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的作文教学

来源 :文理导航·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wchy36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世界各国都在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改革中都体现了人本主义的课程理念,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发展人的本性、人的尊严、人的潜能,追求人的和谐发展,已成为广大学校课程改革的远大目标。站在这一世界性的人才标准面前,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的作文教学,树立以人为本的作文教学理念。
  第一,透视当前的应试作文。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和考试作文阅卷的粗疏和草率,学生作文已经表现出了明显的功利色彩。近年的中考作文中,难找几篇贴近生活真实感人的文章,一些辞藻华丽内容一般的作文还被评为优秀作文甚至满分作文。为了得高分,学生作文大多变成与个性心灵不相干的东西,至于创意更谈不上。他们不敢抒发自己的感情,惟恐它不高尚;不愿表达自己的思想,惟恐它肤浅、片面;不敢写自己的语言,惟恐它单调、不深刻。作文中充满伪圣化的情感,故作高深的思想和涂脂抹粉的语言,惟独丧失了学生自我,浮华、空洞得象得了贫血病。我们一些老师急功近利,公开教学生怎样写应试作文,编些框框套套,让学生去模仿或者干脆叫学生死记硬背一些范文,考场上寻章摘句地拼凑。重新审视我们的作文教学,我们不得不理性地认识到,我们的作文教学曾经围绕的是“文”而非“人”,“为作文而作文”,颠倒了本未。认为作文仅仅是靠素材的积累,语言的锤炼,表达技巧的提高,忽视了思想、情感的锤炼和积淀,忽视了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和健康人格的培养。为此,我们倡导要树立以人为本,“人文合璧”新型的作文教学观。
  第二,释放心灵,张扬个性,鼓励学生说真话,抒真情。指导学生“写真我,做真人”,这既是作文个性的根本要求,也是做人的起码要求。老一辈语文家早就说过,“作文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作文是学生的精神家园和人生“史记”,作文教学应该成为引导学生“学做真人”的一种人格锻造的“大熔炉”,千锤百炼我们的学生,使他们的个性化人格得到健康发展。写作的主体是学生,作文的本质是写作主体内在精神和独特个性的自由显现,是其生命力、创造力的文字外显。作文教学的目的就在于解放人的精神和心灵,把写作主体潜在的想象力、创造力和生命力都尽情地释放出来。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大力提倡爱护“我”、尊重“我”、张扬“我”,给学生的写作提供有利的条件和广阔自由的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少写命题作文多让 学生自由创作,不定内容,不定题材,不定字数,让学生放开手脚去写,写出个性,让“我”跃然纸上。同时让学生养成写日记的习惯。
  第三,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和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激发热爱,而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写作重要的内趋力,教学生作文能否激发和点燃学生强旺持久的兴趣是老师有无办法的重要标志.新课标鼓励学生“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要求我们的写作要跳出封闭的小圈子,让写作参与生活,改变以往写作与生活脱离,写作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情况。作文教学应激发学生写作兴趣,鼓励大家关注校园、关注家庭、关注社会(如网络文学、雅俗时尚、知识经济、心理健康、基因克隆、早恋、课业负担、代沟、……),并善于从中发现写作素材,发现生活中的美好瞬间,美好人物与事物,发现严峻现实中尴尬、丑恶、阴暗的现象,从而进行深入的思考。宽容学生对社会文学现象的评头品足,学生才敢放言,才敢直面人生。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必说,不说不快,使作文成为学生抒发情感,表达自我的一种快乐方式,而不是一种负担.如果学生对写作没有兴趣,语文课至少就失败了一半了,因为学生讨厌作文,视写作为沉重的包袱,提起来就头疼,写起来就敷衍,这反应了写作主体想象力,创造力的严重萎缩,后果是严重的.
  第四,少讲文法,鼓励学生放开手脚去写。写作文时,思想情感、生活知识乃至结构表达、语言文字等都在某一思路的统领下非常自然顺遂而成文,文成了法也遂之而立。文有法但无定法,古人习作的经验就是先放,放开思想,放开笔墨写“大胆文”,但见其文之易,不见其文之难,敢写,爱写然后才可讲收,使其删繁就简,字斟句酌,精心推敲,讲究分寸,写出“小心文”,那是有道理的。我们的老师给学生讲了很多写作之法,写作之要,学生不但不能完全掌握反而觉得写作难,难于上青天。对学生的习作我们主张坚持学生自改、互改和老师评改相结合的原则,老师要少批少改多评讲,评的时候尽量发现学生作文的闪光点,多正面肯定,少批评指责。有的老师评作文常常以行家的眼光鸡蛋里挑骨头,甚至全盘否定,那无异于践踏幼苗,扑灭希望之火。
  笔者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把工作重心放在“人”上,即写作主体学生身上,让他们多读多写,从书本中积累,从生活中积累,积累思想情感,积累写作素材,丰富语言,提升人文素养,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同时鼓励学生走进社会,连接当代社会生活,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在现实的碰撞中,迸发出“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忧国忧民的情怀,并热情大胆地表达出来。只要学生敢于表达,乐于表达,那以人为本的作文教学也就基本成功了。
其他文献
在《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对语文阅读教学的界定是这样的:“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根据语境揣摩语句的含义,体会语言表达效果,能对课文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初步鉴赏文学作品。”  然而多少年来,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却仅局限于字、词、句、段、篇知识的传授,从文章结构入手,把一篇文辞优美,赏心悦目的文章,切割成零碎的知识点,对教学效果
期刊
一、调查的目的  未来社会是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是经济全球化的社会,未来的中国人将生活在一个更富有挑战性的复杂而多变的世界,他们将具有以往几代人更富时代特征的素质,而学会与他人交往是其中很重要的素质之一,语文是交流思想、沟通感情的工具,是人脑思维的工具,是学习的工具,是人类传承文化、积累文化、传达社会价值观的工具,因此,学好语文学科是提高我国人口素质的重要途径。  二、调查的具体目
期刊
杜威有一句名言:“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学校必须呈现现在的生活——即对于儿童说来是真实而生气勃勃的生活。像他在家庭里,在邻里间,在运动场上所经历的生活那样。”  现代课程理论愈来愈认识到:一切课程必须重视和生活的联系,注重学科知识和学生生活体验的整合,才可能具有长久的生命力,才有继续存在的价值。语文课程自然也不例外那么作为教师我们如何具体去实施这一点呢?首先,我们必须很好地利用
期刊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已日趋淡化。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依然可以听见有些父母担心自己的女儿,是否可以考入理想的学校。读了高中会不会越来越笨?能不能考入理想大学?……在现今各类科学研究领域,以男性居多;一个国家或是一个别企业的上层领导又以男性居多……这些现象使人们普遍认为:男生比女生聪明。  那么在小学数学的学习情况中是否也同样存在着人们所认为的这种情况呢?带着这个疑问,我走入了小
期刊
英语教师在一线的教学中,往往会体会到学生学英语有这样的变化过程:好奇--感兴趣--失去兴趣--失去信心--厌烦--反感。这种变化过程,实际上是学生学习心理的一种正常现象。如何防止英语学习的这种分化现象?作为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改革教学方法;从实际情况出发,努力运用教育心理学的原理,研究学生学习外语的心理过程;及时有的放矢地对学生的心理进行精心矫正,消除学生学习外语的心理障碍。  在学习外
期刊
随着社会发展、社会交际活动的广泛、活跃、频繁,口语交际能力成为现代公民必备的能力要求。“口语交际”成为中学语文教学一个重要而崭新的课型。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口语的目标是:具有日常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和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与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提高口语交际能力是“口语交际”的重要任务,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交际能力提高不尽人意。“口语交际”成为语文教学的
期刊
我从事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已有十几年了,农村学生普遍厌恶作文,怕写作文。习作时出现了写假人假事的“胡编式”作文;或者是东抄西拼的“拼凑式”作文;甚至是全文照抄的“移植式”作文。虽然教师从审题、立意、选材一直到作文的开头结尾,指导得有板有眼,但学生的习作仍是干巴巴的,让人沮丧。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在新课改的形式下,为了使学生的作文得到新的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语文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但现在却淡化了语言的学习,背离了“运用语言文字来表情达意”这个根本,离开了语言这个本体去架空分析课文的思想性和人文性。任何一篇文章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掌握了语言,也就掌握了凝固在语言之中、被语言所承载的种种信息。《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我想,语文
期刊
江泽民同志曾一再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可见,创新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我们学校教育的方向也更加明确:就是要由应试教育转向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要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创造性人才。《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是这样写到: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一、预习课文的重要性  一篇课文的阅读教
期刊
高中物理问题难度较大,有些问题让学生无从下手,但一般的问题中,涉及的数学知识比较基础,在教学中如果引导学生加以体会,将数学基本知识渗透到解题中,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就本人在教学中如何渗透简单的数学知识做粗浅的介绍。  一、函数思想在物理学中的应用:  函数图像一般是建立两个量的关系,即函数随自变量的变化关系,而在研究物理问题时,有多个量在其中,首先一定要弄清楚哪些量是定值,哪些是建立函数关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