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象的碎裂与形象的创造

来源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sl19873106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从意象运用的角度讨论了迪金森和李清照作品的共同点,即用质朴、清新的语言呈现一系列具体生动的意象来表达一个抽象的主题;用同一个意象创设出不同的意境,影射作者各时期对外部环境的理解感悟和内心世界的活动。
  关键词:迪金森 李清照 诗词意象 运用技巧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23X(2007)03-0058-03
  
  一、引言
  
  艾米莉·迪金森(1830-1886)上承美国浪漫主义余绪,下开现代主义先河。她以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强大的思辩力给后人留下了1775首诗歌。她作品中频频出现不合规范的句法,符咒式文字,奇特的隐喻和不落窠臼的意象,都令人耳目一新,成为美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李清照(1084-1151)是宋词婉约派大师。她巾帼不让须眉,反对苏轼“以诗为词”的观点,提出“别是一家”的词论,划清诗词疆域,同时创造了“以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以寻常语度人音律”的“易安体”。她的作品集《漱玉词》现存的40多首词作中,大多借助有较强象征性和暗示性的意象,如花、舟等来抒发悲苦之情,寄寓身世遭际。
  两位女诗人虽然生活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度,受不同文化的熏陶,但是她们在借助意象写景、抒情、状物、言志方面却有异曲同工之处:一是用许多寻常之形象激活读者的想象力,暗示某种抽象奇妙的主题;二是灵活运用比喻、拟人、象征等修辞手法和平白直叙的语言,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具体的意象熔铸在一起,创造出耐人寻味的意境。这种“形象的碎裂与形象的创造”的创作方法达到了既建构又解构,既包孕又释放的鬼斧神工之效。本文试从这一角度对两位女诗人运用意象的技巧加以讨论。
  
  二、意象群象征某一抽象的主题
  
  象征实现的基本方式是意象的选择和加工,因为意象可作为抽象之物——思想的载体。多个鲜明、具体的意象构成一个意象群,共同反映某种抽象的思想或概念。诗歌的艺术性体现在诗人用凝练的语言勾勒出一个个冰山的轮廓,让读者徜徉在意象的海洋中品味水面下那部分冰山的韵味。
  迪金森被誉为美国诗歌发展进程中意象派的先驱。她诗歌中运用的意象,如蜜蜂、葬礼、家务及家什等都是现实生活中普普通通的事物,但是它们的聚合可以提炼出抽象的意义。例如,《因为我不能停步等候死神》第三节:
  我们经过学校,恰逢课间休息——
  孩子们正喧闹,在操场上——
  我们经过注目凝视的稻谷的田地——
  我们经过沉落的太阳——
  学校喧闹着的孩子暗示人的童年,成熟的庄稼象征人的青壮年时期,落日指代晚年。这三个具有代表性的意象环环相扣,构成了一个象征性的框架——人生历程。死神此时带着自己的情人(诗人),驾着马车,回顾了诗人的一生,然后奔向永恒(死亡)。繁复而漫长的人生历程一直是文学家创作的主要题材,而迪金森仅仅用三个活生生的意象,就在读者眼前铺展开了人生的画卷。
  迪金森诗歌中常常出现的另一个主题是“上帝”,这与她的生活环境密不可分。迪金森生活在传统的清教徒家庭,不可避免地受到喀尔文教义的影响。尽管心里有些笃信上帝,但是叛逆的性格使她不愿去教堂。她对无所不能、博爱的上帝的信仰宛如大海里的一叶扁舟,不知该何去何从。这种矛盾心态在她的作品《重大的损失一连两次》中有明显的体现。
  天使,曾两次降临
  赔偿我的损失——
  盗贼!银行家——父亲!
  我又一贫如洗。
  诗人把同一个主题“上帝”赋予截然不同的身份和品行:盗贼——毫不怜悯地把亲朋好友从你身边悄悄带走,让你一贫如洗;天使——在你悲痛的时候抚慰你;银行家——贷给你亲情和爱情,最终要高价索回;父亲——一如既往地关怀着你而不要求回报。两对矛盾的意象统一体:盗贼——天使,银行家——父亲,形成了上帝的画像——一个让诗人琢磨不透,又爱又恨,又敬又畏的形象突兀在读者的眼前。
  李清照是中国词坛“婉约派”的代言人之一,她用委婉、约略的笔调刻画女性内心世界的方法独具一格,其“易安体”的一大特点就是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一个个清新、鲜活的形象。诸如“柳眼梅腮”、“绿肥红瘦”、“宠柳娇花”、“人比黄花瘦”等被称为“易安奇句”。这些看似信手拈来的意象,经过词人的加工,变成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图画。她还擅长用多个意象表达一个主题,例如在“寒日萧萧上锁窗,梧桐应恨夜来霜。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中的李清照创作这首词时,北宋政权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赵明诚当时远在异地作知府,她借助“梧桐应恨夜来霜”来抒发国破家亡、思乡怀远之情。这首词由两组意象构成,寒日、梧桐、夜霜这三个自然意象描写了萧瑟凄凉的秋天,衬托了由酒阑、茶苦、梦断这三个意象表达的词人百无聊赖的心情;“断香残酒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忆秦娥》),“梧桐落”暗指赵明诚的过世。词人借助“断香”、“残酒”、“西风”、“梧桐落”这些具体意象,委婉地表达了她丧夫后的孤寂凄清;“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在这首词中,急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和黄昏一系列事物织成了一张冷冷清清、悲悲切切的愁网,绘成了凄凉满目的画面,词人借此抒发思念亡夫的悲情。上例中三个与“梧桐”这一主导意象有关的主题——思乡怀远、哀悼亡夫、思念亡夫,在具体意象的映射下委婉地体现了出来,可谓言近旨远、含蓄蕴籍。
  一系列有内在联系的意象如同万花筒中的彩色碎片,经诗人的妙手组合,提炼出一个抽象概念,一种幽微的思想,或一份晦涩的心情,收到了“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艺术效果。具体的意象折射出两位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反映了时代背景和人生经历对其作品内容和创作风格的影响。
  
  三、同一意象创设不同的意境
  
  随着阅历的积累,诗人不同时期对同一事物或现象的理解和感受也有所改变。她们通过诗歌这一艺术形式,寓情于景,含蓄地表达内心世界的爱与恨、喜与乐、恐惧和怀疑等诸多情感体验。
  迪金森作品中关于“死亡”和“永生”的主题约占1/3。但是,她对宗教的怀疑使得她在不同作品中描述同一个意象“死神”时有很大的分歧,“死神”有时温柔可亲,有时冷漠无情。例如,她在抒情诗歌《因为我不能停步等候死神》中写道:
  因为我不能停步等侯死神——
  他殷勤停车接我——
  车厢里只有我们俩——
  还有“永生”同座。
  死神被巧妙地人格化了,成了一位富有涵养、体贴温柔的绅士,邀请情人(诗人)一起走向永恒。在坟墓中呆了数世纪,感觉比一天还要短。可见,诗人毫不畏惧死亡,视死如 归,情愿步入永生,因为死神和蔼可亲、彬彬有礼,让诗人无法拒绝。“殷勤”一词创设了一个温存的场景,“死亡”和“永生”原本是一体,踏着红地毯走向“死亡”的那一刹那正是“永生”的开始。
  而在《我死时听到了苍蝇的嗡嗡声》中,死神被比喻成主宰一切的冥冥之王,等待垂死者咽下最后一口气。
  周围的眼睛——已把泪水檫干——
  积聚力量令呼吸坚实
  为了那最后一击——当君王
  被证实——在屋里——
  我立下遗嘱——签发纪念品
  我的财物中
  可分配的部分——此时
  飞进一只苍蝇
  忧郁的——不确定的、时断时续的嗡嗡声——
  在光亮——和我之间——
  接着窗户不见了——接着
  我无法看清要看的东西——
  诗人张开想象的翅膀,利用视觉和听觉意象对垂死者等待死神和死神真正降临的过程进行了细致描写。“冥冥之王”看着亲人悲伤的泪水哭干后屏心静气地望着奄奄一息的“我”,注视着“我”在弥留之际分赠遗物,视线模糊,听力退化,直至眼前漆黑一片。在这漫长的过程中死神始终无动于衷、漠然视之。唯一的举动是给死者“最后一击”,这是何等残酷的行为。整首诗歌的妙笔在于:把颜色和声音两个意象巧妙地组合在一起,自然逼真地描写了死者弥留之际心智混乱的状态。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死亡带来的恐怖、肃穆氛围被一只微不足道的苍蝇破坏。迪金森对基督教认为死亡是摆脱人世烦琐事务,洗清原罪,灵魂进入天堂的解释进行了嘲讽。苍蝇的出现暗示尸体开始腐烂。天堂之光始终没能沐浴亡者,永生何在?
  通过拟人手法的运用,“死神”变成了一个具有多重性格、复杂的人物形象。李清照运用意象增加作品的想象力,丰富作品意蕴的手法可谓炉火纯青,巧夺天工。即使相同的意象她也能创造出让人过目难忘的不同意境。以“梅花”为例,李清照不同时期的作品中有近10首咏梅和提到梅花的词作。“髻子伤春懒更梳,晚风庭院落梅初。淡云来往月疏疏。”(《浣溪纱》),词人借“落梅初”暗示春天的来到,用白描的手法把幽雅的夜景和人物慵懒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夜来沉醉卸妆迟,梅萼插残枝。”(《诉衷情》),描绘了春梦初醒的画面;“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蝶恋花》),词人用拟人手法,把春天发芽的柳叶比喻成睡眼,把刚绽开的梅花比喻成红艳的腮颊,一幅柳绿花红的早春之图跃然纸上。“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沈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渔家傲》),词人同样运用拟人的手法,把娇艳的梅花比作刚出浴的美女,赞赏梅花孤高傲寒的个性,实则传达了词人超凡脱俗的孤傲品质;“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菩萨蛮》),这里借梅花残妆表达了词人因国破家亡、故土沦落而南渡后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笛里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恨意。”(《孤雁儿》),这是词人悼念亡夫之作。一个“惊”字,把赵明诚英年早逝带给词人的悲痛淋漓尽致地刻画了出来;“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永遇乐》),词人借《梅花落》幽怨的笛声婉转曲折地抒发了晚年饱经患难后的孤独哀伤。“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清平乐》),通过上下阙梅花开放时节不同心情的对比,表现出词人沦落天涯,人老体衰的凄惨光景。
  通过词人不同时期咏梅之作所创设出的不同情境和心境对比,可以看出这是李清照一生遭际的浓缩,是她生活的时代妇女情感世界的写照。有这样一种说法:中国封建时期妇女的命运掌控在三个人手中:一是她的父亲,是她经济和社会地位的保障者;二是她的丈夫,是她一生悲欢离合的决定者;三是她的儿子,是她年老体迈生活的照料者。李清照出生在书香门第,官宦之家,有一个幸福而多彩的童年。不幸的是,家道中落,李清照的大半生颠沛流离。46岁丧夫,膝下无子。随后改嫁,却遇卑鄙无耻小人,贪其钱财和名望,这段婚姻很快告终,留给李清照的是更深的伤害。同一个意象“梅花”,经过女词人的妙笔神工,由早期赏春“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的欢快情绪、明朗笔调转变为晚年国破家亡夫死后“染柳烟浓,吹梅笛怨”的孤寂凄清、悲苦基调,创造出风格迥然的意境。这种种意境正是词人坎坷人生的写照和敏感细腻内心世界的反映。
  
  四、结束语
  
  意象是思想情感的载体,自然贴切的意象可以传达神韵,帮助读者打开想象之窗,意境之门,使诗人要表达的思想隐约其中,呼之欲出。纵览迪金森和李清照的作品,似乎一个“悲”字作为主导主题,一条主线贯穿在她们大多数的诗词中。迪金森和李清照纯熟地用意象群阐释某一主题,或用同一意象创设不同意境来表情达意之独特的创作手法使她们成为诗歌界的奇葩,散发出夺目的光彩。
  
  (文字编辑、责任校对:邹 红)
  
  作者简介:李雪芳(1973-),女,汉族,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及英语教学。
其他文献
摘要:辛亥革命后,为了调和南北冲突、阐明实业报国的主张和宣传民主共和的思想,1912年孙中山应袁世凯的邀请到北京共商国事。在北京期间,孙中山与袁世凯会晤、参加同盟会改组、出席各界欢迎会……这些活动是孙中山先生践行民主共和的写照,他不顾自身安危、利国福民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为当今建设和谐民主的社会和早日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而不懈努力。  关键词:孙中山 1912年北上政治主张  中图分类号:K25 文
期刊
摘要:随着华裔美国文学在中国高校研究的升温,《喜福会》已成为爱好者的必读之作。许多学者从文化、族裔身份等角度对这一作品进行了剖析。同时《喜福会》中简单而明了的意象,如麻将、天鹅也成为研究者关注的主要对象,文章将着重于《喜福会》中几个看似无足轻重的意象如棋子、花园、鹅毛、玉坠来透视它们与母女主题以及中美婚姻文化观之间的深刻关系。  关键词:小说 喜福 会意象与主题 意蕴  中图分类号:I106.4 
期刊
摘要:以中国大学生英语学习者的二语写作为载体,采用有声思维、作文再形成等方法,通过观察17名受试学生在写作——对比——再写作过程中对语言形式有效的“注意”,对“注意”的作用和效果进行定量和定性研究。研究发现,“注意”这一因素在学习者英语写作过程中有着积极的作用,同时还讨论了学习者英语水平的差异对“注意”的影响,其结论可以对二语写作教学乃至二语教学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注意 二语写作 作文
期刊
摘要:梦幻意象是当代女性散文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女性散文的梦境里有关童年故乡、爱情亲情的描述,细腻迷离,诗意且有力地记录了女性自我心智成长与精神蜕变的生命成长史。  关键词:女性 生命成长 女性散文女性意识 梦幻意象女性成长  中图分类号:I20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23X(2008)02-0061-03    散文评论家楼肇明曾指出,“女性散文”应呈现的特质是:“(一)对
期刊
摘 要:通过在广东工业大学数学专业7年的专业调整实践,探索了广东工业大学应用数学学院以信息科学、统计科学为数学专业方向的社会时代背景,说明了各个专业方向培养的侧重点和就业前景,阐明了传统学科专业与新增专业方向的联系与区别。  关键词:高等教育 专业设置 专业调整 理论和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23X(2007)03-0004-02    自人类进入以高新
期刊
摘要:庄子与叔本华之死亡智慧,源于人类的生命意志,人类在此无论如何终归逃不脱人生大限。人在彼岸世界,凭藉着“灵魂”与“气”之氤氲,导引出庄子生死轮回观的真谛;叔本华则用自然不灭原理来证明人类的不灭性(轮回)。世界作为个体有生有死,但是我们人这个类、这个物种、这个理念却是永远不灭的。文章讨论了庄子与叔本华以不同的方式和跨越时空的死亡理解与诠释。  关键词:庄子 叔本华 生命意志 死亡意识 死亡
期刊
作者简介:王战平(1966),男,汉族,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应用语言学等。  摘 要: 文章应用波克特的语言理解模式,通过分析在源语文本理解和分析阶段各种与译者相关的语言因素和言外因素来追溯《高级英语第一册/第二册》教学参考书中英汉翻译失误产生的根源,指出译者的源语语言能力和言外能力是翻译各个阶段成功的基础,如果译者在第一阶段能力偏弱,就会造成“全盘皆输”的局面。英汉翻译中
期刊
摘 要:马克思以实践为出发点和指导原则,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正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科学意蕴,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哲学理论 实践 活动 实践思维方式  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23X(2007)03-0034-02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第一次提出了“实践”这一哲学范畴。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看待哲学基本问
期刊
摘 要:党员与知识分子的双重身份,使建国初期以草明为代表的工业题材创作者,在处理党、工人阶级与知识分子的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时经常陷入困惑。政治化的文艺批判下,摈弃了创作者主体情感的作品反而解救了身份与创作的冲突,使党对工人阶级领导话语权的确立工作得以顺利完成。  关键词:工业小说 工人阶级 共产党 知识分子  中图分类号:I2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23X(2007)
期刊
摘 要:20世纪30~40年代女性诗歌在社会政治的渗透下,树立了女性自我意识的崭新内涵。在话语形态上,她们放弃了自恋自怜的忧愁与感伤,在变化了的时代环境展现了“小我”的超越与皈依,在诗歌艺术方面也呈现出新的特征。  关键词:中国 20世纪30~40年代女性革命诗歌 自我意识 超越 皈依  中图分类号:I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23X(2007)03-0048-03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