但同样也有学生对课文形象的感受问题,而且这种感受也应该是因人而异的。  但令人遗憾的是,在以往的阅读教学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课文形象的感受却是共性多,个性少。教学参考书上的形象分析或主题定性,往往成为师生们一致的“标准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