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品德课堂成为学生幸福的乐园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2471143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品德课堂的教学是品德教师与学生之间认知交流、思维碰撞、情感交融、品行升华的过程,是品德教师的优良品行、有益的教学资源与学生之间互动、交流升华的过程。因此,笔者认为,要上好品德课,教师要做好三字文章,即“情”、“趣”、“实”。
  一、倾注一个“情”字
  真情最能打动人,在一定的条件下,人的真实情感可以互相感染,从而产生共同的情绪体验。因此在品德课教学中,要达到以情激情的目的,教师必须在把握教材道德观点、道德概念的基础上,以自己的真情实感来感染学生,打动学生,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把教育譬喻为诗,教师的赞赏和鼓励对学生而言无疑可以算是最真最美的诗,能让师生间自然生成无缝无痕的心灵契约。守住这份心灵契约,就能点亮理想之灯,烛照孩子的整片心空……
  是啊,品德老师在课上倾注一个“情”字,会赢得孩子们更多、更深、更浓的情!
  二、立足一个“趣”字
  心理学家认为,儿童的学习兴趣对鼓舞和巩固儿童的学习动机,激发儿童学习的积极性起着巨大作用。要使学生产生学习品德课的愿望,使之不致于对教学内容感到乏味,首先就得想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是学习的内在动力,在品德课上,我们可以创设丰富生动的情境,突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不知不觉步入教材之中。如教学《金字塔下留个影》一课时,我一上课便让学生观看埃及的标志性建筑图片以及自然风光图片,让学生一开始便为埃及优美的自然风光、巧夺天工的建筑、丰富的人类文化遗产所陶醉。在此基础上图文结合学习课文,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感知画面,领略埃及自然风光的壮丽景色,在审美中展开想象,在入情入境中主动学习,获取知识。
  审视我们正在使用的品德与社会教材,会发现,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材努力从学生兴趣与经验出发,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精选对于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尝试以多样、有趣、富有探索性的素材展示教育内容。因此,我们教师在使用教材时要充分地关注这一点,让品德课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这样学生在品德课上才会兴趣盎然。
  在教学实践中,我感悟到:在品德教学中,教师要运用新课程理念,优化课堂教学,给学生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多样性的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去认识生活,体验生活,发展能力,形成良好的品德。
  三、落实一个“实”字
  《课程标准》指出: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增强道德意识,从而使品德教学真正落到实处。
  比如在《不说话的朋友》这一课的教学中,我进行了以下的尝试:
  首先,我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让他们回顾自己熟悉的或曾经使用过的公用设施,并向大家介绍自己所认识的不说话的“朋友”,使得学生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自己去认识去归纳什么是公用设施。接下来,我设计了贴近学生生活、富有生活情趣的 “我为小区请朋友”这一活动,让学生充分利用自己使用公用设施的已有经验,通过和小组成员一起说说、贴贴、写写、画画的方式,为自己家乡新建的一处小区添置一些公用设施,并让学生谈谈为什么要请进这些不说话的朋友,从而使学生体验到公用设施给人们带来的方便,认识到公用设施就是我们不说话的“朋友”,我们的生活离不开他们,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公用设施的喜爱、感激之情。最后,我让学生讲讲生活中破坏公用设施的例子,引导学生初步形成爱护公用设施人人有责的公德意识。
  我想:如果品德教学能真正植根于真实的社会生活,真正走进学生特殊的生活世界,教学实例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贴近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在学生最熟悉的、最普通的生活情境中去呈现问题,引导学生用他们独有的心理、眼光去观察生活中的问题,引导他们以自己认可的方式去解决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引导他们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生活的感受,那么,这种源于学生生活实际的教育活动,必将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必将引发他们真实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我们的品德教学也就真正地实现了高效。
  在品德教学中,教师努力倾注一个“情”字,立足一个“趣”字,落实一个“实”字,我们的品德课堂必将成为学生幸福的乐园!
其他文献
一、运用情景激趣,丰富教学方法,聆听感受音乐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聆听声音始终是音乐课堂的主要内容。而运用情景法是小学音乐课堂最常用的。  1、悬念导入主题情景  生动形象的设置悬念是启动学生激情的添加剂,它可以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从而把学生带到特定的情境中,加快学生理解音乐的过程,使其如临其境,尽情参与。例:教学《青蛙找家》时,教师首先用童话般的语言描述小青蛙四处奔波,一会儿捉害虫,一会儿嬉戏玩
随着教育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电教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日益广泛。电教媒体以其生动的形式,强大的容量,互动的特性,丰富了语文内容的感性天地,拓展了学生的想象空间,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遵循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依据教材内容恰当地运用电教媒体,能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最终实现教学的最优化。  一、运用电教媒体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新教材的兴趣”
中国画是个与西方绘画区别甚大的绘画体系,中国画是那种“释”、“道”、“儒”相统一的文人画,更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很长一段时间,关于中国画的讨论一直没有间断,有人认为“中国画已不适合时代潮流”,而应抛弃传统笔墨和诗书题款形式,将其“送进博物馆”;也有人指出中国画要想有所发展,可只保留其意境要求或白当黑的布局特色,甚至只剩宣纸水墨的材料,再嫁接西方现代绘画的造型、色彩、构图等绘画元素。现实中的中国画画
“解放眼睛,使他们能看;  解放双手,使他们能干;  解放头脑,使他们能想;  解放嘴巴,使他们能谈;  解放空间,使他们能在大自然、大社会中获取知识;  解放时间,使他们有时间从容消化所学、从容思考所学。”   ——陶行知  先生的话折射出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追求,其内涵从旧有的单纯强调学生的思想解放或行为解放直接提升到对学生的主体性解放和生命的解放。不得不佩服先生对教育的高瞻远瞩,在新课程改革日益
课程源于生活,生活是第一性的。《品德与生活》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回归儿童真实的生命活动之中。对于儿童来说,只有他自己的生活才是对他有意义的、真正的生活;对于品德教学来说,只有引导儿童关注和“实践”他自己的生活,才会成为有意义的教学,只有引导儿童学习和学会创造他自己的生活,才会成为有效的教学。因此,《品德与生活》课必须立足于儿童的生活,与他们的需要、愿望、情感和体验相联系。  一、走近生活,在快
新课程改革倡导绿色理念,呼唤有效课堂,主张让孩子们在绿意盎然、勃发着生机与活力的空间里,充分舒展身心、放飞灵性,从而真正的实现生命的价值。那么,如何为学生打造广袤丰盈、灵动韵致的有效空间呢?笔者认为,主要应以“情”为突破口,再辅以教师各种因势利导,开合有度的调控,定会带来事半功倍的效应并使学生的活力与潜能在这片有效空间中不断地焕发出光彩、不断地纵深延续。  一、激情,让语文课堂成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
为了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作为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英语教师,应在日常工作中致力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因而采用故事教学法就成了小学英语课堂有效教学的重要选择,那么如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进行故事教学呢?笔者带着这一问题和自身的教学经验作出以下几点仅供同行参考与交流的浅见。  一、概述  在小学英语实际教学中经常发现一些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低下,教学质量也难以与其它学科的教学质量相媲美。而究其根源,并非
在小学英语学习中,流畅自如的表达、标准地道的语音是衡量学习者运用英语能力的高低,检验英语学习成功的标准。然而,对于小学生来言,要学习一门外语,还要把它学好,实属不易。缺乏语言环境,儿童主要靠模仿来丰富语言,并使语言规范化。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充分重视模仿学习的作用和意义,切实提高学生在交际中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  一、对“音”的模仿  1、模仿语音、语调  正确的发音对语言学习者来说,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课外阅读作为一种课堂的延伸和拓展引起了广大教师的关注,课外阅读既能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又能丰富学生的生活,陶冶情操,开发智力,从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课外阅读应该从低年级抓起。但在指导小学低年级课外阅读的实践中,笔者发现存在以下一些常见问题:1、有些家长认为低年级孩子识字少,课外阅读有障碍,不需要太早开始阅读;2、有的教师和家长急功近利,迫切地想要看到孩子
教师作为“以专业的眼光赋予学习者和学习以价值的人”,当幼儿在科学活动中产生问题时,要善于利用幼儿提出的问题,及时记录和评价幼儿提出的问题,深入分析幼儿问题的类别、提问的倾向,通过相应的回应策略来激思引路,帮助幼儿明确科学探索的方向,支持幼儿深入探索。面对幼儿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热情,教师要依据不同的形式、根据幼儿的不同发展水平随时调整自己的回应策略,支持和推动幼儿的自主学习、主动建构、整体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