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的却是狗

来源 :知音励志·社科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ibzibzi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毛姆在《面纱》中描述了一对在不和谐婚姻中的男女遭遇的背叛,报复和惩罚。其中男主人公瓦尔特对爱专一却遭妻子背叛,一早占领道德高地的他,却在无私救助霍乱病人时染病身亡。而道德观念淡薄,轻佻肤浅的妻子凯蒂却在灾难中成长,觉醒,获得新生。乍看之下,这种设定违反了“善恶报应”的传统道德观念。但在毛姆笔下,人物塑造早已超越简单的伦理道德框架,人性的微妙复杂,善恶的交织难辨,才是作品的真正魅力所在。
  【关键词】道德批评;善恶;毛姆;《面纱》
  《面纱》是英国作家毛姆的代表作之一。故事里,美丽轻佻的英国女子凯蒂,在年龄日长却没有合适的追求者出现的情况下,迫于压力嫁给了自己并不喜欢的细菌学家瓦尔特。婚后凯蒂随瓦尔特来到香港,结识了香港助理布政司查尔斯·唐生夫妇。她立刻被潇洒风流的唐生吸引,由此发展出一段不伦之恋。当瓦尔特发现妻子的不忠行为后,并没有和她离婚,而是要求凯蒂陪同他一同深入中国内陆瘟疫肆虐的潭府,救治当地百姓。无法与唐生结婚,无奈的凯蒂只得随瓦尔特深入险境。在潭府,凯蒂目睹了丈夫和当地的军人,修女一起舍生救人的情形,也加入其中。而当她在救助他人的过程中重新认识自我时,瓦尔特却染病去世,留下凯蒂带着未出世的孩子踏上了人生新一段的旅程。《面纱》这部作品,以“婚外情”这种不道德的情节展开,却将故事的发展放在瘟疫横行,生死一线的中国内地乡村,展现了道德的冲突和爱恨的纠葛。
  道德批评是文学伦理学范畴下的一种文学批评模式,主要是对文学史上各种文学描写的道德现象进行历史的辩证阐释,并坚持用现实的道德价值观对当前文学描写的道德现象做出价值判断(聂珍钊,10)。这种批评模式注重强调作品的道德功能和社会功能,在对文学作品进行有关道德的探讨和评价的同时,对其做出适当的价值判断和引导,使其更好地表现并服务于人生(蔡文娜,63)。
  从这样的视角审视毛姆的《面纱》,可看出该作品中体现的道德观念不符合普遍的社会和婚姻的道德规范。在故事中,男主人公,瓦尔特是一位堪称道德标杆的人物。在婚姻中,他忠诚专一;在事业上,他兢兢业业。虽不是专业的医生,却在潭府瘟疫盛行的情况下挺身而出,毅然奔赴险境救死扶伤。在潭府时,他全身心投入,“一大早就出门…然后直到晚餐准备好才能见到他的影儿”(毛姆,89)。在修道院嬷嬷的口中,他是“天堂派来的使者”,善良仁慈,大公无私。可是,这么一位道德高尚的人物,结局却非常不幸。对妻子的体贴换来的是冷漠鄙视,和无情的背叛。他舍生忘死救助了很多百姓,自己却最终身染疾病,不治而亡。这样的结局,实在让人扼腕的。
  与之相反的,小说中的妻子凯蒂是一个肤浅轻佻,爱慕虚荣的女子。结婚之前,她就没有什么正统的道德观念,仗着自己年轻貌美,周旋于众多追求者之间,“和每个人打情骂俏,同时不忘了在这群男士中挑拨离间,从中取乐”(毛姆)。结婚之后,她很快对丈夫感到厌倦,一俟同样浮夸的唐生出现,立刻抛弃了道德的观念和婚姻的责任,与之发展婚外情。即使后来她看穿唐生的真面目,却仍不自觉地对他投怀送抱。作为刚刚死去的瓦尔特的遗孀,这样的行为实在是令人咋舌。但最终,凯蒂安然无恙地躲过了瘟疫的灾祸并经历了女性的觉醒,回到英国的故乡,准备开启全新的生活。这两位主人公的结局的对比,体现出的是道德在生死面前的无力。道德也许能够约束人们的行为,却无法掌管人们的生死。社会道德规范下的“正人君子”无端死去,而无知堕落的妇人却能安然存活。“善有善报”的传统道德价值觀念在这里根本没有体现。从这样的视角来看,《面纱》这部作品似乎存在道德上的缺失,甚至有误导读者的嫌疑。
  然而,道德是一个复杂的概念。耶稣说,道德是对弱者的仁慈;尼采说,道德是强者的勇气;柏拉图说,道德是整体的高效和和谐(Durant,52)。如果跳出社会,家庭,婚姻和伦理的角度这些程式化的标准,道德最终讨论的还是善与恶的问题。人性的复杂性,使我们不能简单地从对婚姻是否忠诚,或对家庭是否有责任来判断一个人的善恶,而在瓦尔特和凯蒂的身上也是如此。
  瓦尔特是一个对婚姻忠诚,对工作投入,对病人无私的人。但对于背叛自己的妻子,他并没有表现出凯蒂所期待的绅士般的大度。被背叛婚姻当然是令人不齿的行为,但无论如何,罪不至死,瓦尔特也不具有审判权。可是他却看准了妻子在事发后无法如愿与情人再婚,冷酷无情地逼迫她和他一起深入险境。得知丈夫是要求自己同去潭府时,凯蒂看到“他的脸色变成了死灰色,眼神里满是憎恶”,于是意识到“难道他想故意害死我吗”(毛姆,54)。后面的故事发展可以看到,细菌学家确实是想以这种残酷的方式惩罚不忠的妻子。从道德的角度衡量,瓦尔特是一个高尚的人,但对凯蒂却做不到宽厚善良。对伤害自己情感和自尊的妻子,他狠心地让她远离熟悉安稳的生活,日日活在对致命疾病的恐惧执照,这无异于钝刀杀人,是一种缓慢而痛苦的折磨。这种报复是扭曲,甚至是邪恶的,使凯蒂不由感叹“我非常害怕。我不知道瓦尔特那个深不可测的脑袋是怎么想的, 我是因为恐惧而发抖”(毛姆,75)。当凯蒂执意问他把自己带过来是不是想叫自己死时,他最终承认“起初是”。一直抱着“像他这样心地善良的人,绝不可能生出如此恶毒的注意”的想法的凯蒂终于意识到“他不会原谅她,因为他根本不能原谅他自己”。因为“最让他难以释怀的还是虚荣心受到的打击…那恐怕是所有伤害中最难痊愈的了”(毛姆,121-122,155)。所以,在瓦尔特极度的利他主义背后,是病态的自制自律和对妻子严酷的苛责。他为了自己的自尊向凯蒂无情的报复,如果凯蒂真的因为感染霍乱死去,那么即使瓦尔特拯救了成千上万的生命,也无法掩盖他蓄意害死一个罪不至死的生命的事实。
  而凯特,从传统的道德伦理角度看,确实是对婚姻不忠的负面形象。她的家庭出身和所处的社会圈子,造成了她虚荣轻浮的个性。对于自己不忠的行为,她自始至终没有觉得是什么天大的罪过,顶多也就是一个无知的女孩犯了一个愚蠢的错误。她无视婚姻中的道德和责任,伤害了自己的丈夫,但这并不能说明她天性邪恶。相反,最初听到要去潭府时,凯蒂以为瓦尔特想要自杀。即使不爱丈夫,她的第一反应还是阻止他,因为“他不能为了她的缘故而动了轻生的念头(毛姆,53)。当真正到达疫病灾区后,人们承受的苦难,修道院嬷嬷们无私博爱的奉献,甚至她曾经鄙视的瓦尔特的认真投入,都打動了她,使她忘记了被唐生抛弃的痛苦,被瓦尔特挟持的窘境和对致死疾病的恐惧,迅速适应了疾病肆虐的中心地带,全心全意地投入到照顾灾难遗孤的工作中。她的付出获得了孩子的真心热爱,连修道院院长也夸赞她是一个“善良的人,一个好女子”(毛姆,162)。
  由此可见,在《面纱》这一作品中,人物的善恶已经跳出了单纯的道德框架。对毛姆而言,人性微妙而复杂,往往善恶兼容,不可一概而论。毛姆并不是简单地呈现善恶循环的道德观,而是将社会现象和人物形象冷静细致地呈现在人们面前,让读者在阅读和思考的同时调整自己的价值观,探寻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的融合,统一(韩军红,84)。当凯蒂在瓦尔特临死前痛哭祈求其原谅时,瓦尔特的最后一句话是“死的却是狗”(毛姆,186)。这句话来源于戈德·史密斯的《挽歌》,其中受人照顾的流浪狗一朝与主人反目而咬伤主人。当大家认为主人必死时,死的却是行凶的狗。这里我们可以理解为,瓦尔特将自己比作了那只狗。失去了在凯蒂那里得来的一时的爱情,他对她反咬一口,将其带入险境。但凯蒂最终在灾难中找到自我重获新生,他却绝望死去。在临死时,瓦尔特才完全意识到自己的报复行为使自己和凯蒂承受了多少无谓的痛苦,也认识到自己极善和极恶的矛盾性格最终导致了这出悲剧。由此看来,虽然毛姆没有明确地对所谓的道德和非道德做出直观的评价,但瓦尔特临终的遗言,也反映出作者对人性善恶复杂性的深沉的思考。
  参考文献
  [1]蔡雯娜.当爱变成一种罪过——道德批评视角下欧·亨利的《新婚的姊妹们》[J].齐齐哈尔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04):63-64.
  [2]毛姆,阮景林译.面纱[M].重庆:重庆出版集团,重庆出版社,2006.
  [3]韩军红.毛姆小说中的多维人性书写[J].江西社会科学,2012(09):81-84.
  [4]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与道德批评[J].外国文学研究,2006(02):10-17.
  [5]Durant,Will.The Story of Philosophy[J].New York:Simon &Schuster,Inc.,1961.
  作者简介
  杨卉(1984-),女,汉族,河南省人。硕士学位。现为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
  作者单位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外国语学院 上海市 201418
其他文献
罗杰斯在谈到个人成长过程中,尤其是在婴儿阶段,父母给予孩子的积极关注是孩子获得安全感,并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同理,在教学中,教师认识到学生本性中具有的积极向上的天性,对学生的积极关注,在学生成长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作为教师,积极发现学生的优點,并及时表达出鼓励。在有的班级,有极个别的学生可能在课堂上会表现出一些不当的行为,作为教师学会体会罗杰斯所提出的接纳每一个体的“是其所真是”,即接纳学生原本的
期刊
研究生党建工作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抓手,通过纵横结合优化党支部建制、考评结合量化党支部考核方式、两学一做常态化党员教育模式、协同创新多元化党员教育载体,提升研究生党建工作活力,形成研究生党员党性教育长效机制,对推进学校党建尤其是学生党建工作意义重大。  【关键词】规范研究生党建;两学一做  研究生党建工作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对于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培养,推动
期刊
针对图书馆乱架及图书上下架工作繁重的问题,提出图书馆巡架机器人设计思想,并阐述了基于计算机视觉的巡架机器人关键算法。  【关键词】巡架机器人;计算机视觉;关键算法  1 引言  图书馆作为图书信息资源中心,直接服务于学习与科研。而随着图书馆馆藏图书种类与数量的日益增加,图书馆日常管理工作越来越繁重,包括对借还书的上下架以及处理乱架图书。不能及时处理乱架图书会影响用户检索图书的及时性。但由于图书馆管
期刊
芭蕾舞属于欧洲古典舞蹈,起源成长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十七世纪后半期在法国逐渐发展成一种职业,从此后不断改革创新,从而风靡全世界。芭蕾舞最重要的特征即是女舞蹈演员可以在表演时用脚趾尖点地。从此可见芭蕾舞是一门需要高技巧高功底的形体艺术。形体训练是普通高校进行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之一,普通高校的教学方针是让学生通过形体训练舒展身体各部分肌肉群,以达到均衡发展和锻炼学生的目的,对学生身体各个方面的发
期刊
在打造都市区和建设华夏历史文明重要传承区的背景下,科技进步,人口增长,建设活动、旅游活动频繁,世界文化遗产“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通过分析郑州市城市发展战略以及建筑群保护面临的问题,探索世界遗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途径。  【关键词】世界文化遗产;城镇化;可持续发展  遗产的可持续性,是遗产能够世代传承、永续利用的保障机制,是世界遺产保护和评估的一项重要原则。如果说
期刊
电影本身就是隐讳的东西,所以观众不是很容易就能弄明白,只能靠不经意间的突然的启示理解之。说《一一》是启示录并非只因为它笼罩在神秘中,充满谜样的色彩。更多的是它带给观众的警示,静悟。作为杨德昌的晚期作品,或许是杨德昌对时间,对生活的参悟让他开始冷眼这世界,冷眼这时代,才让作为观众的我们深深感到电影中人物的既定和命运的注定。  【关键词】冷眼旁观;是是而非;杨德昌《--》  1 杨德昌电影作品《一一》
期刊
中国古典舞的发展与我国几千年的文化渊源息息相关,作为中华文化的艺术瑰宝,在我国的舞蹈史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历经多年的发展,中国古典舞已经逐步发展成为我国舞蹈的象征。作为中国古典舞的精髓,身韵的作用不容忽视。为了更好地发扬与传承中国古典舞,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它的艺术价值,有必要对身韵在中国古典舞中的表现风格进行研究。本文首先对身韵的艺术特征做了分析,然后从形、神、劲、律四个方面对身韵在中国古典舞中
期刊
近几年,职业技能竞赛如火如荼的开展着,市场营销技能竞赛由之前的商职委竞赛到2014年入选国赛,一直延续至今,市场营销职业技能竞赛对市场营销专业的建设影响是深远的,在专业的顶层设计、校企合作、师资队伍培养、实践技能训练等方面都提供了引导,笔者根据市场营销专业的建设以及多次参加市场营销职业技能竞赛的经验,进行些一些大胆的探索。  【关键词】职业技能竞赛;高职;市场营销;教学改革  1 职业技能竞赛对实
期刊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民主学说为根基,并以我国的基本国情为背景,借改革开放之东风不断完善民主政治制度。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民为本的方针,与时俱进,根据时代的特点与社会的进步来不断完善我国的民主政治制度文化建设。本文也将从多方面和角度来对这一重大进程的实践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制度;实践  长久以来,我国的民主政治制度始终是国际社会上各国所关注的焦点话题
期刊
在艺术表演中“怯场”的心理因素是歌唱者的一大障碍,怎样能更好地去总结经验和教训,及时地克服“怯场”现象是一些声乐学习者长期以来比较关注的问题。如何去闯过难关,排除这种心理状况,就需要我们从问题的实际情况去剖析、理解。最终更加完善于在舞台上的表演技巧,达到“真、善、美”的境界。  【关键词】歌唱表演;舞台经验;怯场心理;紧张产生;克服怯场  音乐表演的怯场心理是人们长期以来所关心,重视的问题。如何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