撑死的惠普

来源 :销售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_2009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并购市场肆意挥舞着支票簿的惠普终于要面对消化难题,曾经缔造了“蛇吞象”神话的惠普在一片质疑声中仍然完成着一桩桩看似闹剧的疯狂收购。惠普总是走在通过收购来壮大惠普的道路上,总是妄图买下下一个大事件或者别人的市场,就像一个膨胀的气球,直到爆炸之前,并不知道自己的容量到底有多少。
  有评论家尖刻地指出:“惠普可谓是目前美国企业错误的集大成者——愚蠢,缺乏创新,过度膨胀,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领导。”
  无论是卡莉的规模,还是赫德的利润,两者都是在数字上为惠普做出了贡献,但都缺乏一个明确的公司战略。作为全球规模第一的IT厂商,外界却看不到惠普的几个部门在战略上有任何统一的思路,甚至不知道惠普的战略方向。这在IBM大举推动“智慧地球”,微软坚决走向云计算的衬托下,显得尤为明显。这样的局面,让惠普失去了一个大公司应有的旗帜性作用。换句话说,惠普大而不强。
  乔布斯带领的苹果公司本质上改变了PC产业格局,这使惠普最终下决心剥离PC业务。从拼命去抢更多的,到再把这些抛弃掉,我们看到的是大公司的“慌乱”。而更让人们茫然的是,在宣布剥离PC一个多月后,惠普董事会主席雷·莱恩表示,“我们无意剥离PC业务。”战略上的摇摆不定流露的是惠普内心的焦灼,以及战略转型的茫然。面对IT服务路径上的IBM们,以及另一岔道上的苹果们,它缺少战略抉择的勇气。
  是大而强还是强而大?是苹果路径还是IBM轨迹?这成为困扰惠普的魔咒。而今日之保守势必在未来引发更大的战略危机。
  
  三代大胃王与贪吃的惠普
  
  如果进行一个“最爱用外部CEO的跨国IT公司”评选,惠普一定名列前茅。从卡莉·菲奥莉娜,到马克·赫德,再到刚刚离任的李艾科,惠普的董事会似乎更愿意用外来的和尚念经。
  虽然这三个外来的“空降兵”个性迥异,但他们共同的策略是让惠普的版图愈来愈大,直到不堪重负。
  根据物理学中力的合成原理,他们终于通过12年的时间把惠普拉离原来的轨道,拉上了一条前途未知的崎岖小路。
  
  张狂女商人卡莉:催肥惠普
  即使是一段破碎的感情也有一段美好的开始。
  惠普和卡莉在1999年一见钟情,当时卡莉刚刚摘得《财富》杂志“全美50位商界女强人”排名桂冠,凭借惠普之名,卡莉这个名字很快像摇滚歌星一样家喻户晓。
  在几年之后的一次演讲中,卡莉曾经表示:“来公司之后,我非常清楚新的趋势是什么,科技产业正处于变革的时代。在我们参与竞争的计算机时代,产品之间兼容运行成为必须,在这种情况下,解决方案至关重要。”
  那时,随着郭士纳的IBM以服务为导向转型的成功,计算机服务领域大有作为得到佐证。卡莉决定重塑惠普。惠普公司为此成立互联网事业部,以电子商务为企业中心策略,整合公司原有的软硬件和服务。
  “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尽管惠普公司在所处身的几个领域中面临不同的竞争对手,但真正与其全面交锋的只有IBM一家公司。而且如果单是依靠自身的力量,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惠普几乎没有希望超过IBM。2000年,后者的市值达到2000亿美元,年收入达880亿美元,这两项都几乎是惠普的两倍。
  郭士纳是IBM的天使,却是卡莉和惠普的魔鬼。
  并购成为惠普做大的唯一选择,而接下来的任务就是看看谁是合适的收购对象。2000年,惠普开始与普华永道的咨询部门进行接触。
  卡莉的如意算盘是以180亿美元将普华永道31000名咨询顾问收编,与惠普原有的6000名顾问合力打造惠普的未来。惠普甚至打算收购苹果。但是他们很快又否定了这个方案。
  到现在为止,惠普似乎还走在原来预定的道路上,但形势却已急转直下。
  卡莉的最终决定是收购当时PC市场排名第三的康柏公司,卡莉给出的理由是用来扩充惠普多元化的运营规模。卡莉当时更为看重的是并购过来的康柏IT服务部门。因为并购前的康柏在IT咨询服务业务收入的比例曾达到33%,4万名咨询顾问的综合能力并不逊色于当日的普华永道,一旦合并后,新公司组成的服务部门咨询顾问人数是6.5万,而IBM的全球服务专才也不过15万人。
  但从日后的发展来看,这个决定并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
  现在并不为人所熟知的康柏公司在当时是个让人尊敬的名字,很多IT企业的领军人物如刚接任苹果CEO的库克等都有在这家公司的工作经验。1998年后,顺风顺水的康柏进行了多次大规模并购,消化不良,又赶上互联网泡沫,股价暴跌了60%以上。正需要新的突破点的惠普和康柏一拍即合。
  经过初步的试探性接触后,2001年7月19日,卡莉正式向董事会提出并购康柏的计划。
  纸面上,这的确是一次天作之合。在产品构成上,双方各有所长。如掌上电脑方面,惠普的Jornada被市场好评更多的康柏iPAQ取代;在PC领域上,惠普在消费市场上优势明显,康柏则是企业PC领域的领先者。而从收入角度看,惠普每季度在一款符合产业标准的网络服务器上亏损1亿美元,而在自己设计的同类产品上获利,康柏在此业务上的情况恰与惠普相反。惠普的PC主要依靠分销盈利,而康柏的PC业务利润则来自于网络直销。一家公司与微软的合作更为融洽,另一家则和英特尔关系更佳……
  而卡莉的另一个盘算是,与戴尔高度依赖电脑利润不同,惠普可以通过打印机、服务器乃至消费电子产品保持利润,打一场持久战。依靠收购,卡莉试图将惠普打造为一个技术解决方案商,不仅像IBM一样提供服务,还像戴尔一样销售电脑,像EMC一样提供存储设备,像升阳一样提供网络服务器,像三星一样销售纯平电视、MP3播放器等消费电子产品。她希望,惠普能“在我们所在的各个产品领域,各个地域,各个客户群取得领先”。
  但这个宏大的梦想首先意味着巨大的风险。2001年7月底,当惠普雇用高盛担任财务顾问,对方的第一反应是:“你们真的确定要做这个?”高盛预测,这一消息宣布后,惠普股价将瞬间下跌10%到15%。
  事实证明高盛错了,当年9月3日收购决定发布后,两周内惠普的股价狂泻38%。
  在评估之后,卡莉还是决定收购康柏。2002年3月惠普完成对康柏190亿美元的收购。同年6月,IBM以仅仅35亿美元收购了普华永道的咨询业务。
  在这一刻,惠普向左,IBM向右。时至今日,IBM已成为高端咨询业务方面的强手,而惠普在这方面仍然薄弱,不能不说是当日一招错棋拖的后腿。
  把惠普和康柏亏损的PC业务合并在一起是一个巨大的错误。蛇吞象引发严重消化不良,惠普合并后的PC业务在2003年和2004年都没有实现盈利目标。倒是惠普的影像和打印业务使惠普保持了令人尊敬的名声。
  这场堪称奢华的收购使惠普的员工总数增长了两倍,超过30万,即使已经裁员超过10万人。它现在是一家不折不扣的巨无霸企业,但速度卻异常缓慢。
  卡莉在任的20个财务季度中,7次利润未 达华尔街预期,公司股价在这一过程中下跌了55%。虽然属意提升PC业务的竞争力而收购康柏,但百经波折的大交易让其PC业务的利润率跌至0.9%。
  2005年,强硬的卡莉终于为此离职,带着高达4500万美元的补偿金卷铺盖走人。
  
  赫德:“成本杀手”与“收购达人”
  2004年底,当联想宣布收购IBM的PC业务时,便有人断言惠普也会步IBM后尘,华尔街的股票分析精英曾经建议惠普也卖掉看似不赚钱的PC业务。
  来自NCR的马克·赫德走马上任,这个任命被分析师认为是惠普委婉地拒绝了分拆。这和赫德的简历有关。他老东家NCR公司是一家只有60亿美元规模的小企业,但却具有典型的业务综合性特征,包括高端服务器、软件、桌面设备、外围设备和咨询服务。所有这些,几乎都可以在惠普找到“加大码”的同类项。
  赫德将自己在NCR公司赖以成名的削减成本搬到了惠普,大量裁员、压缩部门、减少研发投入(在马克·赫德离职时,惠普的研发投资只有收入的3%,远远低于其他的IT企业,更不要说是创新型的互联网企业),其对职能部门的成本削减工作,甚至精确到办公室的租金上……
  赫德削减成本策略非常奏效,例如赫德上任后的2006年第一财季,惠普公司的收入只增长不过6%,利润却比前一年增加了30%。
  削减成本,提高效率,在赫德的整合下,康柏的收购效用终于开始显现出来。2006年起,惠普进入良性和快速发展。该年,惠普以917亿美元营收和6%增幅,超越IBM,成全球最大IT公司,同年实现运营利润74亿美元,同比增幅32%。到2008年第一季度,惠普PC出货1297.9万台,占据18.3%的市场份额,连续七个季度压倒戴尔,坐稳全球第一大PC厂商的宝座。
  而事实证明,虽然PC部门带来了高市场份额,但PC市场的低利润让惠普并没有从PC部门得到太多的实际收益。事实上,在2008年的时候PC已经不是值得留恋的战场。PC利润持续降低,这主要是英特尔和微软从个人电脑获得的利润远比PC厂商要高得多。而且苹果的发展势头非常强劲。这时,赫德重提向IBM学习,捡起转型IT服务的老战略,但和IBM的瘦身计划相反,惠普依然采用了收购的模式。
  赫德曾说过:“一个企业三分之二的利润增长来自收购,25%来自公司对竞争对手的胜利,还有剩下的10%来自新的创意。”
  为了让公司“三分之二的利润增长”有着落,赫德在上任以后立即着手开始为惠普寻找合适的对象,人们戏称赫德和卡莉终于有了相似的地方——都是“收购达人”。自2005年11月到2008年8月,惠普公司完成了近30笔收购,其中比较著名的包括软件行业的Mercury、Opsware,网络系统的3Com公司,信息服务领域的EDS、智能手机制造商Palm,惠普花了不下200亿美元。
  其中,在132亿美元收购EDS的时候,人们似乎看到了惠普彻底拆分PC部门的勇气和决心。
  在惠普2007年166.5亿美元的服务业务营收中,超过半数来自向其计算机、打印机、软件消费者提供的支持服务,EDS则拥有庞大的企业计算机系统管理业务和企业软件开发业务,惠普对其的收购也称得上是“强强联手”。在当时规模达7480亿美元的全球服务市场,IBM以540亿美元的年收入稳居第一,EDS和惠普的年收入分别为220亿美元和166亿美元。两家公司合并后的规模将位居全球第二,这一点也许是促使赫德下定决心的重要原因。
  事实上,惠普的PC版图越来越大。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赫德是卡莉衣钵的继承者,都希望通过收购来壮大惠普并希望在各个领域领先。
  除了控制成本和收购外,还有其他手段来振兴惠普吗?面对这样的诘问,赫德还来不及证明,因为性骚扰指控下台了。
  
  冒进者李艾科:仓促转型,惠普机会几何
  从卡莉到赫德的10年是惠普数字上最漂亮的10年,却是前景上最糟糕的10年。
  这10年,惠普的口号就是“收购、收购、再收购”,在四面树敌的同时,惠普无节制的拉长着自己的战线,在它漫长的产品线上,每一个环节都面临着强而有力的挑战。
  在高端企业级市场,惠普跟IBM竞争;在PC产业,惠普和戴尔、联想、苹果在竞争;在移动端,惠普又和三星竞争。此外,它还做大型机。而这几个称得上惠普对手的公司,却大都专注某一个领域。
  现在,在移动互联网领域,苹果优势一家独大;在PC领域,联想上升势头明显;IBM也从甩掉PC业务的阴影中走出,今年市值一度超过微软。
  显然,如果这样下去惠普只会更加地衰弱,现实逼迫着他们必须要在众多战线中做出选择。
  从目前IT市场的发展情况来看,有两条路是可以选择的。要么苹果化,以消费者市场、以创新型产品把控移动互联网产业链为模式;要么IBM化,走向企业级、云计算,走向高端市场。
  马克·赫德在位时,惠普就已经在研发平板电脑,对抗苹果iPad,至少有两款原型机在开发,一款使用Android系统,一款使用WindowsPhone系统。这是因为惠普既不想牺牲与微软的关系,又不想放弃有大量应用程序支持的Android。
  到了李艾科手中,惠普开始推出新的消费型平板TouchPad,它使用惠普收购Palm获得的WebOS系统,不过WebOS程序缺乏。今年基于WebOs的平板电脑推出以后,市场销售远远低于预期。“美国的一些大型连锁卖场原本大量订货,但见势头不好后便向惠普提出退货。这使得李艾科和董事会很恼火。”所以很快就决定停止基于Web OS的移动设备,并且下定决心处理PC业务。
  此刻惠普的选择,意味很明显,向苹果投降的同时向IBM致敬,惠普已经完全丧失了曾经令人尊敬的地位,彻底成了跟随者。
  应该说,优秀企业变得有点臃肿,焦点不够集中,绝不是什么少见的事情。即便华尔街的宠儿苹果也有过混乱的时代。这家现在的标志性科技公司1997年时已经到了悬崖边缘,他们找回了乔布斯才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乔布斯当时的声明非常简单,但却非常有先见之明:“苹果不会再像这样把触角伸向很多地方,但是在一些极为重要的领域内,我们的存在也将极为重要。”
  但是看来惠普并没有吸取经验。事实上,他们还在持续花着愈来愈多的钱,想要买到下一个大事件。
  可以佐证的是与放弃WebOS、分拆PC同时宣布的另一个消息,惠普准备用117亿美元收购英国软件公司Autonomy。根据惠普的官方说法,这将从根本上推动惠普的转型。不过一名惠普前高管表示,Autonomy一直在向多家公司兜售自己,包括曾经还在马克·赫德控制下的惠普。然而,即便赫德如此钟爱收购,也并没有同意惠普以Autonomy年营收11倍的价格将其收购。
  IBM、EMC等IT公司早已经在企业数据服务领域有很多投资,惠普花大价钱买下Autonomy之后,惠普的资金是否能承担得起持续的大力投资,以便和上述巨头抗衡;是否有足够的能力,让收购而来的技术,和惠普产生化合反应,以避免收购Palm的悲剧不再发生,这都是问题。
  当年的IBM在进行了多方考虑后,选择了低调出售PC部门并且卖了个好价钱。而现在惠普突然宣布剥离PC的仓促应对看起来更像是一场事先准备好的谋杀,能否获得应有的利益让人怀疑。而且惠普此时的应对显然已经至少晚了6年,在这个疯狂发展的行业中,6年的差距让人对惠普的转型难以看好。
  行业的趋势已经很明显,IBM的转型早已成功,甲骨文也已经初步成型,留给惠普的时间很少。这就是惠普面临的转型之痛,不仅要進行基因改造,还必须要在短时间内完成这个改造,才能在行业中占得一席之地。
其他文献
85度C成功地在顾客心智中创造差异化认知:喝咖啡到星巴克,买面包到85度C;体验星巴克,外卖85度C;星巴克价高质优,85度C平价奢华。    台湾有一家咖啡连锁企业,85度C。目前大陆也有分店,到2007年公司仅成立四年之际,它就一举成为台湾地区咖啡业的老大,分店数量和营业收入都超越星巴克。它是如何干掉星巴克的?    1、反向定位    向行业老大挑战时,我们作为弱小者,唯一能做的就是长处之中
期刊
国内民航业掀起了国进民退的浪潮,民营航空的阵营越来越小。民营航空未来还能前行多远?路在何方?    2004年,国家开始允许民营资本进入民营航空企业。当年就有奥凯航空、春秋航空、鹰联航空、吉祥航空、东星航空等近20家民营航空企业相继投入运营。几年来,国航、东航、南航三大航空占据了大部分的航空市场份额,众多的民营航空公司,只能从夹缝里分得一杯羹。更可惜的是2009年以来,东星航空破产清算,鹰联航空被
期刊
聚焦10倍的力量研发、生产、推广和销售一个单品,达到以点带面,即通过一个单品销售的提升带动其他单品乃至于企业整体销售的提升。    随着国内化妆品行业洗牌速度的加剧,按传统模式经营中的国内中小化妆品企业,近来生存形势日益艰难。由于他们的销售回款持续提升乏力、市场客户逐渐流失、企业运营管理成本不断加大及仓库中的成品和原材料库存越积越多等,最终导致这些企业陷入了入不敷出的恶性循环中。  那么中小化妆品
期刊
都说浙江人很会做生意,所以一直也想深入了解浙江人是如何做生意的。这次终于有机会了。    最近,我负责了浙江一家新店开业的事情,认识了一位浙江的板材经销商。该板材经销商白手起家,十五年前创业的时候借了两万块钱,经销现在的板材。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和奋斗,完全靠自己的能力,一张板一张板地零售,做到了今天年销售额三千万的业绩,非常了不起!这也许是浙江人中很普通的一位,但是他们做生意一点也不普通!  一、
期刊
初级的山寨遭人鄙夷,高级甚至顶级的山寨令人敬佩。正如春秋时代的先贤所痛恨的“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一般,事情做到极致,就会发生质变。    “山寨”一词名声的确不太好,流行了数年,好像也一直被鄙视了数年。因为大家提到該词的首先联想就是诸如山寨手机、山寨笔记本、山寨汽车、山寨春晚、山寨后街男孩等等,山寨几乎成了低级模仿、以次仿好、鱼目混珠的代名词。  事实上,山寨是一个技术含量很高的工作,更是一种
期刊
导致温州困境的原因,既有长期的金融体制方面的制度性残缺,也有金融资源配置的制度性失衡,更有投机浮躁之风导致的实业萎靡。    10月9日晚上19时30分许,一架从美国出发的航班徐徐降落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备受公众关注的“跑路”老板信泰集团董事长胡福林回来了。次日,胡福林从上海折回温州。  胡福林飞往美国的当天,市场传言:信泰集团由于所欠高利贷无法清偿,资金链断裂,债务总额可能高达20亿元,民间债务
期刊
对于特产资源,就是一个字“抢”!而品牌是抢占地域资源的正途。    地域名品是宝贵的稀缺资源,具有做大做强的优势基因。但是如何让地域名品走出地域,打出品牌,走向全国?福来总结出了三大法则:以品牌抢占资源,用产品设置屏障,靠渠道分出高低。    法则一:以品牌抢占资源    对于特产资源,就是一个字“抢”!而品牌是抢占地域资源的正途。  首先,要出于地域高于地域,以自有品牌占据品类。“东北大米”、“
期刊
纵观华为的组织结构、营销战术、内部控制,无不源自由核心技术能力奠定的基调。    制造业的竞争力越来越多地依赖服务,以产品制造为核心的传统发展模式加快向基于产品提供综合服务的模式转变,呈现“制造业服务化”趋势。华为抓住了这个潮流,并在其中屡次转型成功:    一、依托核心技术布局业务    华为在技术研发上每年投入达营业额的10%以上,87000名员工中的43%从事研发工作。虽然华为研发人员的待遇
期刊
從历史的荣光中回归现实,带来的一个问题是:要重振品牌的古井贡,又如何激活这些优质的历史资源?    中国白酒市场竞争激烈,据悉,目前中国白酒市场有37000多家白酒生产企业,30000多个大大小小的白酒品牌林立,竞争呈现白热化。其中,以泸州、绵竹、宜宾为代表的“川酒板块”,以贵州仁怀茅台镇为代表的“黔酒板块”,以江苏“三沟一河”,以安徽“古井贡”为代表的“淮河名酒带”以及山西“杏花村”为代表的“清
期刊
免费,这个市场中最有力的杠杆,必然可以撬动挡在消费洪流前面的巨石。    免费营销模式最成功和最初形成盈利模式的是在互联网领域,网络上的商家通过免费服务了浏览者的同时也获得了很高的收益,比如,现在互联网上可以下载到几万款软件,很多优秀的软件累计的载次数可能超过千万次,但是付费使用软件的用户只占所有使用用户的0.5%,或更低,但是即使这样,提供商也可以依靠这0.5%的付费用户获得丰厚的利润,同时使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