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提出的现代学习方式是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在教与学的关系上要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如何在语文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我认为体验式教学模式具有其独特的魅力。语文体验式教学法,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向指路,创设语文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共同收集、处理语言信息,通过多向互动交往和情感交流等多种途径,使学生在不断的“体验”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提高学生个人的品德修养和语文素养。那么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体验式教学呢?我认为可以从课内和课外两个方面入手。
一、激发兴趣,准备体验
首先,在课堂教学环节中要抓住引入环节。在一节课的起始阶段就调动起学生求学的兴趣至关重要。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思维水平,根据教材内容确定学习目标,充分考虑如何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每篇新课文之前,应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以及他们在学习生活中的实际情感体验,生动事例以及简单朴素的道理作为切入点导入新课。如在学习《我的老师》、《藤野先生》、《背影》、《回忆我的母亲》等类似题材的课文时,就可以在引入的环节中,先引导学生来畅谈自己的实际的情感体验,唤起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但每一篇课文,每一节课的引入都是没有定式的,这一环节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前提,为一节课开一个好头,有利于建立良好的课堂氛围,有效保证其他教学环节的顺利进行。
二、朗读教学,初步体验
真正的语文课应把语言的感悟、品位、积累、运用放在首位,这就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加强朗读教学。学生通过朗读,达到与作者心灵的对话和交流、沟通,解读作者对这个世界的独特观察、独特感受和独特思考。声情并茂的朗读不仅能让学生领悟知识,而且唤起学生的爱憎情感。同时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思维发展潜能,提高课堂听讲效率,教师在朗读的同时,一定要设计和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发言、议论。如我在讲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文时,先是让学生自由朗读,初步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然后让学生模仿广播电台播音员读这则消息,让其他学生当听众,体验如果是解放军指战员听到这则消息的感受,如果是得到解放的江南老百姓听到这则消息时,感受又如何?再假如是蒋介石的官兵听到这则消息后又有什么感受?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这则消息的情感思想,体会作者语言的丰富内涵。
三、创设情境,加深体验
语文教师在课堂上除了朗读教学外,还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加深体验。教师向学生提供各种情境,让学生亲身实践。这里的情境有:图像回放,开放性练习,小品表演,模拟课文情节,人物形象评析,大自然奥秘探索等等,浓厚的气氛激起学生的体验,这样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效地掌握知识、加深了学生的体验,也为学生提供更多值得回味的情境和氛围。如我在教《皇帝的新装》这篇课文时,就把表演引入了课堂,给予学生更多的心灵自由。一方面满足了他们的“游戏冲动”和“角色幻想”,另一方面又加深了他们对课文的体验。把握皇帝、骗子、大臣们的内心思想活动,体验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角色表演的学生情绪高昂,在把握课文人物内心思想感情的基础上表演得生动形象,而没有表演的学生则进行对比分析,品头论足,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角色体验,不但领会了课文的思想感情,而且审美能力也提高了,参与意识也加强了。
四、课外阅读,拓展体验
体验式教学除了在课堂上运用,也可以延伸到课外。如通过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加强学生的体验能力。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九年的课外阅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但由于学生平时阅读量少,对文章的理解力不够,学生囫囵吞枣地阅读,往往不能举一反三,不能获得独特的属于自己的体验。针对这种现象,我鼓励学生在阅读课外文学时,多做读书笔记,拓展学生的体验能力。这种读书笔记类似读后感,可以是对文章主题的思考,也可以是语言结构,行文风格,甚至记录一下文章中打动你的一个句子。我尤其鼓励学生联系实际生活谈谈文章对你的启示。如阅读《西游记》时,我除了要求学生体验文章的思想感情,分析人物形象之外,还要求学生找一些打动他们的骈句;我们在学习高尔基的《童年的朋友》时,我要求学生联系实际生活谈谈文章中的外祖母对你有何启示……那些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通过他们的想象和联想,转化为自己的体验。当然,学生在进行体验时,我们允许学生体验的多元性,“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学生由于价值观不同,学生的体验就不同;同一学生在不同时期关注点不同,体验也不同。
体验式教学,加强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体会到主动学习的快乐,让学生的语文能力有了表达的机会,提高语文分析能力和写作能力,从而真正培养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以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一、激发兴趣,准备体验
首先,在课堂教学环节中要抓住引入环节。在一节课的起始阶段就调动起学生求学的兴趣至关重要。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思维水平,根据教材内容确定学习目标,充分考虑如何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每篇新课文之前,应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以及他们在学习生活中的实际情感体验,生动事例以及简单朴素的道理作为切入点导入新课。如在学习《我的老师》、《藤野先生》、《背影》、《回忆我的母亲》等类似题材的课文时,就可以在引入的环节中,先引导学生来畅谈自己的实际的情感体验,唤起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但每一篇课文,每一节课的引入都是没有定式的,这一环节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前提,为一节课开一个好头,有利于建立良好的课堂氛围,有效保证其他教学环节的顺利进行。
二、朗读教学,初步体验
真正的语文课应把语言的感悟、品位、积累、运用放在首位,这就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加强朗读教学。学生通过朗读,达到与作者心灵的对话和交流、沟通,解读作者对这个世界的独特观察、独特感受和独特思考。声情并茂的朗读不仅能让学生领悟知识,而且唤起学生的爱憎情感。同时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思维发展潜能,提高课堂听讲效率,教师在朗读的同时,一定要设计和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发言、议论。如我在讲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文时,先是让学生自由朗读,初步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然后让学生模仿广播电台播音员读这则消息,让其他学生当听众,体验如果是解放军指战员听到这则消息的感受,如果是得到解放的江南老百姓听到这则消息时,感受又如何?再假如是蒋介石的官兵听到这则消息后又有什么感受?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这则消息的情感思想,体会作者语言的丰富内涵。
三、创设情境,加深体验
语文教师在课堂上除了朗读教学外,还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加深体验。教师向学生提供各种情境,让学生亲身实践。这里的情境有:图像回放,开放性练习,小品表演,模拟课文情节,人物形象评析,大自然奥秘探索等等,浓厚的气氛激起学生的体验,这样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效地掌握知识、加深了学生的体验,也为学生提供更多值得回味的情境和氛围。如我在教《皇帝的新装》这篇课文时,就把表演引入了课堂,给予学生更多的心灵自由。一方面满足了他们的“游戏冲动”和“角色幻想”,另一方面又加深了他们对课文的体验。把握皇帝、骗子、大臣们的内心思想活动,体验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角色表演的学生情绪高昂,在把握课文人物内心思想感情的基础上表演得生动形象,而没有表演的学生则进行对比分析,品头论足,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角色体验,不但领会了课文的思想感情,而且审美能力也提高了,参与意识也加强了。
四、课外阅读,拓展体验
体验式教学除了在课堂上运用,也可以延伸到课外。如通过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加强学生的体验能力。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九年的课外阅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但由于学生平时阅读量少,对文章的理解力不够,学生囫囵吞枣地阅读,往往不能举一反三,不能获得独特的属于自己的体验。针对这种现象,我鼓励学生在阅读课外文学时,多做读书笔记,拓展学生的体验能力。这种读书笔记类似读后感,可以是对文章主题的思考,也可以是语言结构,行文风格,甚至记录一下文章中打动你的一个句子。我尤其鼓励学生联系实际生活谈谈文章对你的启示。如阅读《西游记》时,我除了要求学生体验文章的思想感情,分析人物形象之外,还要求学生找一些打动他们的骈句;我们在学习高尔基的《童年的朋友》时,我要求学生联系实际生活谈谈文章中的外祖母对你有何启示……那些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通过他们的想象和联想,转化为自己的体验。当然,学生在进行体验时,我们允许学生体验的多元性,“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学生由于价值观不同,学生的体验就不同;同一学生在不同时期关注点不同,体验也不同。
体验式教学,加强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体会到主动学习的快乐,让学生的语文能力有了表达的机会,提高语文分析能力和写作能力,从而真正培养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以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