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视域下的普鲁斯特小说创作

来源 :首都教育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v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比较文学的视野下,本文从作者研究和作品研究两个方面对马塞尔?普鲁斯特的小说《追忆似水年华》中的主题及创作手法等方面做了简要的概括,并对普鲁斯特接受外来文化进行简单分析。
  关键词: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时间;无意识
  比较文学视域下的文学研究呈现两种研究趋向,各有不同的侧重。一种趋向是以作者为直接研究对象,进而解读文本,可称之为“作者研究”。另一种则是直接研究文本,而基本不论作者,可称之为“作品研究”。研究趋向的不同,自然也就导致研究内容的差异。“作者研究”侧重文本外部作者的生平和创作经历的研究,通过研究作者生活的家庭和创作环境,反观作品。“作品研究”则侧重文本内部作品内容的研究,通过研究作品内部呈现的不同的方面来解读作品。本文拟重点从作品研究方面对法国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的小说《追忆似水年华》创作作一评述。
  1、罗斯金的思想意象
  约翰?罗斯金(1819-1900)是维多利亚时代伟大的作家、文学批评家。他把大自然比作神,认为人们只有尊敬大自然、欣赏并且保护她的美,才能称得上是虔诚的宗教信徒。罗斯金的思想深深地影响着普鲁斯特,1906年他翻译和出版了罗斯金的《芝麻与百合》的法文版,并在译作前添加序言。他从这里获得了很大的启发,同时也在翻译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美学观点。
  通过阅读和翻译罗斯金的作品,普鲁斯特对罗斯金提倡的直接接触艺术作品的方法提出了异议,同时他也从中懂得大自然的重要性,在《追忆似水年华》中描写到,当年在草地上嬉戏的花朵,阳光下流淌的河水,由野蔷薇接替的那株山楂花的芳香、花径台阶上没有回音的脚步声、河中泛起扑向一棵水草又立即破碎的水泡,……“这些景物至今仍留恋着它们当年的无意识的或者散淡的风貌,……一直留在我激荡的心里,而且连续那么些年都久久难忘,而周围的道路却在记忆中消失的无影无踪了。……有时,延存至今的那一截片断的景物,孤零零地从大千世界中清晰地浮现,繁花似锦似的小道在我的脑海中漂动,我却说不出它来自何方,起于何时——也许干脆出自什么梦境。”[1]P107普鲁斯特在他的作品中不仅仅重现了往日的时光,更是对过去生命的再度体验并使这些独特的体验呈立体化的特征,显示了无穷的魅力。
  普鲁斯特从普通的日常生活或自然景物中去发掘感受,提炼诗意,引起内心波澜,一切都为了追求一种诗意审美与哲理思辨的契合,把作者的观点和认识升华到一种具有普遍审美意义的本质高度,凝结在了哲理性警句之中。普鲁斯特在他的作品中不仅仅重现了往日的时光,更是对过去生命的再度体验并使这些独特的体验呈立体化的特征,显示了无穷的魅力。
  2、弗洛伊德的无意识
  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在临床实践中创立了精神分析疗法,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精神分析学说。精神分析学说包括三个方面:无意识与心理结构学说,泛性欲说和梦的学说。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是无法克制的强烈要求发泄的一种心理能量,其活动遵循快乐原则,其规律是不断企图深入意识的层次中的,只有通过获得本能的欲望的满足才能得到愉快,并避免对本能欲望的压抑。弗洛伊德在告诉我们,任何一种东西都可以用来将一个人的自我同一感(自我认同)加以戏剧化和具象化。
  意识流文学创作兴起于二十世纪初。它的特点就是故事的情节不受时间、空间或逻辑因果关系的制约,以人物的意识活动不断地向四面八方发射并收回,形成一种枝蔓式的结构。弗洛伊德的理论就是肯定人的潜意识的存在,并把它看作是生命力和意识活动的基础,这种理论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学艺术中意识流方法的形成和发展。“在普鲁斯特之前,意识流基本上还是未被开发的领域。”[2]普鲁斯特根据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创作了作品《追忆似水年华》。在作品中,作家对人的内心的复杂性、丰富性和多变性,以及对变态心理和无意识领域的都有所探索和开掘。柳玉刚在《普鲁斯特与无意识》文中谈到,“普鲁斯特与弗洛伊德可以说是同时代的人,他不可避免地受到后者的精神分析法的影响。弗洛伊德提出了三个层次的理论,并对人的心理活动的机制作出了一种解释,特别是对无意识的前意识活动提出了和传统观念完全不同的观点,所以弗洛伊德的理论对意识流方法的形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3]涂卫群先生在文章《百年“普学”》中谈到,“从心理学角度看,《追寻》的独创之处不在于其关于记忆的思考和在时间理论上显示出的某种柏格森的影响,而在于与弗洛伊德的某种接近,他们两人均试图通过情感的征兆来理解情感。”[4]
  《在斯万家那边》,随着叙述者打开回忆的大门,读者便走进了他失去的童年伊甸园。他的意识活动就像河流潺潺流动,把读者带进了主人翁的心灵世界,随着“我”的意识活动洞察“我”心理变化过程。童年的记忆是最使人难以忘怀的,亲身的经历使贡布雷这座小城在他的眼中倍感亲切,当前的感觉与重新涌现的记忆组成一对,这也正是普鲁斯特对贡布雷的感情所在。书中小玛德莱娜点心茶所产生的意识活动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偶尔也会出现,作家普鲁斯特只是按照着人所记得的样子用无意识的感觉作为根据,来把握世界的。也只有相信这样的无意识才是真实的,整个注意力才能专注于这类过去的经验。
  3、柏格森的时间绵延
  《追忆似水年华》是一部无主题的作品,是因为它没有固定的故事情节和发展,然而,它却有着很深刻思想:“超乎时间之外的记忆追寻并召回那似乎已经失去但其实不过是被遗忘所掩盖的时间和生命。”[5]也就是时间。普鲁斯特通过小说让我们品味到了一种感受的生命,一种超乎时间之外的真实。普鲁斯特认为,我们之中最渺小的人也包含着无穷的世界,活在现象世界中的人,必然地要与这个世界发生联系。这种联系最直接、最真实的方式就是人的感觉。这个世界以形象的力量在我们的感觉中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印象贮存在心灵内部,当它与现实情境再度偶然契合时就会引发无尽的生命的愉快。存在与自然界中是平面的也是立体的,它终究要现形于自然界的最高法则——时间。当普鲁斯特以回忆的方式激活这些印象时,所有的声音、图像、颜色等等,都是人自我存在的印证。普鲁斯特以一个孩子的感知能力去感受世界,在心理时间的框架中复现往昔的情境,并在另一个层面上对心理时间进行了深度体验。   普鲁斯特是幸运的,很少有人拥有类似的天分和独一无二的创作环境。普鲁斯特在自己编织的艺术梦境里反复体验和玩味生命的意义,创造着时间的奇迹。当他在自我的世界里不断寻求时,他留给读者的不仅是无限的崇拜,还有深深的思考,生活不能永远居于人们身外而不可捉摸。
  时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是不依赖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它的重要特性就是其一维性和它的一去不复返性,这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小说在回忆中建构了一个有顺序有因果的心理时间,这种时间观很显然是受到了柏格森时间哲学的影响。柏格森的时间是一种人类内在体验的时间,是一种不依赖钟表计的心理时间,是被直觉洞察的时间。柏格森在《创造进化论》中指出:“我们还是模糊地感到,我们的过去对我们来说仍然是现存的……无疑,在我们的思维中起作用的只是我们过去的一小部分,但是,在我们的欲望、意志和行动中起作用的却是我们的整个过去,包括我们灵魂中先天的脾性。如此说来,我们的过去,作为一个整体,是在它的冲动中向我们显示出来。”柏格森时间绵延的论述直接启迪了普鲁斯特,普鲁斯特从这个概念出发,去寻找能够表现他的时间因素的因子,最后他发现人物在时间上所占的位置要比他们在空间所占的位置宽广的多,存在的可能性的世界比真实的世界也更为广阔,可能性的世界就是时间的世界。在这一点上,《追忆似水年华》可谓是柏格森时间观的诗学论证。陈茜芸的《普鲁斯特:新时间观引发的小说革命——兼谈科学、哲学与文学的关系》[6]、钟丽茜的《心理时间与审美回忆——谈<追忆似水年华>中艺术与时间的关系》[7]等等许多文章中都谈到了小说的时间主题,同时也谈到了哲学家柏格森的相关理论。
  以上论述,只是探讨了目前国内对普鲁斯特及其小说《追忆似水年华》的研究状况之一斑。在作品研究中,其实除了我们以上提到的一些内容和主题之外,还有很多也是目前研究的主要方向,这也是我们应该注意到的地方。如普鲁斯特也受到象征派诗人波德莱尔和《圣经》的影响。由波德莱尔首创的,而后象征派广泛应用的“通感”手法。到了20世纪初,小说大师普鲁斯特将它很好地运用到了小说创作中,并且进行了革新。不同的是由于小说和诗歌的体裁不同,通感手法的表现形式也不尽相同,普鲁斯特借用了各种感官与精神意识通连的手段来反对理性主义对感知的宰割、恢复审美的知觉本质的美学革命。这些也正是普鲁斯特的意识流手法具有个人独特性的魅力所在,可以说《追忆似水年华》是普鲁斯特倾尽一生而做的伟大篇章。
  [参考文献]
  [1][法] 马塞尔?普鲁斯特, 追忆似水年华,[M], 李恒基,徐继曾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
  [2]郑克鲁,普鲁斯特的意识流手法,社会科学战线,[J],1992,2:307-314
  [3]柳玉刚,普鲁斯特与无意识,[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68-70
  [4]涂卫群,百年“普学”, [J],外国文学评论,2005,4:140-147
  [5]高奋,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时间长河里的航标,[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1,2:51-55
  [6]陈茜芸,普鲁斯特:新时间观引发的小说革命——兼谈科学、哲学与文学的关系,[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4:23-26
  [7]钟丽茜,心理时间与审美回忆——谈<追忆似水年华>中艺术与时间的关系,[J],浙江学刊,2007,4:109-112
其他文献
摘 要:实践教学是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计划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完成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作为提高学生岗位适应能力、加强学生实践应用技能的一个重要方面,实训教学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论文是以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电工技术实训》课程教学研究为载体,对高职院校实训教学实效性进行了策略研究,旨在提高实训教学质量,以期对广大教学和管理人员有所帮助。  关键词:实训教学;实效性;研究
期刊
摘 要:文化的核心问题和根本问题是价值观问题。军人的核心价值观折射着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又对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具有巨大的导向、示范和催化作用。英语教学是构建与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是培养学生科学文化素质和人文素质并使其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针对英语教学内容中的多元文化及背后的多元价值观和学生对多元文化及价值多元理解的事实,军校教师应当将对学生的价值观引导和培育有机融于语言和文化的一体化教学
期刊
摘 要:本课程以听、说、写译、综合技能训练为主要教学目标,以交际型与任务型教学方法为理论依据,旨在培养相关学生在商务环境中正确理解并恰当使用特殊用途英语的能力。本课程通过系统学习与商务文化活动相关的材料,通过听音频、看视频等教学手段以逐步提高学习者的听力与口语能力,熟悉并掌握应用相关的英语翻译与写作技巧,进而促使学习者具备基本交际实践能力,培养其跨文化意识,以及提高跨文化沟通能力。  关键字:英语
期刊
摘 要:军队院校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必须以战场为终端,以英语在军事领域的实际应用为任务指向,为我军培养具有较强岗位任职英语能力的合格军事人才。军队院校在打牢学员通用英语能力的同时,有必要实施军事英语教学,培养学员过硬的军事英语能力,为信息化条件下作战能力建设提供语言支撑。本文简要分析军队院校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阐述信息化条件下军队院校实施军事英语教学的必要性,提出学员英语能力需向军事化、实用
期刊
摘 要:文化迁移的定义来源于二语习得中“迁移”的概念——文化迁移实际上是两种文化之间的异同而导致的迁移。林语堂先生巧妙地将中国传统文化展现在西方读者面前,是一次成功的文化迁移。而《京华烟云》中的浅层文化迁移一般发生在词汇和语用的层面。  关键词:《京华烟云》;浅层文化迁移 ;词汇;语用  一、文化迁移  “迁移”原本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术语。Lado[1]在《跨文化的语言学》中首次提出“语言迁移”的
期刊
摘 要:区域活动作为幼儿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幼儿探究式学习的主要途径。幼儿在活动区内探究活动有自主性、差异性、操作性、材料性、互动性等特点。教师根据这些特点对幼儿在活动区内的探究行为进行指导,在活动前了解幼儿特点、有组织的投放材料,在活动中帮助幼儿发现问题、促进合作探究,在活动后组织幼儿评价活动等。  关键词:幼儿探究;区域活动;教师指导  区域活动作为幼儿园实施课程的重要形式,越来越受到广大幼
期刊
摘 要: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提高学习效率、增进学习结果、强化学习体验,提高学习效率的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的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这是有效性的灵魂。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  如火如荼的新课程改革给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这次课改,以改革课堂教学为抓手,将改革的触角伸向了教学环节的心脏。用李炳亭老师话诠释,就是课改揪住课堂,就是找准了撬起地
期刊
摘 要:本文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主要对北京年北京奥运会后,发表于各类期刊上的有关北京奥运会对我国群众体育发展影响等方面的文章进行进行研读并分析,来阐述北京奥对我国群众体育发展提供的新的历史机遇,并在此基础上来进一步探讨北京奥对我国群众发展的影响。旨在为今后我国群众体育的发展提供相关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北京奥运会;群众体育;影响作用  随着社会文明的向前发展,人们对自身的生活质量越
期刊
摘 要:高校“思政课”当前面临不少问题,需要积极改革教学方法。在高校“思政课”中运用情景教学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可以运用图片、图画、影视、动画、电脑课件以及学生自身的角色扮演等方式开展各类情景教学。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情景教学  高校“思政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
期刊
摘 要:教育智慧研究正成为教育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范畴,关于教育智慧的界定、特征、分类、形成等的探讨呈现出“百家争鸣”的状态。“繁荣”的研究现状折射出教育智慧研究的深化取向:一是从教育的本质出发理解教育智慧的内涵;二是把教育智慧的生成纳入教师专业成长的内涵;三是具体探讨教育智慧的内容和结构的层次性;四是深入探索教师的教育智慧的生成策略。  关键词:教育智慧;研究现状;研究取向  由于教育活动的复杂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