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家长和老师的对话

来源 :父母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xy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老师,我真是羡慕你们做老师的。老师的地位确实在提高。你看我们做家长的,见了你们老师,都是唯唯诺诺,甚至诚惶诚恐。你们老师在家长心目中的形象比我们的领导和上级还要高大。”“恐怕不全是这样吧。家长对老师怀有这样的想法,说穿了,还是因为对老师不放心。怕老师给他们的孩子‘穿小鞋’。其实,老师被家长放在这样的位置上,心里也挺不好受的。家长的态度不论怎样恭敬,如果没有从根本上信任我们,我们都不会感觉太好的。”
  “有道理。家长们总会想尽办法为孩子创造条件,以使自己的孩子比别的孩子更加突出。我有一个同事,他与你们学校的张老师的关系不是一天两天的了。因此,开学第一天的晚上,同事就带着儿子到张老师府上去拜访,张老师非常热情,并非常爽快地答应了可以对孩子特别照顾,比如,先给他一个中队长做做。回家的路上,我想,这位同事一定会觉得有一种特别令人欣慰的成功感。”“这种情况确实存在,这也是最让其他的家长感到沮丧的事情。我们先丢开老师的问题不谈,从家长这一个角度说,他与老师交往的动机就不够正确。你用这样的方式为孩子创造发展的条件,大部分情况下,不是在帮孩子,而是在害他们。”
  “老们对孩子特别关照,怎么会是害孩子呢?”“孩子在集体中需要一个自然的发展环境。人为操纵的因素太多,事情被扭曲,孩子也就失去了最好的环境。我们隔壁班里就发生过这样的事情,班长小倩也是受老师特别关照的。但是,她这个班长在同学当中的威信很差,小朋友们都不喜欢跟她在一起。同学们都说,考试的时候,老师常常会提醒她哪里做错了;改卷子的时候,还给她加分,说是她的字写得好。我们才不信那一套呢。结果,这孩子变得很孤立,动不动就向老师打小报告。这一切家长都不知道,还以为孩子各方面的表现都很出色呢。”
  “这一点我们倒是没有想到。做家长的,总是希望与老师改善改善关系,有时还会向老师送些礼什么的。”“给老师送礼是一种很糟糕的交往方式。你想,你送了礼,一方面,老师的教育行为就会出现很多不够自然的因素;另一方面,你在送礼之后,就会放弃掉作为家长的许多责任。——我给老师送过礼了,教育孩子的事情我可就不管了。前些日子听说,浙江的一个大款悬赏15万,招聘能教好他那调皮捣蛋、无法管教的儿子的老师。结果呢,先后有几个老师前去应聘,最终都是无功而返。”
  “是老师无能吗?”
  “教好孩子难道就是老师一个人的事情吗?仅仅就是钱能换来的吗?家长的作用常常是老师所不能代替的。如果家长放弃了责任,孩子肯定教不好。”
  “那在与老师打交道的时候,家长们该做什么呢?”“对于大部分老师来说,家长送礼会给他们带来很大的压力,他们并不希望家长用送礼的方式与他们交往。
  还有一种方式是老师所难以接受的,就是我们的家长往往无事不登三宝殿。只有他们的孩子出了一些问题的时候,才想到要和老师沟通沟通。从老师的角度说,我们希望能与家长保持正常的联系。当然,联系的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比如,书信联系、电话联系,也可以用面谈或者像我们今天这样聚会的方式。只要你愿意,总能找到好的办法。一句话,老师希望成为家长的朋友,而不仅仅是孩子的老师。那么,从家长的角度看,你们对老师有哪些不放心的地方呢?”
  “有些事情让我们家长最伤脑筋:1.孩子在班级里受到了歧视,处境不妙,可老师却没有觉察;2.孩子没有得到应得的机会;3.老师的教育方法不适合孩子;4.老师故意整治孩子。”“我觉得老师的处境有时跟医生差不多,也常常会觉得力不从心。有时,明知道学生中有某种问题,可就是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而且,老师面对的是一个集体。在集体当中,情况往往就会变得复杂一些。比如说,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在班级里有更多的表现机会,可从老师的角度看,由于学生人多,教学压力大等种种原因,这些愿望不一定都能实现。家长在这个时候如果能理解老师,就是对老师最大的支持。”
  “但是,如果家长遇到不太够格的老师怎么办呢?”“老师也各不相同的。有些老师的‘格调’并不很高,那该怎么办呢?碰到这种情况,如果孩子只是轻度的不适应,做家长的除了和老师进行一些必要的沟通,同时也要让孩子学会面对不同类型的人和事,不要大动干戈;如果确实孩子受到了相当程度的伤害,而一切沟通的方式都不太有效时,出于保护孩子的责任,也许帮助孩子换一个学习环境,如换班、转学会成为一种必要的抉择。”■
其他文献
说起来,假日的概念是这几年随着双休日的出现,随着几个大的节日假期的不断增加而强化起来的。父辈们总是感叹:我们年轻的时候,哪儿有什么假日的概念呀。平时早出晚归,好不容易到了星期天,得一大早起来,赶紧料理一个星期一家老小攒下来的家务活:洗衣服、做顿像点儿样的饭菜、缝缝补补,还要买柴米油盐。稍微奢侈一点,上趟公园,还得带上个鞋底,走累了歇着时纳上两针……一个星期天下来,比平时上班还累。你们可赶上好时候了
期刊
到今年4月,《父母必读》就整整20岁了。作为创刊时期的编辑之一,回忆创业的艰难和读者反应热烈所带给我们的欢欣,真是百感交集。  “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家家企盼子女健康成长,社会急需帮助中青年父母科学育儿的书刊,这就是我们办刊的依据。但万事开头难,好在有领导的支持。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亲笔题写刊名;当时的全国妇联主席康克清为创刊号著文,呼吁要重视家庭教育,重视对父母本人的教育,并把《父母必读》的出
期刊
我们现在三四十岁的父母,出生在五六十年代。我们都还记得,那时候,每到冬春季,爸爸妈妈就要带我们到居委会去打预防针或者是吃糖丸,糖丸色彩艳丽,放到嘴里不一会儿就化了,甜甜的……这就是“小儿麻痹糖丸”。大人们还告诉我们,吃了这种糖丸,就不会得一种可怕的疾病——小儿麻痹后遗症了。  为什么近年来我们再也听不到有人得“小儿麻痹症”,有哪个孩子“出麻疹”,哪个孩子得了“白喉”?为什么30岁以下的人群中不再有
期刊
从外地回来的那个周末,女儿的家长联系本上有一段老师长长的留言,还有大大的问号和惊叹号以及描过两遍的黑黑的字体,表达着他的愤怒。母亲着急地拿给我看,问我怎么办?女儿怯怯地看着我,不说话,没有了以往看见妈妈的惊喜和叽叽喳喳。看来在回家的路上,母亲对我的女儿已经有过一番“说教”了。  家长联系本上写着这样一件事:一天上外语课时,坐在女儿前面的一个小朋友站起来挡住了她的视线,于是女儿伸手推了那个小朋友一把
期刊
妈妈,你来帮我嘛!    5岁半的小朵朵聪明、伶俐,就是有点儿懒。这不,明明自己会穿衣服、鞋袜,却总是让妈妈来帮忙。其余的生活小事,如收拾玩具、洗手、洗脚等就更不用说了。全家人都知道小朵朵的口头禅,那就是:“妈妈,你来帮我嘛!”唉,这个小家伙可让人如何是好?    做个快乐的小精灵    我刚6岁的儿子谢心田也曾经有过小朵朵那样的“口头禅”,起初我真有点无可奈何。后来我想起儿子特别爱看湖南电视台的
期刊
许多男子汉私下里有这样的感叹:自从有了孩子,她对我再也没有兴趣了,简直把我当成了多余的“第三者”。  孩子在夫妻之间究竟起了什么作用呢?  我们总是爱说,孩子是爱情的结晶。但对女人来说,这种感受却具体而复杂得多。母亲向来把孩子看成是自己肉体和精神的一部分。从妊娠到分娩,女性又经历了一次生命苦乐的洗礼。这往往是男子所体验不到的。有了孩子,女性变得更坚强了,内心的充实感和坚韧不拔的精神是空前的。女性还
期刊
儿子仅3岁半,我的遗憾已堆得比他还高。  我挑食,儿子便比他妈还挑。吃进肚里的好东西不少,但却长得楚楚可怜,更何况现在又盛产胖儿,旁人便开玩笑说我是后妈,又说我小气不舍得让孩子吃,继而又以一种极端同情的口吻叹息说你瞧你们一家,瘦得……便有点说不下去了。儿子的瘦,总显得当娘的无能。看看人家的孩子,哪一个不是胖乎乎的像个小猪娃儿?走在路上,胖儿在前面大摇大摆,当娘的在后面昂首挺胸,岂不羡煞人也?  儿
期刊
我的儿子牛牛至今不过1岁半。但是,他却已经能与我对话了:  “牛牛,洗澡的毛巾还没拿。”“牛牛拿。”  “妈妈给你擦牙齿,你怎么办?”“不咬妈妈。”  “你玩完玩具怎么做?”“牛牛放好。”  时常,他还会说出些令我意想不到的词,或者根据我所讲的词自己造句子。的确,儿子的语言发育比较快,他1周岁时还只能说“爸爸”、“妈妈”,半年后他的词汇多得已无法统计。我的体会是:一、主动与孩子说话;二、启发引导孩
期刊
我家住在工厂宿舍区。厂里请了一些农村的临时工来修建房屋,打扫卫生。  有一天我在阳台上晾衣服,看见我的孩子和一群同学在楼下跳皮筋,一个民工模样的人刚走近她们不知说了一句什么,她们就一哄而散了。孩子上来后,我问她怎么回事。她说那个民工纽扣掉了,想向她们借针线用。我叫住了那个民工,让孩子给他送去针线,拿了蓝、白两种线,并且说用完了就不要归还了。  孩子回来后问我:“妈妈,很多家长都跟孩子说,不好好读书
期刊
1995年2月8日(16个月整)  这一阵子,小通通的脾气坏多了。他经常不依大人的要求,总是说“不要,不要”,强力反抗,似乎很有自己的要求和主见。如果谁想引逗他出去玩,单纯地说“出去玩”或“买东西”都不能吸引他了。好在他对看羊、鸭子、狗和打羽毛球都特别感兴趣,只要能带他去做这些有趣的事,不管抱他的人是谁,他都会毫不犹豫地同意。  小通通不仅在清醒时能明确表达自己的意愿,在睡意目蒙目龙中也表现得相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