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二题

来源 :陕西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gyufi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眼泪与欢笑:我的细柳中学
  ———献给母校建校100周年
  又一个冬天,伴着沉沉的雾霾来临了。“小雪”过后的一天,我回到了睽别多年的细柳中学。
  路上有金黄的落叶和凋零的花瓣,软软的、绵绵的。薄纱般的雾气中,我的双脚,一下像触到了母亲温热的肌肤。50年中,有多少次,她悄悄爬进我的梦乡,数不清了。怎么能忘怀呢?我在这里度过了中学6年,以及文革初期两年的岁月。那是既有眼泪又有欢笑,既是宠儿又是弃儿的8年,从12岁的少年到20岁的青年,是人生准备阶段的全部时光啊!
  正是在这里,我几乎读完了学校图书馆的全部藏书。管理员余丽姑老师,破例允许我到仓库里去翻找、选择。她是副县长余海丰的女儿,那个娇小、瘦削的少妇,现在脑子里只有剪影了。当知识的浩瀚和甜蜜展示在一个农村少年的面前,该有多大的诱惑呢?
  初六三级二班,先是蒿树功,再是孟延生两位先生是我的班主任。我与谭彦科、郑升旭三个小男生为争班上的第一名,缠斗了三年,最终还是难分高下。中年以后,谭彦科成了西安电影电视学校的校长,而郑旭升则当上了西安工业大学的教授。星星和星星总是互相照耀,古稀之年的三个老翁,至今仍是挚友。
  九间宿舍东墙的黑板报上,开办着“文坛尖兵”,专登全校学生的优秀作文。负责的老师是梁作仪先生,十年之后,他成了我的岳父。我的文章常常在上面出没,多少回,我都要偷偷地看看自己的名字还在不在。
  过了几年,我的名字终于变成了铅字,出现在《西安晚报》“红雨”副刊上,令人汗颜的是,那是一篇抨击“三家村”的胡言乱语。
  初中的后两年,我是永远的饥肠辘辘,永远的饿火中烧。我曾躺在宿舍里饿得爬不起来。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竟喝了八碗煮着冻萝卜的玉米糊糊。抹过嘴后,我遐想着,什么时候能把灶上的玉米面窝头尽着肚子吃,我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了。
  高中毕业前夕,在教导主任方合印先生,班主任闫戈先生的鼓励下,我第一志愿报了北京大学。但人算不如天算,没出半个月,我记得是1966年6月18日,北京发话:高考推迟半年,以后就再没影了。等到十年后高考恢复,胡须拉茬的我又填了北京大学。尽管成绩绰绰有余,但却被“已婚考生不录取到外地高校”的禁令挡住了去路,与北大失之交臂。
  我的父亲刘崇仁先生,在细柳中学的18年中,兢兢业业地从事着为世俗所轻视的后勤服务工作。说是总务主任,其实是一头牛。总把劳作的轭头套在肩上,付出力氣和汗水。他抡着斧头,破命地给食堂劈树根,他气喘吁吁,抬着生病的教师住院,他穿条裤衩,下井给水房打捞断开的水车链子。大饥荒时期,他有几项辛酸的发明:用小球藻制肉精,用玉米壳洗淀粉,拿萝卜丁做米饭,为的是师生的肚子稍微多填一点东西。而他自己却饿得浑身浮肿,脚趾的关节看不见了,大腿用手指一压,凹下去的坑半天也返不上来。但他仍终日奔忙,脊背上总印着汗水绘下的地图,鞋底总是磨出窟窿……然而,社教、文革还是对他露出了獠牙。他那纯真得几乎钝驽的努力,干净得近于忘我的忠诚,都变成了罪行。但我一点也不归罪细柳中学,我知道,在那疯狂的日子,全国各类学校都像着了野火,无一避免地在炙烤,在呻吟,在流泪。我的无辜的细柳中学,同样是受害者。偌大的校园,歇斯底里的狂叫代替了书声琅琅,粉白的墙壁上,大字报的残迹像疥疮一样刺眼。她能见证的是,那个叫刘崇仁的中年人,在苦难深重的漩涡中,携带着他的儿子,养育着他的儿子,寄希望着他儿子的未来,眼神迷离而惊恐……
  离开细柳中学已经50年了。今天,我既是来寻根,又是朝圣,更是圆梦。光阴荏苒,岁月不居。我的那些耿介的先辈呢?那些满腹经纶的先生呢?他们无一例外地有恩与我,我到哪里找他们来回报呢?还有我们摆着一排大铁锅的大礼堂呢?我们的大戏楼和教师院呢?我们没有围墙的大操场呢?如今,踏着这路,这落叶,不能也不会忘记熟悉的气味和心情。我的心中演绎着岁月和历史的变迁。回味着如潮的往事,我不禁反躬自问,离开母校的日子,你的建树,你的修为,是为她抹黑,还是为她添彩?你能无愧于你最初的出发之地吗?
  我的耳畔,一个清晰的声音在响起:记住她,我的童贞和坎坷,我的眼泪和欢笑;记住她,我就不会迷惘,不会浮躁,不会怠惰,不会忘本。
  离开细柳中学已经50年了,50年中,我走遍了全国和五大洲的几十个国家,但唯一让我魂牵梦绕的,只有母校细柳中学,是她给了我这样的初心,认同故土,担当历史,同情国运,自律言行,有所作为。这是老师们教诲的总合,是校园角角落落无声的提醒。她激励了我半个世纪,抚慰了我半个世纪。因果明摆着,没有她刚正的教养,我能坚守和高扬生命的质量吗?不吸取她淳正的乳汁,我拿什么去挥洒生命的能量?冥冥之中,一切皆有定数。托细柳中学之福,她是我永远的精神家园!我该怎样去回报她的深恩呢?上帝造人时,给人们以丰富的感官,是为了让我们去感受所有人心底的需要和渴望,从而施以援手,而不是独自享受财富的虚幻。而今,我的母校需要前行的助力,我的学弟学妹们需要鞭策和激励,我能无动于衷吗?中国的读书人,就是在这一代提携一代中走过来的,老父亲和诸位恩师虽然已经作古,但他们充满希冀的目光却在我的眼前闪烁。那是敦促!那是召唤!于是,我决定了,拿出壹佰万元在细柳中学设立崇仁奖学金。用父亲的名字命名,是为了告慰他的英灵,让他在天国微笑,并邀上他的同事———我的老师们一起喝彩!
  自信自强吧,我的细柳中学!
  成才成功吧,我的学弟学妹!
  首设奖学金
  师范院校列车上的乘客,以农村学子为多。学费宿费全免,还包一日三餐,因之,在上个世纪,师大校园就以百分之五左右的高考录取率,聚集了一届又一届来自农村的菁菁学霸。他们清癯的面容,局促的举止以及粗放的乡音,让我想到早年的自己。
  对我印象最深的,是中文系85级一班的班长李秉谦。他来自渭南农村,但他比其他同学更为不幸。父母早年离世,留下他和小妹相依为命,在人生的道路上含泪奔跑。兄妹俩都很争气,品学皆优。他进入师大的当年,小妹也考上了高中。几十年的教师生涯中,每当我看到贫困人家的孩子因其努力,因其才华,因其自强不息而最后成就了他自己的时候,我都在内心为他们鼓掌!並由衷赞叹。我知道我的赞叹,是对个体生命价值的礼赞,是对他们骨子里坚强的喝釆!   当然我不能只在路边为他们鼓掌。秉谦每天基本都是用馍夹咸菜充饥,以便节省点来接济小妹。我便节假日把他拉到家中,给他改善伙食。也不时给他一些小钱,让他日常零用。有次还带他到贾平凹家,平凹把自己退下来的一件旧大衣送给他。此后一年中,除了夏天,其余三季这件灰色大衣总挂在秉谦身上,直到毕业。
  不用怀疑,在我们师大,像秉谦这样桔据的学生肯定还有不少。“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从来就是一种美好的社会理想。但是,我是一个普通教师,对其他人爱莫能助,我首先要操心的,是我的学生。我终日在苦思冥想,还有没有另外的办法为他们解困,为他们抱薪取暖呢?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结识了咸阳505集团总裁来辉武先生,并成为知心朋友。其时,他的声名如日中天,他的企业曾创下单日营业额1500万元的奇迹。在一次聊天时,我给他讲了师大,讲了李秉谦。他听得很专注,很动情。在长久的沉默之后,他问我需要他做什么?我乘机向他提出,希望他在师大设立一个奖学金,他未加思索,就满口答应了。
  无独有偶,时隔不久,在西安电视台组织的一场活动中,我又结识了另一位企业家张小平。他是搞农业科技的,生意也做得风生水起。当他知道我是教师,便对我格外亲热。我称赞他是社会精英,他真诚地表示教师才是社会上最前排的人,我们离教师还有一大截呢!说完他郑重地强调:“这话是外国一个大作家说的,原话记不准了,但意思错不了”
  他同意我的请求,狠了狠心说:培养教师的学校,我捐资150萬。
  事后,我专门查了他的那番话,还真的有出处。那是美国作家梅尔维尔在《白鲸》里说的:“讲台从来就属于人间之首,其余一切都尾随其后。”
  就这样,在90年代初,很短时间内,就有两个企业家陆续在我校设立奖学金。这两笔首设的奖项,扩大了学校的荣誉体系。共计金额200万元,每年有近百人得到奖励,更重要的,是奖学金背后传递的奉献精神,社会担当和历史使命,塑造了师大人的魂魄!
  能为优秀的贫困生助一臂之力,我的内心感受极其美好,堪称幸福!然而意想不到的是,校办张建成主任告诉我,学校据此出台一项政策:凡是给学校引来资金的,都要予以奖励,额度是引资的百分之一。
  我的心在沉沉地下坠,我感到难堪。天知道这不是我的本意,我的初衷。如杲通过这种事来营利,我就里外不是人了,这钱是绝对不可拿的。但赵世超校长亲自找我谈话,从吸引更多的人来为学校出力的角度晓以利害。我说什么呢,我只能无话可说。
  五月里一个夕阳燃烧的傍晚,在教学一楼三层的一间教室里,满当当地坐满了来自全校各系的贫困学生,他们都是辅导员推荐的。我把学校给我的全部奖金逐一递到每一个同学手中,在同学们的泪光和掌声中,我讲了三句话:
  从今往后,每顿飯都要吃饱,不许饿肚子;
  穷人家孩子拼的,就是坚强。越努力,越幸运;
  今后如果遇到你能帮助的人,该怎么做,就不用犹豫了;
  这件亊被作家朱鸿写成了散文,发表在《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上,题目是,《善,点燃了善》,全国有数十家报刋转载了,成为佳话。产生的连锁反应是,全国谷地纷纷给我寄钱,甚至包括福建的一位僧人。我让巜写作导报》的汪全英老师代管各地的捐款,悉数发到贫困生手中。
  文末要告诉大家的,一是李秉谦同学如今己是著名的企业家,他投资的项目遍布各地,动辄数以亿计。並荣任我校深圳校友会会长。两位有情怀的企业家至今仍与我保持着联系。来辉武先生近些年在美国发展,前年,还让我代表他出席了在印尼巴厘岛召升的世界华商大会。
  责任编辑:柳江子
  作者简介:刘路,男,长安人,知名作家及文化学者,陕西师范大学教授,首任新闻传播学院院长,陕西省写作学会名誉会长。
其他文献
上世纪中期,钱钟书的《围城》甫一问世,名句“婚姻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迅速广布,围城就成了婚姻的代名词。婚姻的结果是家庭,小家庭是大社会身上的细胞,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家庭的风景也变得千姿百态,透过这千姿百态,窥视了人深层心理的灰色地带,也就是人性之丰富。再者,家庭的形式和内涵也与时俱进,不可避免地随着时代更新,但也其万变不离其宗的基本内容:维持运转的物质基础、夫妻感情、
期刊
“第二性”的概念来源于西蒙·波伏娃的女权主义著作《第二性》,即指称女性或具有女性意识的男性。追溯至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正是我国女性文学最为风靡的时候。彼时,许多诸如此类张扬着女性价值观念,批判男权主义的前沿理论伴随着先锋派文学作品的实验,开始层出不穷地涌现并进入大众视野之中。新世纪以来,诸多女性作家在吸取和借鉴西方女性主义书写的基础上,已逐渐进入了本土话语体系建构的“中国化”时期。与激进的女性主义
期刊
生物共鸣曲  帮助一只狗上岸  尾巴悬在空中  两种皮肤之间,隔着毛发  隔着,打猎人和屠夫的鼾声  在秋天,响彻过几百个夜晚  注入脆弱田野里布满腥臭味的沟渠  透明阳光下,每块岩石都是一个主体  及每块岩石上的每块青斑  尘土何其微小啊,而背负的何其多  就像这葱郁又荒芜的稻田  播撒它无限的慈悲  偏斜,但不偏袒。  哦,大地之母  这都是我们的依赖之所  它们清楚我们的骄横  又屡次宽恕。
期刊
刀锋的借口  把曹操与孝道联系起来,在许多人看来很是勉强。曹操,从安徽毫州走向黄巾起义,后纵横乱世,成为一代枭雄,统帅魏军,又驰骋三国大地,杀人如麻,连政治表情也只有一种,就是冷酷无情。他只要杀人,就是没有罪状,也会假造罪状的。有关资料还透露一个信息:曹操夜以继日与宠妃合欢,床边还卧有一把利剑,吓得宠妃个个都发挥失常。这样一个人物会有孝道之心?  曹操,就是那个魏武帝。要知道,这个霸王还有另一面,
期刊
薛广玲是生活在山东的女性作家,近年来有不少作品获奖,她小说的“生活流”叙述别具特色,即值得读者细细品味,也值得小说创作者们借鉴。本文将对薛广玲的三篇小说《等待安比》、《许愿臜牌》、《腌年》进行解读,以期发现她小说中独特的内在价值。  一、《等待安比》的“等待”母题  “等待”是人类的一种心理活动类型,是人类共同经验的表达。等待本身似乎是单一乏味的过程,但任何东西只要赋予了时间性,便产生了美———从
期刊
一  “龟子怂说走就走了!”  “龟子怂走了倒享清福了!”  “龟子怂舍不得把他的孩子戳一指头,鬼子怂把我欺负咋了……”  父亲走了已二十多年,母亲每次提起他,还总喜欢骂他“龟子怂”。我不知道其他人对此怎么想,我很生气。  父亲在我心中的形象,高大威严,所以母亲的“骂骂咧咧”,让我心里非常不爽。  “别叫我爸龟子怂,太难听,我不爱听……”我为此时常毫不客气疾言厉色地当面顶撞母亲,母亲有时会回骂,但
期刊
兄弟呀,怎么也想不到我哭你!  你的小说数次近获茅盾文学奖,我暗忖,一旦事成,文学院将会为你举行庆祝会或作品讨论会。我再三考虑的是,参加这样的活动,我如何给你以诚恳且具学理的评价。  万万想不到我哭你!  同居明德門,同在写作教研室,同往建国路去履行作家协会赋予的职责。相邻,共事,皆治文学,如此格局,是谁的安排?自然所造,遂非常珍惜彼此的缘分。  你的头发渐白,我问,为什么不染黑?你说,染过一次,
期刊
一  一般来说,日落时分的乡村是一天中最美的。你看那满天的氤氲,给刚刚还是蔚蓝的天空涂了一层神秘的薄纱;西边的天上,有殷红的气息蔓延,———这时候你才知道,给天空造成神秘色彩的不仅仅是氤氲;太阳变大了,变红了,成了橘色的大饼,被某一根硕大的树枝挂住。如果是以前,现在这个时候正是隐匿在杂树林里的村庄上空炊烟四起之时,白的、灰的、蓝的、黑灰白相间的、杂有火苗的、摇头摆尾的炊烟袅袅升腾,扩展,变淡,在晚
期刊
在许多文章中我总是情不自禁地写道:西域有大美,绝域产生大美。据说老子西行化胡而不归,老子最早说过大美无言。我等没有老子的智慧,故善言,无他,只想道出所见所闻所感。  作为一个关中子弟,1986年秋天来新疆前我对大地、苍穹、地平线仅仅是一些书本知识,大学毕业走出校门,我很幸运来到天山脚下,对大地、苍穹、地平线,包括日月星辰有了亲身的体验,从那以后发表作品时的个人简历总要写上“大学毕业后曾漫游天山10
期刊
我是多愁善感的性格,喜欢一个人静静发呆,想想过去和现在的事情。遥想七十年代中期,农村冬季的萧索与苍白,夏季的炎热与飞尘,春季的葱绿与鸟鸣,秋季的收获与忙碌,都给我留下了刻骨的记忆。  我的家乡位于关中东部富平县境内的石川河下游,从小就在混浊的河水里爬磨滚打,可至今还不会游泳。住在岸边危机重重的土窑里、听着乡亲们浓厚亲切的乡音、和剃着光头的伙伴们从街南跑到街北、看西韩铁路上永远奔忙的火车、去河水中的
期刊