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级怎样在预习课文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来源 :文理导航·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zsw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泽民同志曾一再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可见,创新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我们学校教育的方向也更加明确:就是要由应试教育转向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要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创造性人才。《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是这样写到: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一、预习课文的重要性
  一篇课文的阅读教学过程,一般要经历预习课文、研读和应用迁移等环节,阅读的各个教学环节都可以进行创造性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而指导学生预习课文是阅读教学的首要环节。由此可见,科学地实施预习,对于提高学生阅读兴趣,培养他们自读自学能力的重要性。
  1、有利于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语文课程标准》中这样说道:“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叶圣陶早在40年代就指出:“指导预习的办法实施了,上课的情形就将和现在两样。上课做什么呢?在学生是报告讨论,不再是一味讲解。”如果我们较好实施了预习办法,整个教学的基点,自然而然都转移到学生的“学”上来了。这样,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便可以充分地体现出来,使创造潜能得到释放。
  2、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地思维能力和阅读能力。课文预习实际就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种自学形式,长期让学生坚持预习,可以提高他们的独立思维能力和自读能力,为创造性阅读提供必要的心理条件。
  二、怎样进行课文预习
  要想预习发挥创造性的教学价值,我在指导学生预习时就特别遵循了认知性活动与探究性活动相结合的原则,循序渐进的原则。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根据各课的教学目的,提出预习思考题,激发预习的兴趣。这些思考题应该具有开放性和一定的难度,能够促进学生对课文“自求了解”,深入探索。为了激起学生预习的兴趣,在提出预习思考题时,我常常让学生自读课题,提出疑问,带着这些疑问去预习课文。这样,学生预习才会有目标,进行有针对性的预习,才会运用头脑进行思考。
  2、教给学生预习的步骤。学生经过5年的学习,已经有了一些学习课文、预习课文的经验和基础,所以,我在布置每篇课文的预习作业时主要从5个方面进行,每个方面提出具体的预习要求和做法:
  (1)生字:初读课文,自主认识课文中的生字,能正确认读、书写生字,结合自己的学习情况,运用方法区别、记忆生字。
  (2)词语:解释生词,对于不懂的词语,查阅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还是不懂的,做出记号,以备课堂上交流。
  (3)句子:采用“圈点勾画”等方法勾画出课文的重点词句,并将自己的一些感受、体会用简短的词句做批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读书做记号”的读书方法。
  (4)段:划分段落,用简短的词句概括意思。
  (5)篇:朗读全文,了解课文写的是什么内容。
  这五个方面层层递进,我在教学生预习时,把这五个方面溶入到学生的朗读课文中。一篇课文一般要求学生至少要读3遍:第一遍,初读课文,认识生字新词,扫除“拦路虎”,读通课文;第二遍,再读课文,理解不懂的生词,重点的句子,初步划分段落层次;第三遍,再整体回读全文,了解课文大意。这样,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就已经多次朗读课文了,对课文就比较熟悉了,而且每次朗读时的要求都不一样,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就会有目标、有意识、有重点的进行思索,他们的大脑才会真正的动起来。
  3、教学生自读的方法。如:预习生字、词语时,学生遇到不明白的字词,教学生学会使用工具书查阅资料,扫除“拦路虎”,帮助阅读理解;充分利用课文后、练习册上的思考题帮助阅读;利用课文后相关的“作家卡片”、“名著便览”帮助学生了解作家、文章的写作背景,历史背景,帮助阅读……
  4、教学生采用“手脑并用”的自读方式。徐特立有一句名言“不动笔墨不动书”。让学生在预习中边读边画,边读边写,让学生养成勤于动手的习惯。学生只有通过这样的预习,在课堂上才会积极主动起来,才会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思维的种子才可能萌动发芽。
  5、必须保证学生的预习时间。小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差,特别是我们农村学校的学生,家长由于上班的因素,自身文化的因素,不是没有时间就是不知该如何引导孩子预习,如果没有教师的引导和督促,往往预习就只是留于形式,不能起到真正预习的作用。所以,每一篇课文的预习,我都给予了时间上的保证,专门用学校课堂上的时间进行,并给予指导。
  6、充分调动学生的互动。对于课文中较难的思考题或学生自己预习时不理解的地方,先让他们在小组里交流讨论。在全班交流时,因为时间的关系不可能让更多的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有的学生也会因为害羞等因素不敢在全班交流。让他们在预习时就先在小组里交流,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7、加大教师的检查力度和参与性、指导性。《语文课程标准》中说“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也应积极的参与到学生的交流讨论中来。
  “所谓‘教的艺术’,说到底就是教师鼓励学生主动学习的艺术。” 我班学生经过这样主动预习课文的训练,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和阅读能力得到了培养和提高,单元测试、练习册上的阅读题完成情况大有好转。我们只有长期真正落实学生的预习,学生才可能对文本有比较深刻、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才可能实现课标的目标,才可能真正实现教育给我们提出的目标——培养高素质和创造性的人才。
其他文献
一、引言  迄今为止,凡提到课程,一般都指正式课程, 即一切有计划、有目的、按一定程序进行和完成的教学活动,以及体现和落实课程的教学计划、大纲、指引、课表、教材、规章制度,考核和评估等。澳门政府教育司近年为配合七年和十年免费教育所领导的教育改革和课程建设,香港的目标为本课程(Target-Oriented-Curriculum),英国的国家课程(National Curriculum),以及其它国
期刊
由于学生生源的特点,我们普通校学生的英语水平很低,学习英语的兴致不高,老师和学生都苦不堪言。而学生对英语之所以兴趣不高水平低,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对英语单词掌握不住。为了减轻学生记忆单词的负担,提高单词的记忆速度和效果,从而提高学生英语水平及学习英语的兴趣进行了研究。  一、了解记忆规律,提高学生自信心  英语知识浩如烟海,形象的、抽象的英语知识的获得,各种综合能力的培养,离开记忆是根本无法办到的。没
期刊
在《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对语文阅读教学的界定是这样的:“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根据语境揣摩语句的含义,体会语言表达效果,能对课文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初步鉴赏文学作品。”  然而多少年来,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却仅局限于字、词、句、段、篇知识的传授,从文章结构入手,把一篇文辞优美,赏心悦目的文章,切割成零碎的知识点,对教学效果
期刊
一、调查的目的  未来社会是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是经济全球化的社会,未来的中国人将生活在一个更富有挑战性的复杂而多变的世界,他们将具有以往几代人更富时代特征的素质,而学会与他人交往是其中很重要的素质之一,语文是交流思想、沟通感情的工具,是人脑思维的工具,是学习的工具,是人类传承文化、积累文化、传达社会价值观的工具,因此,学好语文学科是提高我国人口素质的重要途径。  二、调查的具体目
期刊
杜威有一句名言:“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学校必须呈现现在的生活——即对于儿童说来是真实而生气勃勃的生活。像他在家庭里,在邻里间,在运动场上所经历的生活那样。”  现代课程理论愈来愈认识到:一切课程必须重视和生活的联系,注重学科知识和学生生活体验的整合,才可能具有长久的生命力,才有继续存在的价值。语文课程自然也不例外那么作为教师我们如何具体去实施这一点呢?首先,我们必须很好地利用
期刊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已日趋淡化。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依然可以听见有些父母担心自己的女儿,是否可以考入理想的学校。读了高中会不会越来越笨?能不能考入理想大学?……在现今各类科学研究领域,以男性居多;一个国家或是一个别企业的上层领导又以男性居多……这些现象使人们普遍认为:男生比女生聪明。  那么在小学数学的学习情况中是否也同样存在着人们所认为的这种情况呢?带着这个疑问,我走入了小
期刊
英语教师在一线的教学中,往往会体会到学生学英语有这样的变化过程:好奇--感兴趣--失去兴趣--失去信心--厌烦--反感。这种变化过程,实际上是学生学习心理的一种正常现象。如何防止英语学习的这种分化现象?作为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改革教学方法;从实际情况出发,努力运用教育心理学的原理,研究学生学习外语的心理过程;及时有的放矢地对学生的心理进行精心矫正,消除学生学习外语的心理障碍。  在学习外
期刊
随着社会发展、社会交际活动的广泛、活跃、频繁,口语交际能力成为现代公民必备的能力要求。“口语交际”成为中学语文教学一个重要而崭新的课型。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口语的目标是:具有日常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和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与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提高口语交际能力是“口语交际”的重要任务,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交际能力提高不尽人意。“口语交际”成为语文教学的
期刊
我从事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已有十几年了,农村学生普遍厌恶作文,怕写作文。习作时出现了写假人假事的“胡编式”作文;或者是东抄西拼的“拼凑式”作文;甚至是全文照抄的“移植式”作文。虽然教师从审题、立意、选材一直到作文的开头结尾,指导得有板有眼,但学生的习作仍是干巴巴的,让人沮丧。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在新课改的形式下,为了使学生的作文得到新的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语文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但现在却淡化了语言的学习,背离了“运用语言文字来表情达意”这个根本,离开了语言这个本体去架空分析课文的思想性和人文性。任何一篇文章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掌握了语言,也就掌握了凝固在语言之中、被语言所承载的种种信息。《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我想,语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